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確的學習吉他
正因如此,它吸引了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吉他愛好者,不斷地努力練習、積極研究。
當位「智能型」的吉他手F
在國內一般學吉他的人,大部份是從高中,甚至上大學以後參加社團才開始,起步比較晚。但是學音樂並不是像跑百米的競賽,而像是場馬拉松。相信大家都知道龜兔賽跑的寓言,到最後得勝的是堅持到底的烏龜。所以每天保持適量的練習和進步,即使是一小步,有天也會登上音樂的頂峰,看到更寬廣的天空和景色。,"
記得17歲那年到老師家開始了第一課。他叫我彈一些東西給他聽,結果我挑了難度頗高的一首曲子,彈完之後,老師對我說:「你知道自己的問題嗎?」然後他用手指著自己的頭說:「從現在開始,你要訓練的是這里(頭腦)!如果你能找到自己問題在哪裡,自然會找到答案。
我想這句話指出了所有學習吉他者的努力目標。在台灣有許多「苦練型」的學習者,用練習時數的長短和曲目的大小來衡量自己進步的情況,而克服曲子的方法,便是苦練,希望借著反復重復手指的動作,去解決演奏上的困難。殊不知強迫手指的肌肉去做出超出它能力以外的工作,不僅無法使自己的演奏出色流暢,最後可能將手和肌腱練傷了而不自知。所以真正要練習的不是手指,而是頭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找琴,就如同找另一半一樣,必須很認真、很有耐心地找,經驗多了以後,便會愈來愈清楚適合自己音色觀念和觸弦方式的吉他是什麼。挑選吉他是一門大學問,諸如材料、力木結構、漆、弦的配合問題…等等,都會影響到琴的音質和個性,而這些問題就留給制琴家們去傷腦筋吧!對一個演奏者而言,挑琴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清晰的音色,豐富持續的共鳴,均衡的聲響和適中的張力。一把具有音樂性的好琴,對演奏者的各種不同觸弦方式,都能靈敏的反應出來,且能不費力地"唱" 出自己的音樂。
現代制琴的觀念,似乎彌漫著一種偏頗的看法,便是開始追求大的音量及厚重的共鳴,這種為了增加音量而犧牲吉他音質的製作觀念,個人並不苟同。我本身較偏愛松板的Torres及Hauser I等傳統力木結構的音質,因為他們有著容易彈的特點而且具有清澈的音質和典雅的共鳴。
另外,買琴不要迷信名牌(這點我非常贊同,我曾在「購琴指南」一文中闡述過類似觀點,因此吉他島推薦的音樂會吉他都不是所謂的「頂級名琴」,而是具有國際水平的獨立製作家製作的精品。版主注)。世界上有許多價格便宜,由尚未成名年輕制琴師製作的優秀作品,出色的音質完全不輸給所謂的名琴。
因此個人認為挑琴比較理想的地點有:
一、琴展(Exhibition)。例如在美國每年GFA國際吉他大賽,都有為期一周的吉他、CD、樂譜、附件的大展,來自世界各地許多優秀的制琴師(Luthier)和吉他中介商(Guitar Dealer)聚集在會場擺攤位,數十把的名琴,令人大開眼界。同時有些二手名琴在脫售中,可以殺價一番,也許可以用不錯的價格找到頂尖的吉他。
二、吉他中介商。找些規模較大,收藏較豐的琴商。新琴比訂制琴貴,這也是合理的,就像成屋一定比預售屋貴的道理是一樣的,畢竟琴商提供了更多、更安全的選琴機會。(我補充一點,接觸吉他越多的代理機構經驗必定更豐富,這也為購琴者提供了更多的無形附加值。版主注)
不要當「鸚鵡」
從初學者開始便要養成一種習慣,自己思考指法。練習樂曲的過程猶如做實驗一般,樂句中速度、力度、色彩的正確比例、對比、漸層…等,都需要一一的去試驗,直到找到最滿意的表現方式。同時借著接觸作曲家或閱讀他的傳記、書信,來幫助了解樂曲的內涵也是詮釋音樂極重要的工作。所以基於每個演奏者都有自己的音色觀念、思維模式及運動方式,如果我們並不了解他們的觀念而直接使用的話,不僅讓自己喪失了思考音樂的機會,更養成了依賴的惰性。參考別人的指法,應該要用較正確的觀念來使用,看看它是否提供了解決音樂問題的方法,否則最好不要隨便使用這些未經心智消化吸收的東西。
吉他的終極秘密---放鬆
演奏樂器的「放鬆」是指正確的選擇動作和每個動作都是在有意識之下完成的,所以該用多少力量去按弦、彈弦,便用多少,絕不會浪費一分力氣。以左手來說,大部份的人彈吉他用的是虎口和手指的力量,拇指為了對抗指板上其它四指的力量,虎口必須持續不斷的用力。如此光靠手指和虎口少數的肌肉要完成整場一個小時的演奏會曲目,結果註定是要痛苦地失敗。因此左手正確地按弦時,虎口和左手拇指是完全不用力的(除了封閉按法需要用到一點虎口的力量之外),因為手指只是被動的角色,隨時在休息狀態中,左手真正按弦的主角是手腕和手臂;藉由調整手腕的彎曲程度及手臂外伸拉回的動作,把手指放在指板上的正確位置,因此各種手型(frame)的正確使用是獲得左手放鬆技巧訓練的開端。從基本的縱向手型(longitudinal presentation)、橫向手型(transversal presentation),到進階的各種綜合手型(mixed presentation, 介於縱向和橫向的手型)是征服指板的重要課題。
移把位的技巧亦是由手腕和手臂將手指帶離原來的位置,在瞬間使手指到達新的位置。移把位的方法共有三種,依學習的次序為:替換(substitution)、移位(shift)、跳躍(jumping),也是需要每天集中注意力,去練習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手腕手臂。記得剛開始學習改變按弦的方式時,一直很不適應且不得要領,一次和Carlevero大師上課時,他看我努力了半天,表情十分苦惱,便跟我開開玩笑:「我是你的老師,而你是你的手腕、手臂的老師,想想辦法教他們變聰明吧!
目前常看到年輕的一輩,標榜著用140的速度在練音階,這是個相當令人擔心的事。音階的真正練習價值不是速度,而是在熟悉指板上不同區間、不同弦,該如何正確地呈現手型及移把位之動作。唯有從慢速度開始練習,讓每個動作,每個聲音都在頭腦專注下,正確地完成,才能逐漸讓左手在指板上自由運動;而速度的獲得,不必刻意的追求,有一天它自然會像熟透的蘋果般落下,所以「正確」才是練習放鬆的目的,速度只是練習下的附產品而已。
Carlevaro大師曾說過這樣的話:「左手只是個trabajador(工人),而右手是個artista(藝術家)!」根據個人的經驗,以正確的方法和目標專注練習的話,大約只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應該可以完成左手的放鬆技巧。而右手隨著音樂性的成長,卻要終其一生不斷地去探索它的可能性。基本上右手的技巧只有兩種:基本的勾弦法(free touch),和加入固定法(fijacíon)之後各種千變萬化的觸弦法。而學習右手的技巧,必須要有一付好耳朵,否則這些細微的變化,很難用文字去解釋。所謂的fijacíon是根據音樂不同表情的需要,而加入不同的肌肉和關節,使之結合為一個整體的彈奏群組;例如,須要彈奏fff強音的和弦齊奏時,只靠手指的力量去勾弦,是無法讓吉他達到力度的要求,此時如果將ami三指合並成一個群組,運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帶動整個群組來彈,便可以很輕松地作出強音的要求。再者,當主弦律在低音部,如大提琴般歌唱,而上聲部同時有和聲伴奏的情況下;此時音樂上力度的層次應以低音為主,而上聲部伴奏居於次要的地位。右手為了區分出不同的聲部,可以轉動手腕趨向自己,使伸直的大拇指得到最佳的觸弦位置,而讓其它手指的觸弦深度變得較淺,如此改變手腕角度即可很輕松而且清楚地區分出不同聲部,也是右手常使用的技巧之一。
音色右手放鬆技巧的建立,在於如何正確的製造音色。據說在古代,一位好的弓箭手使用中等強度的弓,可以射得比普通射手的強弓還遠。對吉他來說,初學者並不應該以止弦法(apoyando)開始建立右手的技巧,因為它是一種相當深的觸弦法,觸弦點是一條線,很難訓練出穩固確實的觸弦點,並且止弦法所壓出的聲音,不是吉他基礎的音量。一把吉他最自然的聲音應該像用彈片(pick)瞬間撥出的清澈音質,因此以勾弦法並選擇指甲正面觸弦的方式,是訓練右手的起跑點。因為好的音色決不是用力製造出來的,而在於固定觸弦點及瞬間過弦,如此便可以得到清楚而確實的音色。
右手的技巧:
經常可以聽到「訓練出手指的獨立性」這句話,事實上增進右手技巧的秘密不在所謂遙不可及的獨立性,而是協調性。比如,以a,m,i,m在①②③②弦上彈的音型,無論速度快或者慢,必須練到四個音一個連續動作,並且要求每個音的力度都平均,音色一樣為止。當右手熟悉更多的音型時,自己會感覺到,樂曲中困難的樂句,似乎在不知不學中,變得更容易掌握了,畢竟分工合作,要比單打獨鬪來的輕松且有效率的多。
自信心有這樣的一個笑話:三個著名的指揮家正在討論他們之中究竟哪一個是最偉大的。他們分別是:喬治.賽爾(George Szell)、雷納.伯恩斯坦(Leonard Berstein)、赫伯.范.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呃,我想最大的應該是我才對吧?」伯恩斯坦回答道。「因為我既是指揮家,又是作曲家。在我指揮音樂的時候,同時也能感受到作曲家的靈魂。而我指揮我自己的彌撒曲時,則是透過上帝親自給我啟示的。
卡拉揚聽到之後馬上回話:「我哪有給你啟示?」
㈡ 美國古典吉他和民謠吉他哪個多
美國民謠吉他更多來,原源因如下:
1,民謠吉他更容易上手,彈奏更加自由。
2,美國人的民族性格自由,更傾向於民謠吉他。
3,古典吉他難以掌握,很少有人在閑暇時間鑽研。
古典吉他的聲調細膩,音色多變,彈奏技巧較為固定,因此多在正式場合使用,而民謠吉他彈奏隨意,在很多場合可以使用,因此使用人數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