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振興京劇該怎麼做
京劇的歷史並不長~200多年~可是它是中國集大成的藝術形式~
需要做什內么?
很簡單~踏實的做好容戲~做「好戲」~
這樣才能所謂的振興~
當年有一大批藝術家來為京劇的發展做貢獻~
現在?你看看那些唱戲的~有幾個好好唱戲~有天賦的不好好唱~好好唱的沒天賦~怎麼振興~
包括編劇導演~
當年的齊如山、翁偶洪等一大批文人和懂戲的人來做戲~
現在都是什麼人在做戲?
還有就是各個流派的形成~都獨具特色~現在沒"特"了~
很簡單~現在你還能找到一個拉胡琴的能拉的過楊寶忠的嗎?
最後說一句~國家對京劇的扶植已經夠可以的了~是這幫人不爭氣~
如果京劇需要振興~
那麼話劇呢~怎麼辦~哎~
「這就是個邪年頭~好東西都得連根爛了」~
Ⅱ 如何傳承京劇藝術,振興傳統文化
京劇藝術是我國的國粹,2010年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京劇,積淀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豐厚文化底蘊。自誕生至今,經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劇種、藝術門類之所長,並經過無數藝術家的改革與創造,使之成為具有中國標識意義的文化元素,成為世界文化之瑰寶。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樣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國大部分時間內,不僅代表著中國舞台藝術樣式的最高端,同時亦為大眾娛樂樣式的主流。如今,隨著全球文化一體化和中國社會轉型的加快,京劇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傳統日漸失落的一個典型實例。京劇里許多劇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於歷史,都是懲惡揚善的故事,能夠以史為鑒,教書育人。如何引起全社會對京劇這一國粹藝術的重視和熱愛,營造京劇文化傳承的良好氛圍,對振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義。
一、京劇傳承面臨的困境
(一)受娛樂方式多元化沖擊,京劇傳承觀眾基礎日漸薄弱。
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入,人們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藝品種樣式的日益豐富,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僅拓寬了群眾的欣賞領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變著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劇的傳承發展受到了嚴重沖擊。與京劇傳承的鼎盛時期相比,人們吃完飯進戲園子,這樣的年代一去不復返,而京劇藝術是個品位藝術,不是快餐文化,觀眾只有坐在劇場里,處在一種悠閑、鬆弛的狀態下品戲,才能體會到其中的藝術魅力。如今人們生活節奏變快,心態浮躁,不能靜下心來,因此這種環境非常不利於京劇的發展。一些中學生喜愛的是流行歌曲、街舞,對京劇了解少,接受起來有難度,學習唱段就更難了,大多數學生即使喜歡京劇課程也不會去買票聽戲。社會上廣大觀眾對京劇的欣賞熱情普遍不高,京劇演藝市場不成熟,票房收入微乎其微,劇團發展普遍面臨資金難題。
(二)受功利思想影響,京劇傳承熱情不高。
學習京劇投入較多,加之能夠靠京劇吃飯的人畢竟是少數。學生家長因為孩子學習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學齡前階段就已「攝入過量」��英語、鋼琴、繪畫等各類興趣班。在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體系內,學校和家長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幫孩子提高成績,增強競爭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辦法就是加課、補課。而京劇不納入升學考試內容,僅僅作為一種愛好或者選修課存在,很難激起學生充足的學習動力。京劇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方面的素質都比較好,但現在報名去戲校從小學京劇的人越來越少,家長都在為孩子的未來考慮,當他們看到京劇演員的慘淡生活,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從事這種職業,因此京劇在選材方面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影響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三)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學習京劇需要耐吃苦,戒浮躁。
京劇博大精深、是一門很難的綜合藝術,並不是會唱兩句就行了,需要幾十年的不斷追求,不斷刻苦鑽研才能達到一定水平。需要學員投入畢生精力和心血,才能將京劇藝術較好的發展和傳承下去。一招一式、一個眼神、都有嚴格的要求,壓腿、下腰、翻跟頭練功非常辛苦,刀、槍、劍、戟的運用要經過艱苦的訓練,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要求,培養一名專業的京劇演員要6―8年的時間才能登台演出,京劇學員必須堅守,耐得住寂寞。目前由於社會關注度的降低,行業待遇不高,從業人員不願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鑽研,很多優秀的人才都流失了,這對京劇事業發展和傳承來說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傳承京劇藝術振興傳統文化
京劇文化源遠流長,從化妝、服飾到唱腔、身法都體現出國粹藝術的極致,它的內涵,它的扮相,都是中華民族的專利。在海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京劇,有的人想家時就會唱起京劇,京劇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京劇本身。京劇藝術持續發展,離不開觀眾群體的培養,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和發揚,特別是對傳統民族藝術缺乏基本的認知和欣賞能力,普及京劇知識不可不為,要持之以恆地不斷提升觀眾的京劇審美鑒賞素養。
(一)要發揮票友協會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擴大京劇傳承的群眾基礎。
如今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京劇票友協會,票友們在一起互相切磋、學習戲曲知識的同時,也不斷的在身邊人之間傳承京劇文化,通過舞台展示京劇的魅力。京劇的傳承除了要培養專業演員,同時也要培養觀眾,兩者要齊頭並進,京劇的傳播才能更久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孩子學習京劇大多是受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的影響,由於理解能力有限,小朋友學習京劇往往局限於模仿。但京劇的前途不在專業,而在觀眾、在業余群體當中,因此讓孩子從小就在京劇的氛圍里成長、熏陶,至關重要。京劇「牆里開花牆外香」,國外會把京劇當寶貝來研究,但我們自己對傳統藝術卻不那麼熱衷,這令人很遺憾,從某種意義上講,京劇培養了觀眾,觀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京劇。
(二)學校是教書育人、培育學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場所,應該成為京劇傳承的重要陣地。
2008年教育部將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學唱15首京劇經典唱段,將京劇這一國粹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2011年記者走訪發現,在校園學國粹「聽起來很美」,推行起來卻很難,如今在不少學校已悄然亮起了「紅燈」。原因是老師不精通、課時難保證、學生不愛學,大多數試點學校將京劇課列入音樂課,而擔任教學任務的主要是音樂教師,師資不足是最大瓶頸。京劇是一門包括唱、念、做、打、的綜合藝術,不是只會幾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師資缺乏,京劇課時也難以保證,到了高年級,音樂課常常被語文、數學等其它科目老師佔用,音樂教學計劃都無法完成,更別提學京劇了。京劇進課堂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採取相應的措施,不可搞一刀切,比如利用校園小廣播、校園網站、宣傳欄和校園電視台對京劇班和校園京劇動態進行報道;邀請專家教授進校召開京劇座談會,舉辦「走近京劇、弘揚國粹」知識講座等培養學生受眾,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通過社團活動讓一些感興趣的學生參與表演和展示,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採用多樣化的方式,請京劇專業人士來學校上課,一學期舉辦一兩次京劇演出、在學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動……這樣既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又可以讓學生們接觸到相對全面真實的京劇藝術。
(三)成立戲曲培訓中心,舉辦各類票友大賽,給予傳承者榮譽和鼓勵。
成立少兒戲曲培訓中心或傳習所,確保喜歡京劇的人能夠得到指導幫助。京劇舞台藝術是以主要演員為中心的。看京戲要看「角兒」,沒有「好角兒」,演不出好戲。同樣一出戲,不同水平的演員去演,其藝術效果大不相同。京劇是一門綜合藝術,還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龍配套。一個劇團不但需要各個行當的優秀的主要演員,而且需要優秀的「四梁四柱」,需要優秀的鼓師、琴師和文武場演奏人員,還需要好的化裝的、勒頭的、檢場的、管服裝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響的各類人才。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強培養。我們必須把選拔和培養優秀的京劇人才,特別是青年京劇人才,放在振興京劇的突出位置。做好戲曲類節目的宣傳工作,戲曲頻道應該針對少兒、青年、老年票友設置精彩的有針對性的節目。做好京劇博物館等專題展覽場館建設,並向觀眾開放。傳統的戲曲傳承方式主要是一種一對一的傳幫帶式的傳承,要充分發揮中年演員的作用,一方面靠他們進行口傳心授,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們的演出活動,有力的推動了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培養了青年演員,有利於向更多的人介紹京劇知識,讓他們了解、熟悉京劇,進而喜愛京劇。
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須堅持正確的理念,在保護京劇這一國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時,不斷的培養觀眾群體,培養傳承群體,運用好學校、協會、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促進傳統京劇藝術不斷發揚光大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作者簡介:
李寶慶,男,日照市群眾藝術館業務副館長,副研究館員,多年來主要從事音樂教育、群眾文化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工作。
轉載請註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6303268.htm
Ⅲ 限制外國影視作品引入是否能振興國產劇
如你抄所知,限制越多,越襲是阻礙文藝的發展繁榮,影視劇同樣如此,今天禁止翻拍,明天限制穿越,後天又如何如何,這般氛圍下,哪可能還有真正潛心創造的劇作人呢?大抵是研究廣電總局口味的時間比寫劇本的時間更長一些。自然,我從來都不覺得穿越劇和影視劇有多少精華的成分,但我們必須寬容地看待「糟粕」的存在,如此,有一天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精華作品,而動輒就是封殺,可能會准了一兩次,但更多時候,不過是用來剿滅不符合自己心意作品的手段。
更何況,在自由空間之上便有自由創造,繼而誕生真正強大的國產影視劇。當國產影視劇拿得出手,且可以與外來影視劇一爭高下時,我們還需擔憂境外影視劇么?可能如今影視劇是「西風壓倒東風」,但只要我們有足夠空間的自由創造,這註定只是一種成長的陣痛。
Ⅳ 京劇逐漸被年輕人遺忘,那麼振興京劇要落到哪些實處呢
Ⅳ 對振興中國戲劇的建議
光推廣沒有用
關鍵是現在的通俗音樂佔了文化市場的主流
就算是在國外聽歌劇的專屬也遠遠比不上聽流行的
上初中時候語文老師在課上說,「京劇一個音拉很長,反正我是不愛聽,證明了當時那個社會的生活是緩慢的」
我覺得老師說的沒錯,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在加快,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大家更多的原意接受通俗歌曲。
除非把戲曲通俗化,用戲曲的唱腔加上通俗的詞,按照流行歌曲的形式進行包裝炒作出版,但是誰都知道不太可能
首先不說這種形式能不能被大家接受,恐怕剛要製作的時候就會有一群對戲曲的鐵桿粉絲出來強烈反對,因為那樣就不倫不類了
Ⅵ 徽班進京200年 振興京劇觀摩研討大會"是在什麼時候舉行的
1990年12月20日至1991年1月12日,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振興京劇觀摩研討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並獲版得了圓滿成功。這次紀念活權動盛況空前,由京劇優秀劇目薈萃演出、京劇學術研討會、振興京劇藝術展覽和戲曲演員觀摩講習班四個部分組成。
Ⅶ 同樣是振興京劇、獨當一面的大師,為何現在對梅蘭芳這么炒作,而對周信芳不聞不問
1、梅蘭芳確實是京劇屆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藝術家;
2、梅蘭芳的經歷很豐富,有戲曲演出創新,也有愛國故事;
3、如樓上所說,周信芳晚年的經歷不好交待;
4、梅派傳人很多,而麒派的傳人非常少,傳人多了自然搞紀念什麼的聲勢就大,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Ⅷ 為什麼京劇名家王佩瑜無法像郭德綱繁榮相聲那樣振興京劇
因為隨著時代的變化,京劇已經逐漸被淘汰了。畢竟我們的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人們也變得不再喜歡以前的那些老東西了,現在人變得開始喜歡追思那些娛樂化的東西,而京劇讓他們覺得是比較老套的東西,他們覺得這些老套的東西都是那些老一輩人才去看的,因此人們就不再喜歡它了。
如果京劇名家王佩瑜對京劇也進行創新的話,它肯定也會像相聲那樣傳承下去的。
Ⅸ 京劇逐漸被年輕人遺忘,那麼振興京劇要落到哪些實處呢
京劇是老年人的最愛。為什麼年輕人會忘記京劇?我們怎樣才能使它復活?讓我們看看。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朝乾隆第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以來,Hui troupes、Sanqing、四溪、Chuntai、河唇鎮等四大南方人先後進入北京。他們與湖北漢劇藝術家合作,同時接受崑曲、秦腔的一些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通過不斷的交流和融合,他們最終形成了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迅速發展,直至民國獲得空前繁榮。
蘇星街是老揚州唯一一條與劇團有直接關系的街道。當年,鹽商徐尚志從蘇州創辦了揚州第一個崑曲劇團「老徐劇團」,就在這條街上。崑曲的故鄉是蘇州,所以又叫蘇昆。
Ⅹ "徽班進京200年 振興京劇觀摩研討大會"是在什麼時候舉行的
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振興京劇觀摩演出與學術研討等活動,1990年12月21日至1991年1月12日在內北京隆重舉行。這是容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的一件盛事。這次歷時24大盛況空前的紀念活動,不光是紀念「徽班進京」這一歷史事件,更主要的是藉此提高人們對京劇的認識,推動京劇藝術的發展,並帶動其他戲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