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桃李基金會

桃李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0-12-28 22:54:14

⑴ 南開大學最初是民間私人掏錢創辦,後來為何變成了國立大學

南開大學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百年名校之一,百年來桃李滿天下,創造了無數輝煌,成為與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齊名的頂級名校之一。

現在的南開大學,由教育部直管,屬於副部級建制。其實,南開大學在創建之初,是由民間私人自掏腰包而成,是一所私立大學。


眾所周知,南開大學的辦學經費一直都非常緊張。從1930年開始,國民政府對南開大學多次撥款予以支持。1938年,張伯苓向國民政府求援,獲批8萬元辦學經費,解決了燃眉之急。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開大學將遷回天津,這需要一大筆復校經費,張伯苓根本就拿不出。國民政府慷慨解囊,在遷移經費之外,給南開大學單獨拿了8億元(北大10億元,清華12億元)。

然而,國民政府拿出這么大一筆錢,不是白給的,而是要將南開大學從私立變成國立。張伯苓還是太天真了。為此,南開大學教授、南開大學校史與地方史研究專家梁吉生有一段很經典的評論:“張伯苓做了種種努力,終究未能實現南開大學的私立願望。教育家的天真理想,自然抵不過政治家們的聰明‘運作’。”

⑵ 冰心的再寄小讀者全文

再寄小讀者原文:

小朋友們:

在這不平常的春天裡,我又極其真切、極其熾熱地想起你們來了。我似乎看見了你們漆黑發光的大眼睛,笑嘻嘻的通紅而略帶靦腆的小臉。你們是愛聽好玩兒有趣的事情的,不管它多麼零碎,多麼片斷。你們本來就是我寫作的對象,這一點是異常地明確的!好吧,我如今再拿起這支筆來,給你們寫通訊。

不論我走到哪裡,我都要把熱愛你們的心,帶到那裡!我要不斷地寫,好好地寫,把我看到聽到想到的事情,只要我覺得你們會感興趣,會對你們有益的,我都要盡量地對你們傾吐。安心地等待著吧,我的小朋友!

自從決心再給你們寫通訊,我好幾夜不能安眠。今早四點鍾就醒了,睜開眼來是滿窗的明月!我忽然想起不知是哪位詩人寫的一首詞的下半闋,是:「卷地西風天欲曙,半簾殘月夢初回,十年消息上心來。」

就是說,在天快亮的時候,窗外刮著卷地的西風,從夢中醒來看見了淡白的月光照著半段窗簾;這里「消息」兩個字,可以當做「事情」講,就是說,把十年來的往事,一下子都回憶起來了!

小朋友,從我第一次開始給你們寫通訊算起,不止十年,乃是三十多年了。在這三十多年之中,我們親愛的祖國,經過了多大的變遷!這變遷是翻天覆地的,從地獄翻上了天堂,而且一步一步地更要光明燦爛。我們都是幸福的!

我總算趕上了這個時代,而最幸福的還是你們,有多少美好的日子等著你們來過,更有多少偉大的事業等著你們去做啊!我在枕上的心境,和這位詩人是迥不相同的!雖然也有滿窗的明月,而窗外吹拂的卻是和煦的東風。

一會兒朝陽就要升起,祖國方圓九百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將要有六億人民滿懷愉快和信心,開始著和平的勞動。小朋友們也許覺得這是日常生活,但是在三十年前,這樣的日常生活,是我所不能想像的!我鼻子里有點兒發辣,眼睛裡有點兒發酸,但我決不是難過。

你們將來一定會懂得我這時這種興奮的心情的——這篇通訊就到此為止吧。


你們的朋友冰心
1958年3月11日,北京。

(2)桃李基金會擴展閱讀:

創作特點

小說

冰心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大多不用濃墨重彩,也較少精雕細刻,只用素描的筆法,淡淡數筆,人物形象就彷彿那出水的芙蓉,鮮靈靈地浮現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兒姑娘》、《小桔燈》分別塑造了三個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說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

她們大多心地善良,溫柔美麗,活潑大方,穩健端莊。她們青春煥發,充滿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贏得女性的尊嚴;以自身事業上的輝煌成就,獲得男人的敬重。

此外還有一系列熱愛祖國的青年,慈憐溫柔的偉大母親,通情達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學風趣的老教授等眾多形象,透出了溫情。

在藝術表現上,冰心善於借鑒和運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時而以敘述人的口吻直接抒發情感,時而通過人物的語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動來表露作者的主觀意態,使小說帶著濃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以「我」作為展開故事的線索,滿蘊著深情,傾訴我的所見、所聞、所遭、所感、所觸,使讀者感到小說中所發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實,沒有虛構編織的成分,沒有浪漫的色彩,沒有人為的戲劇性的沖突,沒有媚俗的詼諧,具有逼真性和親切感。

這給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靈活地起訖,轉折,變化,作者濃烈的情愫的抒發,可以表達得更加得心應手。

冰心的小說,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雋永的珍品。她的許多作品看起來情節單純,卻寓意深遠,留給人無窮的回味。她擷取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機緣,展示出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沒有金戈鐵馬的壯舉,卻具有一種哲理的追求。她常常用機敏的目光,去觀察社會,審視人生;從人際關系撞擊中,爆發出火花,捕捉生活中蘊藏的哲理,寄託自己的情思,富有清新的哲理和詩意。

在小說的結構上,大多採用雙向型的結構框架,互相映照的格式。她常以兩個家庭、兩個人物、兩個事件,大洋兩岸為主線,平衡展開,發展的結局,卻是大相徑庭的。

通過鮮明的對比,給人們以啟迪,發人深思。在小說的描寫手法上,她常採用白描的手法,以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鮮明的形象,表現她特有的詩的情性。

冰心的作品,往往把人物活動的時間安排在清晨、黃昏、月夜;活動的場景設置在海濱、湖畔、公園、山間、船上;藉助自然景物的描摹,將人物的美與環境的美,融為一體,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造成特定的溫馨的氛圍。

⑶ 央視1套的甲流公益廣告

叫趙普,那女孩是林妙可,不是父女關系。林妙可趙普預防甲流公益廣告之晨練篇:http://bbs.linmiaoke.com/thread-9564-1-1.html
趙普出生日期:1971年4月24日
屬相:豬
身高:174cm
血型:O型
畢業學校:北京電影學院
所學專業:製片管理
籍貫:安徽合肥
嗜好:書法
最喜愛的書:歷代碑帖
座右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所主持的節目:《朝聞天下》
主持感言:當台上的主持人不說話時,是最值得你關注的。
中國播音主持作品獎一等獎(政府獎);
中國主持人金話筒獎金獎提名;
三次春燕杯主持人獎(北京市電視藝術最高獎);
北京市十大志願者;
首屆中國希望工程貢獻獎;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慈善之星;
工作經歷:1987--1990 總參裝甲兵 服役
1990--1995 安徽省體育局 職員
1995--1997 北京廣播學院 學生
1997--2006 北京電視台
(期間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目前為北京師范大學碩士MFA在讀)
2006-- 中央電視台 《朝聞天下》

⑷ 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被命名為什麼

為了孩子們受教育的權利

1989年10月30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海內外庄嚴宣布,建立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讓千千萬萬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這項被命名為「希望工程」的事業,是著眼未來、造福後代、為發展我國基礎教育辦的一件實事。

久旱的土地

建國4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到1989年,學齡兒童入學率已達到97.4%,文盲也由建國初占人口的80%下降到20.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經費逐年有所增加。1977年至1987年年均增長16.8%,高於國民收入年均增長14%和財政支出年均增長11.3%的幅度。

然而,經濟落後和沉重的人口包袱,使我國教育的發展步履維艱。我國有2.2億在校生,比美、蘇、英、法、日等國在校生的總數還要多。由於絕對值大,盡管政府已經逐年增加教育投資,但按人均計算就捉襟見肘了。以1988年為例,國家教育財政撥款321億元人民幣。加上其他渠道籌資102億元,共計423億元,人均不足40元。到1990年,人均教育經費仍只有52元,約合10美元,列世界倒數第幾位。而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目前的人均教育經費已以千美元計。

我們每年基礎教育經費,小學生人均僅合60元,這筆經費一般只能支付教師的「人頭費」。據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介紹,一些農村小學教育行政經費只夠教師發10個月的工資。用於教學活動的公用經費,中學生每人每年平均5元多,小學生僅3元多。

徐永光與山西大同希望學校的孩子在一起

全國的平均水平尚且如此,至於那些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條件之差,則更加令人不忍。我們看到,在湖南省汝城縣,昔日的「紅軍小學」,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之後,成了一級危房,孩子們叫它「碰不得」學校。1927年井岡山會師前後,毛主席在這里辦過公,朱德在這里招過紅軍,如今它再也無法承受歲月的重荷,被拆除了。為了能讓周圍五六個村的孩子們重返校園,為了讓山鄉的文明之火不至熄滅,鄉長李明珍帶頭捐了126.5元。但是,老區的庄戶人實在拿不出錢來建學校。4年多過去了,人們不知道是把這126.5元還給鄉長,還是讓它繼續在銀行里沉睡。而那些嗷嗷待哺的紅軍的後代們,也只能在夢里再見昔日的「紅軍小學」。

經濟貧困和教育落後相伴而生,形成了一個互相掣肘、惡性循環的怪圈。盡管不少有識之士早已指出:治貧先治愚,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展教育,關鍵在錢。許多貧困縣每年教育經費已佔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甚至半數以上,但由於基數小,這筆資金分流到每個學校、每個孩子頭上卻還是杯水車薪。

有人形容,我國的基礎教育猶如一塊久旱的土地,要使它得到滋潤談何容易。但是,我們又不能無所作為,繼續耽誤下去。正如鄧小平同志1988年9月21日強調的:「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也要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揪心的新文盲

基礎教育落後使文盲大量生長。我國現有近2億文盲,每年還有約400萬小學生輟學。據1990年統計,其中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有109萬。這些不該成為文盲的孩子正在湧向本來就龐大驚人的文盲大軍!

目前,我國還有幾千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在這些地區,每個適齡兒童入學,每年還需交納40~50元的書雜費,這對於許多貧困的家庭來說是一項難以承受的負擔。「民以食為天」,在吃飯和讀書不可兼得的境況下,孩子失學,實在是迫不得已。

貧困地區學齡兒童失學問題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安徽省金寨縣青山區油店鄉中心小學原有學生210名,開學後有50多人沒有返校,流失率達26%,河南省商城縣白塔集鄉有學生1006人,春節過後,輟學302人,佔30%。在湖北省羅田縣這個兩度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單位的縣里,落梅河鄉1990年春應到2254人,未到1129人,這意味著50%以上的兒童有可能成為新的文盲……

發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質,是貧困地區發展的根本出路。這個道理不是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我們在大別山區調查時看到,兩家屋脊相接的農戶,一家種桑養蠶,科學種田,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一家窮困潦倒,家徒四壁,靠救濟度日。同樣的山和水,同樣的政策環境,何以貧富懸殊?前者是高中畢業生,掌握了科學致富的本領;後者目不識丁,認為窮是命不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這一切都說明,扶貧要扶本,教育必先行。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都能讀書學習,掌握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本領,這既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起碼條件和當務之急,也是全社會需要關注的一個嚴重問題。

滴血的心

最先承擔起扼制貧困地區學生流失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老師。這些值得我們肅然起敬的辛勤園丁,當他們還沒有來得及看到「桃李滿天下」的氣象,就目睹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凋零;見到自己昔日的學生成了「豬倌」、「牛娃」,他們的心在滴血!為了不在這塊本來就很貧窮的土地上再播下貧窮的種子,他們做出了最大的奉獻、最大的犧牲。

羅田縣落梅河鄉的126名青年教師,為了找回失學的孩子,每年都要在陡峭的山路上往返14000餘里。近三年來,老師為學生墊付學費、購買學慣用品達4萬余元,占他們全部收入的一半。黃泥畈小學教師朱冬明的賬算出來就更令人吃驚:他參加工作8年:總收入8064元,而他為學生花去了5886元,佔73%。

難道老師們自己很富裕嗎?不,恰恰相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一貧如洗。就拿朱冬明來說,在他簡陋的屋子裡,除一台供學慣用的單卡收錄機外,再沒有一件像樣的東西,沒有一件超過40元以上的衣服,沒有一雙超過20元的皮鞋。淶源縣有個叫李恕的教師,在山鄉里教了30多年的書,教出了祖孫三代人,卻窮得娶不起媳婦,至今孑然一身。淶源縣銀坊中學的劉曉嵐,一心撲在學生身上,家裡自留地連著兩年沒打下糧食,只靠49元工資要養活妻子兒,贍養80歲的爺爺。有時候,劉曉嵐到中午吃飯時就躲開學生,到村邊小樹林讀書,直到下午再餓著肚子上課。孩子病了,愛人託人捎話讓他回家,他不走,校長勸他,他說道:「我走了,這班學生咋辦?」就是這個年輕人,拉著幾千元的債,為學生墊付學費,在封閉的鄉村試驗美國教育家布洛姆的反饋式教學法。愛才的校長心疼地說:「教學上寧可放一放,你先想想怎麼活下去吧!」劉曉嵐總是憨厚地笑笑。他填飽肚子的最新發明是,每天熬一鍋棒子麵粥,早上喝新粥,中午添上水喝舊粥,晚上再續上水喝剩粥,有人問:「你這么玩命為了什麼?」他回答說:「只要我在一天,就不能讓學生學不到知識,中國有幾千年教育傳統,我怕對不起祖宗。」

我們的老師也是人,他們也食人間煙火。我們既要理解老師的偉大,更要理解他們的平凡。國家再困難,也要設法保證他們的基本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是全社會的責任,這付重擔不能全由貧困地區的老師獨自挑起。

希望的火種

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該法又規定:「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地區學生就學」;「國家對經濟困難地區實施義務教育的經費,予以補助。」

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經費缺口很大,貧困地區尤甚。

發展教育,完全靠政府增加投資顯然有困難。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心教育,支持教育。1988年12月23日,李鐵映同志在向七屆人大第11次會議匯報教育工作時指出:「解決教育經費問題,要從我國國情出發,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體制。」

以青少年健康成長為己任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經過縝密的調查和論證,率先實施了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旨在集社會之力,捐資助學,保障貧困地區失學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希望工程的資助方式是:(1)設立助學金,長期資助我國貧困地區品學兼優而又因家庭困難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2)為一些貧困鄉村新蓋、修繕小學校舍;(3)為一些貧困鄉村小學購置教具、文具和書籍。

希望工程從實施的那一天起,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理解和支持。黨和國家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這項工作深表贊許。鄧小平同志欣然題寫希望工程四個大字,李先念、聶榮臻、已故的徐向前元帥等4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為希望工程題了詞,充分肯定希望工程的積極作用和意義;國家教委等有關部門也給予了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社會各界懷著對失學孩子的同情和對振興教育的期望,紛紛解囊相助,出現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動人事例。不少海外友人也認為希望工程表達了人類共同的美好願望,給予熱情關注和實際援助。一年半來,已籌集資金愈千萬元。1991年,全國23個省(區)、130個縣的3萬名失學孩子已經享受「希望工程」助學金重返校園,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還援助建立了15所「希望小學」,以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

徐永光與中國青基會名譽會長萬里在一起

希望工程的近期目標是:經過三五年的努力,在328個國家重點扶貧縣普遍布點實施救助。到1995年,每年將至少為10萬名失學少年提供助學金。對少數確有培養前途,而家庭又特別貧困的中小學畢業生提供特別助學金,支持他們繼續深造,直至中學、大學畢業。

希望工程還剛剛起步,所籌資金對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不過聊補萬一。我們所做的工作,只是點燃希望火種,形成示範力量,用「精衛填海」的精神喚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支持兒童教育事業,關心貧困地區的發展,關心國家、人類的前途。聯合國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提出了「兒童優先」的原則,要求在本世紀結束的時候,讓地球上的每一個兒童都受到基本教育。我國政府已在《公約》上簽字,並表達了同樣的決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將努力搞好希望工程,為兒童教育這一世界性的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我們的信念是:只要中國還有一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會結束。我們希望,貧困地區的孩子在愛的陽光的沐浴下,和其他同齡人一樣,擁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
http://www.cydf.org.cn/bk/3.htm

⑸ 西寧市城西區桃李路小學的教學質量怎麼樣

滬太路小學10所小學,古城台,昆侖路小學,興海路小學,黃河路小學,行知小學,劉家寨小學,新寧路小學,勝利路小學,賈小庄小學

⑹ 誰是明德基金創始人

吳志堅先生,1977年出生於福建,僑興礦業集團董事長,鄭州少林文化專修學校創始人。志堅從小對武術尤其酷愛,於是,很小的時候就遠離故土,遠離父母,隻身來到少林功夫的發源地——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並拜釋永信方丈為師,成為大師的座下門生。吳志堅先生作為少林寺的優秀青年武僧,曾多次代表少林寺參加各種武術表演,為我們國家武術傳承大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98年,吳志堅先生和師兄弟釋延博創辦少林寺武功團訓練基地(後更名為河南省中國功夫團);訓練基地成立以來,吳志堅先生積極開展慈善助學活動,至今一直堅持資助、撫養貧困的青少年兒童求學; 2000年,創辦鄭州少林文化專修學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當回首載滿榮譽與贊許的奮斗歷程,他總是謙虛的說:「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每一天都有新的進步,拿出新的成績。」 如今的吳志堅先生每天的日程也安排得滿滿當當,工作也非常忙碌。只要他有時間回到學校,當他漫步在校園里的時候,各種問候聲此起彼伏,學校有些孩子因為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他決定減免貧困學生的學費,並拿出自己的錢給成績優秀的特困生資助生活費。十年來,吳志堅前後共支持了近千名來自貧困山區、下崗家庭、單親家庭、孤兒等方面的孩子。十年來,吳志堅先生重視教育,心繫祖國學子的發展,立志培養更多的人才,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作為一個企業家,他時刻保持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企業家是應該要回報社會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⑺ 求唯美古風句子,越多越好!

1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2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3 行雲流水,風流天下我一人也。 4 輕雲之蔽月,流風之回雪。 3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5 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 6 北冥有魚,南軒有松,你可記得當年卿嵐? 7 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短亭短,紅塵輾,我把蕭再嘆。 8 我若成佛,天下無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9 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10 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11 櫻花飄落背後的幽雅,藏著一句說不出的話。 12 一襲秋雨憶兮寒衣依稀曲,葬了蒹葭終究不見紅花。 13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4 轉身,一縷冷香遠,逝雪深,笑意淺。來世你渡我,可願? 15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16 彼岸花,花開無葉,葉生無花,相念相惜卻不得相見。 17 彼岸花開開彼岸,斷腸草愁愁斷腸 。奈何橋前可奈何,三生石前定三生 。 18 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絲綰正,鋪十里紅妝可願。卻怕長發及腰,少年傾心他人。待你青絲綰正,笑看君懷她笑顏。 19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20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21 殘花若夢,花落滿天,舞亂心傷,沿著天邊最美的那一道風景。 22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2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4 滄海桑田,浮生若夢。 25 櫻落盡開,蘭月落櫻。 26 櫻開櫻落,落蘭無櫻。 27 沐離月下,孤月涼城。 (不夠再補,跑路)

⑻ 婁爾行的桃李天下

婁爾行教授一生致力於會計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傾其畢生的才智和心血培養人才。他積極獎掖後學,鼓勵後來居上,扶持年輕人擔任會計教學和科研的領導,帶出了一批在會計界頗有影響的中青年會計學者:湯雲為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上海財經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中國審計准則咨詢專家、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專家委員會會員張為國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理事吳艷鵬 沿海地產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沿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周忠惠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總會計師陳信元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院長。萬向集團財務顧問、杭州商學院客座教授,浙江財經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會計教授會常務理事、秘書長,《會計研究》、《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編委孫錚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張鳴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副院長。現任「中國會計學會」 「中國金融會計學會」「上海會計學會」、「上海成本研究會」、「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上海總會計師研究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等常務理事、理事或會員,中國會計學會學術委員會成員章國富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副部長(主持工作)、上海信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上海新鑫投資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督察長

⑼ 劉洰渭是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教授嗎

劉岠渭LIU Jiu- Wei

音樂學習歷程

由於自幼生長在台中,對於台灣傳統音樂耳濡目染,深植於心,影響劉岠渭對於音樂藝術產生高度興趣。1964 年順利考入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已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國樂組,師事孫培章、庄本立等人,學習中國傳統音樂。1969 年自藝專畢業後,歷經四年人生的轉折與思考,遂於 1973 年下定決心負笈奧地 利,前往極負盛名的國立維也納大學深造,主修音樂學、副修西洋藝術史,師事 O. Wessely 和 W. Pass 等諸位教授。歷經十年苦修,最後終於在 1983 年取得國立維也納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

維也納學成返國,為教育界服務

待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同一年,劉岠渭旋即獲聘國立藝術學院(現已改制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教職,返台服務,直到 2006 年退休為止,在該校連續 服務長達二十三年之久。這段期間,他還曾經在台灣師范大學音樂系和藝專音樂 科兼職任教,開設西洋音樂史、音樂美學等課程,作育桃李無數。1988 年開始, 接任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長(代理一年、正式接任六年)。這七年行 政職務,正好橫跨該校「出蘆入關」──也就是 1991 年自蘆洲校舍遷入關渡新校 區的過渡時期,讓劉岠渭成為推動該校音樂系所業務極重要的核心人物之一。除了學校教職外,亦曾於樂界發揮影響力,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音樂委員、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音樂評議委員等職務。

深耕台灣的古典音樂傳教士

劉岠渭學成返台之後,一方面投身大學音樂專業教育行列,開設並講授音樂系核心課程,提供音樂系所學生在音樂藝術上的全新視野與歷史觀,另一方面亦同時 致力於西方古典音樂藝術的推廣和社會教育工作,成為台灣取得歐陸地區音樂學 博士學位之後積極投入擔任音樂專題講座主講者的第一人。他以愛樂者的角度切 入,融入音樂史學者廣博的視野高度和專業觀點,加上他獨樹一格既流利又親切 的表達方式,打造一場又一場深入淺出的愛樂欣賞講座,分享內容兼具深度與廣度,帶領全體聆賞人士理解思考古典音樂藝術精髓,深深吸引各界愛樂人士喜愛 與支持。多年來,他的演講足跡遍及台灣主要的文化廳院與機構,其中包含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現名為城市舞台)、天主教耕莘文教 院、台安醫院、中正文化中心、國父紀念館及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 大學、北科大、上海交通大學)等地,以「音樂講座」或「藝術欣賞」為主題的 講座,經常座無虛席,迄今早已累積到大約三千場次,目前可說是台灣最著名也 最活躍的音樂藝術推廣者之一。

成立樂賞基金會

2003 年春,劉岠渭在某一場例行演講結束後,其中一位坐在台下的愛樂者特別 到後台致意,並且語帶感觸地表示,這麼動人的音樂演講,為何沒有機會在年輕 時聽到?於是他表達自己願意出錢出力成立音樂教育基金會推動古典音樂欣賞 教育,讓它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這位愛樂人士就是企業家游昭明先生。於是, 2004 年 6 月,劉岠渭和這一群以企業家為首的民間愛樂人士,共同合作成立 「POCO A POCO 財團法人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迄今,並擔任音樂總監。劉岠渭與該基金會都以「提升全民音樂素養,進而使藝術唯美的普世價值長駐人心,成為創造優質文化的堅實後盾」為宗旨,持續舉辦音樂欣賞講座並發行 DVD,讓大眾得以一步一步輕松地踏入古典音樂殿堂,這正是基金會以義大利音樂術語 "poco-a-poco"(漸漸地)命名的精神所在。劉岠渭在 2006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退休之後,更是全心投入,積極推廣西洋古典音樂與藝術欣賞。自 2011 年 11 月 起,劉岠渭與樂賞開始延伸觸角,在中國展開每年二期的音樂講座,至今已在重要沿海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受邀講座數十場。邀約對象包括北京大學、人 民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校園講座以及中國企業團體的邀約講座,對 於台灣與華人世界的音樂藝術與美感教育建樹卓著。

閱讀全文

與桃李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