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指數基金也是有基金經理管理嗎
當然了,基金都是由基金經理管理的,
2. 主動管理型基金和被動指數型基金,哪個更好
往大了說,抄這已經上升為兩種哲學襲了,主動管理型的基金,是由基金管理人按照自己的分析來選擇投資的標的和數量以及時機,而被動的指數型基金,完全按照市場的大體變化來決定。
所以主動型的基金賺不賺錢,完全看基金的管理人是如何管理和操刀的,而被動型的基金取決於市場的實際情況。一般來說,金融市場是曲折向上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是長期持有被動型的指數基金,理論上財富會有一個長期緩慢並且穩健的增長,而主動管理型的基金,由於官員在投資上有更加自主的選擇,可自主性,所以賺的時候能賺死虧的時候也有可能會虧死。
當然了,凡事無絕對。
3. 指數基金該選擇哪個管理更加嚴格呢
天弘指數基金啊,這里的基金管理人是余額寶的,誤差跟蹤很嚴格的,管理到位很多。像這種大公司就是靠譜。
4. 主動管理型基金和指數基金哪個好
指數基金作為被動型管理的代表,常常被用來跟主動管理型基金進行比較。
從美版國多位大咖的實證結權果來看,考慮到主動管理型基金的運作高成本等因素,在成熟發達的市場,指數基金比主動型基金實在好太多。這一結果是符合邏輯和經典金融學理論的。(比如有效市場理論,盡管該理論爭議不斷漏洞百出,但仍然不失為一個得力的分析工具。)
但是,從國內來看,由於市場不夠成熟發達,市場錯誤定價的機會比較多,造成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機會相對成熟市場就多一些。盡管如此,國內主動管理型基金的費用之高,也是發達市場所難以匹敵的。這就降低了國內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吸引力!
5. 什麼叫指數分級基金
這種基金是一隻基於指數化投資的分級基金產品,其中分級份額內含杠桿機制,在市場上漲的時候有機會獲得超越指數的投資收益,屬於指數基金的創新品種。
指數分級基金操作策略
指數分級基金存在多元化的投資策略,不僅獨特的分級結構設計可以給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人提供不同的投資策略,而且投資人還可以通過各級份額之間的交易,衍生出更多投資策略。
目前,指數分級基金有三個主流的操作策略,分別包括長期持有、波段操作和套利交易。
而除了長期持有,目前最主流的指數分級基金投資方式就是不同份額輪番投資、波段操作。
相較於前面兩類操作策略,分級基金的套利交易要復雜許多,並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投資方式。
具體來看,套利交易主要可分為六種,包括折溢價套利、股指期貨對沖風險套利、無風險(持有底倉對沖風險)折溢價套利、結合融資融券套利、結合ETF套利和期現套利。
(5)指數級基金誰管理擴展閱讀
投資注意事項
1、溢價率
基金價格的變動依據主要在於其凈值,只要基金的凈值在提升,那麼其價格就會上漲,把基金價格與基金凈值的比稱為溢價率,這個溢價率是需要關注的。
2、看指數分級基金的走勢
現在指數基金已經很多,像深成指數、中小板指數、創業板指數、50指數、300指數、中證100指數等等。由於指數所包含的成分股會有差異,所以在指數基金的選擇上面還需要有所側重。
比如本輪行情到目前為止藍籌權重股的走勢相對強勢,因此其所對應的分級基金漲幅就大一些。如果像前期的一波行情中中小盤個股的走勢相對強勢,所以對應的分級基金漲幅就大一些。
3、基金的流通性與期限
基金畢竟不是主要投資對象,因此很多基金的流通性嚴重不足。不會長期持有,所以必須考慮流通性,特別是對於大額投資者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6. 主動型管理型基金與指數型基金誰更好
主動型基金主要看到的是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而指數基金靠的的則是大盤趨勢,被動的!
而選擇的話,依據個人的學習能力,如果深入研究的話,可以選擇主動型基金。否則還是指數好!
7. 什麼是指數分級基金
A份額和B份額的資產作為一個整體投資,其中持有B份額的人每年向A份額的持回有人支付約定利息,至於答支付利息後的總體投資盈虧都由B份額承擔。當母基金的整體凈值下跌時,B份額的凈值優先下跌;相對應的,當母基金的整體凈值上升時,B份額的凈值在提供A份額收益後將獲得更快的增值。B份額通常以較大程度參與剩餘收益分配或者承擔損失而獲得一定的杠桿,擁有更為復雜的內部資本結構,非線性收益特徵使其隱含期權。
8. 指數基金與主動管理基金誰更有投資價值第一篇
先說美國:根據美國最大的指數基金公司,先鋒集團創始人,約翰.伯格老頭說法;美國絕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85%左右)是干不過指數基金的,既干不過標普500,也干不過更寬的指數基金,比如羅素2000。關於這個,我只想說,伯格老頭說的話是真的;在美國確實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業績不如標普500指數基金,先把事實擺出來。
有下面幾個原因,導致美國的主動管理型基金干不過指數基金:
a、主動管理型基金的費用確實比較高,比如很多主動管理型基金收1.5%的管理費,但是先鋒的指數基金可能只有0.05%的管理費,客觀的說管理費確實指數基金低。我們的期望是,主動基金收取管理費是用來做更多的研究,這合情合理。那麼問題來了,主動管理型基金收取更多管理費,是不是真的帶來了研究價值,在美國,答案是:大多數沒有。
b、在美國機構投資者佔比過高,是導致主動研究失效最重要的原因。大家都在研究,彼此之間失去了相對優勢,加上研究後總要根據研究成果換一下股,做更多交易,摩擦成本上升(摩擦成本這么高大上的詞,其實就是交易費用,各類稅收等費用)。由於大多數都是機構之間競爭,然後政府和券商通過交易拿走了大量的稅收和費用,可以確定,大多數機構不可能戰勝大多數機構(繞暈了吧,嘿嘿!),因此可以得出一個有點武斷的結論:如果一個市場以機構為主,那麼指數基金會戰勝大多數機構。是不是也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如果一個市場,以散戶為主,那麼指數基金也會戰勝大多數散戶。我大A股似乎就是散戶為主,那麼就可以武斷的推斷出:指數基金勝過大多數散戶,事實也是如此。恩,這個推論肯定符合指數基金愛好者的胃口。此外,好像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一個市場以某一種投資群體占據絕大多數時,這個群體大多數干不過指數基金。這句變扭的話,是很關鍵的(自我總結的,不管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