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郭繼承是誰
郭繼承,男,山東莘縣人,中共黨員,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博士,西北大學歷史學(中國思想內史)容博士後,中國政法大學思政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委講師團主講老師,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主講老師,弘正學堂學術導師等。
主要研究的方向和領域包括: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中西文化比較、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人生哲學等專題。
(1)中國孔子基金會李智的簡歷擴展閱讀
2019年7月14日,由中共中廣聯合會委員會主辦、中廣聯合會演員委員會黨支部承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強意識形態建設 引領時代文藝新風」主題教育專題講座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辦。
本次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強意識形態建設 引領時代文藝新風」,主講人是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思政研究學院副教授郭繼承。
『貳』 楊朝明的學術任職
現為復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制、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山東省委委員。曾任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專門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專門史與歷史文獻學兩專業碩士生導師,曲阜師范大學學術委員、學位委員,山東省儒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學術帶頭人,山東省高校學術帶頭人,《孔子文化研究》主編、《孔子文化》編委會主任。山東省政協委員 。
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國詩經學會理事、山東省孔子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歷史學會魯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周易研究會副會長、曲阜魯班文化研究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孔子研究》執行編委,武漢大學《儒家文化研究》編委,四川大學儒藏工程學術委員,韓國成均館大學國際版《儒教文化研究》編委。
2015年10月當選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叄』 中國孔子基金會楊光老婆
【答案】D【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當代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繼承,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內精華、去容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通過繼承進行發展。儒家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文化大眾讀本》的出版發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通過以上分析,該題選D。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的繼承,①「承襲」一詞錯誤。考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點評:該題考查文化傳承的知識。學生要充分理解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對所學內容全面掌握,並對材料信息有正確解讀,錯誤選項不易排除,難度很大。
『肆』 中國孔子基金會的主要職責
中國孔子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簡帛儒家文獻研究、易學研究、儒學研究、現回代新儒學答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儒家與基督教比較研究、學術動態、書評。
中國孔子基金會是由國家撥款作為啟動資金支持的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學術基金組織。旨在通過募集基金,組織或支持國內及海外儒學研究,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為增進海內外華人團結、促進各國文化交流服務。
『伍』 韓喜凱的簡歷
曾任榮復成縣小學教師、公社團委制副書記、縣委秘書、縣革委會政治部宣傳組副組長,山東省革委會報道組幹部。
1970年在中共山東省宣傳部宣傳組工作,後任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宣傳處副處長、處長、副部長,大眾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中共山東省委秘書長兼省直機關工委書記。
1993年任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省直機關工委書記。
1993年任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委秘書長兼省直機關工委書記。
1995年任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
1998年4月任山東省政協主席。
2002年3月-2003年4月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第9屆全國人大代表。第10屆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
現任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名譽院長。
『陸』 李智的個人簡歷
2005.9—2008.7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理學博士(環境規劃與管理、資源評價、環境影響評價)專
2002.9—2005.7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屬與工程學院 工學碩士 (環境規劃與管理、資源評價、環境影響評價)
1998.9—2002.7 南昌航空大學 工學學士 (原南昌航空工業學院環境工程)
『柒』 孔子基金會秘書處王新元是怎樣一個人
王新元,男,
1976年生,漢族,山東省省直機關青聯委員,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年鑒》副主編。近年來,王新元同志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為歷城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創新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是編輯出版《社區論語》。2008年8月,為提升歷城村居民文明素質,以良好的形象迎接十一屆全運會在濟南召開,歷城區委宣傳部、歷城區文明辦與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就編寫《社區論語》達成了共識。全書共4大部分,110千字,王新元同志承擔了大量繁重的編寫工作,無論是摘錄適合社區居民閱讀的《論語》語句、對這些《論語》語句進行注釋、編寫閱讀提示,還是選取與《論語》語句相關聯的小故事,他都精益求精,一絲不苟,使《社區論語》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受群眾喜愛的讀物。二是打造社區「論語長廊」。《社區論語》出版之後,在利農、洪家樓、南全福等社區開展了學習比賽活動,引導大家看這本書,用這本書。為增強宣傳效果,在東風街道祝甸、洪樓街道七里堡等社區廣場,郭店相公等村莊廣場,製作了圖文並茂的「論語長廊」,在居民樓樓道門口懸掛了「論語對聯」,這些內容的策劃和設計,都是王新元同志辛勤勞動的成果。此外,按照中央、省市要求,為開展好「道德講堂」、「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活動,應區文明辦的邀請,王新元同志結合歷城實際,精心設計了歷城特有的「道德講堂」、「我們的節日」標示,為傳統節日賦予新的命名:「祥和春節」、「燈火元宵」「青青清明」、「五彩端午」、「團圓中秋」等,使我區的「我們的節日」主題文化活動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都叫得響的活動品牌。
林甘
林甘,男,81歲,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所退休教授。他長期熱衷慈善公益事業,關心幫助社會弱勢群體。自2000年以來,通過不同方式扶貧濟困、慷慨解囊、無私奉獻。為了幫助他人,為了所熱愛的慈善公益事業,他與老伴平時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林教授共向慈善事業、特困家庭、失學子女捐款捐物已達10萬元之多。在他的資助下,許多貧困失學兒童穿上了干凈整潔的衣服,用上了嶄新的文具,重新走進了嚮往的學堂。大災大難現人間真情,四川汶川、青海玉樹、甘肅曲舟震災也同樣牽動著林教授的心,震後報道後的第二天,他就在第一時間向省紅十字會捐款一萬元。奉獻了一位老者的拳拳愛國之心。而他自己家裡卻沒有幾件像樣的傢具。林甘老人的事跡感人肺腑,感天動地,催人奮進,省市各大媒體長期關注,爭相報道。2005年林甘老人被評為十大「山東好人」。
姚發坤
姚發坤,男,74歲,歷城區董家鎮姚家村人,退休教師。國家三級籃球裁判,曾獲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99年姚老師退休後,開始義務為小學生、中學生、老師、企業職工和老年人當乒乓球教練。姚老師一教就是12年。他自己花錢買好的乒乓球、球拍,免費教打乒乓球,還組織多次比賽,自費為比賽選手發獎品。在2011年9月舉行的歷城區業余乒乓球聯賽里,女子組比賽的前四名全是他的學生。他不畏寒暑,定期到村文化大院、謝家小學、邢家小學等地,免費組織未成年人開展乒乓球培訓,幫助困難家庭指導教育孩子,看到孩子進步了,他就高興的自己掏錢買乒乓球等鼓勵孩子,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總是說能幫助這些孩子健康成長就是他今生最大的樂趣。2008年至今被邀請為齊魯制葯廠、濟南鋼鐵廠等乒乓球運動教練。先後被評為老有所為先進個人、歷城區模範老人、2011感動濟南年度人物候選人等。
賈延芳
賈延芳,女,38歲,區教育局宣傳科科長。她愛崗敬業,善於攻堅,工作出色,連續四年獲得全市教育系統和本區部門新聞宣傳工作第一名。她心系學子,充滿愛心,想方設法關愛並幫助學生。2008年加入泉城義工,藉助媒體平台,組織了愛心大篷車、愛心圖書室、圓夢行動、美好生活在行動、優秀教師游泉城等大型公益活動,為山區學子捐贈物、款20餘萬元。2012年,她發動家人捐資6000元組建了「芬芳小口袋」愛心社團,捐出自己的15年稿費為山區學子購置圖書500餘冊,同時,吸引了山東電視台、濟南電視台、新華書店、馬語者馬術俱樂部、山東師范大學、濟南眼科醫院、山東大學、外國語學校、山師附小等社會愛心團體和個人加入到愛心團隊,為農村兒童送好書、送好課、送心理輔導,組織了健康查體、手拉手結對子等活動,為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健康成長做出了較大努力。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優秀輔導員、濟南市巾幗建功標兵、歷城區教學能手等。
高蓮香
歷城區夕陽紅藝術團是在高蓮香同志的倡導和組織下,於1997年4月成立的業余藝術團體。十幾年來,該團堅持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活動宗旨,秉承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張形勢,圍繞中心,弘揚主旋律,無私奉獻,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團隊建設發展壯大,藝術活動蓬勃向上。
該團由初建時的24人,現在發展成為擁有近200人,設置有合唱
『捌』 孔子簡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1-2] ,出生於魯國陬內邑[1] 。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容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3]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3]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 分別為:《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4]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4]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玖』 孔子的後代都出來那些名人
第10代孫西漢孔聚(?-前171),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諡「夷」.
第11代孫西漢孔臧,孔聚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第11代孫西漢孔安國,西漢著名經學家.歷任都尉、諫議大夫、臨淮太守等職.晚年,著有《古文尚書傳》、《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成為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創者.《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請教經學於他,後世尊其為先儒.
第14代孫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諡簡烈侯.
第19代孫東漢孔宙(103- 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第20代孫東漢末年的孔融(153-208),字文舉.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殺.
第26代孫晉孔坦(285-335),字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死贈光祿勛,諡「簡」.有集傳世.
第32代孫南朝孔奐(514-583),字休文,居會稽.好學善屬文,通經史百家.侯景之亂,孔奐獨傲然自若,自謂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晉陵太守,後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有集傳世.
第32代孫唐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第33代孫唐孔紹安,以文才知名,隋末為監察御史.歸唐拜內史舍人.少年時誦古文集數十萬言,曾奉詔撰寫《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十卷,今存詩七首.
第37代孫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時與李白、韓准、張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授左衛兵曹參軍,累官至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受命為魏博宣慰使,成功勸說藩鎮田悅歸順.後為藩鎮李懷光部眾所殺.
第38代孫唐孔述睿(730-800),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宗召為大常寺協律郎,轉國子監博士,遷尚書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升為諫議大夫兼皇太子侍讀,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每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贈工部尚書.
第45代孫北宋孔道輔(985-1039),字原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九年(I016年)遷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今曲阜縣),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人以孔子為戲,道輔怒退,契丹陪罪,後不敢侮慢宋使.後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建廟於墓之西南.卒後,受祀於鄒縣孟廟,稱先儒孔氏.
第46代孫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輔次子.登進士第,知仙源縣(今曲阜縣).司馬光上章推薦,遷為太常博士,後為司農少卿,後遷鴻臚.編有《孔氏宗譜》、《闕里世系》等.
第47代孫北宋孔平仲,字義甫.性剛直,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貶官.長於史學,工文詞,著有《續世說》等書.與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黃庭堅論元祐人才,譽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第54代孫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國子生授膠西主簿、安慶錄事,轉光山尹,遷陝西行台御史、湖廣都事、太常禮儀院判、太常禮儀使.元文宗時,楚中因災動亂.遷思迪為湖廣都事,以宣撫安定為主策,動亂遂告平息.
第60代孫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學工詩,尤精顏真卿書法,明代孔廟石碑多出其手.一生為官清正,篤信陽明之學,足跡所至,均開館會生徒.著有《易經代言》、《詩經代言》、《書經代言》、《四書代言》等.
第62代孫明孔聞詩(?-1643),字四可.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授中書舍人.崇禎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條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時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縣,聞詩應援守御,戰績卓著.編有《奏議》數卷.
第63代孫明孔貞運(1574-1644年),字開仲.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試第二名賜進士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代為輔相.編著有《詞林典類》等書.
第63代孫清孔貞瑄,字壁六,清順治庚午舉人,博學多才,潛心研究經史,尤精算學、韻學.由泰安學正升雲南大姚知縣,因爭公道不得而辭官. 晚年專事著述,著有《聊園文集》等.
第64代孫清孔尚任,知名戲曲《桃花扇》作者,與《長生殿》作者洪升齊名,俗謂「南洪北孔」.博通經學、史學,康熙帝拜為「國子監博士」遷戶部主事.後《桃花扇》一劇,被糾舉心懷明朝,遂罷黜,遂歸故里養老.
第69代孫清孔繼汾(1725~1786),經學家.有《闕裏文獻考》100卷,《孔氏家儀》14卷,《樂舞全譜》2卷,《匡儀糾謬集》3卷,《行餘詩草》2卷,並校刻《文獻通考序》1卷.
第69代孫清孔繼涵(1739~1783),校勘學家.有《微波榭叢書》.
第70代孫清孔廣森(1752-1786),經學家、音韻學家.著有《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經學卮言》、《詩聲類》等.
第70代孫清孔廣陶(1832-1890),廣州藏書名家.藏書處稱「三十三萬卷書堂」,與伍崇曜「粵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館」、康有為「萬木草堂」,合稱「粵省四家」.
第71代孫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廣森子.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官至貴州布政使.善隸書,工吟詠,於古聲韻學頗有研究,曾著《古韻》、《詞韻》.
第71代孫清孔昭薰,宇惠如,衍聖公孔傳鐸第四子孔繼汾之孫.嘉慶舉人,封翰林院五經博士,任山東臨邑縣訓導.刻苦好學,嗜古工詩,好金石學.於曲阜城郊掘得漢、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編成《至聖林碑目》六卷.
第72代孫清孔憲彝,著名詩人.
第72代孫孔憲鐸(1935年生),曾任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學術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
第73代孫孔慶東,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第73代孫孔慶翔(1983-),美國偶像參賽者[來源請求].
第74代孫孔繁禮(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蘇軾研究專家.
第74代孫孔繁星,當代詩人.
第74代孫孔繁森(1944-1994),曾任西藏阿里地委書記.
第74代孫孔伯華,譜名繁棣.中醫學家.山東曲阜人.與汪逢春、蕭龍友、施今墨並稱北京四大名醫.
第75代孫孔祥熙,(1880-1967)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
第75代孫孔祥柯,字則君,北京譯學館英文專業畢業,山東省議會議員、副議長、山東高等學堂教務長、校長,山東人民赴巴黎和會請願代表.
第75代孫孔從洲,譜名祥瀛,字郁文,國民黨陸軍第三十八軍中將副軍長,後率部起義.建國後歷任西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第二炮兵學校校長、西南軍區軍械部部長,高級炮兵學校校長,炮兵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兼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授中將軍銜.其子孔令華,娶毛澤東女李敏.
第75代孫孔祥吉,當代著名清史學家.
第75代孫孔祥東,國際知名鋼琴家.
第75代孫孔祥明,當代著名圍棋女棋手,至八段.
第75代孫孔祥德,香港戲班「七小福」之一,藝名元德,與洪金寶和成龍為師兄弟.
第76代孫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又名若君.近代文學家.
第76代孫孔令朋(1919─2002),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歷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外貿學院教授、香港孔教學院永遠名譽院長等職.著有回憶錄《風雨人生》(大陸改名為《今生今世》出版》,《大哉孔子》,《孔裔談孔》,《曠古同欽》,《說孔古今談》,《論語精句今用新解》.
第76代孫孔令馥(1953─),藝名謝雪心,香港粵劇演員.[1].
第76代孫孔泉,外交官,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發言人,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外交部長助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蘭西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第76代孫孔令輝(1975─),當代著名乒乓球運動員.
第76代孫孔傑,原名孔令傑,圍棋棋手,九段.
第76代孫孔令奇(1980─),台灣歌手,美國籍.
第78代孫孔維克(1956─),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書畫家,山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一級美術師.作品入選「1997中國畫壇百傑展」.
『拾』 京城四大名醫的李智簡歷
京城四大名醫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以其精湛的醫術、高內尚的醫德,在20世紀30年代就容享譽華夏。他們不僅因為妙手回春的醫術成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為普救含靈的仁心成為貧苦患者的救命人。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對所有中醫實行考核立案。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作為主考官,負責命題與閱卷,從此即有「京城四大名醫」之稱。 「四大名醫」不僅因其妙手回春的醫術成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更因其普救含靈的仁心成為貧苦患者的救命人。蕭龍友不願為良相、但願為良醫,施今墨獻世的醫治頑疾的十大處方,孔伯華的擅治溫熱病與「石膏」絕技,汪逢春向無錢看病的患者施醫舍葯,無不體現了中醫懸壺濟世的大醫精神。本書以寫實的手法、生動的語言,記述了四大名醫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