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孫中山基金會何威廉

孫中山基金會何威廉

發布時間:2020-12-23 05:10:59

1. 孫中山背景資料

孫中山 英文名:Sun Yatsen(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贊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名字
孫文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實際使用的名字外,孫文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孫氏本人於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在西方,孫氏以「Sun Yat-Sen」(孫逸仙)之名聞於世。
此外,孫氏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的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台灣歷史教料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系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卻不實在。
又,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烈、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渾名。
生平
早年
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准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並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干亨行」。2月20日,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征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借機聯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州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年4月12日)
中華民國成立
臨時大總統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孫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借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台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二次、三次革命
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並,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凶。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聯俄聯共
第二次護法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孫、越會面曾後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同年年初,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孫中山得以在3月回粵。12月29日,孫中山落實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政策。在蘇聯援助下,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並以蔣介石為校長。11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推倒曹錕,邀孫中山北上共襄國是,惟健康已急轉直下。
革命尚未成功
孫中山1925年1月抵京後即開始病發,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孫中山臨終時同意汪兆銘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政府書》。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了 孫中山的死訊:
「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鍾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黨要人來京。」
同日,胡民漢飭令各地停止宴會:
「十二日午一時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止七天、在職人員則停止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停員纏黑紗一月。」
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彌留之際,孫中山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斗……救中國!」
遺書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彌留之際,他在三份遺囑上簽署。今日中國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出自孫中山留給國人的政治遺囑。他當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視孫夫人(宋慶齡)」,「弗以其夫人無產而輕視」,何香凝回答:「先生,我親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萬一先生不測,我們當盡力保護夫人及先生遺族。我雖然知識能力都很薄弱,但是總算能夠親受總理三民主義的教誨,我有一分力量,必定盡力宣傳。」孫中山過去一再推遲為遺囑簽字,此時在宋慶齡附助下,在三個遺囑文件上簽名。
家事遺書
「余國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政治遺書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致蘇聯遺書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聯合中央執行委員會親愛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時轉向於你們,轉向於我黨及我國的將來。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此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是不朽的列寧遺產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遺產。帝國主義下的難民,將藉此以保衛其自由,從以古代奴役戰爭偏私為基礎之國際制度中謀解放。我遺下的是國民黨,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命運使我必須放下我未竟之業,移交於彼謹守國民黨主義與教訓而組織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囑咐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為達到此項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我深信你們政府亦必繼續前此予我國之援助。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為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
思想
孫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將西洋歐美各家學說綜合整理而來,但是也有少部分見解是「兄弟(我)所獨創」(孫文語)。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的「萬能政府」。
人民之權又稱為政權,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種。
政府之能又稱為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曾說「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似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與俄國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
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學主張:「知難行易」。
天下為公
孫中山先生贊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家系
孫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說」和「東莞說」兩種說法。「紫金說」由廣東學者羅香林在1920年代提出,他認為孫中山的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紫金縣公館地區,孫中山是佘族後裔,與翠亨的孫氏不同宗。「東莞說」為孫中山故鄉的翠亨孫氏所提出,此說認為孫氏為漢族,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東莞市上沙村,主要依據為孫中山家族的族譜。羅香林的「紫金說」提出之後,一直與「東莞說」針鋒相對,故而產生了關於孫中山祖居地的爭論。「東莞說」一直是被社會主要接受的說法,現在孫氏家族的長子嫡孫孫滿等親屬後代均亦認同。雖有「紫金說」與「東莞說」兩種學說的爭議,但孫中山的祖先從粵東東江流域遷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況,則是被公認的。
家族
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
祖母黃氏(1792年-1869年),
父親孫達成(1812年-1888年),
母親楊氏(?年-1910年),
兄弟姊妹
長兄孫眉,
姊孫妙茜,
妹孫秋綺,
另有一兄一姐早殤。
妻妾
首任妻子盧慕貞(1867年-1952年),(1884年與孫中山結婚、1915年離婚。)
妾陳粹芬,
妻宋慶齡(1893年-1981年),(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
子女
子孫科(1891年-1973年)
長女孫娫
次女孫婉(又作孫琬)
三人都是盧慕貞所生。

2. 孫中山是誰

19歲時的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年),翠亨村人,誕生於1866年11月12日,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孫中山出身於農家,乳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時化名為中山樵,在長期奔走革命活動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諾、高野長雄、陳文、陳載之、中山二郎、吳仲、高達生、艾斯高野、阿羅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後始稱孫中山,日本稱孫文,歐美各國則稱孫逸仙,在公文、函電中多自署孫文。 孫中山祖籍廣東省東莞縣,五世祖於明代中葉遷居香山縣,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自小就參予家中農業輔助勞動,自謂本「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其家無田產,佃二畝半高租田耕種,難以糊口,其父達成還在村中打更報時。孫中山6歲時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澗捕魚蝦,隨外祖父到海邊打蚝,還到鄰村三合會人辦的武館偷學拳術,故從小就養成勤勞勇敢的精神。10歲時始進村塾求學,聰穎過人,僅三年就成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員。當時與從上海回鄉的陸皓東相識,並成莫逆之交。1878年,得長兄孫眉的幫助,到檀香山就學達5年之久。回國後曾偕陸皓東到村廟,見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滿巫醫騙人,遂分頭將神像搗壞,因而出走香港。到香港後洗禮入基督教,並繼續讀書,不久轉學到廣州博濟醫學院,結識了三合會首領鄭仕良。後又聞香港西醫書院招生,旋即以優異成績考入該校。在學期間,除學習本科外,對歐美各國的政治、經濟、農業、乃至天文地理知識,無不涉獵,被友人稱之為「通天曉」。當時因深感清廷政治腐敗,經常與同鄉楊鶴齡以及陳少白、尤列等人共議國事,抨擊朝政,時人認為此舉為大不敬,稱之為「四大寇」。其間曾致書濠頭鄉退休官吏鄭藻如,提出禁鴉片、種蠶桑、辦教育的主張。每逢假期回鄉,就幫助農民選種施肥,改良水利,擴寬道路,並與鄉紳商議改革鄉政,制訂預防盜賊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範,冀能做出成績推廣全國。 在醫學院畢業後,曾在澳門、廣州設館行醫,每天定時義診贈葯,故求醫者門庭若市。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擬了《上李鴻章書》,並偕同陸皓東遠赴天津求見李鴻章,希望他接納其「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宏圖偉略。但不獲接見,於是他轉赴檀香山,在孫眉的幫助下,幾經艱辛,發動起廣大華僑,組成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該會的誓詞鮮明地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並且即時籌集資金伺機起義。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他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由於家道貧寒,平時,孫中山還要去撿豬糞。貧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孫中山對於舊中國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體會。 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他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孫中山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他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 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於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在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1884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畢業生中第二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港英政府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 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在廣州行醫期間,常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廣州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邊加上水字旁,成為「汶」,以示貶損。雖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這一期間的社會活動,對他後來的革命事業,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孫中山嘗於《上李傅相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他於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籌劃通過募款,創建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並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計劃以「振興中華」為目標,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 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經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先行創立了「輔仁文社」。因志業相近,孫中山遂與輔仁文社接洽,而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並入興中會。其後租賃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時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1]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正式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選出楊衢雲為會辦(President,當時譯為「伯理璽德天」),孫中山為秘書。3月16日(陰歷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隨後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 當時,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於是他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陽節)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以失敗告終。陸皓東等多位重要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孫中山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 1896年斷發改裝的孫中山
1896年秋,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又譯作「倫敦被難記」),孫中山被邀以英文寫作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 1897年,孫中山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中山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借機聯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一切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鴻章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 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起義失敗,孫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孫中山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設為革命誓詞。同年9月,孫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華僑中發展革命。 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代聘律師之後,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接著,他又到美國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進行革命宣傳,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 1905年,孫中山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政綱,並將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 他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即「民族、民權、民生」,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而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舉所誓之四綱,力圖創立「中華民國」,並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孫中山由法國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後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在晚晴園主持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新加坡由此成為革命黨人在南洋的活動中心。 晚晴園議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孫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國各地發動起義(見「起義年表」),甚至經越南親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最終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度踏足中國國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與此同時,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1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紛紛響應。 1912年8月,同盟會聯合其他黨派改組成立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指使特務暗殺熱衷於議會民主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袁世凱為掩蓋罪行真相,還裝腔作勢,要嚴懲兇手。但調查結果表明,謀殺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凱,真相大白,全國輿論嘩然。這時,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極力主張出兵討袁,發動「二次革命」。袁世凱一方面阻撓宋案的司法審判,一方面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達成了2500萬英鎊的大貸款,以充實軍費。袁世凱的膽子更大了,先後罷免了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的都督職務,同時命令事先已集結在九江、南京附近的軍隊發起進攻。9月1日,南京被攻佔,原來宣布獨立的各省,在戰爭失利的情況下,先後撤銷獨立。「二次革命」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失敗了。 1914年7月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1917年9月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陸海軍大元帥,宣告與北京袁世凱政府對立。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學系軍閥的挾制,被迫辭去大元帥之職。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並發表所著《孫文學說》、《建國方略》。1921年4月,在廣州重組軍政府,任非常大總統。 1922年6月,陳炯明武裝叛變,孫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陳炯明被驅逐後,才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就大元帥職。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改組國民黨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通過新黨綱、新黨章,把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為新三民主義;將中國國民黨改組為包含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從而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年11月,應馮玉祥電請北上「討論國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主張,並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當時孫中山在天津肝病發作,但仍扶病於31日由津入京,受到北京各界群眾10萬人的熱烈歡迎,並發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終年59歲。臨終前在遺囑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3. 孫中山的主要事跡有哪些

孫中山(1866—1925年),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他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第三子。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華夏傑出愛國志士。深受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孫中山畫像(20張)
孫中山出身於農家,乳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時化名為中山樵,在長期奔走革命活動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諾、高野長雄、陳文、陳載之、中山二郎、吳仲、高達生、艾斯高野、阿羅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後始稱孫中山,日本稱孫文,歐美各國則稱孫逸仙,在公文、函電中多自署孫文。
孫中山祖籍東莞縣,五世祖於明代中葉遷居香山縣,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孫中山自小就參與家中農業輔助勞動,自謂本「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其家無田產,佃二畝半高租田耕種,難以糊口,其父達成還在村中打更報時。
1871年,孫中山6歲時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澗捕魚蝦,隨外祖父到海邊打蚝,還到鄰村三合會人辦的武館偷學拳術,故從小就養成勤勞勇敢的精神。七歲時(1872年)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由於家道貧寒,平時,孫中山還要去撿豬糞。貧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孫中山對於舊中國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體會。10歲時始進村塾求學,聰穎過人,僅三年就成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員。當時與從上海回鄉的陸皓東相識,並成莫逆之交。
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就學,始見」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他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
1881年孫中山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他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回國後曾偕陸皓東到村廟,見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滿巫醫騙人,遂分頭將神像搗壞,因而出走香港。到香港後洗禮入基督教,並繼續讀書,不久轉學到廣州博濟醫學院,結識了三合會首領鄭仕良。後又聞香港西醫書院招生,旋即以優異成績考入該校。在學期間,除學習本科外,對歐美各國的政治、經濟、農業、乃至天文地理知識,無不涉獵,被友人稱之為「通天曉」。當時因深感清廷政治腐敗,經常與同鄉楊鶴齡以及陳少白、尤列等人共議國事,抨擊朝政,時人認為此舉為大不敬,稱之為「四大寇」。其間曾致書濠頭鄉退休官吏鄭藻如,提出禁鴉片、種蠶桑、辦教育的主張。每逢假期回鄉,就幫助農民選種施肥,改良水利,擴寬道路,並與鄉紳商議改革鄉政,制訂預防盜賊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範,冀能做出成績推廣全國。
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於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在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
1884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
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
1892年7月以首屆畢業生中第二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港英政府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
在醫學院畢業後,曾在澳門、廣州設館行醫,每天定時義診贈葯,故求醫者門庭若市。在廣州行醫期間,常常與尤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廣州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邊加上水字旁,成為「汶」,以示貶損。雖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這一期間的社會活動,對他後來的革命事業,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擬了《上李鴻章書》,並偕同陸皓東遠赴天津求見李鴻章,希望他接納其「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宏圖偉略。但不獲接見,於是他轉赴檀香山,在孫眉的幫助下,幾經艱辛,發動起廣大華僑,組成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該會的誓詞鮮明地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並且即時籌集資金伺機起義

4. 孫中山!!!

http://www.wyrj.com/study/mingren/gushi/877.html

http://www.wyrj.com/study/mingren/gushi/878.html

http://www.wyrj.com/study/mingren/gushi/879.html

http://www.wyrj.com/study/mingren/gushi/880.html

http://www.wyrj.com/study/mingren/gushi/881.html

5. 關於孫中山

孫中山,原名孫文。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
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廣州革命政府大元帥。他是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締造者,台灣地區民主、自由、共和的象徵。

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廣東香山(中山)人,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中國國民黨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贊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台灣和大陸民間普遍稱他為「國父」,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領袖,台灣地區的民主象徵。
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1892年7月以首屆畢業生中第二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准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並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干亨行」。2月20日,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編輯本段革命生涯

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征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
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借機聯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鎮),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據《鳳凰周刊》說當時的孫中山還在那裡打工,因此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
編輯本段出任臨時大總統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孫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借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台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編輯本段二次、三次革命
1912年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並,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凶。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1912年,任臨時大總統時的孫中山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6. 關於孫中山的故事

1、鎮南關親手炮擊清軍

1906年,孫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內金碧台街六十一號設立秘密機關,策劃了幾次武裝起義。1907年的鎮南關之役,便是其中孫中山親臨前線,直接參加戰斗的一次。

1907年,孫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鎮南關一帶情況的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李裕卿(鎮南關附近之憑祥地方土司)為副,何五為支隊長,招募勇悍善戰的廣西遊勇為先鋒隊,計劃襲取鎮南關為根據地。

1907年12月2日,黃明堂率領廣西遊勇八十餘人,循山背間道向鎮南關猛烈襲擊,奪取了鎮南、鎮中、鎮北三座炮台,奪獲大小炮十四門,步槍四百多支。

孫中山隨即於同月4日率黃興、胡漢民等親臨前線,慰勞戰士,鼓舞士氣,並與黃興、黃明堂等坐鎮鎮北炮台,調度指揮,命令李裕卿守鎮中炮台,何五守鎮南炮台。

翌日,清政府嚴令清軍陸榮廷部四千餘人傾巢出動,要奪回三座炮台。孫中山率革命軍固守炮台,並親自發炮轟擊清軍,第一炮即命中六十餘人,清軍陣腳大亂。孫中山先生在戰斗中感慨地說:「反對清政府二十餘年,今日始得親自發炮轟擊清軍。」

據守鎮南關三座炮台的革命軍,在孫中山先生親臨前線的鼓舞下,銳氣倍增,以寡敵眾,屢挫清軍。清政府雖先後調派清軍丁槐、龍濟光等部增援,傷亡數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

革命軍堅守陣地,與清軍血戰七晝夜,直至彈葯告罄,糧食不繼,始忍痛撤退。時清軍正向鎮南關四面圍攻,黃明堂率軍殿後,沖圍而出,及至半山,軍中有一小子回顧炮台上軍旗未撤,慮為清軍所得,竟一人冒著清軍炮火重登山巔,取回軍旗。

2、會見張之洞

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回國,有一次,路過武昌總督府,想會見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寫了一張便條,讓守門人傳了進去。張之洞見條子上寫的是:「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便問:「什麼人?」

當差的答道:「一個書生。」

張之洞不大高興,提筆在便條上寫:「持三字貼,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

守門官把條子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也在便條上寫:「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門官又把條子傳了進去,張之洞一看,「啊」了一聲,連忙說:「請!」

3、孫中山愛讀書

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

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

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

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4、中山先生和中山裝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飾。1923年,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

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

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

這樣一來,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

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

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隨身必需品的攜帶也很適用。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

黃隆生獲悉當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曾請他幫助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又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是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5、改名故事

孫中山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孫中山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

此外,孫中山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不實。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註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

7. 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是那年1894年

興中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由孫中山領導。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美國檀香山。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劉祥、何寬為首任正副主席,然不久,劉祥便退出興中會。1895年2月21日,與楊衢雲的香港輔仁文社合並,並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10月10日總會決定在廣州舉行起義,同時選舉楊衢雲為會長及合眾政府大總統。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失敗,陸皓東被清廷殺害。1900年1月,楊衢雲辭去興中會會長職務。到1905年與華興會、光復會合並為同盟會之前已經多次發動起義,均以失敗告終。
美國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 年,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美國於1894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8. 孫中山資料,,,急

--孫中山資料

在上海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原莫利愛路),坐落著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這就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1918年至1925年間在上海的寓所。
自1894年創建興中會,孫中山先生就一直奔波於海內外策動起義、領導革命,自己卻連個固定的住所都沒有。為了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旅居加拿大的華僑集資買下這棟住宅捐贈給他。這里是孫中山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也是他思想發展和飛躍的歷史見證地:在這里,孫中山潛心研究革命理論,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完成了《孫文學說》、《實業計劃》等重要著作;在這里,孫中山會見中國共產黨和蘇俄代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完成了他思想上巨大的飛躍;在這里,孫中山召開會議,著手改組國民黨,醞釀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在這里,孫中山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國人發出和平統一祖國的號召……
1924年,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次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宋慶齡料理完孫中山的喪事後回到上海,繼續在此居住。1937年,侵華日軍佔領上海,宋慶齡接受中共方面的勸告,離開了這里。
抗戰勝利後,宋慶齡將此寓所移贈國民政府,作為孫中山的永久紀念地。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這里。1961年3月4日,故居成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現在故居內的陳設,絕大多數是孫中山和宋慶齡使用過的原件原物,並遵照宋慶齡生前回憶按二、三十年代原樣布置。樓下是客廳和餐廳,樓上是書房、卧室和小客廳,在書房和卧室前,有一間長方形的內陽台。樓旁是汽車間。樓前是一片草坪,圍繞著冬青,香樟和玉蘭等樹木花卉。
上海孫中山故居是世人敬仰的革命聖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許多外國政府的首腦都曾到這里瞻仰,每年有數萬外賓、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和國內觀眾前來瞻仰。
每逢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和逝世紀念日(3月12日),故居內外總是放滿鮮花,上海市領導、各界人士和孫中山先生家屬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孫中山故居,緬懷孫中山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豐功偉績。
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上海孫中山故居,作為一個重要里程碑,將永遠屹立在中國人民心中。

9. 孫中山的革命活動

因為清廷要抓他。 他已經是知名的革命領袖,清廷當然想抓到他。所以他不太容易在國內活動。

從某方面來看,孫中山像個中介,像賣房子的中介,他要讓國內革命分子以為他和外國人關系密切,可以借到錢。

他也要讓外國人認為他是國內革命勢力的領袖,才好談判借錢。

他開始想要利用日本力量革命。但是日本政府押注在北洋政府上,急著要利用一戰期間,讓北洋政府統一中國。所以日本政府切斷對孫中山的支持。

孫中山後來才得到蘇聯的幫助,企圖完成他華盛頓式的夢想。

10. 中山會館的發展歷程

1894年夏,28歲的孫中山第一次到北京時,當時的香山會館還未擴建。
「孫中山第一次來北京,很有可能就住在這里。」人大歷史學博士黃宗漢說,因為「旗漢分治」政策,漢人只能住在外城。當年的孫中山經天津,北過永定門進北京城。「由於沒有孫中山去內城相關記載,孫中山本人也沒有訪問親友的記錄,孫中山的家鄉又在香山縣翠亨村,所以按著時人的習慣,他應該是住在香山會館。」
1912年夏,孫中山第二次來北京時,曾在會館花廳會客。(花廳應該就是現在的大會議室)
孫中山第二次來到北京,受到同鄉會的邀請,出席粵東會館的歡迎會並在中山會館的花廳吃午飯。居住在中山會館的老住戶曾深情的回憶:聽說孫中山要來,提前就把門廊油刷一新,花廳里前面放的是硬木傢具,後面放的是黃色沙發,花廳四周的迴廊上和花廳里擺滿了鮮花。孫中山穿的是西服,孫中山前夫人穿的是黑色的長裙,裡面是白色的襯裙,梳的是日本式發型。同來的還有秘書宋藹齡。
孫中山逝世後,廣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香山會館亦更名為中山會館。
孫中山逝世後花廳曾作為展室,陳列孫中山的《總理遺囑》等紀念物。
中山會館還是辛亥革命後有志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廣東青年會」即以此為會址辦公,後來成立的「中山少年學會」也在這里進行活動。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和中共華北中央局城工部依照中共中央「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按不同行業組成北平各工作委員會,組織帶領廣大黨員開展革命斗爭,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山會館就是當時城工部所屬地下組織的秘密活動地點。劉仁等同志都曾在這里進行過地下活動。
建(和諧)國後,中山會館成為民居,並逐漸成為居住了近百戶的一個大雜院。最多的時候居住著近400戶人家。
孫中山基金會主席、世界華僑社團聯合總會主席、香港匯堡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何威廉先生前日回到家鄉中山,開始一連四天的省親和考察行程。記者獲悉,他30年來一直為保護北京「中山會館」奔忙。
上世紀70年代末,香山會館最後一任會長何源盛之子何威廉遠在南洋聽說中山會館面臨被清拆,便趕到北京和有(和諧)關(和諧)部門溝通,終於使這個片區的房子保住了。但是,作為公房,搬進去住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亂搭建、改結構的情況日益嚴重,已經難見當年的園林式嶺南建築風貌了。
何威廉再次找到有關(和諧)部門:「需要我們怎麼做!」何威廉是我市小欖籍鄉親、他的父親何源盛是香山會館最後一任會長。他說,保護和修繕會館,不僅是他個人的願望,也是中山人和眾多華人華僑的願望,更是發揚孫中山革命精神的一個好載體。從2006年開始,居民逐步遷出。北京「兩會」期間,作為北京市政協顧問,他再次呼籲政府在迎來辛亥(和諧)百年之際,更充分認識到中山會館的歷史價值,加快修復會館。
據了解,原宣武區政(和諧)府過去曾採取招商方式對會館進行保護。但記者發現,這種思路如今已經改變,盡管面臨資金難題,新西城區政(和諧)府堅持選擇走會館的自主保護、開發和利用之路,爭取市政府資金支持,將會館保護列入市「十二五」規劃。

閱讀全文

與孫中山基金會何威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