Ⅰ 有沒有民政局的朋友,我想做注冊慈善機構,不是基金會,那個咱做不來
看看這篇文章也許對你有幫助: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同時中國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如:貧富懸殊、社會保障不健全、環境惡化、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黨的十六大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全面構建和諧社會這一長期發展目標。而慈善事業是完成這一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所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大力發展中國的慈善事業應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工作內容。
然而,目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後,與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極不相稱。有資料表明,2002年中國大陸人均捐款(主要是捐給各大官辦的慈善機構)為0.92元人民幣,總額約10億,僅占當年 GDP(102,398萬億)的萬分之一,而2003年美國私人捐款人均828.7美元,總額為2,410億美元,占當年GDP(110,193萬億)的 2.19%。考慮到中美人均收入差異後,中美人均慈善捐款尚相差7,300多倍。雖然根據最新數據:中國2005年民政部門接收的捐款已達29億元人民幣,加上一些民間慈善機構接收的捐款將達30-40億元人民幣,而與2005年18萬億的GDP相比:僅占約五千分之一,比例仍然很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有關慈善事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嚴重缺乏,現行的法律法規法制層次低:
迄今為止,我們現行的有關慈善事業方面的法律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999)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法》(1993)。此外,就是一些行政法規和主管部門規章。這一狀況造成目前我國慈善事業無法可依,使慈善事業很難在這樣的法律環境和條件下得到發展。
二、慈善主體不明確,慈善機構體制和管理落後:
1.目前合法的慈善機構都不具備獨立的法人地位。登記注冊要掛靠一個業務主管單位,而這些主管單位基本上是政府部門或政府授權的組織。這使得慈善機構在法律和行政體系中層次都不高。政府依舊在慈善事業中扮演著主要角色,政府辦慈善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不僅大大阻礙了慈善機構的建立和准入,使得慈善機構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慈善救助所需;而且造成慈善機構權責不清,效率低下。
2.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現有的許多慈善機構普遍體制陳舊,管理模式和資金運作缺乏專業化,與國外的慈善機構有很大差距,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社會捐助機制不完善,渠道不暢通,捐助信息欠透明:
1.缺乏普遍的激勵機制:目前給予慈善機構捐贈全額免稅的,僅限於中華慈善總會與中國紅十字會等五家慈善機構。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大多數中小慈善機構和公眾的捐助熱情。
2.對於善款的分配和用途,缺乏有效的監督和信息查詢系統。善款的來源、運用和去向等信息不透明,導致慈善機構和捐助活動的公信力不足。
從近年來社會捐助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公眾對慈善事業和社會捐助活動均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意願。但上述問題影響了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發展。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許多政府部門也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所以無論官方還是民間要求盡快對慈善事業立法的呼聲日益高漲。
對此,本人提議人大法工委和民政部盡快開展和推動對上述問題的立法起草工作,以有力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主要有如下幾點:
1.盡快制訂一部完備的《慈善事業法》,給予慈善事業和社會捐贈活動以法律上的保障和監督。
2.政府應轉換在慈善事業中的角色,逐漸淡出捐助的主體市場,而主要擔負起立法、監督、檢查、評估、審計、執法等職能,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3.給予慈善機構以獨立法人地位,取消慈善機構的登記注冊要掛靠一個業務主管單位的規定,對慈善機構的性質、使命、運作和管理模式應作出明確規定。
4.擴大給予慈善捐助的免稅待遇,提高慈善捐助的宣傳力度,多方拓展捐助渠道,對籌集善款建立嚴格的審核和監督機制,隨時公布善款的來源和流向並建立完全透明的公眾查詢系統。
稚嫩的負重者
希望工程的那雙大眼睛盯著我們看了十多年,使人們以為,捐資助學已經蔚然成風。每逢自然災害,民政部門總能及時反應,普通人從單位里的捐款攤派上,切身體會到,自己已經在參與慈善了——連自己都在其中了,中國那麼大,肯定是人人參與了。
然而,實際上中國的慈善事業還非常稚嫩。
目前,全國城鎮享受低保的生活困難人口有2000多萬,農村居住著數千萬貧困人口,全國還有約6000萬殘疾人口,有近200萬流動兒童失學輟學。任務不可謂不嚴峻。
然而,中國慈善機構的絕對數字非常少。目前全國登記在冊的非營利民間組織為28萬家——其中許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組織,與慈善有關的則更少。而美國早在1990年,就已經有140多萬家非營利民間機構。
在我國,「慈善」的定義還非常混亂,跟國際慣例不同的是,在扶貧、賑災、助學等傳統的慈善項目以外,環境保護、文化保護、精神文明建設等許多「公益」范疇的組織和活動,並未被包括在「慈善」這個概念中。慈善的影響面過於狹隘。
同慈善機構數量少相對應,我國慈善機構的募捐能力弱,執行能力也弱。2004年,全國395家慈善(總、協)會共募集資金16.9億元,支出10.2億元。在北京這個全國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北京慈善協會兩年來的個人捐助名單里,捐款10萬元的,竟然已經能排進前四名。
一份慈善公益組織的調查顯示,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過捐贈紀錄的不超過10萬家,即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捐贈;很多公民認為慈善是政府的救濟行為,和個人關系不大,捐助行為也主要是通過單位、學校、街道被動捐贈,「經常主動捐贈」的人數很少;1998年我國人均慈善捐助只有1 美元,到2000年,人均慈善捐助竟然下降到不足1元人民幣。而有些國家,如美國,70%以上家庭都對慈善事業有某種程度的捐贈,平均每年每個家庭捐贈 900美元,占家庭總收入的2.2%。
在許多發達國家,慈善也是社會財富再次分攤的連通器,從稅務上、宣傳上、道義上,支持富人回饋社會。然而在我國,20%的城鎮富裕家庭佔有著社會財富的50%,他們在捐助上的支出卻少得可憐。
可以說,現在支撐我國慈善事業的,一方面是基數巨大的普通人的愛心,另一方面是來自海外的善款。
遭遇信任危機
在我國,慈善機構一手負責募集錢款物資,一手要分派實施,沒有募捐和執行的專業分工,公示與監督機制建立也較遲,善款使用的隨意性大,使得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和效率經常被質疑。
普通市民張先生2002年捐助了一個西部農村的女孩子上學,雙方交換地址名字便於聯系,三年後孩子小學畢業,給他寫來感謝信,竟然開頭稱呼其為「阿姨」,並且署名已經不是當年慈善機構交給他的名字。
另一位李小姐,經過慈善機構介紹與一個當地兒童結對資助其上學。孩子和家長給她打電話,勸她千萬不要把錢匯給學校,說那樣的話錢會被剝層皮,不能完全到她們手上。李小姐相信了她們,然而半年後,學校卻告訴她,那戶人家拿到錢並沒有用在孩子身上,孩子依然失學。李小姐說,現在不知道相信哪邊好,索性不繼續捐助了。
那些希望跟蹤捐助情況的人,或多或少遇到過類似的疑惑。信任,是堵在大多數人面前的一道牆,使他們決定幫助他人的時候寧可去找看得見的某一個人,而不掏給任何組織。
志願者與法律困境
志願者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慈善事業的重要指標,與付錢相比,志願服務體現了公民對社會的熱情。在我國,大型活動、地方慶典能招募到不少志願者,而平日里的公益活動、社區活動,卻應者寥寥。青年志願者活動近年來蓬勃開展,大部分是依賴在校大學生的力量。
我國慈善事業管理上也存在瓶頸。現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三部法規,已經不能適應慈善事業迅猛發展的需要。
慈善機構的認定、注冊、管理、監督,公益事業的產權、融投資、轉讓等實際已經發生的問題,都沒有法律可以參照。對福利演出、私人捐贈等社會上廣泛開展的活動,都只有一事一議的條理加以規范,而沒有綱領性的規范。在民政部門,非營利組織和營利的社團,都在一個口登記,另一些非營利的企業,又不可以在民政部門登記。
無名分、無收據、無宣傳資格,使許多草根非營利項目無法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海外華人是慈善主力軍
假如說近20年的慈善事業已經有了迅速的發展,那麼其中最大的兩股力量就是以政府牽頭的民政部門和海外華人與國際組織。
海外華人楊應瑞的經歷頗有代表性。他自己收養了一個孩子以後,感到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因此希望在中國捐助一家孤兒院。
那是1999年,外資建設福利院在中國還沒有先例,更無法律可依。從有這個念頭開始,與中國民政部門的接觸,到最後把這件事辦成,楊應瑞花費了整整5年的時間。
期間,民政部門派考察組赴美國考察殯葬事業,因為中國人傳統的避諱觀念,沒有華人願意接待。楊應瑞聞訊當即安排自己的公司幫忙解決了這個麻煩問題,這才使官員們理解了這位想做善事的人的誠意和能力。
就是經過類似的一層層深入了解,一次次開誠布公,楊應瑞最後才找到一個合適的途徑,由其與天津武清的民政局合資開辦了「和平之君兒童福利院」。楊還為中國引進了對福利機構管理很有經驗的國際組織宣明會來主持福利院的日常工作,後者經過考察也決定投入資金,形成三方合資,目前總投資已經超過千萬。
像楊應瑞這樣的海外華人不在少數,可以說,幾乎每家基層慈善組織的活躍分子名單上,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親緣、地域或項目合作而掛上號的海外華人。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參加中國內地慈善活動的華人,多數是早就移民海外的上一代。年輕的海外一代雖然生活風光者不少,但對大陸慈善事業慷慨解囊乃至親力親為者,鳳毛麟角。
國際組織的忙碌身影
目前,在中國活躍的海外慈善組織也越來越多,資格最長的有十幾年。從重大自然災害的捐助,到深入社區的精耕細作,在各個慈善領域,均有海外機構的影子,其中有海外華人為主的港台地區機構,也有本著國際主義精神來援助中國的國際組織。
國際獅子會從上世紀90年代起向中國提供服務和資金,至今投入資金約2000萬美金,並在深圳建立了分會;台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從1991年開始對大陸特大洪澇災害進行賑災;香港樂施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在中國西南地區開展扶貧項目;世界宣明會向民政部「明天計劃」捐贈400萬港幣,是此計劃目前接受的最大一筆社會捐贈資金;奧比斯(ORBIS)從1982年以來已經使3500多名眼疾患者重見光明……此外,活躍在中國的主要海外組織還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國救助兒童會、無國界醫生組織、香港東華三院等。
這些國際組織,給中國的慈善事業帶來的良性影響絕不止於銀行賬號上的數字。他們帶來了國際通行的行業規范:尊重知識、高效管理、有機援助、志願服務、重視推廣。這些觀念,在上世紀末為剛起步的中國慈善事業樹立了典範。比如英國救助兒童會提出從防虐待開始堵住兒童流浪社會的源頭、以小家庭單元代替機構照顧、讓兒童自己參與到計劃中來表達意見等,都給以往的兒童救助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不過,國際組織在中國開展的活動現在仍舊有一定的限制,許多項目他們必須和指定的合作方共同進行。如何能更加有效地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更多地從他們身上學習經驗,與他們合作培養出更多的本土慈善專業人才,是值得挖掘的課題。
Ⅱ 誰能詳細跟我說一下廣州陸照祥先生的創業傳奇故事
在大多數人眼裡,一個把慈善當成信仰的人總是比普通人更具人格魅力,他們有著一種最不可捉摸的、甚至近乎神奇的力量,能讓別人信服並願意追隨。在當今這種物慾橫流的社會,唯有這種人才能稱之為有德者,也只有這種才能成為一個倍受社會推崇和敬愛的人。而陸照祥就是這樣一個人。
開心慈善 孜孜不倦
「只有當你開始為更多有需要的人做些事情,你才能走得更遠。」在廣東獅子會光大服務隊會所的牆上看到茂文鍾士的這話。陸照祥說自己很認同這句話。
從2007年6月加入獅子會開始,陸照祥用自己的行動開始了自己的慈善之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他的足跡遍布了雲南、青海,四川,西藏,廣西,湖南和本省各地,2009年9月,陸照祥同一班志同道合的獅友成立了廣東獅子會光大服務隊,短短一年不到,會員已發展到113人,成為了廣東獅子會名副其實的大隊。光大服務隊的創建,成為陸照祥慈善事業的一個新起點和里程碑。
為了將光大服務隊打造成一個有凝聚力的大家庭,陸照祥無償提供了近1800平方米的地方作為廣東獅子會光大服務隊的會所,投資超過了250萬元。當我用驚奇的目光詢問他問什麼的時候,他卻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孫中山,民國時期著名的革命家領導人,在回國之初,極力地宣揚三民主義,主張通過革命武裝來推翻帝制;與各地軍閥合作,卻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他沒有一支真正屬於革命黨的、有凝聚力的軍隊。而後成立了黃埔軍校即「陸軍軍官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從而開創了中國近現代史的新紀元。「我希望光大服務隊能成為一支有凝聚力的慈善隊伍,我願意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平台。讓更多的人享受這種『助人為樂』的快樂,並用這種快樂感染周圍的人,讓這微小的『善』凝聚起來,傳播得更遠更有力。」這是陸照祥人生嚮往的目標。
慈善給了陸照祥全新的視野
陸照祥,六十年代末生於廣州黃埔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5歲便走上社會,在改革開放之初,憑著借來的3000元開始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也許正是這樣的經歷,改變了陸照祥一生的命運。童年和少年磨難不但給了他一顆奮發進取的心,還讓他比一般人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高度不同,視野也就不同。「獅子會是一個很好的服務平台,『快樂、奉獻、感動、進步』是我們的座右銘。我們奉行一種平等、積極向上的理念。讓所有參與慈善行為的獅友通過快樂地服務,在服務中感動,在服務中感悟,在感悟中進步,並在進步中成長,從而獲得更大的快樂。」獅子會一直倡導做參與式慈善的領航者,而不是領導者。一字之差,卻意義大有不同。領導者更多的是象徵著權力的,而領航者則更著重於身體力行。「我們不能說領導中國慈善行業的發展,我們只能盡自己的力量去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簡單一句話,陸照祥便把自己做慈善的心態說的透徹無比。
采訪中,陸照祥反復說做善事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幫助,更是對自己的一種救贖,慈善的終極目標是讓更多的人幸福安康。他說這話的時候目光像冬日裡的陽光一樣溫暖,這個已過不惑之年的男人笑起來卻還如孩子一樣純真。
這就是陸照祥,他的所作所為令每一個熟悉他的人肅然起敬,在這種至高至潔的人格面前,每一個人都會為自己尚存的那一點私心雜念而羞愧。
把慈善當成一個事業來做
談起未來的事業,陸照祥有些動情,「我准備在未來三年,每年投入300萬成立一個慈善基金,用於項目投資。只要你手上有好項目都可以來找我。只不過,我未來的合作夥伴必須同意將每年的盈利按一定的比例捐給獅子會,來支持獅子會慈善事業的發展。至於我個人,未來十年,我要做一個慈善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和加入慈善行業。」
曾經有個報道指出,中國企業家對慈善事業的認識以及在慈善事業中的所作所為,特別符合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的理論。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帶來了物質文明的巨大變化,但精神文明卻不斷滑坡,特別是人文關懷的教育更是蒼白無力,對慈善事業的理解僅限於功利性的「好人好事」,當代企業家們對慈善事業缺乏信仰高度的理解。在中國,極少有企業家有這樣的高度,把慈善作為信仰,當成畢生的事業來追求。
我們佩服陸照祥的這份執著和擔當,但是要改變一個社會群體的生存習慣何其難啊。「加法是漫長的,但裂變是迅速的。」陸照祥依舊用他樂觀積極的心態感染著我們。
大愛無疆,慈善事業始終光耀著陸照祥的人生路,因為愛,所以他懂得商人要兼愛於他人。慈善道路上,他滿懷感恩地做了並不需要沽名釣譽並讓他問心無愧的事。投身公益事業已經成為陸照祥安康人生的追求!
Ⅲ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說漢語了為什麼美國西部各州和夏威夷州也說漢語呀
從地理角度講:中國處於東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處於東南亞.位於中國的南邊,熱帶雨林的島國(馬來半島之上,加里曼丹島上)新加坡更處於一個黃金海峽*馬六甲*旁邊.馬來西亞面積比較大,經濟一般(反正比中國好).新加坡是獅子國,面積很小,靠轉口貿易發展成了一個相當發達的過家.
民族的形成要沖歷史來說,清朝後期,20世紀初.馬來亞相繼在被荷蘭,葡萄牙殖民後,被英國殖民,從中國販賣華人到兩國做勞工.從此有很多華人在兩國定居.1946年英國當局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60年代的世界國家獨立浪潮中獨立了.三大民族是1:當地土著馬來人,2:華人,3印度人..
語言方面:
新加坡的國語為馬來語,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
這三個國家所佔的華人相當於一個台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亞。而他們也是中華民族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群人,三個國家的華人同屬一塊地方,同屬一種環境,絕大部分是源自中國的漢人,其次是一些滿族人或者中國的其它民族,最早來的華人可追溯到漢朝,其次是鄭和艦隊的七下西洋,而最近來的這批則是清末以及戰火紛飛的二戰時期,大躍進時期也來了不少,逐漸形成了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卻過著不同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命運。他們都被伊斯蘭世界包圍著,但是號稱正統回教國家,被馬來民族鐵碗統治的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卻對西方文化愛不惜手,真不能想像回教國家也會過聖誕節(基督教節),再做一下聖誕子夜彌撒簡直就是錦上添花,基回一家親!而馬來族的文字也是歐洲人留給他們的重要遺產,而不是中東的阿拉伯文字,所以很多中國人到這些國家旅遊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看不懂的「英文」。
一九六五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新加坡共和國,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國家定立的各種系統也步入了正軌,每個人都在這個鋪好的軌道里行走。新加坡領導人好比一個快速運轉的馬達,而新加坡人就像掛在馬達的皮帶,形象一點的說就是抽新加坡人一鞭他才動一下,雖然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統治的國家,但國土小,小的只是中國一個小城市裡的一個區的面積。然而新加坡人因為某些原因選擇了英語作為自己的語言,老一輩的華人幾乎不懂的說漢語,更不懂的寫,年青一代有一小部份人曉得說,但不懂的寫。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讓新加坡的精英階層大跌眼鏡。另外,新加坡領導人靈敏的嗅覺意識到了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以及緊迫性(但不知道有沒有民族情意結),為了讓新加坡盡快踏上懸磁浮中國列車的經濟艙,現在新國政府鼓勵國人積極學習漢語,奠定了沉睡已久的漢語種子在新加坡的重新萌芽,但是有一部份新加坡的「英文原教旨保守派」在作英勇頑強的最後抵抗,只可惜如此浩大的浪潮誰人可擋。
新加坡人總是跟我說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辦法不以英語交流,我也很理解新加坡,但是華族與華族之間用華語交流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難不成英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用刀叉進食還要感到害羞?以前我記得新加坡有位叫陽陽好好(在這里稱您為陽先生)的網友跟我說過,因為父親在中國家鄉的時候是個獨子所以常常受人欺負,你本人也是獨子所以也被人欺負,既而陽先生對中國家鄉沒有多大好感,那麼我想請問陽先生,假設你在新加坡遭受搶劫,您是否會疼恨新加坡?你在人權美國遭受白人的調戲是否會敵視美國?然而您還跟我說過,父親告訴您即使在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停水的時候中國也會運水來新加坡,其實中國連印尼這樣的國家遭遇災難的時候,中國主席以及總理都用自己的專用飛機搭載救濟品送給當地的災民,更何況是兩國長期友好的新加坡。另外,中國很明白與新加坡的關系,新加坡有小偷中國不可能派公安去抓,這已不是純粹的干涉內政,而是等同把新加坡納入了中國的統治,希望你能明白!
英語是目前的世界性語言,不單止要學,更要把它學好,但是在掌握英語的同時更因該要保護好母語,胸懷母語才去放眼世界,母語乃民族之靈魂也,人與動物的分水嶺就是語言,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構成也是語言還加個文化加點五官。
相信新加坡政府現在最頭疼的問題是怎樣有效的推廣漢語
Ⅳ 誰有各慈善基金會的聯系方式與電郵
北京地球抄村
中華慈善總會
中國扶襲貧基金會
李嘉誠基金會
玉米愛心基金 自然之友
公益時報
宋慶齡基金會
中國紅十字會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 新疆自然保育基金
中華慈善總會在線捐助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北京國際人員志願人員協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慈善募捐專線
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
中華慈善總會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中國扶貧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紅十字會 中華環保基金會
宋慶齡基金會 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 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
中國青少年基金會 香港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拯救中國虎國際聯合會
中國收養中心 周凱旋基金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炎黃春蕾計劃網 李嘉誠基金會 福慧慈善基金會
國際獅子總會港澳三零三區 港島青年獅子會 香港樂施會
貿易要公平 雁心會樂幼基金 寰宇希望
土房子 田家炳基金會 樂群慈善基金
樂善堂 麥當勞叔叔之家 和富慈善基金
兒童危重病基金 慧妍雅集 愛心力量
Ⅳ 香港非營利性組織有哪些,請稍加舉例。。 急需。。謝謝。。。
土房子 - 注冊慈善團體,舉辦扶貧助學住養活動,對象為內地山區孩子及孤兒。
川彥社 - 促進香港及中國貧困農村之教育發展。
中國教育小組 - 香港大學學生會屬會,注冊慈善團體,為中國內地貧苦學童提供助學服務。
仁愛堂
公平夥伴 - 含機構介紹、目標及使命、工作項目及過去活動等資訊。
田家炳基金會 - 捐辦教育、醫療、交通等社會公益事業。
白灣社區服務 - 介紹中國廣東北部的山區貧窮小鎮白灣,並提供協助途徑和聯絡方法。
好心 - 旨在推動本港的社區義工活動,透過互聯網喚起港人對慈善活動的認知與共鳴。
李嘉誠基金會 - 資助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含李嘉誠簡介、資助項目介紹及相關新聞資料。
兒童危重病基金 - 旨在協助患有先天免疫缺陷症、肌肉畏縮症、遺傳代謝症等重疾的兒童。
和富慈善基金
東華三院
青松觀社會服務部 - 提供安老院、護理安老院及老人中心。
保良局
施達基金會 - 以藉教會、經教會、扶貧濟困為宗旨的基督教救援及社區發展機構。
美聯慈善基金 - 資助本地和內地教育、家庭福利及復康事業。
苗圃行動
香港公益金
香港世界宣明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 非政治及非牟利組織,旨在推廣香港,加強社會的凝聚力。
香港華光功德會 - 為注冊非牟利慈善團體,從事醫療、教育、賑災、助學及扶貧慈善事務。
香港愛心童樂營 - 為患癌症兒童舉辦宿營和其他活動的非牟利志願團體。
海鷗社 - 提供青年義工服務。
動物醫生 - 政府注冊慈善團體,致力推動動物治療。
國際扶輪社3450區 - 結集工商界及專業人仕,為社會提供人道救援及慈善服務。
麥當勞叔叔之家 - 為患病留院的兒童家屬提供臨時住宿的服務。
無國界醫生
善啟慈善基金會 - 非牟利機構,援助中國貴州建校、助學及扶貧等,並在香港舉辦慈善活動。
華苗薈 - 推動市民參與國內體驗、舉辦籌款及助學活動。
雁心會樂幼基金 - 幫助中國大陸內貧困地區興建學校、支助貧困學生、清除文盲。
愛心力量 - 旨在改善國內貧困地區適齡兒童的學習環境,含活動資訊及入會方法。
愛心之友中國教育(慈善)基金會 - 包含會章、活動項目、刊物愛心之友和國內貧困學生之情況的簡介。
愛心之光 - 為中國內地扶貧、助學和建校之非牟利志願組,含內地貧困同胞實況照片及組織活動情況。
獅子會
福慧慈善基金會 - 從事建校、助學、濟貧、醫療、環保、文化、孤兒助養及殘障援助等慈善事務。
鳳溪公立學校(慈善法團) - 從事教育及社會服務工作,含組織和服務介紹、旗下學校相關資訊。
樂善堂 - 非牟利慈善機構,提供教育、醫療及老人福利等服務。
樂群慈善基金 - 致力幫助中國農村扶貧、改善水利、掘水井、辦敬老餐和救濟困難戶。
燃點希望 - 藉著舉辦多項活動,喚起公眾關注救助中國失學兒童的重要性。
Creative Initiatives - 鼓勵個人及團體運用創意,應付及解決重要的社會問題。
萬國活石村 - 特殊教育與商業發展機會並行的社會企業。提供萬國活石村的異象介紹及真實個案分享。
仁網 - 百仁基金網站,含基金介紹、會員注冊、論壇等。
英德小組 - 注冊助學團體,為廣東省英德市兒童提供教育資助。
善施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 - 政府注冊非牟利機構,從事貴州山區建校、助學、扶貧、醫療及賑災等慈善事務。
Ⅵ 💀☁😊是誰
古天樂。。。。。。。。
Ⅶ 王志飛把68萬份子錢全捐慈善,哪些原因讓你感到心酸
對於一個明星來說,家庭背景非常的重要。因為如果你有強大的家庭背景,那麼,在你小的時候就可以接觸到很多關於影視圈當中的人物。或者你也有足夠的資格去參加一些專業的藝術培訓,從這些培訓當中,你能夠更快,更准確的找到自己擅長的道路。所以相比較其他普通孩子,你的起點就很高;而有一位老戲骨叫做王志飛。他的父母都是聾啞人,但是在結婚的時候,她卻選擇把68萬的份子錢全部捐給慈善機構。有這樣的舉動說明在他的內心還是非常善良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讓人心酸的細節。
王志飛的確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好演員,但是除了好演員之外,他也是一個好人他非常明白那些殘疾人的痛苦,這也正是他敢於把68萬的份子錢全部捐給慈善機構的原因。不論是出於自己親生父母的遭遇,還是在演戲過程中,對於各種不同角色的了解,都能夠讓王志飛成為一個內心向善的好男人,帶著這樣的善心,在自己的演藝道路上,才能夠走的長遠。
Ⅷ 中國教育慈善機構有哪些 請大家幫忙告訴我 緊急
北京地球村復
中華慈善總會
中國制扶貧基金會
李嘉誠基金會
玉米愛心基金 自然之友
公益時報
宋慶齡基金會
中國紅十字會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 新疆自然保育基金
中華慈善總會在線捐助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北京國際人員志願人員協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慈善募捐專線
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
中華慈善總會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中國扶貧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紅十字會 中華環保基金會
宋慶齡基金會 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 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
中國青少年基金會 香港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拯救中國虎國際聯合會
中國收養中心 周凱旋基金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炎黃春蕾計劃網 李嘉誠基金會 福慧慈善基金會
國際獅子總會港澳三零三區 港島青年獅子會 香港樂施會
貿易要公平 雁心會樂幼基金 寰宇希望
土房子 田家炳基金會 樂群慈善基金
樂善堂 麥當勞叔叔之家 和富慈善基金
兒童危重病基金 慧妍雅集 愛心力量
Ⅸ 趙薇嫂子陳蓉是不是主持幸福魔方的那個
不是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的。陳蓉以前是做外貿的,後來做趙薇的經紀人。
Ⅹ 我是廣州黃埔區的,聽說這邊有位叫陸照祥先生獲得了「中國好人」,他是誰啊以前怎麼沒聽過
陸照祥又不是陸毅,給你來個給力的:
陸照祥 男,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人,今年41周,已婚
廣州市黃埔區君盛投資公司董事長 中共黨員
陸照祥的名言:「慈善就是我的信仰」、「我要做一個慈善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和加入慈善行業」……
陸照祥常說的話:「公益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做的,公益的大海更需要百川千溪的共同匯聚。而平凡的我,想通過身邊可以抓住的機會做一些簡單而有意義的事情!」
2010年被評為「廣州好人」(廣州日報) 相關報道摘要:
提及陸照祥,在許多人的眼中,他是個傳奇,這位董事長,一邊拚命工作、打理自己的事業,一邊一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奔波在全國各地從事公益慈善事業,人稱「慈善忙人」。從2007年6月加入「獅子會」開始,在短短一年多里,他四下雲南、三到四川、遠赴西藏。四川大地震使陸照祥痛心疾首,他馬上投身到救災行動中;和「獅友」們支起鋼架撐起帆布,親手為災區的孩子搭起帳篷學校;他們逐一探訪遇難者家屬,撫慰受傷心靈;他們時刻分析救災形勢,向後方發回救災物資募集指導信息……
2009年9月5日,陸照祥與一班志同道合的「獅友」共同創立了廣東獅子會光大服務隊,短短3個月,會員發展至87人,籌集慈善資金超過150萬元。陸照祥為了將慈善作為事業去運作,主動將自有物業近1800平方米的地方貢獻出來作為廣東獅子會光大服務隊的會所,為慈善事業提供一個推廣公益慈善服務的平台。
2010年春節,陸照祥率領眾「獅友」在黃埔開展了春節殘疾人家庭送溫暖的活動,共探訪了黃埔區9個街道共358戶家庭,並為每戶家庭送上物資,為了能幫助這些家庭得到良性、健康的發展,他們為每戶家庭認真填寫《家訪調查表》,使得服務隊能夠順利開展下一步幫扶工作。
2010年1月,陸照祥組織並開展了兩次黃埔區貧困白內障患者到廣州新時代醫院進行白內障復明手術。患者在醫院的精心治療和光大服務隊的悉心照料下,康復情況喜人,目前已經恢復了不同程度的視力。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樹大地震,他連同「獅友」前往災區前線現場進行組織營救,運送物資。從青海回來之後,陸照祥依然牽掛著青海正處於災難的藏族人民,與獅友們分享感想並籌得十幾萬的慈善款項。
「人為慈善」、「社會慈善」和「人心慈善」是陸照祥對慈善服務深層次的理解,由質到量的升華。陸照祥去年先後還加入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等慈善環保組織,捐贈慈善款項超過70萬元。陸照祥投身慈善事業,讓人生目標和自我價值得到提升。
好人一生平安,你有空就去看「陸照祥 愛·行動」的博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