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張伯駒潘素基金會官網

張伯駒潘素基金會官網

發布時間:2020-12-24 08:27:35

❶ 如何評價張伯駒先生

張伯駒是中國第一大藏家,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文化奇人。晚年向故宮捐贈文物,占據故宮所藏半壁江山。在動盪的歲月里,張伯駒以一人之力試圖挽回和保護過去的歷史的痕跡,他所試圖還原的,是屬於我們民族印記。張伯駒可以說是標準的富二代。七歲入私塾,九歲能寫詩,從小享有“神童”之譽。博覽群書,通今博古。富貴人家的孩子,一出生,人生就已經被規劃好了。繼承家業、光耀門楣。但張伯駒偏偏放縱不羈愛自由。一不認官,二不認錢,獨愛詩詞、書畫、戲曲。一生都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據女兒張傳彩回憶:在奶奶眼中,父親是十足的“敗家子”,不可能使家業中興。

❷ 張伯駒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為何他寧可被撕票,也不願變賣藏品

我覺來得對於這個問題的源回答,我們就要先了解張伯駒的身份了,他出生於官宦世家,系張錦芳之子,過繼其伯父張鎮芳。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民國四公子」。

❸ 張伯駒有幾個孩子

(1982年2月25日,恰逢張伯駒85歲壽辰,張大千的孫子張曉鷹前來探望,潘素抱起張伯駒,拍下了最後一張合影,第二天,張伯駒病逝。)
一年前,偶得張伯駒、黃君坦、張牧石題「楊紹箕孤植小築圖詩書小手卷」,曾寫下《高山仰止張伯駒》;前日拍得已故書畫家、齊白石弟子王漱石舊藏潘素畫、張伯駒題《江天帆影》,又寫下了《閑睨古今圭壁雙輝——喜得張伯駒、潘素璧合之作『江天帆影』》。其實,關於張伯駒、潘素二人的書籍、文章很多很多,我的書櫃里就有七本。但我覺得,這相關傳記類作品有著太多演繹的成份,它們離真實已經太遠。近年來,我注意搜集資料,特別是親身經歷者的第一手資料,案頭堆起已有盈尺,今天整理成文,希望盡量呈現出真實的張伯駒與潘素。
張伯駒出生貴胄門第,早年與袁克文、張學良、溥侗並列為民國四公子,是集收藏家、書畫家、詩詞家、戲劇家於一身的曠世奇才。潘素原名潘妃,蘇州望族之後,後流落風塵,張伯駒見之鍾情,贈聯雲:「潘步掌中輕,十里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紅袖添香夜讀書,張伯駒造就了潘素,同時,也因為潘素,張伯駒才成為了真正的張伯駒。
昨夜星辰昨夜風——張伯駒的四次婚姻
張伯駒在見到潘素之前已有三房妻妾,關於這三位妻妾之事,許多書籍和文章都三緘其口。去年,張伯駒的兒子張柳溪首度露面,講述「父親張伯駒的姻緣」,這應該是最真實的版本了。
張伯駒十五六時由養父張鎮芳包辦娶了安徽亳州女子李氏,她父親曾任安徽督軍。在嫁給張伯駒之前兩人並沒有什麼交往,更談不上什麼感情,張伯駒是在不願意、不甘心的情況下和她結合的,她沒有讓張伯駒欣賞、愛的條件,也不能侍候、照顧張伯駒的生活,所以她和張伯駒一直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感情,而且結婚多年也沒有生兒育女。1939年他故去時,張伯駒都沒回天津家裡。
張伯駒的第二位夫人鄧韻綺原是北京的京韻大鼓藝人,韻綺的名字是張伯駒給起的。「我大媽當年是唱得好的京韻大鼓藝人,我上大學時她已經四五十歲了,仍斷不了哼唱幾句。她的長相不算嬌艷,也不太善於打扮自己,穿著綢緞衣裝也不比別人更美,當年主要是唱紅了的。她到底是出身貧寒,所以很會料理家庭生活,她能把我父親在北京的生活安排料理得很好,北京家裡的管家和廚師也能夠按照我父親的需要隨時侍候,做出令我父親滿意的豐盛菜餚。」(張柳溪「父親張伯駒的姻緣」)
張伯駒的第三位夫人王韻緗是蘇州人,名字也是張伯駒起的。「我姥爺從家鄉外出做工在北京安了家。我父親經過大中銀行職員的介紹看中了我媽媽,就在北池子一帶弄了一套小院,給我姥姥一筆錢,娶了我媽。他給我媽起名叫王韻緗,不久以後我媽媽就懷孕了,我爺爺奶奶早就盼望有個孫子,知道我媽媽懷孕後,就把我媽接到天津家裡與我爺爺奶奶同住。媽媽生下我之後,爺爺奶奶為了讓媽媽照顧好我,也為他們能看著我長大,就沒有再讓我媽回北京,而是留在了天津家裡,留在了爺爺奶奶的跟前。」(張柳溪「父親張伯駒的姻緣」)
上世紀20年代末,張伯駒被委派去上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總稽核時,三夫人王韻緗是准備隨行的,但此時王韻緗已管理張府全家的家務和一切收支,再加上張伯駒的父母不願讓孫子張柳溪離開,最終沒能成行,而張伯駒去上海後邂逅並娶了潘素。1948年鄧韻綺與張伯駒離婚,1952年王韻緗也和張伯駒離了婚。只有潘素留在了張伯駒身邊,陪伴他度過了坎坷的一生。

❹ 張伯駒對故宮博物院有哪些貢獻

「還珠於民」
陸機《平復帖》
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
「張伯駒先生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電視紀錄片《故宮》的策劃之一、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由衷地感慨,章宏偉說,為故宮做捐獻的最頂尖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陸機的《平復帖》,是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山鼻祖」。雖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的《游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這幾樣東西父親隨便留給我們一件,就夠我們幾代人吃不完的,那可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啊!」張伯駒與潘素惟一的女兒、73歲的張傳彩老人笑咪咪地說。父親在後海留下的惟一一所老宅因年久而修繕,她與老伴樓宇棟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一大早便冒雨搭公共汽車來約定地點接受采訪。從外套後面不小心露出來掛著月票的紅繩,讓人很難想像眼前這位衣著樸素的七旬老人,曾經是鼎盛時期在北京擁有數處院落、那個顯赫而富有的張家大小姐。
杜牧《張好好詩》
「我記得有一天晚上睡覺前聽父母討論,說最後這一部分字畫怎麼辦。我們那時年輕,也從來不過問父親的事情。但知道他眼睛很厲害,收藏的東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1955年底,政府發行公債,號召人民踴躍購買。張伯駒也對這個新生的政府產生了信賴與熱忱,「他跟我們說這個政府可不像國民黨,我們應該要重視、要熱愛」,一向游離於政治之外的張伯駒還曾通過當時的統戰部部長徐冰,把自己珍藏的李白真跡《上陽台帖》捐獻給喜歡書法的毛澤東(1958年由毛澤東轉給故宮收藏)。所以張伯駒在動員大會回來後就跟夫人潘素商量買公債之事。「當時家裡生活是沒什麼問題,但沒有多少現錢,因為錢都買了字畫,哪還有錢啊!」於是張伯駒與夫人商量,將30載所收藏的8件精品捐獻出來,成為故宮的永世藏品。政府為此獎勵的20萬元,被張伯駒婉言謝絕。「他說得很簡單,『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雲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里,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件寶物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國土上。』」張伯駒的女婿樓宇棟回憶。「很多人不理解父親,把好大一座房子賣了,換了一個帖子,再把這個帖子捐出去,到底為的是什麼?但我能理解他,我真的能理解他。」張傳彩老人很平靜地說:「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愛國家的人,他認為這些文物首先是屬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只要國家能留住他們,他付出多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據當代資深山水畫家、國畫理論家關瑞之[3] 先生回憶:1980年夏,他陪同張伯駒、關松房[3] 、啟功、魏龍驤等老人同游頤和園時,河南的一位領導問關松房、張伯駒兩位老人:當今很多名人都在考慮建博物館、灌唱片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傳世,您們是不是也有考慮?張老回答:「我的東西都在故宮里,不用操心了」。張老的回答令在場的所有人無不對其肅然起敬,這是張伯駒先生1982年過世前對個人收藏的一次公共感言。
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親筆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了一個褒獎令,這張薄薄的紙片,被張家仔仔細細地保存著,它也見證了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為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所做的偉大貢獻。

❺ 張伯駒為何人

張伯駒(1898-1982年),原名張家騏,字叢碧,別號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我國著名的古書畫收藏鑒賞家、詩詞學家,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
張伯駒先生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於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志。自雲:「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圖卷》使他從豪門巨富變為債台高築,甚而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張伯駒夫婦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也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晉陸機《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游春圖卷》則是傳世最早的卷軸畫,也是最早的獨立山水畫,合為雙璧。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在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於斥巨資購藏並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❻ 捐贈了半個故宮字畫的張伯駒差點因為哪一幅喪命

很快,張伯駒獲得《平復帖》的消息被白堅甫獲悉。白堅甫早年留學日本,他曾把多件國寶級書畫文物轉賣給日本人,比如唐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就是被他轉賣給日本人的。白堅甫找到張伯駒,表示日本人願意出5倍的價格(20萬元),遭到張伯駒的嚴詞拒絕。

後來,張伯駒在《陸士衡平復帖》一文中感慨地說道,“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夙願,亦吾生之一大事。”

❼ 一生致力於收藏,盡全力保護國寶的張伯駒有哪些事跡

張伯駒(1898—1982)又名家騏,字叢碧。項城縣老城人。張伯駒多才多藝,擅詩詞,諳戲曲,喜書畫,精古玩,富收藏,其收藏的字畫件件珍奇。

游春圖局部

20世紀30年代溥儀到東北當偽滿洲國兒皇帝時,帶走故宮1200件珍貴文物,《游春圖》即在其中。抗戰勝利後流落民間,因價格太高,一個古董商吃不下,於是八家聯合起來收了這幅畫,後來大家決定將此畫賣出,開價八百兩黃金。

聽說《游春圖》進入市場,張伯駒心中一陣驚慌,這樣的高價他也承受不起,又擔心外國人染指,於是力促故宮博物院吃下。但院長馬衡苦於經費無著,心有餘而力不足。張伯駒硬著頭皮去找文物商商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力陳《游春圖》是國寶,無論如何,不能流失國外。

張伯駒在收藏界素來口碑甚好,大家都很欽佩他。現在又是出於愛國之心,讓“八公司”頗為感動。再說,內戰將起,誰敢在這動亂年頭花八百兩黃金買一幅畫?因此“八公司”一咬牙,降價到二百二十兩黃金,讓張伯駒帶畫走人。逼得張伯駒賣了一大片房產,花費黃金170兩,終於得到《游春圖》。

張伯駒是個“痴人”,他常說:“我這個人的特點,無論學什麼,非要學到精通不可。他多才多藝,擅詩詞,諳戲曲,喜書畫,精古玩,富收藏。看中的文物,更是一擲千金。

他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也從不穿得西裝革履,長年一襲長衫,而且飲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餚了。他一生致力於收藏,盡自己的能力將國寶留住,不使其流失國外,展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黃永玉為張伯駒下的論斷——“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真大忍人也!”

1982年初,這位中國護寶奇兵在北京病故,享年86歲。

❽ 愛國民主人士張伯駒給國家捐獻了哪些國寶級文物

愛國民主人士張伯駒,是我國近現代的文化名人。他在民國戰亂不斷、國難當頭時期,為了避免國寶流失,不惜傾家盪產,用生命良知捍衛和保護了國家一些珍貴文化遺產。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先生將118件國寶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百花圖》是宋代楊婕妤的作品,為素絹本,畫卷長3米24,有壽春花、長春花、荷花、西施蓮、蘭、望仙花、蜀葵、黃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宮槐、蓮桃、靈芝等花卉十四種,另有天空、紅日、祥雲三種,計十七段,每段各有題詠。這幅畫卷被認為中國繪畫史上保存下來的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被歷代宮廷和大收藏家視為絕代珍品。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

❾ 有誰知道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和他妻子潘素的生平介紹

張伯駒 (1898

❿ 潘素為什麼沒子女張傳彩是張伯駒親生嗎潘素年輕時的

因為老了,頭發也已經都掉光了

閱讀全文

與張伯駒潘素基金會官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