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

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0-12-25 16:57:05

❶ 樊綱是誰請介紹他的簡歷!

樊綱個人語錄:「經濟學家就是為利益集團服務的;經濟學家就是應該不講道德。不要擔心貧富兩極分化,財富分配應該以老百姓不造反為底線。國有企業遲早要賣。既然如此,得先賣效益好的,不然,以後效益不好就沒人要了。 」 西方發達國家一致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其領導的國民經濟研究所一直由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該基金會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幾乎是一套人馬國有企業「靚女先嫁「理論的創始人,把義和團妖魔化,使其成為邪惡代名詞的代表人物 1953年9月生於北京;祖籍為上海市崇明縣。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78年考入河北大學經濟系;1982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系主攻西方經濟學;1985年至1987年赴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及哈佛大學訪問研究;1988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2005年兩次獲孫冶方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04年被法國奧弗涅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兼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教授。主要著作《公有制宏觀經濟理論大綱》(主筆)、《現代三大經濟理論體系的比較與綜合》、《中國漸進改革的政治經濟學》等學術專著和《走進風險的世界》、《發展的道理》等論文集,在《經濟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灰市場理論》、《論改革過程》、《改革的動態理論》等學術論文近百篇,近年來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暨「過渡經濟學」。 除受政府委託進行研究並就各種經濟政策問題向政府各部門、各地方政府提供咨詢、建議,並在國內擔任多種社會職務外,近年來被世界銀行、UNDP,ESCAP,OECD等國際組織聘為經濟顧問,應邀到許多國家講學訪問、參加學術會議與合作研究,在國際經濟學刊物上發表英文論文多篇。他的有關中國經濟問題的論點經常被國內報刊雜志、電視傳媒以及CNN,New York Time,Financial Tim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te,Wall Street Journal,Handelsblatt,Nikkei,BBC等重要國際報刊、電台、電視台所引用

❷ 哪裡可以下載到哈佛大學基金和耶魯基金的年報啊!!急求!200分!求幫忙!

http://hmc.harvard.e/investment-management/performance-history.html

this one exactly!

❸ 哈佛大學總共多少個專業

總共有46個本科專業 、134個研究生專業招生。

哈佛大學在生命科學、自然科學、法學回、醫學、商學、社答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擁有世界級的學術影響力。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

截至2014年,哈佛大學在校全體教員約2400人,其中含有多位諾貝爾獎、普利策、普利茲克獎、菲爾茲獎獲得者。

(3)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擴展閱讀

教學特色:

直到19世紀,創建了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學院仍然以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兩所大學為模式,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注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課程。

學術資源:

哈佛大學擁有美國最大的學術圖書館,規模為全球第五(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

科研成果:

哈佛大學受捐資金居於世界科研機構之首,在2013年已經累計達到320億美元,是僅次於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最大捐贈基金。

❹ 潘石屹捐款哈佛被質疑,他捐款究竟是善意還是帶有目的性

潘石屹以「SOHO中國基金會」的名義和美國哈佛大學簽訂了1500萬美元的捐贈協議,被很多人質疑,說他的捐款帶有目的性,潘石屹為外國名校捐款,就是為了讓更多貧困的學生能夠有條件進入學習,就是善意的捐助!如果真要說帶有一些目的性,就是他的兒子將來也可能在哈佛大學學習!提前去打好關系也很人之常情!

潘石屹向哈佛大學捐款用於支持中國貧困學子,本來就是在做一件好事,如果受到社會的爭論,以道德綁架慈善,那以後怎麼還能有有錢人出來做慈善公益!

❺ 潘石屹為何捐款哈佛1500萬美元,其要進軍美國嗎

潘石屹為何捐款哈佛1500萬美元,其要進軍美國嗎,並不是要進軍美國,而是他的兒子在哈佛讀書,而且他本人非常青睞英美教育,因此非常支持,這才捐款了哈佛1500萬美元,而且捐贈也是為了給那裡的中國學生提供經濟資助。

其實現在喜歡美國大學的中國名流,其實並不僅僅是潘石屹先生一個人。90%的億萬富豪,都選擇把孩子送出國;千萬富豪中,也有80%的人都選擇把孩子送出國。而首選地就是美國,其實也不是不愛國的表現,不可否認美國的大學教育確實比我們做的好。

❻ 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的要求是什麼

你好,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的要求是博士起步,然後,國外要是真要瘦還得是傑青。

❼ 潘石屹疑用捐款為兒子買哈佛入學資格,為何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

如果有錢的話把兒子送這一個環境特別好的大學,我覺得也是無可厚非的。

❽ 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的申請條件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中國公共管理高級官員培訓班紀實

2001年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出了一項被外界稱為是針對中國官員的「最大規模的海外培訓計劃」——「中國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的構想。在取得了中組部的全力配合與大力支持以及教育部的同意後,2002年1月18日,三方在人民大會堂正式高調簽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樓外溫度高達37攝氏度,樓內清涼可人,門口的保安警惕地盤問每一位企圖進入的行人。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組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KSG)、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方方共同舉辦的第五期「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清華內部簡稱「哈佛班」)是在一種悄無聲息的狀態中展開的。
有關該培訓班惟一的消息是掛在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網頁上的快訊。該快訊稱,培訓班於6月27日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報告廳舉行了開學典禮,清華大學副校長岑章志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郁、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清泰、中組部干教局局長李培元、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孫照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亞洲項目主任托尼·賽奇等人出席。
不過,這還不是重點。「本期參加培訓的學員共有61人,均為司局級(地市級)以上的幹部。」一句話,點明了培訓班的分量。
「哈佛班」的來歷
采訪中記者獲知,「哈佛班」已經舉辦了四期,第五期剛剛開學,正處於清華受訓階段。而且這項規模宏大的官員海外培訓計劃也與20世紀末興起的政界培訓熱有關。曾給「哈佛班」授過課的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的巫永平老師說,當時,曾經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取得碩士學位的盧邁(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屬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提出動議後,和熟識的清華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以及哈佛肯尼迪學院的賽奇教授聊起這個事情,得到他們一致贊同。
巧合的是,清華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清泰本人就曾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黨委書記和副主任,兩家機構關系良好,而且,KSG的院長約瑟夫·S·奈,當時正受聘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顧問委員。雖然當時的清華大學公管學院成立才一年多,但清華的名氣、哈佛與清華的良好合作關系,加上公共管理學院沒有傳統的思維定勢,「更能接受新的改變」。
於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這所以培養過羅斯福、肯尼迪等美國總統和大量美國國會議員及其他領袖人才而在全世界最負盛名的政府學院,以及成立不久的清華公共管理學院,都被沒有培訓資格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列為首要合作夥伴。
對此,哈佛大學KSG中國項目部主任助理Edward Cunning向媒體承認,這是哈佛歷史上針對某一國政府官員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培訓計劃。「我們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官員的素質和能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哈佛有必要幫助受訓者豐富經濟管理方面的最新知識,擴展他們的戰略遠見,以便使他們有效地應對變動中的公共政策環境」。
按照計劃,從2002年起的5年內,三方共同持續開辦針對中國政府官員的「公共管理高級培訓班」,每年一期,每期為中國政府培訓60名左右的地方和中央官員,中組部負責從全國各地進行選拔。有資格接受這項培訓的官員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應當具備副廳以上的級別,在本崗位有至少兩年的工作經驗;45歲以下(副部級可適當放寬);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具有相當於大學英語四級的水平等。
培訓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清華,為期六周,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教授和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來華教授重點講授有關基礎理論和國內政策的課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有關專家將圍繞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做專題講座。
第二階段到國外培訓,地點在哈佛大學,為期六周,重點講授公共管理最新的理論和工作方法。學習結束後,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方共同向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按照培訓班的目的——「使學員掌握國際先進工作模式,提高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及領導能力,從而有效地適應市場經濟下的政府管理」,這當然是陽光之下的事情。但微妙的是,相對於剛開始在人民大會堂聲勢浩大的高調簽約,後來的「哈佛班」則愈顯低調。
此項目發起人之一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告訴本社,關於此次培訓,中組部干教局是最清楚、最權威的部門。他們之所以低調,是不想引人注意,而且一些媒體的報道。盧邁沒有直接點明是哪些媒體給這個培訓帶來了麻煩,但是本刊記者查閱幾年來關於「哈佛班」的報道時,發現報道的基調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從一味的贊揚向有選擇的質疑轉變。
盧邁的擔心有他的理由,但是如此一項號稱「最大規模官員海外受訓」計劃不敢面對公眾,則公眾心意難平是順理成章之事。一些觀察家的擔心是,這些中國建設與政治發展的生力軍,從美國受訓歸來,是否會因此而染上什麼顏色?美國人幫助中國官員成長,是簡單的「國際互助」嗎?美國人有沒有「醉翁之意」?
「我們的官員到美國的政府學院學習城市規劃、公共投資、人力資源等專業課程,肯定會觸及價值觀,其中就涉及到認同與演變的問題。但不能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能到美國培訓,就不能學習美國的優點。就像打開窗子,可能會有蒼蠅、蚊子的侵入,但新鮮空氣也是我們所需要的。」社科院的一位學者說。
收獲了什麼?
「哈佛班」集中培訓的時間不長,國內、國外的時間加在一起總共3個月,那麼,短短3個月時間,這些高官們究竟收獲些什麼呢?
五期學員中最年輕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部長辦公室主任(兼中國之友雜志社社長)鄭祖軍坦率地告訴記者:「在哈佛學習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收獲確實很大。上到觀念,下到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短暫的培訓使我們的思維觀念有了突變。如果有可能,我們的幹部要多到外面去接受一些有意義、有成效的培訓。」鄭祖軍還說到「培訓班達到了當初設定的目標:使學員掌握國際先進工作模式、提高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及領導能力,從而有效地適應市場經濟下的政府管理」。
「哈佛班」第一期結業儀式上,該培訓班班長、教育部部長助理李連寧代表學員第一個發言。李坦承,在培訓前,他對「私有化問題」、「政府管理創新」、「外國投資優惠政策」等問題還心存困惑,但通過60多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案例分析及對美國的實地考察後,對這些問題不僅豁然開朗,而且在認知程度上獲得了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國外投資實施優惠政策,使其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措施,將產生越來越大的消極作用,逐步取消對國外投資的優惠政策,並不會影響中國今後對外資的吸引力。」李連寧說。
愛給美國教授「挑刺兒」的北京市豐台區副區長鄧小鋼的發言形象而生動。他將培訓當中的60個案例比作是60道菜,一道道吃下來不僅強身,而且醒腦。
他說:「在基層工作最大的難題是水、電、煤、氣、路等樣樣都要,但基層財力往往不足,到底該先干哪樣,缺乏一個完整而有效的項目評價、組織決策與風險承擔體系,經過案例分析及實地考察後,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及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得到了新的啟發。」
濟南市副市長王天義剛開始參加培訓班時滿臉疑惑:「領導能力是培訓出來的嗎?3個月後他說:我收獲了「信心、知識和能力」。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史美蘭告訴本刊記者,在前幾期「哈佛班」受訓,讓她感覺收獲良多,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哈佛大學的案例教學。
「哈佛大學的案例聞名遐邇,我也很早就在書本上研讀過哈佛大學的案例。但是,只有當我真正到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之後,才知道書本上的哈佛案例和親身感受的哈佛案例是大不相同的,有許許多多的東西是在教科書上讀不到的。」史美蘭說,「應該在全國行政學院系統分階段和分班次地推廣案例教學。」
哈佛班的學員們自我感覺良好,作為培訓方的老師對他們也贊許有加。哈佛KSG的賽奇教授透露,一開始,美國的教授們還擔心中國學生「內向」、「不愛提問」、「不愛發表意見」。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圍繞一個問題,學員們提出的不同意見竟達五六種之多。由於有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學員們對一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有時連教授們都覺得很有啟發。
「中國學員培訓班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所經歷的最成功的一個培訓班,也是哈佛教授們遇到的最尖銳的一班學生。」賽奇說。
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的巫永平老師告訴本刊,和普通的MPA學生相比,「哈佛班」的學生思想更開放、視野更開闊。「這與他們的經驗和所處的位置有關系,他們是中國政壇務實、開放的一代。」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通過了中組部干教局的考核參加「哈佛班」培訓的許多學員,在結業之後,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遷:劉世錦調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寧調任中國教育電視台台長等。

❾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艾什中心是個什麼機構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從2002年起與中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版心合作舉辦「公權共管理高級培訓班」項目,為中國培訓300名廳局級以上中高級官員。肯尼迪學院通過此項合作,從中國賺取了數量驚人的美金(當時輿論稱「天價學費」)。——而據《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報道:「早在1996年,先後已有60名中國政府官員和48名解放軍軍官在肯尼迪政府學院受訓。根據公開資料,本刊記者粗略計算,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受訓過的中國高級官員已經超過1000人。」

肯尼迪學院艾什中心全稱是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中心主任是安東尼·塞奇,他是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和亞洲中心的執行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哈佛大學駐肯尼迪紀念基金會的代表,他從1994年至1999年曾任福特基金會中國辦事處的代表。

❿ 哈佛大學Kirby教授簡介

柯偉林(William C Kirby) 是哈佛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同時也是哈佛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還兼任費正清研究中心回主答任和哈佛中國基金會主席。柯教授的研究重點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國商業發展史。而最近又主持研究美國中國和歐洲的高等教育的比較。他出版了大量的有關中國研究的著作。
柯偉林教授曾經擔任哈佛文理學院院長,任內大大加強了哈佛的國際化研究,其能力受到師生的充分肯定。但是他的理念和行事專斷的薩默斯校長的分歧越來越大,出於擔心兩位領導之間的矛盾會讓影響哈佛的發展,他毅然決定辭職。在費正清中心的春節團聚會上,柯偉林用「投鼠忌器」這個中國成語形容了他的矛盾的心情,引來了長時間的掌聲。

閱讀全文

與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