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1年1月12日,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哪個地方再次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
2011年1月12日,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再次獲回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這答已是香港連續第十七年名列經濟自由度榜首。據悉,該經濟自由度指數每年測評一次。去年,香港在貿易自由度和財政監管制度兩項排行全球第一,財政自由度和貨幣自由度得分上升。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作用及其運行機制
美國的思想庫,作為美國政治體系中除立法、行政、司法以外的「第四種權力」,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與力量不僅表現在擁有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權力」上,而且表現在擁有眾多頗具影響力的思想庫,能夠盛產「思想」、「主義」、「主張」、「話語」 等「軟權力」上。
在美國大體有四類思想庫:一是由某些大富豪出資建立的,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二是由政府組織、資助成立的,如和平研究所、國會研究部;三是由社會上志同道合的力量倡議、集資而建的,如傳統基金會;四是為離任總統或紀念某政治人物而設的,如卡特中心、尼克松中心。 傳統基金會是華盛頓最大的思想庫,擁有180名工作人員,每年需要3500萬美元經費才能正常運轉。其資金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其一,一個非政府的基金會撥給1億美元作為不動基金,每年可以獲得利息資金四五百萬美元,這是一筆比較穩定的收入。
其二,每年募集捐款3000萬美元左右,是基金會的主要資金來源。捐款資金的30%,約900萬美元來自大企業;捐款的70%,約2100萬美元來自個人。每年大約有25萬人捐款,平均每個人捐款八九十美元。
這些捐款人就像俱樂部的會員一樣,他們不僅訂閱基金會高質量的刊物,也贊同基金會的政策主張,同時也在參與政策研究和制定。為鼓勵捐款,除美國政府規定捐款可以抵頂納稅外,傳統基金會還根據捐款的多少規定出不同的待遇:如捐款的最低起點是25美元,低於這個數量的不收;捐款100美元以上的人每年可以獲贈傳統基金會定期和不定期出版的刊物和報告;捐款1000美元以上的人除可獲得免費贈閱刊物,還可以作為傳統基金會會員俱樂部的成員參加活動;捐款1萬美元以上的人每年可以有資格免費參加一兩次傳統基金會邀請名人出席的大型宴會招待,獲得與名人共進晚餐和對話交流的機會;捐款10萬美元以上的人有機會獲得以某個人的名字製作牌匾,表明某個房間由某某人捐款裝修或捐獻,以示紀念。
傳統基金會安排與筆者會見的小會議室就是以韓國現代集團董事長的名義命名的,因為他一次捐款500萬美元,是傳統基金會成立以來獲贈的最大一筆捐款。
其三,銷售刊物獲得一部分收入。傳統基金會每月出版一本的活動與新聞雜志和每年一本的世界各國經濟分類報告,發行量高達40萬份,其中有20萬份贈閱,20萬份銷售,扣除贈閱部分所需費用外,傳統基金會仍有一些收入。 傳統基金會作為世界知名、影響力很大的思想庫,人數並不多。180名工作人員中,固定的職工只有120人,每年都有60名左右志願者、實習生加盟參與工作,既培養了人才,又節省了三分之一的開支,可謂一舉兩得。在固定工作人員以外,傳統基金會還從外部臨時聘用各類研究人員參與某些課題的研究。如朝鮮問題研究,他們就聘用了來自韓國的學者在美國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實行的完全是開放式的用人辦法
Ⅲ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政治理念
傳統基金會除了本身開宗明義,表明是美國保守派組織,其政治主張,也是保守派專一直屬以來所提倡:
主張小政府,限制政府開支和規模,因此特別頌揚香港式的積極不幹預經濟政策,亦支持學券制等主張
捍衛個人自由
捍衛傳統美國價值
強調美國需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
Ⅳ 資本主義社會從開始到如今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提供人類需求的產業是由企業方式所達成的」這么一種社會制度。在1920年他又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了馬克思所說的「上古」時期的商業和高利貸資本,以及藉由機會所製造的利潤(例如投機)—而不只是直接的商業行為。
一些人認為稱呼現代主要的產業經濟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經濟體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幹預。舉例而言,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市場與真正的「自由」仍相差一段距離,也因此稱之為混合經濟較為正確。不過一些人仍然認為美國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英國的經濟才是「混合經濟」,又或者香港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美國的經濟是混合經濟等等,這取決於他們對於那些地區的經濟自由度的看法。
經濟和商業歷史學家Robert Hessen說:「徹底的自由經濟(真正的自由放任)從來沒有存在過,但政府權力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自從18世紀以來便急遽升高,尤其是在經濟大恐慌之後……今天的美國,昔日曾是資本主義的堡壘,但實際上是一個「混合經濟」,政府在沒有透明或一致的原則下對經濟實行補助或限制。」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也採取類似的定義,他們認為大多數現在的經濟體制都是偏差的資本主義—有時候被稱為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同樣的,一些人使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來區分「普通的資本主義」,認為兩者存在差異。一些人則認為「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是不必要的,因為一般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便已經清楚表明必須有「自由市場」貿易的存在。
許多馬克思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綠色組織、和反全球化者則主張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資本家階級擔任統治階級的社會,這些統治階級並不會扮演保護自由市場的角色,反而會優先保護那些資本的所有人和公司。諾姆·喬姆斯基主張:「資本主義根本沒有存在過。如果有,也早已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消失了。」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其他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也可能會認同這種觀點。不過,即使在18世紀的美國,生產和銷售產品同樣被政府部門所管制,而且政府也對農業進行補貼,經濟的干預也持續在19世紀進行。
世界體系理論的支持者則認為全球已經結合為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如古巴)也都與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合作。
主流的經濟學家們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目前的經濟體制已經脫離早期的「資本主義」形式,但一部分人也認為一些現代的經濟仍可以被稱為「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現。在危機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周期性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這種反抗,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由資本集中而產生的股份公司、壟斷組織以及國家佔有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基本特徵
一,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二,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三,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四,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五,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根據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的標志之一: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一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布的,另一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布的。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為主。經濟自由度指數將「經濟自由」定義為「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這也被稱為自由放任)。
他們以一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布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著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佔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贊同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
贊同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包括以下:
自由意志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一致,強調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將國家的干預最小化。小政府主義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唯一角色是保護參與者的權利和防止暴力、偷竊和諸如污染之類的破壞。
自由主義由於這一詞被廣泛的應用,並非每一個「自由主義」的政黨都支持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不過,絕大多數的自由主義政黨在20世紀里都將維持資本主義作為主要目標,並且將自由貿易作為主要的經濟計劃。
保守主義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差異。在西方國家,保守主義通常贊同保持當前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很多在政治上自稱為保守主義的人在經濟上被稱作重商主義。
客觀主義,艾茵·蘭德所主張的一種哲學理論,主張在個人的道德上,資本主義是唯一道德的經濟體制,因為如果沒有不可剝奪的、理性的自由人,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些意識形態認為,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的經濟形式,包括資本主義和國營因素。
重商主義贊同在國內建立一個幾乎完全自由的市場,但是建議國家繼續介入到保護國內商業和工業中以反對外國競爭。
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支持廣泛的政府法規和部分的政府介入。在經濟問題上,社會民主主義者介於社會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者之間。他們認為政府有需要規范就業、貿易和勞力,有時也同意國有化一些特定的行業。(參見福利國家、政治自由主義)
分產主義(distributism)希望一個擁有私人財產的經濟,並且幾乎所有人平分這些財富。這可以在一個以農業為主國家的發生。在這種經濟中,法律會限制合並以阻止更大的實體的產生。分產主義者贊同通過基層努力和合作來達到這個目標而不是國家的法規。
法西斯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應該是私人企業與政府緊密勾結,由政府控制生產工具並全盤主導經濟計劃,強調消除失業率和通貨膨脹。
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主要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贊同共同協作的經濟:
社會主義贊同在社會民主下更大范圍的國家控制。資本主義的一些領域或私有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被保持在特定的部門中,但是工業和勞力則受到國家的控制以使得大部分的平民受益。
共產主義進一步要求由政府或社會控制生產,並主張以民主的或革命的方式推翻資本主義體制,將生產工具公有化。共產主義者把社會主義看作是建立沒有國家和沒有階級的經濟形式的階段之一。
未來的資本主義
在自由市場的概念上,許多人認為較少的稅賦、較小的政府規模、和較少的政府管制是越偏向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如果以政府的支出為計算政府規模的標准,那麼在過去一個世紀里,西方國家的政府都經歷了巨大的規模擴張。美國政府的支出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從佔GDP的3-4%持續躍升至33%,直到1983年裡根總統在任時才停止增長。16個工業國家的平均政府支出從佔GDP的8%躍升至45%。在美國,政府的非國防支出從1945年的11.5%提升至1983年的30%,並從那時開始一直維持穩定直到2003年(一些計算將國防支出排除在政府支出之外)。管制的法規也越來越多。因此,有人認為資本主義的程度在西方國家是顯著下降的。不過,自從1983年美國的非國防支出穩定化後,一些人經濟學家佛利民也表達希望這種趨勢能夠逆轉,朝向更資本主義的方向。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道他相信「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歷經凱恩斯主義所帶來的長期管制後,已經藉由商業的撤銷管制而逐漸恢復了。
其中一種解釋是西方國家已經逐漸避免管制各種市場失靈如污染、健保醫療、失業、財富不均、和教育。不過,支持較少國家管制的人,例如自由意志主義者、新自由主義者、和經濟保守主義者,仍然會主張有政府管制限制了經濟上的競爭、稅賦流至了擁有最多政治影響力的特殊利益團體、政府辦事效率沒有私營機構高、以及市場失靈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資、公共學校等等。
我們堅信,社會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在地球上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而努力奮斗!!
Ⅳ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介紹
傳統基金會是美國新右派的主要政策研究機構,代表美國西南部財團和保守勢力的利益,內曾積極支持並影響容過里根政府,該會有十一名成員在里根政府中任職。 基金會成立於1973年,由約瑟夫·庫爾斯和保羅·韋里奇創建,總部設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庫爾斯是科羅拉多州大啤酒製造商阿道夫·庫爾斯公司總經理,美國極右組織約翰·伯奇協會(Job Birch Society)的創始人,里根「廚房內閣」的重要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