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盈餘基金的概念
你說的應該是下面的其中一個:
成長型基金
成長型基金是指追求基金資產長期增值而投資於信用度較高、有長期成長前景的公司股票或長期盈餘的基金。
盈餘公積
盈餘公積是指企業按照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各種積累資金。盈餘公積與資本公積不同,盈餘公積是從凈利潤中取得的,而資本公積的形成有其特定的來源,與企業的凈利潤無關。
盈餘公積根據其用途不同分為公益金和一般盈餘公積兩類。公益金專門用於企業職工福利設施的支出,如購建職工宿舍、托兒所、理發室等方面的支出。現行制度規定,公司制企業按照稅後利潤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
一般盈餘公積又分為兩種:一是法定盈餘公積。公司制企業的法定盈餘公積按照稅後利潤的10%提取(非公司制企業也可按照超過10%的比例提取),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注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二是任意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是公司制按照股東大會的決議企業提取的。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的區別就在於其各自計提的依據不同。前者以國家的法律或行政規章為依據提取,後者則由企業自行決定提取。
企業提取的盈餘公積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彌補虧損。企業發生虧損時,應由企業自行彌補。彌補虧損的渠道有三條:一是用以後年度稅前利潤彌補。按照現行制度規定,企業發生虧損時可以用以後五年內實現的稅前利潤彌補。二是用以後年度稅後利潤彌補。企業發生的虧損經過五年期間未彌補足額的,未彌補虧損用所得稅後的利潤彌補。三是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企業以提取的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時,應當由公司董事會提議,並經股東大會批准。
(2)轉增資本。企業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必須經股東大會決議批准。在實際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要按股東原有持股比例結轉。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轉增後留存的盈餘公積數額不得少於注冊資本的25%。
盈餘公積的提取實際上是企業當期實現的凈利潤向投資者分配利潤的一種限制。提取盈餘公積本身就屬於利潤分配的一部分,提取盈餘公積相對應的資金,一經提取形成盈餘公積後,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得用於向投資者分配利潤或股利。盈餘公積的用途,並不是指其實際佔用形態,提取盈餘公積也並不是單獨將這部分資金從企業資金周轉過程中抽出。企業提取的盈餘公積,無論是用於彌補虧損,還是用於轉增資本,只不過是在企業所有者權益內部結構的轉換。如企業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時,實際是減少盈餘公積留存的數額,以此抵補未彌補虧損的數額,並不引起企業所有者權益總額的變動。企業以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也只是減少盈餘公積結存的數額,同時增加企業股本的數額,並不引起所有者權益總額的變動。至於企業盈餘公積的結存數,實際上只表現為企業所有者權益的一個組成部分,表明企業資金的一個來源而已,其形成的資產可能表現為一定的貨幣資金,也可能表現
『貳』 中外合資企業對法定盈餘公積(儲備基金)的提取有比例要求嗎在哪個法規里明確的
外商投資企業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由董事會決定,一般為稅後利潤的5%左右。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與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儲備基金的提取比例由董事會決定。外資企業的儲備基金提取比例不得低於稅後凈利潤的10%,如果累計提取金額達到其注冊資本50%的,可以不再提取。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與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企業發展基金的提取比例由董事會決定,外資企業可以不提取企業發展基金。
1、《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一般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應該按規定計提法定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從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因此外商投資企業應該計提盈餘公積。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第五十八條「外資企業依照中國稅法規定繳納所得稅後的利潤,應當提取儲備基金和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以及《企業會計制度》第一百一十條「企業當期實現的凈利潤,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潤(或減去年初末彌補虧損)和其他轉入後的余額,為可供分配的利潤。可供分配的利潤,按下列順序分配:(一)提取法定盈餘公積;(二)提取法定公益金。外商投資企業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按凈利潤提取儲備基金、企業發展基金、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等」之規定,一般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應該按規定計提法定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但對外資企業而言,則應當提取儲備基金,而非盈餘公積。
『叄』 盈餘公積根據什麼提取的比例是多少
盈餘公積是指公司按照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各種積累資金。盈餘公積是根據其用途不同分為公益金和一般盈餘公積兩類。公益金專門用於公司職工福利設施的支出。按現行規定,上市公司按照稅後利潤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
一般盈餘公積分為兩種:一是法定盈餘公積。上市公司的法定盈餘公積按照稅後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注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二是任意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東大會的決議提取。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的區別就在於其各自計提的依據不同。前者以國家的法律或行政規章為依據提取;後者則由公司自行決定提取。
公司提取盈餘公積主要可以用於以下兩個方面:
(1)用於彌補虧損。公司發生虧損時,應由公司自行彌補。彌補虧損的渠道主要有三條:一是用以後年度稅前利潤彌補。按照現行制度規定,公司發生虧損時,可以用以後五年內實現的稅前利潤彌補,即稅前利潤彌補虧損的期間為五年。二是用以後年度稅後利潤彌補。公司發生的虧損經過五年未彌補足額的,未彌補虧損應用所得稅後的利潤彌補。三是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公司以提取的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時,應當由公司董事會提議,並經股東大會批准。
(2)轉增資本,即所謂的「送紅股」。公司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必須經股東大會決議批准。在實際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要按股東原有持股比例結轉。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轉增後留存的盈餘公積的數額不得少於注冊資本的25%。
盈餘公積的提取實際上是企業當期實現的凈利潤向投資者分配利潤的一種限制。提取盈餘公積本身就屬於利潤分配的一部分,提取盈餘公積相對應的資金,一經提取形成盈餘公積後,在一般情況下不得用於向投資者分配利潤或股利。盈餘公積的用途,並不是指其實際佔用形態,提取盈餘公積也並不是單獨將這部分資金從企業資金周轉過程中抽出。企業提取的盈餘公積,無論是用於彌補虧損,還是用於轉增資本,只不過是在企業所有者權益內部結構的轉換,如企業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時,實際是減少盈餘公積留存的數額,以此抵補未彌補虧損的數額,並不引起企業所有者權益總額的變動;企業以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也只是減少盈餘公積結存的數額,但同時增加企業實收資本或股本的數額,也並不引起所有者權益總額的變動。至於企業盈餘公積的結存數,實際只表現企業所有者權益的組成部分,表明企業生產經營資金的一個來源而已,其形成的資金可能表現為一定的貨幣資金,也可能表現為一定的實物資產,如存貨和固定資產等,隨同企業的其他來源所形成的資金進行循環周轉。
盈餘公積科目
由於法定公益金與一般盈餘公積(含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有不同的用途,企業應當分別進行明細核算。企業提取盈餘公積時,借記「利潤分配」科目,貸記「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任意盈餘公積)科目。
從理論上講,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屬於企業所有者所有,成為所有者權益的一部分,從其中提取的法定公益金也屬於企業所有者所有。由於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的特殊性,我國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從當年實現凈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數額的利潤作為法定公益金,用於企業職工集體福利方面開支的資金來源。企業使用這部分公益金之後,則意味著未來可使用的公益金數額的減少。為了反映企業公益金的提取、使用和結余情況,企業應當在「盈餘公積」賬戶下單設「法定公益金」明細科目進行核算。這部分公益金雖然是用於職工福利支出,但與用於職工個人的福利支出不同,其支出使用一般會形成一定的實物資產。因此,企業在使用公益金購建集體福利設施等形成固定資產後,一方面應登記形成的資產的價值,同時還應當將其使用的數額從公益金賬戶中轉出,轉至任意盈餘公積賬戶,從而使公益金賬戶結余的數額,反映為企業未來可使用的公益金的數額。進行賬務處理時,應當按照實際使用公益金的數額,借記「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科目,貸記「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科目。對於用公益金購建集體福利設施等固定資產進行處置時,應當將該資產購建的原始支出中使用的公益金的數額,從任意盈餘公積轉回到公益金賬戶。進行賬務處理時,應按照購建該固定資產原支出的公益金的數額,借記「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科目,貸記「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科目。
企業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應當按照轉增資本前的實收資本結構比例,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的數額計入「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下各所有者的明細賬,相應增加各所有者對企業的資本投資。
盈餘公積的核算
企業按規定提取盈餘公積時,按提取盈餘公積的數額。
借:利潤分配—提取盈餘公積
貸:盈餘公積—一般盈餘公積
企業按規定提取公益金時,按提取公益金的數額
借:利潤分配—提取盈餘公積
貸:盈餘公積—公益金
企業將提取的公益金用於集體福利設施支出時
借:盈餘公積—公益金
貸:盈餘公積—一般盈餘公積
企業用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時,按時當期彌補虧損的數額
借:盈餘公積—一般盈餘公積
貨:利潤分配—盈餘公積轉入
企業用提取的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按照批準的轉增資本數額
借:盈餘公積—一般盈餘公積
貸:實收資本或股本
企業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應按照轉增資本前的實收資本結構比例,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的數額計入「實收資本」科目下各所有者的投資明細賬,相應地增加各所有者對企業的投資。
外商投資企業按凈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儲備基金、企業發展基金,以及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按照規定在合作期間以利潤歸還投資者的投資,也作為盈餘公積,在「盈餘公積」科目下設置明細科目核算。
『肆』 如何填寫農民專業合作社盈餘及盈餘分配表,數額是填本月數還是累計數急
數額是填本月數。盈餘在會計中不常用,一般分為總盈餘與凈利潤同義,凈盈餘:利潤分配後企業結余。
對入股社員投入基金的一種補償,盈餘多多分,盈餘少少分,虧損不分對職工勞動分紅,要按每個職工的勞動數量和質量,採取多種靈活的分配形式給予職工的勞動報酬;
所提取的集體福利事業設施費用,則主要用於為職工舉辦食堂、托兒所、浴池等集體福利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
上繳調劑基金的提取。主要從年終決算繳納所得稅後的盈餘中按規定比例提取,並逐級上繳,形成縣以上供銷社的調劑基金。
(4)基金會盈餘比例擴展閱讀:
按我國財務制度和稅務法規的規定,企業年度虧損,可以由下一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下一年度稅前利潤不足以彌補的,可以由以後年度的利潤繼續彌補,但用稅前利潤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連續期最多不得超過5年。
該規定一方面能促使企業盡快扭虧,另一方面可以保證國家的稅基不被過多侵蝕。以前年度虧損未彌補前,企業不能提取公積金和公益金,也不能向投資者分配利潤。
盈餘公積金是企業在稅後利潤中計提的用於增強企業物質儲備、防備不測事件的准備金。盈餘包括法定盈餘公積金和任意盈餘公積金兩種。
法定盈餘公積金按稅後利潤的10%計提。但企業的公積金達到企業注冊資本的50%以後可以不再計提。任意盈餘公積金是在計提法定盈餘公積金和公益金以後,由企業章程規定或股東會議決議提取的公積金。股份有限公司的任意盈餘公積金應在支付優先股股利之後提取,其提取比例或金額由股東會議確定。
『伍』 盈餘公積金和發展基金
一般盈餘公積分為兩種:
一是法定盈餘公積。上市公司的法定盈餘公積按照稅後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注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
二是任意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東大會的決議提取。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的區別就在於其各自計提的依據不同。前者以國家的法律或行政規章為依據提取;後者則由公司自行決定提取。公司提取盈餘公積主要可以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用於彌補虧損。公司發生虧損時,應由公司自行彌補。彌補虧損的渠道主要的有三條:
一是用以後年度稅前利潤彌補。按照現行制度規定,公司發生虧損時,可以用以後五年內實現的稅前利潤彌補,即稅前利潤彌補虧損的期間為五年。
二是用以後年度稅後利潤彌補。公司發生的虧損經過五年期間未彌補足額的,未彌補虧損應用所得稅後的利潤彌補。
三是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公司以提取的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時,應當由公司董事會提議,並經股東大會批准。
(2)轉增資本,即所謂的"送紅股"。公司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必須經股東大會決議批准。在實際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要按股東原有持股比例結轉。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轉增後留存的盈餘公積的數額不得少於注冊資本的25%。
http://..com/question/98801780.html
企業發展基金是指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用於企業生產發展和經批准用於增加資本的企業發展基金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才有的,計提依據是董事會的年度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八條 合營企業獲得的毛利潤,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規定繳納合營企業所得稅後,扣除合營企業章程規定的儲備基金、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企業發展基金,凈利潤根據合營各方注冊資本的比例進行分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細則 第八十七條 合營企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繳納所得稅後的利潤分配原則如下:
(一)提取儲備基金,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 企業發展基金,提取比例由董事會確定。
(二)儲備基金除用於墊補合營企業虧損外,經審批機構批准也可以用於本企業增加資本,擴大生產。
(三)按本條(一)項規定提取三項基金後的可分配利潤,如董事會確定分配,應按照合營各方出資比例進行分配。
『陸』 從利潤分配中提取法定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儲備基金、企業發展基金、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等的比例是多少
除了法定盈餘公積,其餘都的比例都是企業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發展需要經由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自行決定
1、法定盈餘公積。上市公司的法定盈餘公積按照稅後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注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
2、任意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東大會的決議提取。有企業自行確定沒有法定標准。
3、企業發展基金是指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用於企業生產發展和經批准用於增加資本的企業發展基金。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才有的,計提依據是董事會的年度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八條 合營企業獲得的毛利潤,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規定繳納合營企業所得稅後,扣除合營企業章程規定的儲備基金、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企業發展基金,凈利潤根據合營各方注冊資本的比例進行分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細則 第八十七條 合營企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繳納所得稅後的利潤分配原則如下:
(一)提取儲備基金,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 企業發展基金,提取比例由董事會確定。
(二)儲備基金除用於墊補合營企業虧損外,經審批機構批准也可以用於本企業增加資本,擴大生產。
(三)按本條(一)項規定提取三項基金後的可分配利潤,如董事會確定分配,應按照合營各方出資比例進行分配。
『柒』 基金盈餘的概念是什麼
成長型基金
成長型基金是指追求基金資產長期增值而投資於信用度較高、有長期成長前景的公司股票或長期盈餘的基金。
盈餘公積
盈餘公積是指企業按照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各種積累資金。盈餘公積與資本公積不同,盈餘公積是從凈利潤中取得的,而資本公積的形成有其特定的來源,與企業的凈利潤無關。
盈餘公積根據其用途不同分為公益金和一般盈餘公積兩類。公益金專門用於企業職工福利設施的支出,如購建職工宿舍、托兒所、理發室等方面的支出。現行制度規定,公司制企業按照稅後利潤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
一般盈餘公積又分為兩種:一是法定盈餘公積。公司制企業的法定盈餘公積按照稅後利潤的10%提取(非公司制企業也可按照超過10%的比例提取),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注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二是任意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是公司制按照股東大會的決議企業提取的。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的區別就在於其各自計提的依據不同。前者以國家的法律或行政規章為依據提取,後者則由企業自行決定提取。
企業提取的盈餘公積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彌補虧損。企業發生虧損時,應由企業自行彌補。彌補虧損的渠道有三條:一是用以後年度稅前利潤彌補。按照現行制度規定,企業發生虧損時可以用以後五年內實現的稅前利潤彌補。二是用以後年度稅後利潤彌補。企業發生的虧損經過五年期間未彌補足額的,未彌補虧損用所得稅後的利潤彌補。三是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企業以提取的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時,應當由公司董事會提議,並經股東大會批准。
(2)轉增資本。企業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必須經股東大會決議批准。在實際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要按股東原有持股比例結轉。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轉增後留存的盈餘公積數額不得少於注冊資本的25%。
盈餘公積的提取實際上是企業當期實現的凈利潤向投資者分配利潤的一種限制。提取盈餘公積本身就屬於利潤分配的一部分,提取盈餘公積相對應的資金,一經提取形成盈餘公積後,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得用於向投資者分配利潤或股利。盈餘公積的用途,並不是指其實際佔用形態,提取盈餘公積也並不是單獨將這部分資金從企業資金周轉過程中抽出。企業提取的盈餘公積,無論是用於彌補虧損,還是用於轉增資本,只不過是在企業所有者權益內部結構的轉換。如企業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時,實際是減少盈餘公積留存的數額,以此抵補未彌補虧損的數額,並不引起企業所有者權益總額的變動。企業以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也只是減少盈餘公積結存的數額,同時增加企業股本的數額,並不引起所有者權益總額的變動。至於企業盈餘公積的結存數,實際上只表現為企業所有者權益的一個組成部分,表明企業資金的一個來源而已,其形成的資產可能表現為一定的貨幣資金,也可能表現
『捌』 中外合資企業對法定盈餘公積(儲備基金)的提取有比例嗎,未提取有什麼後果
又
法定10%
『玖』 盈餘公積怎麼算
法定盈餘公積按當年凈利潤計提,不是按營業利潤,也不是按利潤總額計提,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計算公式是:法定盈餘公積=當年凈利潤*10%
盈餘公積是指公司按照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各種積累資金。盈餘公積是根據其用途不同分為公益金和一般盈餘公積兩類。公益金專門用於公司職工福利設施的支出。按現行規定,上市公司按照稅後利潤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
(9)基金會盈餘比例擴展閱讀:
一、分類
一般盈餘公積分為兩種:
一是法定盈餘公積。上市公司的法定盈餘公積按照稅後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注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
二是任意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東大會的決議提取。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的區別就在於其各自計提的依據不同。前者以國家的法律或行政規章為依據提取,後者則由公司自行決定提取。
二、科目
由於法定公益金與一般盈餘公積(含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有不同的用途,企業應當分別進行明細核算。企業提取盈餘公積時,借記「利潤分配」科目,貸記「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任意盈餘公積)科目。
從理論上講,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屬於企業所有者所有,成為所有者權益的一部分,從其中提取的法定公益金也屬於企業所有者所有。
由於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的特殊性,我國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從當年實現凈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數額的利潤作為法定公益金,用於企業職工集體福利方面開支的資金來源。企業使用這部分公益金之後,則意味著未來可使用的公益金數額的減少。
為了反映企業公益金的提取、使用和結余情況,企業應當在「盈餘公積」賬戶下單設「法定公益金」明細科目進行核算。這部分公益金雖然是用於職工福利支出,但與用於職工個人的福利支出不同,其支出使用一般會形成一定的實物資產。
因此,企業在使用公益金購建集體福利設施等形成固定資產後,一方面應登記形成的資產的價值,同時還應當將其使用的數額從公益金賬戶中轉出,轉至任意盈餘公積賬戶,從而使公益金賬戶結余的數額減少,反映為企業未來可使用的公益金的數額。
進行賬務處理時,應當按照實際使用公益金的數額,借記「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科目,貸記「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科目。對於用公益金購建集體福利設施等固定資產進行處置時,應當將該資產購建的原始支出中使用的公益金的數額,從任意盈餘公積轉回到公益金賬戶。
進行賬務處理時,應按照購建該固定資產原支出的公益金的數額,借記「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科目,貸記「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科目。
企業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時,應當按照轉增資本前的實收資本結構比例,將盈餘公積轉增資本的數額計入「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下各所有者的明細賬,相應增加各所有者對企業的資本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