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青年創新促進基金會

青年創新促進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1-01-02 10:40:41

⑴ 愛德基金會的發展歷史

二零零五年
2005.1
愛德重新申請注冊登記為江蘇省公募基金會。
2005.6
愛德代表團訪問美國、加拿大,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愛德第二屆圓桌會議。
2005.8
嘗試開展海外青年志願者國際交流項目。
2005.12
在南京舉行20周年慶典和第四屆社會發展國際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二零零六年
2006.10
榮獲第二屆消除貧困獎——機構獎。
2006.10
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行訪問愛德。
2006.11
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總幹事一行訪問愛德。
2006.12
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在寧舉辦首屆愛德發展論壇,主題為「溝通、合作、創新」。
二零零七年
2007.1
首個以社區為基礎的艾滋病綜合防治項目在雲南隴川啟動。
2007.11
愛德慈佑院的職業培訓基地——愛德麵包坊成立。
2007.12
舉辦印刷聖經5000萬冊慶典,並與聯合聖經公會簽訂協議延長合作期限10年。
二零零八年
2008.1
在湖南、廣西、貴州等南方雪災災區開展緊急援助和災後重建工作,首次獲得香港特區政府緊急援助資金。
2008.5
第三屆愛德圓桌會議首次在南京召開。
2008.5
愛德印刷有限公司舉行公司搬遷新址慶典。
2008.5
參與汶川地震緊急援助和災後重建工作,在四川綿竹市卧雲村設立愛德基金會汶川地震重建辦公室,援助總額逾5000萬元。
2008.11
愛德兒童發展中心(自閉症康復中心)正式成立。
2008.12
丘仲輝秘書長應邀出席柯林頓全球行動亞洲會議。
2008.12
丘仲輝秘書長榮獲中華慈善獎—全國優秀慈善工作者稱號。
2008.12
在雲南昆明成功舉辦首屆防災減災研討會。
二零零九年
2009.4
與江蘇省基督教兩會成立江蘇基督教愛心公益基金。
2009.5
愛德「四川地震重建慈善籌款晚宴」首次在香港成功舉辦。
2009.8
愛德麵包坊企業注冊,轉型為以智障人士職業訓練和庇護性就業為目標的社會企業,並開展「眾心捧月·心存余香」公益宣傳和推廣活動。
2009.8
主辦首屆南京民間組織創新與合作論壇。
2009.10
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2009.10
第四屆愛德圓桌會議在南京召開。
2009.10
愛德社會組織培育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二零一零年
2010.3
第二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增補丘仲輝秘書長為愛德基金會董事會董事、副董事長。
2010.4
啟動青海玉樹地震緊急救援和災後重建工作。
2010.6
愛德香港辦公室在港舉辦愛德基金會成立25周年慶典晚會。
2010.6
榮獲中國社會工作協會頒發的民族社會工作組織獎。
2010.6
以搭建南京市公益力量互動交流平台為目標的愛德第一期公益沙龍在寧舉行。
2010.8
啟動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救援工作。
2010.8
舉辦農村社區健康促進研討會。
2010.8
在雲南省滄源縣舉辦首屆農民合作組織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研討會。

⑵ 國際青年創新大賽的介紹

創新是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是社會發展的智慧源泉。創新賽場基於協同創新專理念,構築開放、競爭、屬合作的社會化平台,為國際青年提供創新學習與創業實踐的賽場,促進各領域創新人才的文化交流。國際青年創新大賽是由創新賽場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北京大學及國際優秀創新機構共同發起的國際級創新賽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國際青年創新大賽已經發展成為最具影響力和最廣泛參與的創新教育實踐平台之一。

⑶ 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講座,想問一些有什麼好的活動形式

(一)發揮共青團文化育人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氛圍
1、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積極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共青團組織要積極弘揚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唱響主旋律,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環境。通過組織「科技文化藝術節」、「青年創業論壇」、「校園營銷精英挑戰賽」等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陶冶大學生的高尚情操,使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成為校園文化、校園精神的重要內容。
2、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建立創新創業價值目標。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與最初的職業指導相比,生涯教育已不只是指導學生選擇職業或就業,而是重在以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和職業觀引導學生,讓他們能從社會需要出發,結合自己的特點,掌握合理選擇職業方向的能力。生涯教育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追求以創新創業為自我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創新創業價值目標。
(二)搭建創新創業素質訓練平台,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1、以科技競賽為抓手,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業意識。課外科技作品競賽是高校共青團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立足點,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業興趣的有效途徑,並在工作實踐中形成了體系。南通大學就逐步形成了「3+3+X」的多級競賽體系。第一個「3」是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青年創意創業計劃大賽等3 個在全國影響較大且具有普遍意義的科技創新創業類競賽;第二個「3」是指南通大學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校園營銷精英挑戰賽;「X」是指除上述3 個主要競賽以外,有選擇性參加的競賽,如電子設計競賽、電子商務競賽等不具有普遍
意義的競賽。在競賽過程中推動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情趣,增強青年學生的創業主動性。
2、以社會實踐為依託,激發青年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
共青團通過組織暑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堅持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緊密結合,力爭在實踐中不斷激發青年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強化創業內驅力。在高年級團員青年中開展「學業、就業、創業、事業」為主題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題活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創新創業培訓,鍛煉其執行能力,提升綜合素質,為他們將來有效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以勤工助學為紐帶,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動力。隨著高校勤工助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從事經營型、管理型勤工助學工作,甚至有部分同學從事科研型勤工
助學工作,創辦勤工助學企業,提前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參與勤工助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創新精神和提升創業動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大學生通過參與「智力型」、「管理型」、「經營型」、「服務型」等類型的勤工助學活動,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知識能力,不斷推陳出新,創造性地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敢於和願意承擔風險,嘗試做一些具有創新性質的事情,感受創業的艱難和快樂,在這過程中,創新創業意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創新動力在不斷實踐中得到增強。
(三)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體系,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
1、建立一支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團,加強對青年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指導。一方面,通過集中培訓,使教師了解創業教育、具備創業教育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在一些實踐結合密切的學科中,通過開展「產、學、研一體化」活動,讓教師深入高新技術企業,體驗創業過程,積攢創業案例,豐富創業教學經驗。高校在政策上鼓勵有能力的教師進行創業,成就一批創業者兼學者,同時在政策上也吸引成功的創業者成為高校教師。在師資隊伍的結構上,學習美國的經驗,兼職教師和專職教師相搭配,主動吸納社會優秀青年企業家、青年創業成功人士、政府官員成功的企業家作為兼職教師給學生開設課程,這樣既彌補了高校創業教育教師數量的不足,也實現了創業教師個性、能力、學識和經驗的互補,優化了師資結構。
2、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戰技能。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還要增加投入和改善軟硬環境,組建堅實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訓練基地。其一是共青團組織主動
與企業聯姻,通過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以校企聯合的模式,創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訓練基地,實行「真項目、真操作、真環境」的見習模式,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其二是共青團組織牽頭建立創新創業基金會、創新創業協會等組織機構,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實戰演習場所,以項目化的運作手段,保證學生實踐訓練活動的開展,促進大學生與創業企業、創業者建立互動關系,體驗創業過程, 開展創業實踐, 提升創業企業的運行管理能力。其三是通過其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參與科研,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實踐平台,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將來的創新創業積累有益經驗。
3、培育一群團員青年創新創業典型,打造創新創業的領軍人物。完善創新創業激勵和扶持機制,積極籌措資金,通過「青年成才發展基金」、小額擔保貸款等渠道,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促動機制,促進學生的職業自立,塑造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向縱深發展,培育出一批創新創業的領軍人物,逐步提升大學生整體創新創業的水平。

⑷ 琛圳眾聯國際網路眾籌是不是傳銷

截止2019年10月30日,眾聯國際(中國)控股集團尚未被認定為傳銷,還可以根據《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進行判斷。

《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

下列行為,屬於傳銷行為:

(一)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包括物質獎勵和其他經濟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

(二)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者以認購商品等方式變相交納費用,取得加入或者發展其他人員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三)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系,並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以下為眾聯國際(中國)控股集團的新聞報道可作為一定的參考:

2015年11月1日,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主題的眾聯國際經濟高峰論壇(昆明)在昆明舉行。論壇圍繞如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利用「互聯網+」平台,積極開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新模式以及藉助大數據平台進行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進一步激發創新與創業活力等熱點話題展開了主題研討。

這是青年創新創業發展基金全國行的首站。共青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青年創新創業發展基金與雲南標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訂雲南站戰略合作,這意味著雲南青年創新創業途徑有了新的渠道,在資金、技術等方面也增添了新動力。

同時,青年創新創業發展基金(雲南站)也正式啟動,這將搭建起青年創業項目展示平台,推動創業青年的交流與合作,讓廣大青年通過創業實踐自覺承擔引領科學技術、商業模式、管理體制等的創新,在推動國家進步、促進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

同時專項基金還將在科技、經濟、金融等多方面實現資源的有效聚集和融合,為雲南青年創新創業營造更好的服務環境。本次論壇由深圳市互聯網學會金融專家委員會、眾聯國際(中國)控股集團主辦,眾聯網游雲南分公司、雲南標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雲南耀聯投資有限公司承辦。


⑸ 助理研究員可以申請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么

研究員和教授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教授一般在高校,而研究員在研究所,兩者平級。教授有給學生上課的義務,但是研究員沒有。研究所沒有本科生,所以研究員不用給本科生上課;而教授有的給本科生上課,有的只給研究生上課。研究員科學研究機關中的高級研究人員,相當於教授; 副研究員相當於副教授。 在中科院都用研究員的職稱而不用教授。研究員(國家評定的)可以兼做博導,但是教授不一定是研究員。教授可以兼做研究員,但是同時研究員也不一定是教授;研究員是國家評定的,通常研究所中的領導及學術帶頭人是研究員職稱,作出傑出貢獻後可以評定院士。教授中有研究員職稱的不多。教授有給學生上課的義務,但是研究員沒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職稱管理評審制度規定,職稱是對技術人員工作能力的表述,是由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審的。研究員職稱系列包括實習研究員(初級),助理研究員(中級),副研究員(副高),研究員(正高)。碩士畢業會後兩年可以申請助理研究員評審,評審通過給該職稱,一般碩士是沒有問題的。碩士獲得助理研究員三年後可以申請副研究員的評審,主要要求是要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明、外語等級考試合格證明,技術論文或技術工作總結,主要是三年中從事的技術工作成果,如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撰寫的著作、參加課題的研究成果等,如有省、部級獎項將增加評審通過的可能性。獲得副研究員職稱五年後可以申請研究員的評審,要求與副研相同,主要是對技術工作能力的確認,要有證據證明自己的實際技術工作能力,最好的證據就是成果。

⑹ 青年創新促進會 經費預算怎麼寫

分為幾類:一是辦公設施的采購。二是辦公用品的采購。三是其他費用。

⑺ 試題:如何理解「青年時國家創新發展的主力軍」

政策引領:打出青年創新人才培養「組合拳」
近年來,隨著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布局推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戰略,積極應對市場化和互聯網經濟發展帶來的諸多挑戰,聚焦航天防務、信息技術和裝備製造三大主業提出了「1+2+3+4+5+N」轉型升級發展戰略和若乾重大舉措,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我們要搶抓國家京津冀一體化、一帶一路、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等新一輪發展契機,加快青年創新人才培養儲備,為四院實現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集聚力量」,四院黨委書記、代院長郭勇如是說。為此,四院近年來聚焦落實集團公司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充分發揮政策機制的頂層牽引和激勵,先後出台了《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獎勵》《拓寬員工成長通道 激發各類人才潛能實施意見及建設方案》《基於實際績效的考核激勵機制》等多項政策,設置了陳德仁院士青年科技創新基金,加大從重點院校引進高素質畢業生,加大各類高端青年領軍人才引進力度等,在促進青年創新人才培養和集聚方面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不斷優化各級領導班子年齡結構,院領導班子中「70後」、所屬二級單位領導班子中「80後」的比重不斷加大,青年科技人才茁壯成長。「青年已經成為支撐我們四院武器裝備研製的骨幹力量,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四院主管人才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譚千紅說道。
助力成才:搭建青年創新人才發展「新高地」
在四院青年創新人才培養中,四院兩級團組織堅持黨建帶團建,充分發揮團組織聯系和服務青年優勢及作用,強化青年思想引領,堅定青年理想信念,補足青年人才「精神之鈣」,深入組織推進「我的中國夢」、「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唱響青年人才「創新創業之歌」,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青年理想人格,凝聚推動發展強大正能量。近年來,聚焦四院改革發展和青年創新人才培養,四院團委堅持「讓青年以實戰的狀態接班」為標准,積極開展青年助理選聘、青年創新工作室創建、青工職業技能大賽、青年「五小」成果和青年科技(管理)論文評選、為青年創新人才涌現和成長發展搭台唱戲,營造了濃厚的青年創新創業創優氛圍。院屬團組織和青年多次榮獲中央企業五四紅旗團委、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等稱號。
科技強軍:砥礪青年創新人才成長「主戰場」
作為國防武器研製骨幹研究院,四院秉承「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神聖使命,承擔著為國家提供高科技武器裝備的重要職責,在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彈道導彈和固體運載火箭研究院,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端裝備製造和服務企業」新征程中,青年創新人才正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四院被譽為「中國固體彈道導彈的搖籃」、「鑄造共和國脊樑的地方」,在中國航天史上譜寫了「巨浪」奔騰、「東風」浩盪的壯麗篇章,涌現了以兩彈元勛黃緯祿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英才。而今,沿著老一輩航天人富國強軍的足跡,四院青年創新人才勇敢地扛起了責任,在載人航天工程(603698,股吧)、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任務中挑大樑、擔重任。取得重大技術突破,該團隊型號「兩總」的平均年齡40歲,參與研製的技術人員35歲上下的青年是主體,自主創新掌握了多類核心關鍵技術,獲得了100餘項創新成果和發明專利。該型號歷經10餘年技術攻關和工程研製,全國7大軍工集團公司所屬300餘家單位,幾十所院校、試驗基地、部隊院所等參與研製,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形成新的方案設想,開創了我國導彈武器裝備史的又一全新領域。型號研製工作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2014年該型號研製團隊代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主要技術負責人榮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青年創新人才引領型號研製,型號研製砥礪青年創新人才,在當下的四院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
2015年在重要型號研製中發揮主力軍和骨幹作用的四院青年科研團隊和個人獲得了團中央的表彰,四院第四總體設計部總體室、第九總體設計部運載及空間技術總體室2個集體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第四總體設計部副總設計師郝昀、十七所副總設計師石曉榮、指揮自動化中心副主任設計師李昌隆和三七廠215所數控加工中心組長徐斌等4名青年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殊榮,沉甸甸的獎章記載著四院的年輕人為科技創新、航天報國中做出的突出貢獻,亮閃閃的獎章將繼續激勵著四院團員青年為國防現代化事業建設奉獻出青春的才華與智慧、熱血與力量!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序推進,以互聯網+為特徵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風起雲涌,為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四院也將勇立潮頭,在加強青年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探索實踐,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政策研究,樹立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正確導向,努力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做出航天軍工企業應有的貢獻。

⑻ 宋慶齡基金會救助對象

國際交流 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宗旨之一以孫中山和宋慶齡的特殊影響為依託,以和平為主題,以人文交流為主線,以青少年為主體;發揮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作為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諮商地位」的特殊作用,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開展人文領域的公共外交活動,創建高效便捷的工作新機制。對外交流區域上,圍繞中美、中歐、中俄交流三大主軸,與雙邊和多邊民間交流相互配合;思路上,圍繞國家外交戰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文交流,由區域化交流向全球化交流延伸,廣泛聯絡、動員、涵養了一批知名專家學者資源,嘗試通過建設民間智庫的方式,在世界和平友好、多元文明對話、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近年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連續舉辦 「宋慶齡國際青少年交流營」,為國際青少年搭建交流互鑒的平台;組織中國專家學者參加「文明對話——世界公眾論壇」希臘羅德島論壇,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聯合高校召開「一帶一路」文化圓桌會議,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出席國際研討會,發出中國民間組織之聲,進一步加強與非政府組織的聯系與合作等等,通過有效的人文交流,達到促進中外民眾友好、民心相通、文明對話,共同建設和諧世界。兩岸及港澳交流 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宗旨之一傳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播撒「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種子。在教、科、文、衛、體等領域,組織兩岸專家學者、婦女、青少年互動,在「追尋歷史足跡」兩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動和海峽論壇「兩岸公益論壇」的基礎上,創新載體和形式,以歷史、血脈、命運、中華民族復興為主題,把中國夢與兩岸夢相連,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公益精神。積極開展孫中山宋慶齡思想研究和文物展覽特色交流。通過舉辦孫宋研討會、獎勵孫宋研究成果、合作舉辦展覽和演出活動以及出版物落地等項目,密切兩岸及港澳民間合作,融合民族情感、增進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公益慈善 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一項重要職能開展國際自然災害援助和國際發展援助項目,從民間角度出發,厚植國家友好的民意基礎,成為推動國家關系發展的有益補充。與國際著名慈善基金會、世界500強國外企業基金會建立聯系與合作,對接國外基金和國內項目。在農村方面:「授人以漁」並非「授人以魚」。將扶危濟困與促進發展相結合,將資金、物資援助與智力扶貧相結合,將扶助農村貧困人口與推動農業產業轉型相結合。在救助弱勢群體的同時,培養致富帶頭人,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切斷貧困的代際傳承。在城市方面:整合優質資源,服務兒童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發展。在兒童文化、藝術、體育、科技等領域,策劃實施有影響力的品牌項目,關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兒童。全力推進中國少年兒童科技培訓基地建設,預計於2015年竣工投入使用。培訓基地落成後,將成為國內頂級的國際和兩岸青少年交流平台、孫宋思想研究平台、學前教育平台、少兒活動體驗平台、校外培訓平台、青少年演藝平台。

⑼ 成立基金會是干什麼用的

基金會,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

基金會分為面向公眾募捐的基金會和不得面向公眾募捐的基金會。公募基金會按照募捐的地域范圍,分為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和地方性公募基金會。

對興辦、維持或發展某項事業而儲備的資金或專門撥款進行管理的機構。一般為民間非盈利性組織。宗旨是通過無償資助,促進社會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和社會福利救助等公益性事業的發展。基金會的資金具有明確的目的和用途。基金會在20世紀蓬勃發展。1900年的卡內基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最有名。1936年成立的福特基金會,由福特家族資助,擁有數十億美元。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基金會。其他世界性的大型基金會還有: 約翰·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丹福思基金會、凱洛格基金會等。80年代以後,中國基金會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在1988年9月通過了基金會管理辦法, 對基金會的性質、建立條件、籌款方式、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事項作出了規定。中國已建立的基金會有安徽省建中教育發展基金會,中國老年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福利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等。

中國煤礦塵肺病治療基金會 基金會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解除塵肺病人痛苦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落實黨和國家對塵肺病人的關懷,依法募集和使用善款,辦好慈善事業,開展塵肺病的治療、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全面實施和推進塵肺病康復工程,使更多的塵肺病人得到救助與康復。為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奉獻愛心,做出貢獻。

閱讀全文

與青年創新促進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