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有哪幾種
西安世園會禮品官方授權實體店:西安騾馬市步行街興正元地下商城中央大街
世園會禮品特約銷售西安禮尚商貿有限公司
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特許生產銷售廠家地址西安吉祥路聯系方式在我的資料里
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有以下幾種:
一。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
2011西安世園會首款收藏類特許高端藏品「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全球絕版限量發行2011尊。其中,0001號將由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雷珍民先生收藏,0002號由首都博物
館收藏,0003號由中國收藏家協會收藏,0004號由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收藏,而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籌委會辦公室將永久收藏2011號。
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
昨天是西安世園會倒計時100天,西安世園會籌備委員會辦公室在西安建國飯店舉行了世園會特許高端藏品「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的品鑒收藏儀式。「世園寶璽·傳國金
玉璽」也將全面發行,投放市場,與廣大市民見面。
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
此次品鑒特別邀請了原北京首都博物館常務副館長、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張寧;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宋海洋;中國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文物
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文博專家許青松;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王邦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雷珍民;中國禮儀用品工業協會
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
副理事長、中國商務禮品生產基地禮品協會會長鮑壽海。五位專家共同品鑒「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專家品鑒各抒己見,對此藏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認可。
「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以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為原型,以60克純金純銀、和田碧玉精工雕鑄:上部為純金純銀製作的五螭鈕式璽頭;中間為重達2500克的整塊和田碧玉
雕刻的璽身,印體正面是世園會徽標志,其下由著名書法家,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雷珍民先生楷書題寫的「傳國金玉璽」五字。另外三面是由著名學者端木公先生撰文。名家聯
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
手,文書俱佳,天作之合。碧玉印面刻寫著西安世園會主題「天人長安」四個篆書大字,古樸雄渾,寓意深刻,表達了千年古城西安在新時代長治久安,喜逢盛世,炎黃孫子,共
攘和諧的時代主題。「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由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籌委會辦公室權威授權出品,所採用珍貴材質均經國家相關權威部門專業認證,並出具的權威檢測證書
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
,具有極高收藏價值,全球絕版限量發行2011尊。
產品規格:9.5*9.5*15cm(玉高度9.5cm+金高度5.5cm)
產品材質:99.9%純金、和田碧玉
材質重量:Au56g碧玉2500g
發行數量:2011尊統一零售價:19800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
二。盛世泰和廣運之寶(收藏版)統一零售價:19800
三。盛世泰和廣運之寶(珍藏版)商品編號:BN-8A3BB5D9貨號:GY-019銷售價:¥96000.00
四。十二生肖玉玉璽零售價:19800
五。大唐盛世金玉寶熙零售價:9800
世園會玉璽世園玉璽世園寶璽傳國金玉璽
Ⅱ 有人建議重建圓明園,你認為有無必要為什麼
重建圓明園,並不存在政治含義,這一點無須捕風捉影的去考慮。現在需要考慮的是,重建圓明園,是否會獲得明確或者隱含的收益?如果重建圓明園後,沒有人去參觀欣賞,那麼這種重建只是在浪費錢,實在沒有什麼意義。還不如用來多建幾所學校或者養老院算了。
所以我認為,是否重建應當聽取人民的意見。如果大家認為以後很少會去圓明園參觀,那麼還是不要浪費錢去重建。或者,把這個重建項目讓給商人去運作,如果商人們覺得重建有利可圖,那麼他們自然就會去重建。當政府無法清楚認識到未來風險的話,還是讓商人們自己負擔風險好了,沒有必要讓全體國民去負擔投資風險。個人認為沒有必要沒有必要.
一是要求保留圓明園警醒世人、勿忘國恥、教育國人的作用。
二是我認為除了保留它人文歷史價值而不主張主張重修圓明園以外,經濟因素也不容許我們重修圓明園。圓明園無論從規模或者奢侈程度,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重修圓明園談何容易!這可不是幾個億十幾個億能解決的,有這閑錢閑工夫為什麼不用在加強山區教育工作、解決貧困人口生活困難等等更有用的事情上?
第三是現在關於圓明園原景的資料匱乏.當初十二大水法獸頭出現的時候都只能依靠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來辨認,連個噴水池的裝飾物的辨別都那麼費勁,那整個圓明園有多大啊?怎麼重修啊?
Ⅲ 求故宮解說詞
第十二集 永遠的故宮
祖國的土地,天是藍的,水是甜的,空氣是清新的,可盡情地呼吸。每一個行人臉上都透著那麼純潔,我體驗到了精神的幸福。
這是一位文化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描述他的內心感受。幸福來自於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在新的氣象中,故宮開啟了新的一頁。新的一頁的開啟,發生在1949年的年初。
當時在西柏坡的毛澤東給兵臨城下的解放軍,發出這樣的電報,此次攻城必須做出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它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古跡。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率部起義,北平和平解放,使故宮免遭戰火。幾天後,解放軍和平進入了北京城。目睹解放軍入城的人群當中有一個叫馬衡的人,他就是當時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他在日記中寫道:解放軍自永定門入,行列延長數里,整齊嚴肅,頗為壯觀。很快,1949年的3月6日,解放軍的軍管會正式接管故宮,那時還是故宮守衛隊隊員的傅連仲見證了這一天發生的事情。
「我們當初是從這個門進來的,通知以後我們從這個門排隊進來的。」
來到故宮,負責接管工作的是軍管會的代表尹達、王冶秋。
「我們站在這個地方了,我的位置就站在這兒」
當時,故宮的300多名工作人員,聚集在了這個大殿里,等待著歷史性的一刻。
「站三面,西面、東面都有。他們西面沖這邊兒,我們沖西。當時王冶秋、尹達他們也是從後門進來的。從後面上了這檯子。上這檯子後宣布:『造反了!我們造反了!故宮的人從此革命了!我們是革命了!革命人了。』」
這是建國之初,老百姓在天安門廣場上歡慶節日的一個場景,那個時期,人們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就是百廢待興。
這是1949年年初時故宮的景象。
那個時候,不僅一些院落房屋倒塌、荒草沒人,還有很多地方堆滿了垃圾。據說當時的一些老百姓,把故宮稱為一堆破廟。建國之初,中央政府的財政極端的緊張,但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新生的共和國依然播出專款,來修繕故宮。這些照片記錄下建國初期修繕故宮時的情景。在那些破損和老舊的房子被修復的時候,故宮博物院的庫藏也逐漸充實起來。
這個時候,被溥儀留在天津的一部分故宮舊藏回來了。被國民黨政府從故宮搬遷至南京的文物中,有2000多箱也回來了。1954年的春天,故宮的城牆上,出現了毛澤東的身影。這張照片拍攝於1954年5月20號的下午,這是他在四天之內第三次來到故宮,三次都是登臨故宮的城牆眺望紫禁城。從各種史料中我們沒有查到毛澤東來故宮的詳細記載,這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1956年,張伯駒將自己收藏的李白的《上陽台帖》贈送給毛澤東,毛澤東對李白詩詞頗為推崇,面對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傳世墨跡愛不釋手。而兩年之後,毛澤東將《上陽台帖》轉贈故宮博物院收藏。
在這之前,毛澤東把稀世的王夫之手跡《雙鶴瑞舞賦》、錢東壁臨寫的《蘭亭十三跋》也分別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從建國開始,在國家的統一調配下,短短幾年時間內,不少流散民間,流失海外,以及存放在東北,天津等地的一百多件國寶級書畫陸續回到了故宮。1953年10月,當故宮繪畫館揭幕時,轟動中外,成為當時中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隨著國家對故宮的投入逐年增加,修繕工程越來越多,但是發生在宮牆里的變化,並不為多數市民所知。
1956年的春天,路過景山大街的人們突然發現,故宮的西北角樓被一個巨大的工棚罩了起來,一時間,北京市民中紛紛流傳,角樓拆下來裝不上了,被故宮的人修壞了。
故宮的角樓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經典,它的結構非常的精巧、復雜,號稱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修建角樓在歷史上就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
早在明朝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傳說:角樓的結構非常復雜,工匠們很久都修不好。這一天,來了一個賣蟈蟈的老頭兒,工匠們發現他的蟈蟈籠子和角樓的構造很相似。按照這個蟈蟈籠子的結構,工匠們終於建起了角樓。後來人們說,這個老頭就是魯班。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實際上角樓獨特的建築工藝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由工匠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堪稱絕技。
春夏交替,秋去冬來,故宮和新中國一起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經過幾年的搶救性修繕和維護,一個面貌一新的故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是一張極富歷史意味的照片,拍攝於1961年,照片中的兩個人一個叫溥儀,一個叫鹿鍾麟,37年前,就是這位京畿衛戍總司令鹿鍾麟將遜位皇帝溥儀趕出了故宮,如今他們在新中國的政協禮堂相遇在一起。不久之後,溥儀回到了他闊別近四十年的故宮,感慨頗多,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令我驚訝的是,我離開故宮時的那幅陳舊、衰敗的景象不見了,到處煥然一新。在御花園里,我看到那些在陽光下嬉戲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噴放出來的青春的香氣,感到了這里的陽光也比從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宮也獲得了新生。」
轉眼間40多年過去了,故宮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這同樣是富有歷史意味的一刻,2004年6月4日的下午,紫禁城全面修繕工程正式開工。這一天,將在故宮的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後,近百年來,紫禁城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工程。這也是紫禁城自清代康乾盛世以來,走向新的盛世輝煌的一種象徵。
百年大修,故宮人任重道遠。
「整個要修一遍,而且這一次和它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它這個宮殿的使用功能。我這個宮殿修好以後干什麼用,我是做庫房,我是做展覽室,我還是做原狀陳列的地方。所以這次,在整個工程的定性上我們叫做完整保護,整體維修。」
這次大修將歷經19年時間,總投資近20億元人民幣。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整個故宮中軸線上的建築將以全新面貌迎接世界各地的遊客。到2020年,紫禁城600年華誕的時候大修工程全部結束。到那個時候,世人將重新領略歷史上康乾盛世之時的紫禁城的面貌。
從2004年六月開始,故宮中軸線上東西兩廡的修繕工程陸續開工,我們的攝制組一直跟蹤記錄著大修的過程。三個月之後,當工程進展到中軸線最北端的宮殿欽安殿時,我們紀錄到一次重大的發現。「您那兒來了幾個師傅?等會兒啊,等會兒別動!別動!這兒有有藏文。都別動,別動!我去打電話去。」緊接著他們有了更多的發現。「一、二起,還有呢!這么多!高舉,走、往那邊兒走,給放下去……」
在隨後的一個多星期里,陸續發現了3000多卷佛教經典,全部由藏文撰寫。
這些經卷就是在這三個地方發現的。
這樣重大的發現在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還是第一次。
這些藏文經卷的發現,也引發著故宮很多專家的興趣和猜測。
欽安殿是故宮最重要的道教宮殿,裡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傳說是故宮的保護神。在這樣一個供奉道教神靈的宮殿里,為什麼會藏有藏傳佛教的經卷呢?據專家說早在元朝的時候,藏傳佛教就開始進入宮廷,明清兩代更為盛行。這些經卷有可能是清朝時加放進去的。皇帝以此來祈求自己擁有更多的智慧、力量,祈求他的王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也體現了,在明清兩代,儒家文化和佛教及道教的相互融合。
一年之後,欽安殿大修即將完工,除了留有少數作研究之用,絕大部分經卷又被放置回寶頂,而尊重歷史,恢復原貌正是這次故宮大修中所遵循的原則。
2005年9月,欽安殿修繕工作全部結束。
2004年7月的一個深夜,故宮大修的運木工作正在進行。由於北京市的交通管制,每次運木的車輛都要在夜裡1點鍾左右進入故宮。
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的時候,所用木材都是最好的楠木和杉木,而現在像當年那樣的巨大楠木已經難見蹤跡,這次故宮大修用的都是大興安嶺的松木,它們也是百里挑一的深山紅松。這次故宮大修使用木料數量巨大,據統計,到目前為止,至少已使用2700立方米的木材。
這次故宮大修,為了保持紫禁城建築的原貌,大量使用了傳統材料和工藝。這位年輕的工人正在塗抹的是「地仗」。附著在木材表面的地仗,將起到保護和防腐的作用。
現在鏡頭里看到的,就是工人們正在故宮的工地上調配地仗。他們把發酵的豬血、白面、桐油、磚灰,這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幾樣東西活在一起,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工藝,通過工匠藝人們一代代的口口相傳而流傳至今。調配地仗的各種材料的構成比例,是被嚴格保密的。
至少從清朝開始,這種工藝就在修繕紫禁城的工程中使用。地仗灰的外面還有薴麻,它可以使「地仗」不開裂。像大門這樣面積較大的地方,最多要鋪六層地仗、兩層薴麻,行話叫「兩麻六灰」。民間傳統工藝的使用,將使大修之後的故宮依然傳承著數百年來,中國傳統建築的歷史。太和殿,人們俗稱金鑾殿,它的確是紫禁城中用金子裝飾最多的宮殿,鋪設太和殿地面的磚叫做金磚,但它卻與金子無關。從明朝初建時起,這種由特殊工藝製成的金磚一直是紫禁城的專用品,在故宮的重要宮殿中都鋪設有這樣的磚。現在我們看到的太和殿金磚,是清朝康熙年間鋪設的。至今,它們依然光亮如新。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金磚出產在蘇州郊外。幾百年來,它的工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2004年5月,我們來到蘇州城外的小鎮陸墓,對這種金磚的燒制進行了工藝再現。
當年古代的工匠們製作金磚,需要選土、煉泥、澄漿、制坯、陰干、入窯六道工序,選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所謂的「土性」,制好的磚坯也要陰干7個月以上,入窯後要用十萬斤稻殼燒煉2個月。就這樣,從泥土到金磚,要長達兩年的時間。
燒制好的這種磚,為什麼被叫做金磚呢?一種說法時它燒成後,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的聲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的時候,一塊金磚價值一兩黃金,所以被叫做金磚。
這是2005年9月故宮的協和門外,工人們正在鋪設的磚就來自蘇州的御窯廠,這次大修沒有更換重要大殿室內的磚,那些金磚歷經數百年,還依然保存完好。
在這次大修中,還有一道極為獨特的工序就是貼金箔。
貼金箔非常具有觀賞性,工人們先塗上一層特製的金膠,然後把金箔粘貼在金膠之上。有經驗的工人貼的又好又快、用金又省,非十年之功不能達到如此技藝。經過一朵棉花的擦拭,一條金龍就這樣現身了。在這次大修中,故宮使用的金箔來自於有幾百年生產歷史的南京金箔廠。從這種厚厚的金塊變成金箔,需要捶打2萬次以上。
打好的金箔薄如蟬翼、柔似綢緞、輕若鴻毛。只有0.15微米厚,相當於頭發直徑的五百分之一。
故宮專門為這次大修訂制了一千萬張金箔,它們將使修繕好的故宮更加金碧輝煌。
當故宮大修進入2005年3月初的時候,又有了一次令人驚喜的發現。
這一天,正在昭德門上拆卸屋頂的工人,在屋脊正中的琉璃瓦下,發現了一個金屬盒子,這就是傳聞中的寶匣。
它的裡面到底有什麼呢?
經過故宮專家仔細得取證,發現在這個寶匣里有24枚鑄有「天下太平」字樣的金幣,還有五種彩色絲線,五種中葯材,五種香料,五種金屬的元寶和五色寶石。據專家介紹,安放寶匣是為了祈求平安、長久,每樣放置五種,又與陰陽五行有關。
而後這些寶物被故宮文物管理處妥善保存起來。
這是故宮以往大修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場景,來自國外的專家使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直接參與紫禁城的各項修繕工程。「剛才測量的是建築的後半部分,現在我們要測前面了要重新定位。」百年光陰,兩個時代。當中國民間的傳統工藝和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科技同時在大修中使用的時候,紫禁城已經完成了從皇家禁地到博物院再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跨越。
2005年5月的一個清晨,故宮還沒有開放,太和殿廣場上出現了一些外國人,他們不是普通的遊客,而是來自義大利文化遺產部的文物修復專家。
在太和殿內,義大利專家開始向牆壁里注射樹脂,這個方法可以防止牆皮脫落,讓太和殿的牆壁更長久地保持完好,他們曾經在修復最珍貴的達芬奇壁畫時使用過這種技術。
除了義大利的專家,還有來自美國、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的古建、文物修復、數字化技術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參與這次大修。
「故宮的保護不是故宮人的,也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它是世界人民的。海內外 ,特別是國這些組織和機構對故宮文物保護上的支持,我們感覺到這是他,不僅是對故宮的古建尊重;他是對中華民族的尊重;他對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所以我們對他們的這種熱情,我們都是給予積極的回應和表示歡迎的。」
這是寧壽宮最北端的倦勤齋,這座宮殿的內部從來沒有向遊人開放過。在這次百年大修中倦勤齋室內裝飾修復被確定為一個重要的試點工程,這個試點工程從2002年起就開始了。今天,來到這里的還有來自美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的文物專家 T·K,他參與過很多亞洲國家的古老繪畫的修復工作。倦勤齋,是乾隆皇帝為自己做太上皇以後娛樂休閑而修建的。它是紫禁城裡最豪華的宮殿之一,它的內部裝飾,堪稱絕世之作,代表了乾隆時期工藝的最高水平。但現在年久失修,一些地方已經破損,很多地方需要盡快修復。這幅貼在倦勤齋屋頂的叫做通景畫,它運用了西洋透視技法,據說是宮廷畫師朗士寧的學生王幼學畫的。通景畫的修復是倦勤齋室內修復工程最重要的一項,整個工程由故宮博物院和美國世界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完成,此時專家們正在揭取通景畫,准備到裱畫室修復。
在故宮的裱畫室內,一位專家正在和面,這是用來修復通景畫的新發明,和好的面團是用來除塵的,既可以粘住畫面表層的塵土,又不損傷顏料。倦勤齋內的通景畫,據今天已經有兩百多年了,這幅畫雖然是貼在屋頂上,但是它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對他的修復,與國寶級書畫的待遇一樣,完全按照傳統工藝流程進行,整個修復過程需要大大小小近百道工序。
這層貼裱在畫面背後的是乾隆高麗紙,與他材質相同的紙,今天已經很難找到。美國專家提議用韓國生產的傳統紙張,但是在兩百年歷史的乾隆通景畫背後托裱上外國生產的紙,故宮的專家們難以接受,他們堅持使用中國自己的紙張。
一年多後,他們終於在安徽潛山的一個小山村,找到了這種完全手工生產的傳統紙張。經過7名專家歷時一年多的努力,通景畫的修復工作全部完成。但修復好後,它暫時還不會被貼裱到倦勤齋的屋頂上。
這幅通景畫將在倦勤齋其他修復工作完成時,作為最後一道工序,重新回到倦勤齋。就在專家們修復通景畫的時候,倦勤齋室內的修繕工作還在進行。
2005年5月,當工人們對倦勤齋室內進行清理的時候,在寶座床的木板下,又有了新的發現。
這是一個象牙雕刻的花蕾。
這是從飾物上散落下來的彩色玻璃珠。
這個玉石的瓶蓋為什麼會端端正正地出現在這里,故宮的專家也無法解釋。
歷經幾百年歲月,古老的紫禁城依然不斷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新的驚奇,在這座滄桑而神秘的宮殿中,不知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就在故宮的建築進行大修的同時,它的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有40多年歷史的珍寶館和鍾表館重新布置後再次開放,同樣的文物,帶給人們的是全新的感受。
與此同時,更多的館藏文物,以不同的形式陸續與觀眾見面,故宮現有館藏文物150萬件,由於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多年來,許多文物只能沉睡庫房。從2004年起,一項為時七年的文物清理計劃全面啟動,包括收藏文物、宮廷生活用品以及各類資料在內的所有文物將通過最現代的信息化管理技術完成全面清點,並納入正規管理得到妥善收藏。
這些凝結著千百年文化藝術結晶的珍品,將和這座宮殿一起,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留傳後世。
「故宮博物院作為社會和公眾的博物院,應該是越來越年輕的。因為,我們應該把一個古老的紫禁城、古老的故宮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用多種多樣的渠道把它提供給社會,讓社會和公眾走進紫禁城。」
「從午門進來,沿著參觀路線在觀眾的人群里,一面走一面聽著觀眾的議論。特別是我們有了新的改進的展覽,我們有的新的服務措施得到觀眾的由衷贊嘆的時候,我會非常高興。」
「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碰上了最好的機遇。我們也有決心把我們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好,也有決心把故宮博物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館。」
2005年10月,故宮博物院度過了它的八十歲生日。
「這就是太和殿,這個廣場就叫做太和殿廣場。」
「以前皇帝跟大臣們舉行重大儀式就是在這里,太和是取自《周易》……」「這就是太和殿,這是故宮建築群中最高的一個建築「請看這里就是太和殿,早晨皇帝在這里上早朝。國家有大型活動也在太和殿舉行。在這兩側文武百官排成兩隊,向皇上高呼:『萬歲!萬歲!』」
紫禁城,初建於明朝,鼎盛於清代,五百年間它曾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將相的舞台。故宮博物院,得名於1925年,八十年來,它歷經風雨,走向復興,最終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藝術寶庫。今天,紫禁城既古老又新鮮,它正承載著歷史,創造著未來!
Ⅳ 故宮博物館至今整修過幾次
據介來紹,從2002年開始,國家每年源撥款1.2億進行故宮修繕,整個工程將於2020年結束。這也是迄今最大規模的修繕工作,而修繕後的故宮將增加20%的古建築對外開放。 目前,故宮博物院目前收藏文物已經超過100萬件,佔全國館藏文物的10%,平均每年接待觀眾500萬至700萬人次,其中約六分之一來自境外。1961年國務院公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5月故宮博物院內最豪華的建築之一——倦勤齋保護工程正式啟動。這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次對建築內部進行大規模修繕,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將從國外募集的捐資首次注入故宮博物院內的文物修繕與保護。
作為故宮重要標志性建築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為三大殿)也被列入此次修繕范圍。故宮工程處一位負責人介紹說,現在已經完成修繕的方案和計劃,正等待上級部門的審批,如果順利的話,2005年底有望開工修繕,「這次修繕,我們不會動主體部分,但要對屋頂進行檢查和維修。」 記者了解到,為了不影響遊客參觀,三大殿修繕時至少開放一個大殿。根據計劃,三大殿將在2007年完成修繕工作。
Ⅳ 故宮造成以後花了幾次整修
據介紹,從2002年開始,國家每年撥款1.2億進行故宮修繕,整個工程將於2020年結束專。這也是迄今最屬大規模的修繕工作,而修繕後的故宮將增加20%的古建築對外開放。 目前,故宮博物院目前收藏文物已經超過100萬件,佔全國館藏文物的10%,平均每年接待觀眾500萬至700萬人次,其中約六分之一來自境外。1961年國務院公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5月故宮博物院內最豪華的建築之一——倦勤齋保護工程正式啟動。這是故宮博物院第一次對建築內部進行大規模修繕,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將從國外募集的捐資首次注入故宮博物院內的文物修繕與保護。
作為故宮重要標志性建築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為三大殿)也被列入此次修繕范圍。故宮工程處一位負責人介紹說,現在已經完成修繕的方案和計劃,正等待上級部門的審批,如果順利的話,2005年底有望開工修繕,「這次修繕,我們不會動主體部分,但要對屋頂進行檢查和維修。」 記者了解到,為了不影響遊客參觀,三大殿修繕時至少開放一個大殿。根據計劃,三大殿將在2007年完成修繕工作。
Ⅵ 關於永遠的故宮的講座
這里有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1OTc4MA==.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6cEGkbHRy8/
故宮之十二 永遠的故宮(一)-06-26 14:18第十二集 永遠的故宮
祖國的土地,天是藍的,水是甜的,空氣是清新的,可盡情地呼吸。每一個行人臉上都透著那麼純潔,我體驗到了精神的幸福。
這是一位文化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描述他的內心感受。幸福來自於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在新的氣象中,故宮開啟了新的一頁。新的一頁的開啟,發生在1949年的年初。
當時在西柏坡的毛澤東給兵臨城下的解放軍,發出這樣的電報,此次攻城必須做出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它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古跡。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率部起義,北平和平解放,使故宮免遭戰火。幾天後,解放軍和平進入了北京城。目睹解放軍入城的人群當中有一個叫馬衡的人,他就是當時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他在日記中寫道:解放軍自永定門入,行列延長數里,整齊嚴肅,頗為壯觀。很快,1949年的3月6日,解放軍的軍管會正式接管故宮,那時還是故宮守衛隊隊員的傅連仲見證了這一天發生的事情。
「我們當初是從這個門進來的,通知以後我們從這個門排隊進來的。」
來到故宮,負責接管工作的是軍管會的代表尹達、王冶秋。
「我們站在這個地方了,我的位置就站在這兒」
當時,故宮的300多名工作人員,聚集在了這個大殿里,等待著歷史性的一刻。
「站三面,西面、東面都有。他們西面沖這邊兒,我們沖西。當時王冶秋、尹達他們也是從後門進來的。從後面上了這檯子。上這檯子後宣布:『造反了!我們造反了!故宮的人從此革命了!我們是革命了!革命人了。』」
這是建國之初,老百姓在天安門廣場上歡慶節日的一個場景,那個時期,人們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就是百廢待興。
這是1949年年初時故宮的景象。
那個時候,不僅一些院落房屋倒塌、荒草沒人,還有很多地方堆滿了垃圾。據說當時的一些老百姓,把故宮稱為一堆破廟。建國之初,中央政府的財政極端的緊張,但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新生的共和國依然播出專款,來修繕故宮。這些照片記錄下建國初期修繕故宮時的情景。在那些破損和老舊的房子被修復的時候,故宮博物院的庫藏也逐漸充實起來。
這個時候,被溥儀留在天津的一部分故宮舊藏回來了。被國民黨政府從故宮搬遷至南京的文物中,有2000多箱也回來了。1954年的春天,故宮的城牆上,出現了毛澤東的身影。這張照片拍攝於1954年5月20號的下午,這是他在四天之內第三次來到故宮,三次都是登臨故宮的城牆眺望紫禁城。從各種史料中我們沒有查到毛澤東來故宮的詳細記載,這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1956年,張伯駒將自己收藏的李白的《上陽台帖》贈送給毛澤東,毛澤東對李白詩詞頗為推崇,面對這件可能是唯一的李白傳世墨跡愛不釋手。而兩年之後,毛澤東將《上陽台帖》轉贈故宮博物院收藏。
在這之前,毛澤東把稀世的王夫之手跡《雙鶴瑞舞賦》、錢東壁臨寫的《蘭亭十三跋》也分別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從建國開始,在國家的統一調配下,短短幾年時間內,不少流散民間,流失海外,以及存放在東北,天津等地的一百多件國寶級書畫陸續回到了故宮。1953年10月,當故宮繪畫館揭幕時,轟動中外,成為當時中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隨著國家對故宮的投入逐年增加,修繕工程越來越多,但是發生在宮牆里的變化,並不為多數市民所知。
1956年的春天,路過景山大街的人們突然發現,故宮的西北角樓被一個巨大的工棚罩了起來,一時間,北京市民中紛紛流傳,角樓拆下來裝不上了,被故宮的人修壞了。
故宮的角樓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經典,它的結構非常的精巧、復雜,號稱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修建角樓在歷史上就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
早在明朝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傳說:角樓的結構非常復雜,工匠們很久都修不好。這一天,來了一個賣蟈蟈的老頭兒,工匠們發現他的蟈蟈籠子和角樓的構造很相似。按照這個蟈蟈籠子的結構,工匠們終於建起了角樓。後來人們說,這個老頭就是魯班。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實際上角樓獨特的建築工藝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由工匠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堪稱絕技。
春夏交替,秋去冬來,故宮和新中國一起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經過幾年的搶救性修繕和維護,一個面貌一新的故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是一張極富歷史意味的照片,拍攝於1961年,照片中的兩個人一個叫溥儀,一個叫鹿鍾麟,37年前,就是這位京畿衛戍總司令鹿鍾麟將遜位皇帝溥儀趕出了故宮,如今他們在新中國的政協禮堂相遇在一起。不久之後,溥儀回到了他闊別近四十年的故宮,感慨頗多,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令我驚訝的是,我離開故宮時的那幅陳舊、衰敗的景象不見了,到處煥然一新。在御花園里,我看到那些在陽光下嬉戲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噴放出來的青春的香氣,感到了這里的陽光也比從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宮也獲得了新生。」
轉眼間40多年過去了,故宮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這同樣是富有歷史意味的一刻,2004年6月4日的下午,紫禁城全面修繕工程正式開工。這一天,將在故宮的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後,近百年來,紫禁城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工程。這也是紫禁城自清代康乾盛世以來,走向新的盛世輝煌的一種象徵。
百年大修,故宮人任重道遠。
「整個要修一遍,而且這一次和它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它這個宮殿的使用功能。我這個宮殿修好以後干什麼用,我是做庫房,我是做展覽室,我還是做原狀陳列的地方。所以這次,在整個工程的定性上我們叫做完整保護,整體維修。」
這次大修將歷經19年時間,總投資近20億元人民幣。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整個故宮中軸線上的建築將以全新面貌迎接世界各地的遊客。到2020年,紫禁城600年華誕的時候大修工程全部結束。到那個時候,世人將重新領略歷史上康乾盛世之時的紫禁城的面貌
從2004年六月開始,故宮中軸線上東西兩廡的修繕工程陸續開工,我們的攝制組一直跟蹤記錄著大修的過程。三個月之後,當工程進展到中軸線最北端的宮殿欽安殿時,我們紀錄到一次重大的發現。「您那兒來了幾個師傅?等會兒啊,等會兒別動!別動!這兒有有藏文。都別動,別動!我去打電話去。」緊接著他們有了更多的發現。「一、二起,還有呢!這么多!高舉,走、往那邊兒走,給放下去……」
在隨後的一個多星期里,陸續發現了3000多卷佛教經典,全部由藏文撰寫。
這些經卷就是在這三個地方發現的。
這樣重大的發現在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還是第一次。
這些藏文經卷的發現,也引發著故宮很多專家的興趣和猜測。
欽安殿是故宮最重要的道教宮殿,裡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傳說是故宮的保護神。在這樣一個供奉道教神靈的宮殿里,為什麼會藏有藏傳佛教的經卷呢?據專家說早在元朝的時候,藏傳佛教就開始進入宮廷,明清兩代更為盛行。這些經卷有可能是清朝時加放進去的。皇帝以此來祈求自己擁有更多的智慧、力量,祈求他的王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也體現了,在明清兩代,儒家文化和佛教及道教的相互融合。
一年之後,欽安殿大修即將完工,除了留有少數作研究之用,絕大部分經卷又被放置回寶頂,而尊重歷史,恢復原貌正是這次故宮大修中所遵循的原則。
第十二集 永遠的故宮
2004年7月的一個深夜,故宮大修的運木工作正在進行。由於北京市的交通管制,每次運木的車輛都要在夜裡1點鍾左右進入故宮。
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的時候,所用木材都是最好的楠木和杉木,而現在像當年那樣的巨大楠木已經難見蹤跡,這次故宮大修用的都是大興安嶺的松木,它們也是百里挑一的深山紅松。這次故宮大修使用木料數量巨大,據統計,到目前為止,至少已使用2700立方米的木材。
這次故宮大修,為了保持紫禁城建築的原貌,大量使用了傳統材料和工藝。這位年輕的工人正在塗抹的是「地仗」。附著在木材表面的地仗,將起到保護和防腐的作用。
現在鏡頭里看到的,就是工人們正在故宮的工地上調配地仗。他們把發酵的豬血、白面、桐油、磚灰,這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幾樣東西活在一起,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工藝,通過工匠藝人們一代代的口口相傳而流傳至今。調配地仗的各種材料的構成比例,是被嚴格保密的。
至少從清朝開始,這種工藝就在修繕紫禁城的工程中使用。地仗灰的外面還有薴麻,它可以使「地仗」不開裂。像大門這樣面積較大的地方,最多要鋪六層地仗、兩層薴麻,行話叫「兩麻六灰」。民間傳統工藝的使用,將使大修之後的故宮依然傳承著數百年來,中國傳統建築的歷史。太和殿,人們俗稱金鑾殿,它的確是紫禁城中用金子裝飾最多的宮殿,
鋪設太和殿地面的磚叫做金磚,但它卻與金子無關。從明朝初建時起,這種由特殊工藝製成的金磚一直是紫禁城的專用品,在故宮的重要宮殿中都鋪設有這樣的磚。現在我們看到的太和殿金磚,是清朝康熙年間鋪設的。至今,它們依然光亮如新。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金磚出產在蘇州郊外。幾百年來,它的工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2004年5月,我們來到蘇州城外的小鎮陸墓,對這種金磚的燒制進行了工藝再現。
當年古代的工匠們製作金磚,需要選土、煉泥、澄漿、制坯、陰干、入窯六道工序,選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所謂的「土性」,制好的磚坯也要陰干7個月以上,入窯後要用十萬斤稻殼燒煉2個月。就這樣,從泥土到金磚,要長達兩年的時間。
燒制好的這種磚,為什麼被叫做金磚呢?一種說法時它燒成後,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的聲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的時候,一塊金磚價值一兩黃金,所以被叫做金磚。
這是2005年9月故宮的協和門外,工人們正在鋪設的磚就來自蘇州的御窯廠,這次大修沒有更換重要大殿室內的磚,那些金磚歷經數百年,還依然保存完好。
在這次大修中,還有一道極為獨特的工序就是貼金箔。
貼金箔非常具有觀賞性,工人們先塗上一層特製的金膠,然後把金箔粘貼在金膠之上。有經驗的工人貼的又好又快、用金又省,非十年之功不能達到如此技藝。經過一朵棉花的擦拭,一條金龍就這樣現身了。在這次大修中,故宮使用的金箔來自於有幾百年生產歷史的南京金箔廠。從這種厚厚的金塊變成金箔,需要捶打2萬次以上。
打好的金箔薄如蟬翼、柔似綢緞、輕若鴻毛。只有0.15微米厚,相當於頭發直徑的五百分之一。
故宮專門為這次大修訂制了一千萬張金箔,它們將使修繕好的故宮更加金碧輝煌。
當故宮大修進入2005年3月初的時候,又有了一次令人驚喜的發現。
這一天,正在昭德門上拆卸屋頂的工人,在屋脊正中的琉璃瓦下,發現了一個金屬盒子,這就是傳聞中的寶匣。
它的裡面到底有什麼呢?
經過故宮專家仔細得取證,發現在這個寶匣里有24枚鑄有「天下太平」字樣的金幣,還有五種彩色絲線,五種中葯材,五種香料,五種金屬的元寶和五色寶石。據專家介紹,安放寶匣是為了祈求平安、長久,每樣放置五種,又與陰陽五行有關。
而後這些寶物被故宮文物管理處妥善保存起來。
這是故宮以往大修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場景,來自國外的專家使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直接參與紫禁城的各項修繕工程。「剛才測量的是建築的後半部分,現在我們要測前面了要重新定位。」百年光陰,兩個時代。當中國民間的傳統工藝和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科技同時在大修中使用的時候,紫禁城已經完成了從皇家禁地到博物院再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跨越。
2005年5月的一個清晨,故宮還沒有開放,太和殿廣場上出現了一些外國人,他們不是普通的遊客,而是來自義大利文化遺產部的文物修復專家。
在太和殿內,義大利專家開始向牆壁里注射樹脂,這個方法可以防止牆皮脫落,讓太和殿的牆壁更長久地保持完好,他們曾經在修復最珍貴的達芬奇壁畫時使用過這種技術。
除了義大利的專家,還有來自美國、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的古建、文物修復、數字化技術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參與這次大修。
「故宮的保護不是故宮人的,也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它是世界人民的。海內外 ,特別是國這些組織和機構對故宮文物保護上的支持,我們感覺到這是他,不僅是對故宮的古建尊重;他是對中華民族的尊重;他對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所以我們對他們的這種熱情,我們都是給予積極的回應和表示歡迎的。」
這是寧壽宮最北端的倦勤齋,這座宮殿的內部從來沒有向遊人開放過。在這次百年大修中倦勤齋室內裝飾修復被確定為一個重要的試點工程,這個試點工程從2002年起就開始了。今天,來到這里的還有來自美國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的文物專家 T·K,他參與過很多亞洲國家的古老繪畫的修復工作。倦勤齋,是乾隆皇帝為自己做太上皇以後娛樂休閑而修建的。它是紫禁城裡最豪華的宮殿之一,它的內部裝飾,堪稱絕世之作,代表了乾隆時期工藝的最高水平。但現在年久失修,一些地方已經破損,很多地方需要盡快修復。這幅貼在倦勤齋屋頂的叫做通景畫,它運用了西洋透視技法,據說是宮廷畫師朗士寧的學生王幼學畫的。通景畫的修復是倦勤齋室內修復工程最重要的一項,整個工程由故宮博物院和美國世界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完成,此時專家們正在揭取通景畫,准備到裱畫室修復。
在故宮的裱畫室內,一位專家正在和面,這是用來修復通景畫的新發明,和好的面團是用來除塵的,既可以粘住畫面表層的塵土,又不損傷顏料。倦勤齋內的通景畫,據今天已經有兩百多年了,這幅畫雖然是貼在屋頂上,但是它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對他的修復,與國寶級書畫的待遇一樣,完全按照傳統工藝流程進行,整個修復過程需要大大小小近百道工序。
這層貼裱在畫面背後的是乾隆高麗紙,與他材質相同的紙,今天已經很難找到。美國專家提議用韓國生產的傳統紙張,但是在兩百年歷史的乾隆通景畫背後托裱上外國生產的紙,故宮的專家們難以接受,他們堅持使用中國自己的紙張。
一年多後,他們終於在安徽潛山的一個小山村,找到了這種完全手工生產的傳統紙張。經過7名專家歷時一年多的努力,通景畫的修復工作全部完成。但修復好後,它暫時還不會被貼裱到倦勤齋的屋頂上。
這幅通景畫將在倦勤齋其他修復工作完成時,作為最後一道工序,重新回到倦勤齋。就在專家們修復通景畫的時候,倦勤齋室內的修繕工作還在進行。
2005年5月,當工人們對倦勤齋室內進行清理的時候,在寶座床的木板下,又有了新的發現。
這是一個象牙雕刻的花蕾。
這是從飾物上散落下來的彩色玻璃珠。
這個玉石的瓶蓋為什麼會端端正正地出現在這里,故宮的專家也無法解釋。
歷經幾百年歲月,古老的紫禁城依然不斷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新的驚奇,在這座滄桑而神秘的宮殿中,不知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就在故宮的建築進行大修的同時,它的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有40多年歷史的珍寶館和鍾表館重新布置後再次開放,同樣的文物,帶給人們的是全新的感受。
與此同時,更多的館藏文物,以不同的形式陸續與觀眾見面,
故宮現有館藏文物150萬件,由於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多年來,許多文物只能沉睡庫房。從2004年起,一項為時七年的文物清理計劃全面啟動,包括收藏文物、宮廷生活用品以及各類資料在內的所有文物將通過最現代的信息化管理技術完成全面清點,並納入正規管理得到妥善收藏。
這些凝結著千百年文化藝術結晶的珍品,將和這座宮殿一起,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留傳後世。
「故宮博物院作為社會和公眾的博物院,應該是越來越年輕的。因為,我們應該把一個古老的紫禁城、古老的故宮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用多種多樣的渠道把它提供給社會,讓社會和公眾走進紫禁城。」
「從午門進來,沿著參觀路線在觀眾的人群里,一面走一面聽著觀眾的議論。特別是我們有了新的改進的展覽,我們有的新的服務措施得到觀眾的由衷贊嘆的時候,我會非常高興。」
「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碰上了最好的機遇。我們也有決心把我們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好,也有決心把故宮博物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館。」
2005年10月,故宮博物院度過了它的八十歲生日。
「這就是太和殿,這個廣場就叫做太和殿廣場。」
「以前皇帝跟大臣們舉行重大儀式就是在這里,太和是取自《周易》……」
(中文)
「這就是太和殿,這是故宮建築群中最高的一個建築。」
(日文)
「請看這里就是太和殿,早晨皇帝在這里上早朝。國家有大型活動也在太和殿舉行。在這兩側文武百官排成兩隊,向皇上高呼:『萬歲!萬歲!』」
(韓文)
「女士們、先生們,這里是太和門。我們所在的是故宮最大的廣場。那為什麼我們叫它太和門呢……」
(法文)
「走吧!遊客們我們現在去故宮!去參觀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義大利文)
紫禁城,初建於明朝,鼎盛於清代,五百年間它曾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將相的舞台。故宮博物院,得名於1925年,八十年來,它歷經風雨,走向復興,最終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藝術寶庫。今天,紫禁城既古老又新鮮,它正承載著歷史,創造著未來!
Ⅶ 故宮未開放地區的圖片,介紹,要詳細
故宮未開放區一角。「故宮的文華殿、武英殿、建福宮花園將要在2005年的10月左右向世人揭開面紗,將向遊人開放。」這條消息引起了研究故宮的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老人告訴記者,故宮總面積72萬平方米,目前的非開放區將近40萬平方米。故宮可以簡單分成東、中、西三線。目前已經開放的是中線,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聚集在此;西路則只開放了北部;而東路完全沒有開放。博物院的副院長晉洪魁曾提到,「故宮登記在冊的館藏文物有100萬件;遊人看到的館藏文物據統計大概不到1萬件。」
文華殿西路最重要的宮殿
羅哲文老人介紹說:「西路最重要的宮殿是文華殿,在建築布局上,它是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右翼,在功能上,則是三大殿的補充。」文華殿初建時是太子們的正殿,房頂上覆蓋綠瓦。後來由於幾位太子年紀很小,不能處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正式改做皇帝便殿,換成黃瓦。
皇帝在此發表御論
著名的經筵典禮在文華殿舉行。「經筵」是為皇帝研讀經史而開設的御前講席。皇帝要撰寫御論,闡發自己學習「四書五經」的心得。文臣們跪在御前,聆聽皇帝御論。羅老說:「清朝諸帝文化素養都非常高深,皇帝講得興高采烈,來了情緒,還會指名文臣辯論。然後,皇帝賜給大家清茶一杯,稍事休息。最後,皇帝率大家打開文華殿後門,來到殿後文淵閣,賞賜文臣們翻閱閣中藏書,作為對有幸參加典禮的文臣們的特殊獎勵。」
武英殿曾舉辦李自成即位儀式
「武英殿始建於明初,與文華殿相對應。」羅哲文老人說,「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都在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崇禎年間,皇後慶祝生日的儀式在此殿舉行。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順政權。但很快就因軍心懈怠,無力抵抗入關的清兵,4月29日於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翌日便撤離北京。
建福宮花園珍寶收藏地毀於大火
在談到建福宮花園時,羅哲文老人告訴記者:「建福宮花園俗稱西花園,始建於乾隆五年。規模僅次於中軸線上的御花園。但是整個建福宮花園在1923年卻被一場無名大火焚燒殆盡。防火措施向來完備的故宮怎麼會發生這么大規模的火災?現在分析認為是宮里的太監盜竊珍寶,怕被發現所以放火燒宮。」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對建福宮花園非常滿意,並將其所珍愛的奇珍異寶收藏於此。花園一帶一直作為皇家珍寶的收藏地,直到1923年那場大火。
主體建築號稱「迷樓」
故宮文物專家鄭連章說:「故宮里其他花園如乾隆花園、慈寧宮花園皇家色彩太濃,布局對稱,稍顯呆板。相比之下建福宮花園就要活潑得多,它融匯了南北園林風格,生活氣息更加濃厚。」鄭連章特別提到,「建福宮主體建築延春閣更是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它的最大特點在於室內裝修極具匠心。整個延春閣分為三層,中間是暗層,層與層之間的隔斷與連接虛虛實實,繁復萬端,因此號稱『迷樓』。」
復建圖紙頗費心思
怎麼才能保證復建的就是原來那個建福宮花園呢?捐助此次復建工程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曾向媒體介紹說:「為了此次重建,我們製作了非常詳盡的重建圖紙。這個圖紙的根據是:一、溥儀的英文老師庄士敦的著作《紫禁城的黃昏》里的一張黑白照片,剛好是在那場大火的第二天拍的。二、一個歐洲人Siren拍了很多故宮照片,有一張是他在1900年拍的建福宮花園9個建築中的一個。三、台灣故宮藏的一幅很大的畫,是畫這個花園的。四、乾隆後來在故宮的東面建了乾隆花園,由於他很喜歡建福宮,就仿照原樣在這個花園又建了那9個建築,與建福宮基本相同。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傳統的古建築是非常規矩的,在雍正時代有一本很詳細講解這些規矩和做法的書、圖。」
圖片有,不能公開,抱歉!
Ⅷ 故宮丟的文物找回了沒
新聞說已經抓到嫌疑犯了。
不是個雅賊,居然偷的路上還把東西扔了2件。。多雅緻的化妝盒。。
Ⅸ 怎樣保護故宮實際點
適當提高票價
2 每天限制人數 到達一定數量不許賣票
3 在學生中普及保護故版宮這樣文物的概念 宣傳文明權游覽
4 提高違反規定的罰款
5 重新明確故宮游覽條例和相應處罰措施
6 加大故宮巡查 監督遊人文明游覽
7 從媒體公益廣告角度教育大家保護故宮
Ⅹ 圓明園是否需要重建
設立文物保護專項基金,向海內外公募200億元
「圓明園重建」在爭議中上路
在英法聯軍將圓明園付之一炬的146年後,我國一家民間團體宣布正式啟動圓明園復建工程。日前,在浙江橫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橫店浙江華夏文化發展基金會簽署協議,共同設立中國圓明園文物保護專項基金。基金計劃向海內外公募200億元人民幣,用於在橫店1∶1重建一座圓明園。這一專項基金的設立,被認為是圓明園復建工程正式啟動的標志。
據介紹,橫店社團經濟聯合會及其下設的橫店浙江華夏文化發展基金會將具體負責圓明園圖紙的搜集整理、圓明新園的工程建設和文物復制等。在預計籌集的200億元資金中,60億元將用於建築設計和內外部裝修裝飾,140億元則用於各種文物的徵集、收購和復制。
規劃中的圓明新園佔地6000餘畝,水域面積佔40%,由圓明、長春、綺春(後改名「萬春」)三園為主體建築,分布有100多個景區。建築風格融合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精華,僅橋梁就有100多座。此外還將建西式園林景區、萬花陣迷宮及西洋樓等。
是保持原貌還是異地重建?
橫店浙江華夏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72歲的徐文榮表示,異地重建圓明園是他多年的願望。他有信心「重現當年『萬園之園』的繁華勝景」,並藉此體現國運之昌盛。
消息傳出,迅速引發了各界的關注和議論。
反對者認為,圓明園的最佳狀態是「保持它一片廢墟的歷史風貌」。對國人而言,毀在英法聯軍鐵蹄之下的圓明園,不僅是代表中國高超建築工藝的經典皇家園林,更是國恥的象徵。在一定程度上,復建並不能提升國人的自豪感。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說,圓明園已在大火和搶劫中死亡,如今的斷壁殘垣是那段歷史的見證人,不管在哪裡重建,價值都不大。
中國圓明園學會、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的許多專家學者對重建持支持態度。他們中的不少人曾先後來橫店調研考察,認為異地重建可以與北京圓明園頹敗的舊址形成鮮明對比,對漸漸淡忘這段歷史的青少年是最好的教育。
是盛景重現還是商業炒作?
有人認為,重建後的圓明園不過是橫店諸多影視拍攝基地中的一個,是橫店為了吸引眼球而興建的又一個主題公園,有商業炒作的嫌疑。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即便復建的是「商業的圓明園」,也可與「國恥的圓明園」並存不悖。在更妥善地保護好圓明園遺址,讓其作為一種歷史的刻痕傳承子孫後代的同時,大可不必拘泥於「保護」的形式。更何況,復建圓明園的資金全部來自民間,自有市場經濟的杠桿來調節投資者的行為,不必對此大驚小怪。
處於「風暴中心」的徐文榮對各界的爭論安之若素。「關於是否重建圓明園的爭論過去幾十年在學術界中一直未有停息。如今從專家討論的層面延伸到了社會的全民參與,恰恰反映了社會各界對圓明園的關心和重視。」
圓明園研究專家李建平認為,無論哪種觀點,都是出於對圓明園的關心。其出發點都是希望加大對圓明園保護的力度,凸顯這一「萬園之園」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復建圓明園到底會帶來更多正面還是負面的效果,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