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0-12-24 19:38:28

A.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獎勵人數是如何控制的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每兩年評定一次,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並作為終身榮譽獎。每次獎勵人數控制在15人左右,其中野外工作者獲獎人數不得少於50%。

B.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管理辦法及說明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基金會的管理,確保基金的安全有效運行,以利於基金會的健康發展,按照章程有關精神,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基金會下設辦公室,由專兼職人員 5 ~ 6 人組成,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辦公室主任由秘書長兼; 辦公室負責理事會決議的實施、基金的募集和運作以及日常事務性工作。

第三條 理事會、監事會實行民主管理,基金會理事會一般每年召開兩次會議; 因工作需要,可臨時召開會議,會議由理事長主持; 聽取辦公室的工作匯報,討論有關問題,並對重要事項做出決定。凡須表決通過的重要事項,均須有到會理事的 2/3 同意方可有效。

第四條 監事會監事參加理事會,因工作需要可獨立召開會議,並做出相關決定。

第五條 嚴格保密制度,理事會、監事會討論和決定的事項,未經授權不得外傳。

第六條 基金運作是保證基金會健康發展的關鍵,為了保障基金安全,減少風險,確保投資受益最大化,使基金不斷增值,根據 《基金會管理條例》精神,基金會採取 「多元化」投資運作方式。

第七條 辦公室負責基金的具體運作,在認真做好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適時提出投資計劃。投資計劃須經理事長和秘書長批准後方可執行。

第八條 理事會、監事會每半年聽取一次辦公室基金運作情況匯報,並進行對策研究,逐步做到科學理財,以求基金運作的最佳效果。

第九條 為激勵相關人員積極努力做好基金運作與投資工作,基金會每年可從市場運作資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獎勵相關人員,但須經理事長批准後執行。

第十條 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辦公費用,按章程規定,作好預算,由基金利息收入中列支。

第十一條 基金會形成的各項文件、資料均應建立檔案並妥善保管。

第十二條 本辦法經理事會、監事會通過後實施。

說 明

在基金會成立第一次全會上,辦公室提供了一個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管理辦法 ( 討論稿) 》,共 12 條,明確了基金會的機構設置、基金管理原則、運作方法和途徑,基金安全、增值、合理使用等。會議進行了熱烈討論修改,為使該辦法更切合實際並要求各理事在會後對 「辦法」進行認真修改補充,一個月內將修改意見反饋到辦公室,同時辦公室將會議上的意見進行梳理並進行必要的調研。連同反饋意見再一次修改經理事會討論通過後試行。

會後辦公室先後向同類獎勵單位,如詹天佑科學技術獎、陳嘉庚獎等進行調研,並聽取各方面意見,主要有: 第一,基金會對基金的運作必須掌握主動權,投向哪兒? 怎麼投? 由基金會決定,不能簡單地委託他人運作; 第二,任何一項投資,都有風險,為少擔風險,可請一個理財有經驗的同志當顧問,為理財出謀獻策; 第三,投資多元化較為理想,即買國債、銀行理財、購買基金三三制最為合適,也可拿出少量資金投資於企業。辦法發出後,各理事未提出不同意見,只在文字上做了一些斟酌現發給大家,請理事會審議。

C.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歷屆獲獎情況

附:歷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名單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劉鐵鑄 上海市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良臣 新疆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陸忠驥 山東煤田地質勘探公司,高級工程師
周世泰 冶金部東北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胡惠民 湖北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梁珍廷 廣西有色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蔣興泉 核工業華北地質勘探公司,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馬宗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田在藝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寶珺 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研究所,教授(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杜樂天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汪仲英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學地質系,副教授
張本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文傑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宏驥 地礦部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崇佑 地礦部江西省地礦局調研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集磊 有色甘肅地質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廣潤 地礦部湖北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兆宇 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鞏志根 核工業華南地勘局293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龔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鄧起東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綿平 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志琴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安芷生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趙澄林 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游振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張宗祜 地礦部水工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光鼎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袁秉衡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康玉柱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明桂地質礦產部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錢佐國 化工部地質礦山局雲南地質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質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許惠龍 煤田地質總局山西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祝延修 武警部隊黃金指揮部九支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殷鴻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國棟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夏林圻地質礦產部西安地礦所,研究員
張文堂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江天壽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藝研究所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何繼善 中南工業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維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特別獎獲得者(只頒發了這一次):
程裕淇地質礦產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鴻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孫殿卿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杏垣國家地震局地質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張雲湘 地質礦產部四川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金琪 地質礦產部西南石油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馮志強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俊傑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長慶石油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萬程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河南煤田地質局,高級工程師
王世忠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14支隊,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陳光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裴榮富 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紀舜 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增昭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張卓元 成都理工學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楊遵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德馨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海濤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中立 地礦部甘肅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質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包家寶 地礦部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石禮炎 地礦部福建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貴明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文恆 煤田地質總局江西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金慶煥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學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質勘查院,高級工程師
王秋華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遼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毓川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見義 北京石油勘探開發院,教授級高工(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鶴齡 淮南理工學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翟裕生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郝詒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廷棟 國土資源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工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管海晏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雲嶺 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繼良 大慶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殷先明 甘肅省地勘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兆洪 化工遼寧地質勘察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呂國安 甘肅有色地質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覃慕陶 廣東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黃第藩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北京開發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思田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袁學誠 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旭 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張一偉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盧良兆 長春科技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葉連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 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彭熹 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潘元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蔣炳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潘龍駒 中國有色金屬礦產地質勘查中心地質資料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啟民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吳奇之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駱耀南 國土資源部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姜劍虹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黑龍江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福同 國土資源部新疆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王鐵冠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龔再升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廖椿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蔣 志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杜汝霖 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教授
何國琦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汪集暘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鍾大賚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 吉, 西藏地勘局地熱地質大隊教授級高工、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保群 核工業地質局二一六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培君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研究員
倪斌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秦震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姚伯初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何自新 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正輔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趙文智 中石油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季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李陽,中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漢漪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劉本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趙文津 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夏代祥 西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葉天竺 中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童曉光 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雙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丕龍 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錫友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山東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永樣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文昌 雲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崔盛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教授
張培震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孫革 吉林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曾勇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教授
鄭亞東 北京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傅家謨,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李四光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李惠,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劉敬黨 ,中國化工地質礦山總局遼寧化工地質勘查院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張金帶,中國核工業地質局
周海民,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開發部
徐水師,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劉玉書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6地質隊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陳均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馬永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國地質科學院
劉敦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郝守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黃潤秋,成都理工大學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張善文, 中國石化股份勝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閻鳳增 ,中國武警黃金指揮部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占游, 核工業二O三研究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鄧運華,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高級地質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才金,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8地質隊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京彬,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 宏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杜金虎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楊經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館 研究員
彭善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
金之鈞,中國石化股份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王世稱, 吉林大學 教授
朱筱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楊克明, 中國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楊華,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董連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質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教授級高工
王宇, 雲南省地質調查局省地質環境監測院教授級高工(二級)
熊盛青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教授級高工
謝玉洪,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級工程師
朱恆銀,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工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鄒才能,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李子穎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研究員
汪嘯風, 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原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宋國奇,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毛景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教師獎獲得者:
武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唐輝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夏慶龍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趙賢正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香增,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丁俊,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張訓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王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宋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所
杜時貴, 紹興文理學院
殷躍平,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舒良樹,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顏丹平,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付鎖堂,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來明,山東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郝蜀民,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燕長海,河南省地質調查院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鴻飛, 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高級工程師
范立民,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潘彤,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沈樹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潘桂棠,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研究員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蔣少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彭建兵, 長安大學 教授
賴紹聰, 西北大學 教授

D.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獎項章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紀念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我國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對我國科學事業和地質事業的巨大貢獻;繼承和發揚他從國家建設需要出發,積極從事科學、技術和教育實踐,不斷開拓創新,勇於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鼓勵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技進步多做貢獻,特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第二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是面向全國地質工作者的、最高層次的地質科學獎,一人只能獲得一次,並作為終身榮譽。
第三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共分四個獎項: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李四光地質教師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第四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逢單數年評獎),屆時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向全國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發出受理申請通知,並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告。
第五條
每次評選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不得多於8人;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不得多於5人;李四光地質教師獎,不得多於2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一般不受名額限制。
第六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由地質工作各主管單位推薦的代表組成,是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最高權力機構。
第二章評獎條件
第七條 凡是長期從事地質工作,熱愛祖國、熱愛地質事業、勤於實踐、勇於創新、學風正派,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均可申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第八條 各類獎項條件
1.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簡稱「野外獎」)
(1) 長期從事野外地質勘查(包括礦山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質勘查技術等)工作,並有重大發現或重要新認識,或出色完成重大地質勘查任務,並有顯著經濟、社會效益者;
(2) 通過野外地質工作對國家和地區經濟建設提出建議,並具有重大社會、經濟效益者;
(3) 創造性地組織和領導野外地質工作卓有成效者。
2.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簡稱「科技獎」)
(1) 在地質科學技術的某學科、某領域有重要的創見或發現,為豐富、發展和提高其學科或領域做出重要貢獻者;
(2) 在地質科技實驗工作中,有新的發明創造;在改造、研製、儀器設備方面,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或提出某種新的技術、方法和理論,已經初步驗證者;
(3) 通過科學研究,對地質調查、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國土整治、地質環境治理及地質災害防治等提出重要建議,並取得顯著社會和經濟效益者;
(4) 在科研組織管理工作中創造性地做出重要貢獻者。
3.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簡稱「教師獎」)
(1) 長期從事地質教育工作,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成績突出,培養出較多的優秀人才;編寫出高水平的、有創新見解、闡述新理論教材者;
(2) 在教好書、育好人的同時,科研工作也取得重要成果,有新的創見、發現和發明創造者;
(3) 通過教書育人和科研工作,對人才培養、地質調查、資源勘查、改造儀器設備等方面提出重要建議,並取得明顯社會、經濟效益者。
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簡稱「榮譽獎」)
凡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申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經本獎委員會討論通過即授予榮譽獎。
以上各類獎條件,只要符合其中一條者,即可申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第三章評獎辦法
第九條 申報程序:個人申請、單位提名、主管部門推薦。
1. 個人申請:申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堅持自願原則,申請人必須用第一人稱填寫本獎委員會印發的《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申請書》一式三份,隨附主要成果、獲獎證明等各種材料一份,並有不同單位的兩位教授級專家推薦,推薦意見由推薦人書寫,並簽名。
2. 單位提名:一般5000人以下提名一人,以上每10000人提名二人,單位收到申請人的申請材料後,對申請材料要逐項進行核實,並提出客觀的評價意見,報送各自主管部門。
3. 主管部門推薦:根據單位的提名,對被推薦人做出客觀地、實事求是的評價。推薦意見由主管部門領導簽字,加蓋公章後,報送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辦公室。各主管部門推薦人數不得超過各獎項人數的三分之一。
第十條 評選辦法:辦公室登記、專家組初評、委員會終評。
1. 登記:辦公室對申報材料進行登記,並按通知要求逐項進行核對,對不符合要求的退回,限期返還,逾期未返還者,被視為放棄申請。
2. 初評:由委員會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初評專家組,分野外獎、科技獎、教師獎三個組進行初評。各組按評獎規定人數的30%差額進行遴選,即野外獎11人、科技獎7人、教師獎3人。初評專家組要對初選者做出全面的、客觀的評價,並形成文字,填入申請書有關欄目,組長簽字生效。
3. 終評: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負責進行,2/3委員出席,會議有效。委員會在聽取專家組初評匯報後,全面客觀的審閱申請者(包括申請榮譽獎)的材料,並進行醞釀討論。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注意遴選人不要過多集中在少數單位,要在橫向對比評議的基礎上,按規定人數,經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獲到會人數2/3票者即可入選。入選者公示十個工作日,若無異議即當選。如有異議需進一步調查核實者,留下次評獎時復議。
第十一條 頒獎
1. 頒獎時間:如無特殊情況,一般定在當年的10月26日,李四光誕辰日頒獎。
2. 獎勵形式:分別向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李四光地質教師獎頒發獲獎證書、獎章和獎金。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只頒發證書和獎章。
3. 獎金額度: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確定。
第四章組織管理
第十二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由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推薦的代表組成,下設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野外獎、科技獎、教師獎三個初評專家組及辦公室。
1.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
(1) 委員會是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屆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
(2) 委員會由21-25人組成,委員由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推薦;
(3) 委員要積極推進委員會各項工作,並客觀、公正、公平、認真地做好評獎工作;
(4) 委員會設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幹人、秘書長一人,由委員會選舉產生;
(5) 委員會的工作重點是評好獎、頒好獎,弘揚李四光精神,積極推進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
(6) 委員會負責籌集基金,修改章程,確定獎金額度等;
(7) 委員會實行迴避制度。當本屆委員申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時,在評獎過程中全程迴避,本屆委員亦不能作為推薦專家。
2.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
(1) 基金會在委員會的領導下籌集和管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
(2) 基金會由15-21名理事組成理事會,理事每屆任期四年,任期屆滿後可連選連任;
(3) 理事由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推薦;
(4) 理事會依法行使《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5) 基金設監事3-5名,組成監事會,依照《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的規定檢查基金會財務和會計資料,監督理事會遵守法律和章程。
3. 專家初評組
(1) 組長由本獎委員會委員擔任,並聘任有關方面的地質學家,一般由5-7人組成。
(2) 負責初評工作,按各獎項分配的人數進行差額評選,並向委員會提出初評報告。
4. 辦公室
(1) 由主任(秘書長兼)、副主任和兼職工作人員組成。辦公地點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辦公費用由基金利息支付。
(2) 辦公室是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負責處理委員會的日常事務工作,評獎的組織協調、申報材料的登記核對、頒獎的准備及宣傳工作等。編輯出版有關書刊以及委員會交辦的其它工作。
第五章 基金管理
第十三條 基金
1. 基金來源
(1) 由國內地質工作各主管單位集資;
(2) 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捐贈;
(3) 其它合法途徑。
2. 基金管理
(1) 基金會根據《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進行基金管理;
(2) 基金會每兩年向委員會報告一次基金收支情況供審議;
(3) 每兩年拿出不多於一名獲獎者獎金額度的資金支持宣傳李四光的學術活動和青少年科普活動。
第六章 附 則
第十四條 本「章程」的修改、解釋權屬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若本「章程」與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相抵觸時,以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為准。

E.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成立大會暨一屆一次會議紀要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辦公室

( 2007 年 6 月 1 日)

時 間 2007 年 5 月 30 日

地 點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樓二層第二會議室

主 持 人 陳毓川

出席人員 孫 樞 劉寶和 ( 杜金虎代) 李干生 壽嘉華

王澤九 鄧起東 朱立新 姜樹葉 孫肇均

董偉良( 王偉元代) 孫升林( 寧樹正代) 王香萍

張洪年 張金帶( 張秋營代) 廖維凱 趙政璋

( 杜金虎代)

議 題 ( 1) 匯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成立情況

( 2) 學習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

( 3) 討論基金會管理辦法及基金會工作

( 4) 頒發聘書及其他事項

記 錄 馬秀蘭

會 議 紀 要

一、會議首先由王澤九秘書長對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籌備情況作了說明,表明了基金會已按國務院頒布的 《基金會管理條例》的要求,辦妥了各種手續,宣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正式成立,並宣讀了聘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 共 16 人) 、監事 ( 共 5 人) 的決定,隨即向各位理事和監事頒發了聘書( 任期 4 年) 。

二、會議組織學習了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本章程是按照國務院頒發的 「基金會章程」範本制定的,它明確了基金會的性質、宗旨、業務范圍、工作方法、組織機構,規定了理事和監事的權利和義務,以及職責范圍等。理事和監事表示一定要嚴格執行 「章程」有關規定,切實履行職責,努力把基金會的事情辦好。

三、會議對辦公室提出的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管理辦法 ( 討論稿) 》及基金會今後工作進行了討論,形成以下決定:

( 1) 同意基金會辦公室人員的組成,其與獎勵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辦公室主任由秘書長兼,副主任苗培實、李知用,辦公室成員馬秀蘭、尚新,財務人員由院財務處王紅、馮鈺兼。

( 2) 基金捐贈徵集工作在本屆理事會期間需要繼續進行,以不少於 600 萬元為目標。要抓緊辦理募集基金免稅的手續,為進一步募集資金做好准備。

( 3) 基金資金運作,首先要確保資金安全,力爭多增值;要充分調研,尋找最佳投資渠道。對理財人員成績的獎勵由理事會決定。

( 4) 根據與會理事、監事提出的意見,秘書處對 「辦法」進行修改。修改後盡快印發各理事和監事,請再修改。辦公室在此基礎上,集中完善,拿出一個修改稿,供下次理事議決。

( 5) 會議還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每次獎勵的名額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要求辦公室根據討論情況再進一步調查研究,提出意見,提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議決。

F.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如何確定獲獎者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獲獎候選人先由基層推薦,報各自所屬主管部門初評後在頒版獎前6個月,也就是權4月26日之前向委員會提供申報推薦材料,由委員會下設的野外地質、地質科研、地質教師三個評獎小組進行分組評審,提出候選人名單,報委員會評選,確定獲獎者。

G.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一共分有幾個單項獎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一共分有四個單項獎: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者獎、李四光地質教師獎和李四光特別獎。

H.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評獎的要求、時間以及獎品是什麼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每兩年評定一次,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並作為終身榮譽獎。每專次獎勵人數控制在15人左屬右,其中野外工作者獲獎人數不得少於50%。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負責頒獎,獎品包括證書、獎章和獎金,獎金額度由委員會確定。每次頒獎日期定在李四光誕辰日,也就是10月26日。

I.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第五屆委員會主任孫文盛在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五屆四次全委會上的總結講話

( 2007 年 9 月 23 日)

各位委員:

這次會議開得很好,順利地完成了預定的任務。首先,我們完成了第十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評獎任務,共評出16 位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其中榮譽獎 1 人,野外獎 8 人,科技獎 5 人,教師獎2 人。獲獎者都是在地質戰線上作出突出貢獻的地質科技工作者,他們分別來自地質行業的12 個部門,有較強的代表性。我們對獲獎者表示熱烈的祝賀。會後,辦公室盡快在網上和原單位進行公示。當然,還有很多優秀的地質工作者,雖然申請了,但這次未能獲獎,盼大家繼續努力。他們的獲獎,或者說,我們的評獎都是對地質事業的承前啟後的發展、對地質人才的持續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對得起前人,也對得起後人。

會議第二階段,我們對獲獎者的名額設置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同意秘書處的意見,總名額不變,仍為 15 人,並同意今後獲獎證書一律統一使用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證書,不再分獎別。但評獎條件設置及評獎過程仍分為野外、科研和教師獎,並建議下屆委員會對章程進行相應修改。

我們研究了捐資問題,同意秘書處意見,並一定要嚴肅認真落實。這件事實在有意義,對地質行業各部門尤其重要。國土資源部捐 100 萬元,請嘉華同志向徐部長報告,相信他會同意。三大石油公司每家 300 萬元,其餘各部門的捐資額度就按秘書處的意見辦,拜託各位回去後,盡快傳達,積極落實。秘書長積極催辦,大家要共同努力,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自1989 年成立以來已頒獎9 次,共有14 個地質部門,150 多位專家獲獎,其中有兩院院士 47 名,獲獎後被評為兩院院士的 22 名,占野外獎、科技獎、教師獎獲獎人數的15% ,這充分體現出我們這件事的重要。其中科技獎獲獎者獲獎後被選為院士的有16 人,占獲獎人數的39%,野外獎獲獎者獲獎後被選為院士的有3 人,佔4%; 教師獎獲獎者獲獎後被選為院士的有3 人,佔17%。這些足以說明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在地質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年是第十次評獎,又有16 位同志獲獎。

我們研究了基金運作的事情。要求在運作的過程中,一定要講效益,注意資金的安全。秘書處要繼續向科協要錢,盡量把錢要回來。

辦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是委員會的榮譽,也是委員的重要責任,是一件嚴肅重要的事情。按章程規定,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任期 4 年,每屆評獎兩次,第五屆委員會今年屆滿。就我個人體會,我們的委員會很好,我很想和大家一起繼續工作,但現在我已從一線退下來了,現任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徐紹史同志來擔任第六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主任更合適,工作起來更有利,更方便。所以,我在這里鄭重地提出,我們要按章程規定,按時換屆,請秘書處認真落實。我也希望各位委員今後不管是否仍是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的委員,都要繼續支持和關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工作,使其越辦越好。

這次會議由中國化工地質礦山總局承辦,他們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特別是他們考慮到馬上就到中秋節,對大家尤其關照,我在這里代表大家再一次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也預祝大家闔家團圓、幸福,過一個愉快的中秋節。

4 年來,在各位委員和各兄弟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屆內的各項工作完成得都不錯,對大家的責任心,對大家的工作態度,我深表敬意!

謝謝大家。

J.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五屆二次全委會以來工作情況的報告

王 澤 九

( 2007 年 2 月 12 日)

各位委員:

現將五屆二次會議以來的主要工作匯報如下:

一、關於第九次頒獎工作

第九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於 2006 年 4 月 3 日與全國地質工作會議一起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頒獎儀式,並為獲獎者一一頒獎,會前還接見了獲獎者,並與獲獎者合影留念。會議由國務院副秘書長張平主持,國土資源部部長、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主任孫文盛宣讀了頒獎決定。出席會議的有國土資源部全體黨組成員和來自各省 ( 自治區、直轄市) 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中央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有關地勘單位和企業負責人和地學界在京的部分兩院院士,以及專家學者代表等 500 餘人。

曾培炎副總理發表了重要講話,首先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獲獎的同志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地質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在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關於地質工作的六點批示後,曾培炎副總理特別強調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加強地質工作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提高國內資源供給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保障人民生活、保護生存環境、支持城鄉建設,以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廣大地質工作者進一步弘揚優良傳統,發揚李四光熱愛祖國、追求真理、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再創地質工作新的輝煌。

會議印發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第九次獲獎者簡介,扼要介紹了 16 位獲獎者的簡況及主要科技成就與貢獻; 同時,還向與會者發送了 《第八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主要科學技術成就與貢獻》一書,以資宣傳和擴大影響。

二、關於 《章程》的修訂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章程》已經 4 次修改、完善。2005 年 9月五屆二次全委會議根據國務院頒布的 《基金會管理條例》精神要求再一次進行修改,其主要修改內容是把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章程》和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兩者區別開來,使其更加符合 《基金會管理條例》的基本要求 ( 見新章程) 。

三、關於基金會登記工作

國務院 2004 年頒布的 《基金會管理條例》指出: 「為了規范基金會的組織和活動,維護基金會、捐贈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公益事業」,加強管理,要求 「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所形成的基金會,必須向民政部門登記,取得合法地位,才能有序地開展工作。為登記,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1.准備工作

第一,在認真學習 《基金會管理條例》的基礎上,以民政部提供的 《基金會章程範本》為藍本,制定了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共七章 54 條,明確了基金會的性質、宗旨、組織機構、業務范圍、基金額度、財產管理等。

第二,組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理事會,在與地質行業各有關部門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組建了以孫文盛主任兼理事會名譽理事長,陳毓川院士為理事長,孫樞院士、劉寶和副總經理、李干生副總工程師等為副理事長,王澤九研究員為秘書長和各部門推薦的代表共 15 人組成理事會。

第三,組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監事會。經與有關各部門協商,組建了以本獎委員會副主任壽嘉華為主任、中石油趙政璋、中石化張洪年、中海油劉旭、國土資源部西安地礦所王香萍為監事的監事會。

以上三項工作已經五屆二次全委會通過,並於 2005 年 1 月11 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待 2000 萬元基金 ( 驗資款) 籌齊後,即可報民政部辦理登記手續。

2.籌措驗資情況

《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 「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登記時,必須提供2000 萬元基金本金供審核驗資。」我們從准備登記工作開始,便為籌措 2000 萬元驗資款而努力。

第一,追要基金本金。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先後 4 次共募集基金本金 1980.09 萬元。從 1996 年起將大部分基金存放到中國科協下屬的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開始存入時只有 80 萬元,到2002 年增加到 2050 萬元 ( 含利息結余滾存) ,資金運作順利,一年簽訂一次協議,到期准時按協議支付回報,年獲回報 ( 利息) 4% ~ 5%。到 2003 年底,共獲得 324.6 余萬元 ( 利息) 。2004 年國務院 《基金會管理條例》 公布後,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根據國務院 《基金會管理條例》進行清理整頓,並召開了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第三屆理事會第七次擴大會議,會上提出:「基金會從1988 年建立後,由於初期管理不嚴,先後共產生呆壞賬 2530 萬元,要求由中國科協、各專項基金和追回債權三方共同分擔,以彌補其虧損,其中: 中國科協專門拿出 850 萬 ~1000萬元,各專項基金停發一年存款回報和追討債款 300 萬 ~500 萬元。並提出各專項基金可按國務院 《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向民政部申請獨立法人或繼續留在基金會,來去自由。」對此,我們及時向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闡述了我們不能完全接受這一「決定」的理由和意見,並要求盡快退還我們本金,以便按國務院 《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申請成立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到2006 年底,先後5 次共退還基金 1070 萬元,尚有 980 萬元仍在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待退。

第二,籌措資金爭取早日辦理登記。為了合法、有序地開展工作,盡早獲得法人資格,合法運作資金,使其依法增加效益,我們參照其他基金會的做法,在有關單位的支持下,積極籌措了近 1000 萬元資金,於 2006 年 10 月初將 2000 萬元驗資款轉入民政部指定的銀行賬戶,供其驗資。

3.辦理登記審批手續

自 2005 年 1 月 20 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報民政部申請登記,到 2006 年 10 月 9 日完成 2000 萬元基金驗資款的籌措後,民政部正式受理。2006 年 10 月底,民政部審查通過,隨即上報國務院審批。2007 年 1 月 18 日獲悉國務院兩位副總理已批示,1 月25 日民政部通知我們國務院批件已到民政部,由民政部按程序辦理各種批復手續。

四、基金收支情況

1.集資收入

從 1986 年籌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開始,到 2004 年,先後募集資金 4 次,共募集 1980.09 萬元。其中:

1989 年以前集資 65.9 萬元;

1997 年第二屆委員會進行第二次集資 130 萬元;

1999 年第三屆委員會進行第三次集資 761 萬元;

2001 年第四屆委員會進行第四次集資 1024 萬元。

2.利息收入,共計 490.1 萬元

( 1) 1989 ~ 1996 年,本金存入銀行獲利息 58.82 余萬元。

( 2) 1997 ~ 2004 年,銀行降息,為了保證獎金強度和基金本金安全,經委員會討論決定,存入中國科協發展基金會代為運作; 獲息 324.6 余萬元。

( 3) 2005 ~2006 年,國務院頒布《基金會管理條例》後,中國科技發展基金進行清理整頓,並自 2005 年開始退還各專項基金的基金款,辦公室將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陸續退還的部分本金,按《基金會管理條例》開始獨立運作,至2006 年底共獲回報106.68 余萬元。

3.費用支出

( 1) 獎金: 頒獎 9 次,其中 126 人獲獎金,計支出 207.2 萬元。

( 2) 製作費: 獎章、證書先後 3 次,共支出 9.5 萬元。

( 3) 出版費: 出版 「獲獎者成就」文集共 9 集 28.3 萬元。

( 4) 評獎活動: 包括初評、專家評、委員會終評及頒獎,共支出 34.8 萬元。

( 5) 頒獎會: 15.8 萬元。

( 6) 辦公等行政開支,包括辦公用品、勞務費、差旅費共支出 26.76 萬元。

以上總計支出 322.36 萬元。

4.現有存款

現有存款為前述總收入減掉總支出,到 2006 年底,即現有存款共 2148.4 余萬元,其中:

第一筆 980 萬元,仍在中國科協發展基金會;

第二筆 850 萬元,用於向民政部登記驗資;

第三筆 300 萬元,投資 100 萬,合同借款 200 萬;

第四筆約 18.94 余萬元,作為流動資金存入工商銀行。

五、2007 年幾項主要工作

1.2007 年是第十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評獎年,評獎活動是本年度工作的重點

( 1) 於 2007 年 1 月底前布置評獎工作。已召開各部門聯絡員會議,同時在網上和報紙上發布評獎通知。

( 2) 組織好申報、提名和推薦工作。該項工作通過聯絡員會議,已布置由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負責。辦公室負責隨時解決申報中的問題,同時加強與各部門聯絡員的聯系,協助做好各部門的推薦工作,並要求各部門將推薦材料於 6 月底前報送到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辦公室,過期不予受理。

( 3) 把好申報材料初審關,向專家組及委員會提供必要的評審材料。

( 4) 7 月 ~ 8 月中旬,組織專家評審,搞好初評工作。

( 5) 9 月,委員會召開五屆四次會議進行終評,完成評獎決定。

( 6) 暫定於 10 月 26 日李四光誕辰日召開第十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進行頒獎。

2.編輯出版第九次獲獎者成就文集

2007 年 4 月底拿出初稿,5 月初送交出版社,9 月中旬正式出版,提供第十次頒獎大會交流。

3.繼續向科協基金會討回本金

爭取盡早收回存放的 980 萬元本金,並盡力要回 2004 年至今的應得回報。

4.搞好基金會建設

( 1) 按章程要求建立完善基金會理事會和監事會有關制度。

( 2) 法人證書待民政部批准後及時召開基金會的理事會、監事會並制定相關制度。

( 3) 運作好資金,爭取有較大收益。

( 4) 按照國務院 《基金會管理條例》的規定,開展新一輪捐資工作。

閱讀全文

與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