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劉慈欣克拉克基金會

劉慈欣克拉克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0-12-28 19:46:38

❶ 劉慈欣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科幻第一人

其實在我國的話科幻小說很少的
他是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的。
而他寫了一部三體,

在好萊塢都引起了轟動,所以他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

❷ 關於劉慈欣和卡梅隆的對話是怎麼回事,她們說了什麼

是因為卡梅隆這次來華宣傳她的新電影,她們主要說了一些關於科幻小說方面的事。

科幻小說涉及的矛盾而又宏大話題也是吸引卡梅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卡梅隆表示技術「既可以讓生活非常糟糕、摧毀現代世界,也可以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核戰爭的問題。很多科幻小說喜歡用這些議題,它充滿誘惑,我們很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能做什麼。」我覺得她們是想通過電影向我們傳達科技能改變人們的生活這個理念吧。大家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❸ 劉慈欣父母名字是什麼,干什麼的

這位知友,劉慈欣,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山西陽泉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陽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說,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說,18篇短篇小說,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說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說金獎,2013年首屆西湖類型文學獎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2017年6月25日,憑借《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2018年11月8日,獲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 。

2019年2月5日,劉慈欣作品改編電影《流浪地球》 和《瘋狂的外星人》上映

劉慈欣父母不是公眾人物,媒體沒有披露,不得而知。

❹ 推薦幾部硬科幻小說(大劉的已看)

大劉的《三體》真好看,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科幻小說,他的《鄉村教師》你看了沒?內就是容他的選集。前幾天我才看完《球狀閃電》,太宏大了。說實在的,我應該先看《球狀閃電》再看《三體》的,免得裡面的人物我都不清楚是咋回事。

言歸正傳,給你推薦一下我以前看的科幻小說。
《拉瑪》系列,克拉克的代表作,大劉就是受了卡拉克的影響才寫出來的《三體》,確實不錯,裡面的描寫風格和大劉的神似。
《副本》理查德摩根寫的,賽博朋克科幻偵探小說,情節非常精彩,技術過硬。
《與吾同在》王老師的這個名氣夠大吧,這是對《三體》另一種解釋。
《發條女孩》我朋友看完了,他說前面很無聊,後面很精彩,我就給你提一下,不做推薦。

說實在的,大劉的寫的更傾向物理,王老師的傾向生物,我比較喜歡大劉,因為我生物不是特好,呵呵。

❺ 克里希那穆提在國外很著名嗎

佛學家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吠檀多學者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為他是地地道道的"禪"師。 他的空性理論要身心均衡,又要有化繁為簡的直心和赤子心以及獨立自主的勇氣,才能展現人性本來面目.他一直對世人講話,一直到一九八六年過世,享年九十歲。自知之明是智慧的開端,愛的起點,恐懼的終點,創造的源泉,在其中含藏著整個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掙扎;而"自我"正是恐懼的集結地、萬病之源、萬惡之源。他的六十冊以上的著作,全是從空性流露的演講集和講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譯成了四十七國語文,在歐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動他志業的基金會和學校。"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人類都能得到解脫,幫助他們掙脫所有的局限,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永恆的快樂,證悟自性。" 他雖然備受近代歐美知識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體悟他教誨的人,至今寥寥無幾.

❻ 劉慈欣的作品有沒有受阿瑟.克拉克影響

劉慈欣小說中不出現的外星人、超出想像的高級文明科技和離奇接觸等都有克拉克的影子。內
摘抄兩段采訪:
容劉慈欣為記者展示了3本對他影響最大的科幻小說,都是英國人寫的:亞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喬治·奧威爾的《1984》,都是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每本定價不到1元,紙頁已發黃,被他珍藏至今。劉慈欣還記得幾十年前的冬夜,他看完《2001太空漫遊》後仰望天空,星空的瑰麗和小說想像力的雙重震撼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對我來說,克拉克的影響可能比我父親還要大。」
影響他最深的科幻作品,是英國作家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在1980年初次接觸後,就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科幻聖經。他沉湎於那種跨越數萬光年的美感,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小說中常常有著宏大敘事的冷酷和唯美。

❼ 劉慈欣的簡介

劉慈欣(Cixin Liu),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陽市羅山,山西,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陽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同時也是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1985年10月參加工作,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說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說金獎,2013年首屆西湖類型文學獎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不能共存的節日》《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

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9-10]。2017年6月25日,憑借《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2018年11月8日,獲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 。

2019年2月5日,劉慈欣作品改編電影《流浪地球》[13-14]和《瘋狂的外星人》上映 ,8月,獲2019福布斯中國100名人榜榮譽 。2019年9月23日,劉慈欣長篇小說《三體》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7)劉慈欣克拉克基金會擴展閱讀

劉慈欣承襲了古典主義科幻小說中節奏緊張,情節生動的特徵,並且在看似平實拙樸的語言中,濃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學和自然的偉大力量。劉慈欣擅長將工業化過程和科學技術塑造成某種強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著英雄主義的情懷。例如小說《流浪地球》,該作品綜合了自然災害、技術進步和人類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題,地球因為太陽的毀滅而必須進行逃離太陽系的悲壯遠征。

劉慈欣還擅長使用「密集敘事」和「時間跳躍」的手法,在作品中無限加快敘事的步伐,使讀者的思維無法趕超作者的思維,並在敘事過程中留下大量的時間空缺,將未來發展呈現到讀者面前的機會,產生一種獨特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歷史感。

如在《地火》《吞噬者》和《夢之海》等小說中,密集化的敘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讀性,還增加讀者對大自然瞬息萬變的感受,增加了讀者對科學技術應付危機的信心。

❽ 你如何看待劉慈欣的作品

科幻作品
我看的不多,三體是我目前看過最硬核,腦洞最大,最爽,最無情的。有時間再看看2001

❾ 很多莫言,為什麼只有一個劉慈欣

筆者寫過一篇探討劉慈欣寫作歷程和思想發展軌跡的小文《劉慈欣進化史》,在文章的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只有一個劉慈欣?」這句話的含義很簡單:第一,為什麼在中國能出現劉慈欣這樣一個堪與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三巨頭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為什麼能出劉慈欣的中國科幻界現狀並不讓人滿意,甚至需要讓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拉到世界級水平」(復旦大學教授嚴鋒語)?科幻文學的核心價值何在?在論述之前,有必要先就科幻的「硬度」這個概念做一下詞義辨析。以現實科學理論為依據,合理的構建一個以想像的科學事實為核心展開的是硬科幻,比較強調合理性;軟科幻中基於科學技術的幻想只用於輔助情節展開,更接近於傳統文學中的幻想文學,更強調文學性。科幻文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基於科技幻想硬核的前提,探討人類和社會在特定環境下的變換與狀態,這也是傳統文學關心的問題。然而,真正實現這一點的作品是很少的。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師們的傳世名作大多也只能偏重於一方面: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鋼窟》系列就常被歸類為「偵探小說」,其核心「機器人三大定律」如果換成上帝對新造物的「三戒」似乎也並無不可,在現實中也沒有實現的可能。但他的小說對「碳-鐵文明」前提下人類,機器人之間的倫理問題的探討十分深刻,對現代科學倫理都有影響。而海因萊因的《月亮是個嚴酷的女人》中對人類社會在宇宙時代的變遷的幻想十分嚴謹,《星船傘兵》中對「動力裝甲」的技術描寫甚至影響了今天的技術發展。從「基於科學的幻想」來說是非常出色的。但他的這幾本書對人性、哲學的探討就很少,甚至《星船傘兵》一書都很難說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當然,這並不是說這兩個人的作品代表了科幻的軟硬兩極,只能說在「硬度」上略有區別。相比之下,黃金年代三巨頭中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為太陽系內進行宇航飛行勾畫的路線圖十分貼近現實,同時此書直接探討了人類從哪裡來,我們究竟是誰,人類存在的目的如何等傳統文學關注的問題,把科學的觸手伸入哲學的傳統領域,堪稱是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集大成者。科學不是神跡,不會讓你用五餅二魚喂飽幾千人,但是科學可以給你取之不盡的能源,可以帶著你穿越超過神話中所想像的最遙遠的距離到達另一個星系,甚至還告訴你有可能存在著另一個宇宙。而這一切,都可以用簡單明了的數字和公式來表達,任何人只要智力水平夠,花時間學習基礎知識,就可以理解這一切,而不必苦思冥想等待上蒼的突然啟發。在科學本身還是一系列簡明事實的時代,科幻誕生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為科學帶來的超越神話和傳說的近乎無限的可能性所激動,幾乎立刻就向上帝發起了挑戰,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說《佛蘭肯斯坦》就直接探討了人類與自己的造物的關系。在筆者看來,科幻真正的核心價值在於它與科學的聯系,否則就屬於傳統幻想文學,並沒有科幻小說的基本特徵和意義了。當然,事實上,「軟」和「硬」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我們也沒有必要以這作為鐵律去衡量一切幻想作品。科幻作家劉慈欣科幻文學與時代緊密相關,是只屬於現代的文學形式科幻文學是人類文學史上很近期才出現的東西,它伴隨著近代科學出現,隨著世界的現代化而發展。在那之前,雖然也廣泛存在幻想文學,但是但丁的《神曲》和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之間卻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科幻文學的本質性要素是科學的內核,科學的本質是可驗證,任何科學事實都是可以重現的。因此科學精神的核心一定是可知論,是反對蒙昧主義。棲身於科學的幻想作品才能具備科幻小說所必須的時代特性。最近十年歐美國家科幻逐漸式微,從根本上說也是歐美國家產業轉移和去工業化的結果。我們已經許多年沒有看見好萊塢拍攝的那種充滿技術美感的科幻電影,而票房最好的科幻電影多數都是《阿凡達》這一類骨子裡反對技術進步的。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兩大獎項星雲獎和雨果獎也已經許多年沒有頒發給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獎最佳短篇小說頒發給了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按理說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義的大事。只是在筆者看來,其獲獎的那篇《手中紙,心中愛》(又譯《紙異獸》)在以情動人方面是夠了,但無論如何也難稱之為科幻小說——說是奇幻小說都勉強,因為其中的幻想元素事實上和故事本身幾乎毫無關系。這篇故事,更合適的去向倒是《讀者》或《知音》。克拉克曾說:任何成熟的技術看起來都像是魔法。今天的科學已經不再是19世紀時代那種人人都能理解的一系列簡單明了的原理和事實。科學技術的前沿離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越來越遠。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現代科技只有象牙塔里的少數人能夠懂得其奧妙。於是西方幻想文學越來越多的出現「奧術」概念,也就是可以如同科學一樣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魔法,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就接近這個概念,所以在那個世界裡有保時捷牌的飛行掃帚。然而這樣的幻想世界終究是「不科學」的,這個世界裡的魔法還是只有那些先天能感應到魔法的人們才能運用,和廣大「麻瓜」們是無緣的。當然,哈利波特也從來沒把自己歸入「科幻作品」之中,我們就不對它再多加評論了。英國著名的諷刺小說《銀河漫遊指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眾面對越來越難以理解的科學前沿探索的無奈和焦慮,在這本小說里,外星種族——老鼠創造了一個計算世界最終問題的超級電腦,經過幾億年的運算後,它對這個問題做出的答案是:「42」。然後老鼠們才發現,自己還不知道什麼是「最終問題」。普通民眾越來越不能理解尖端科學的同時,科學的發展實際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事實上,現代理論物理已經深入了神學最神聖的領域,愛因斯坦曾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這實際上就是無神論的概念。科學已經接近了我們關於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的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論對哲學和神學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以至於迄今為止教會和宗教氛圍濃厚的社會中的大眾對此問題只有迴避。據說在美國,中學關於「是什麼創造了世界?」的正確答案依然和中世紀教會給出的一樣:上帝。科幻作品的重大問題新世紀的科幻文藝作品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它們必須承擔起普通民眾與尖端科學之間的橋梁任務,這個任務,科普作品很難做到,有很多人試著做了,但都並不成功。用端起來給普通人上課的態度去講科學道理不行,這一任務應該由文藝作品來完成。然而至今為止,世界科幻現狀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劉慈欣能夠在中國聲名鵲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時代因素有關。他早期的作品如《歡樂頌》、《詩雲》走的是克拉克一路的宏大描述,後期逐漸向阿西莫夫靠攏,更加註重故事情節。到《三體》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道路,即以科幻創意搭建小說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連綴成血肉之軀,最後用哲學思考賦予小說靈魂。他的作品既是劉慈欣本人成長進步的證明,更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也是中國這個社會一些特殊特質作用的結果。中國是一個可以肆無忌憚的宣揚無神論而不會被當做「異端」的社會,是一個全民都有著獨特的哲學思辨氣質的社會。這兩者結合,使中國有可能成為科幻下一步大發展的溫床。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偉大的工業化進程,從建國之初的幾無工業基礎到如今的世界工廠,這樣的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最大工業國。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學技術締造的奇跡正在被創造出來,身處其中的普通中國人不可能對身邊發生的這些奇跡一無所感,劉慈欣朴實剛健的敘述性筆調和他筆下奇跡般的大場面恰好就撥到了潛藏在人們心底的這根弦上。但中國科幻界沒能在當代中國這個科學技術受到空前尊重的時代把科幻事業發展成全民族的熱點,進而締造出一種高技術時代的新文學形式,無疑是辜負了這個偉大時代賦予其的使命。當然也不應該只說科幻界如何,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界在這工業大發展的十年可曾拿出過一部基調昂揚向上,反映時代精神長篇小說或者電影作品?主流文學界的孤芳自賞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這么多年過去了,一說中國主流作家,還是賈平凹、莫言、陳忠實等人,所寫的題材仍是幾十年不變的封閉山村黃土地上那些事兒——而且還要美其名曰現實主義題材。當然我不是說不應該寫農村、寫農民,只是,主流文學界對中國真正的社會現實的注意力明顯是不足的。這樣的現實,從根本來說源自於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速度大大快過了上層建築的更新換代,從而導致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與社會現實的斷裂。披科幻的皮,賣「普世」的葯——今日中國科幻界的問題在世界延綿長達數千年的農業社會里,識字者和統治階級幾乎是可以畫等號的。在中國,識字者中的佼佼者「文學家」天然就可以和「社會管理者」這個概念重合。然而在現代,任何一個人想要精通所有學科都是不可能的。「識字」早就是全社會的一項普遍技能。但是幾千年的巨大慣性,造成了「只有文學家、藝術家才算知識分子」這樣一種認識。「公共知識分子」們,對每一個社會問題——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都發出居高臨下的看法。但這些人的見識上存在缺陷的前提下,發表的意見往往荒唐可笑。另一方面,撐起現代社會脊樑的知識分子如科學家、工程師們往往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忙於本職工作沒有興趣來表達意見。結果,社會上科學的聲音少了,蒙昧主義的聲音就多了。科幻不是奇幻,它需要基於現實的想像力。這需要科幻作傢具有科學素質。歷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爾納是博物學家,阿西莫夫長期從事科普寫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開創性專家。劉慈欣的學術水準不見得有多高,但他是實實在在作為一名高級工程師長期在一線工廠從事技術工作,對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關注。所以盡管他筆下有不少科學幻想天馬行空,但總能以工程師的方式令故事具備「現實性」。相比之下,國內其他的科幻名家如王晉康、何夕、韓松等人在科學方面的知識積累明顯不足。這樣造成的情況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絕大多數都是只有一點點科學殘渣的「稀飯科幻」,披著科幻皮的心靈雞湯而已。更可悲的是大多數科幻小說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視科技,一說起寫作便大談「科學的局限性」,要「給冷冰冰的科學賦予溫暖的東西」。有很多人既不懂得科學知識,也沒有科學思維方式,乃至對人性和社會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把「科幻」當做掩飾自己無知的手段,這樣的狀態,怎麼可能回答得了科幻文學的重大問題呢?事實上不接地氣也是大多數中國科幻作家的通病,這些人或是尚未畢業的學生群體,或是常年埋頭書齋的老雕蟲,極少有人能像劉慈欣一樣寫好普通人,特別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式場景下的生活。筆者對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張援朝、楊晉文一對老鄰居印象深刻,作者把這兩個普通人在巨大危機面前的表現寫得如在眼前,這樣的手筆沒有與同類型人物的長期接觸,沒有充分的生活積淀是絕對寫不出來的。這跟劉慈欣長期在基層單位工作有關,也跟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有關。最起碼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麼。反觀韓松這些科幻作家,他們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個世界裡的,他們認為中國一切問題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歸咎於現存體制,只要中國改旗易幟,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他們不去研究社會,不去了解普通人,只憑著自己的臆想去寫作,這就造成了他們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變態或者是心智不成熟且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故事也完全是空中樓閣。中國科幻未來何處去其實中國科幻小說讀者要求並不高,他們只需要作品能夠完完整整的講好一個有點新意的故事而已,但問題是這點要求多數作者也做不到。當然把中國科幻無法崛起的原因只歸咎於從業者自身的素質能力上也是不客觀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出版行業管理者思維較為僵化的國度,科幻這種形式還並不為人所廣泛接受,在很多人眼裡科幻還只是一種面向中學生的東西。也許隨著世紀初看著《科幻世界》長大這批人成長起來以後,全社會對科幻的認識才稍有所改觀。科幻和奇幻本質上是一種夢,只是講究邏輯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素養而已。盡管當前中國科幻的現狀並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國科幻特別是中國科幻的未來是光明的。

❿ 劉慈欣的《三體》文筆,為何會飽受人們的批評

劉慈欣《三體》的文筆一直是受到詬病的一個地方,許多人認為大劉的文章語句太生硬,辭藻不華麗,潤色不行,不過在我看來這正是劉慈欣科幻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劉慈欣的科幻文屬於“硬科幻”裡面有許多大量數據和相關論證,如果對基礎物理沒有了解那麼《三體》很有可能是看不下去的。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三巨頭”克拉克、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這三個人都有許多著名的科幻作品留存於世,但是寫作風格也是大相徑庭的,有的人很擅長人物環境描寫有些人則和大劉一樣更擅長科學技術描寫,這都不影響他們的作品成為經典。劉慈欣的《三體》也是一樣,看大劉的科幻文看的更多的是宏大的世界觀和格局,那種心靈上的震撼不比辭藻優美的修辭來的差。

閱讀全文

與劉慈欣克拉克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