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和北大有關系嗎
問題主是說北大醫學部吧?現在是北大的一部分。
北大醫學部原來是北京回醫科大學,後北京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答的北京大學。
北大醫學部的學生大一在北大上課,大二到醫學部的校區,醫學部學生也是北大學生的一部分,和北大本部學生享有許多同等權利(例如和本部學生有同等優先權選擇雙學位等)。
❷ 北京大學校慶什麼捐6.6億
4月28日,為慶祝北大建校120周年,網路創始人李彥宏先生攜夫人馬東敏博士重返母校北京大學,宣布將與網路公司一起,向北京大學捐贈6.6億人民幣(含部分等值資產),聯合成立「北大網路基金」,用於人工智慧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探索。從現場透露的信息來看,這筆捐贈主要用於支持北大領先的學科,如信息科學、醫療、經濟學、傳播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與人工智慧的交叉領域的前沿研究,這與網路在人工智慧領域長期發展目標高度契合。
李彥宏在捐贈儀式上說,「這么多年,不管我在哪裡,不管我走了多遠,我總能從母校找到支撐自己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和現實支撐。」他表示,「這次我們向母校捐贈6.6億元,寓意為北大雙甲子慶生。這更是一個再次把我的理想和北大融為一體的機會。把網路的強技術、廣實踐與北大博大、深厚的學術研究能力連接起來,來催生出更多惠及國家和時代的成果。」
李彥宏於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目前,此次捐贈是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的最高單筆捐贈。
❸ 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捐贈儀式有哪些人物參加了
5月3日,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捐贈儀式在釣魚台國賓館芳華苑舉行。值此校慶之際,五位校友、企業家共聚一堂,懷著濃情厚誼聯袂捐資,共同捐贈超過壹億元人民幣,助力北京大學發展。這既是對北大百廿華誕的美好祝福,更是對北大發展建設的有力支持。
劉水再次捐資支持北京大學李大釗思想研究、學生體育活動的開展。他表示很高興能夠再次為北大發展作出貢獻,同時希望有更多校友和社會賢達支持北京大學發展。
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王博與蒙德揚、唐立新、陳翀、廖曉霞、劉水共同簽署捐贈協議,林建華和王博共同為各位嘉賓致贈感謝狀。
來源:北京大學
❹ 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的院長
陶澍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資源環境地理系)
學歷
學士 1977, 自然地理, 北京大學
碩士 1981, 環境科學, 美國堪薩斯大學土木系
博士 1984, 環境科學, 美國堪薩斯大學土木系
工作簡歷
1984-北京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長江特聘教授
獎勵
2001 全國模範教師
2000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三屆優秀環境工作者獎
1998 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深圳河治理環評
1995 保鋼教育基金會全國優秀教師特等獎
1994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二屆優秀環境工作者獎
1989 國家環保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鴨綠江污染防治
學術兼職
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
中國地理學會環境地學與化學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化學學會環境化學分委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學科評審組(4-6,8屆成員)
國家教委理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環境科學分委會副委員
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評審組(地理)成員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編委
J. Environmental Science編委
China Geographical Science編委, J. Sedimentation編委
地球科學進展,環境科學學報、應用生態學報、土壤與環境編委
❺ 北京大學校友會的組織概況
北京大學校友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也就是在京師大學堂成立21年,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後7年,以萬兆芷()為會長的「北京大學留美同學會」在紐約成立,以「增進同學友誼,交換專門知識」為宗旨。這是北大的第一個校友組織,是北大校友會發展史的源頭。上世紀20年代,北大校友組織是從美國、從歐洲延伸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此時期的北大校友活動相當活躍,但是處在自發零散的狀態,組織不健全,規模不大且力量分散,對校友的服務能力也有限。建國以後到改革開放前後的30多年中,校友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沉寂之中。
1984年5月4日,北京大學校友會作為正式的全國性的獨立社團組織成立了。1992年北京大學校友會正式在民政部注冊,成為獨立社團法人。1999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後,校友會成立了常設的秘書機構,在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下設校友工作部。21世紀以來,學校把校友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學校資源,不斷加強與廣大校友的聯系,竭誠為校友事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
2010年10月,在第七屆理事會的大力推動下,學校審時度勢,組建了獨立的校友工作辦公室,與北京大學校友會秘書處合署辦公,既是北京大學正處級職能部門,又是獨立社團法人的秘書機構,為北京大學校友會在新時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北京大學校友工作打開了全新的局面。 北京大學校友會的業務范圍包括:
(一) 加強校友間、校友和母校的聯系和情況交流;
(二) 促進校友為國家建設和母校的發展作貢獻;
(三) 進行學術交流;
(四) 組織聯誼活動;
(五) 編輯、印刷《校友通訊》等內部刊物。 北京大學校友會組織機構圖
❻ 是誰向北京大學捐贈了6.6億
4月28日,為慶祝北大建校120周年,網路創始人李彥宏先生攜夫人馬東敏博士重返母校北京大學,宣布將與網路公司一起,向北京大學捐贈6.6億人民幣(含部分等值資產),聯合成立「北大網路基金」,用於人工智慧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探索。
林建華校長在致辭中向李彥宏校友多年來對母校的感恩回報與深情厚誼表示衷心感謝。林校長表示,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梁,在120周年校慶的特殊節點,北大應通過反思不斷超越,帶領下一代走向未來。他希望,網路與北大能夠一起抓住新時代的新機遇,堅持守正創新、引領未來,共同把北大建設成為一所偉大的大學,把網路建設成為偉大的企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世界發展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網路
❼ 為什麼北大mba會錄取
大部分人選擇MBA,都是憧憬著名校的光環,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名校夢,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MBA申請人都想要報讀頂級MBA院校,尤其是北上廣的MBA院校對於廣大考生來說都是炙手可熱。但由於考試、工作、經濟等各方面原因,他們中僅僅一部分人能夠如願以償。
所以大家擠破了腦袋都想進入的MBA名校到底招收什麼樣的學生呢?
到底有哪些MBA名校?
一般來說,關於「名校」這兩個字的定義主要是根據MBA的三大認證及國內/國內排名情況,如同時獲得AMBA、EQUIS和AACSB三項國際頂級權威管理教育體系認證的北京人大、交大安泰等;其他如國內的C9,985,211等都是衡量院校水平的一個標准。
當然,每一所MBA院校考取的難易程度也都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C9>985>211>其他院校。以34所自主劃線的MBA院校為例,華章老師帶你看一下錄取難度排名,排名越靠前,說明越難考。
名校MBA都錄取了什麼樣的學生?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想考上MBA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別提考上名校MBA了,所以考上名校MBA的人可謂都是人中龍鳳了,那考上的那些人身上都是哪些品質吸引了面試官,從而能夠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呢?
我們可以簡單的來概括一下名校MBA錄取學生的特點:
一、教育背景
不難發現,名校MBA的錄取門檻相對較高,主流的最低學歷基本都是本科,甚至是根正苗紅的985院校本科。當然,其他「非名校」而異軍突起的也不算少數。
綜合來講,一個優秀的學歷對於清華申請仍然是一個加分項,但並非是決定錄取與否的關鍵因素。
二、工作背景
工作經驗方面還是很合情合理的,年限在9-10年;但管理人數下降了,這點可以理解為新興行業、人才密集型行業的錄取者在提升,勞動密集型行業的錄取者比例下降了,畢竟金融互聯網管幾十個人就不錯了,但如果傳統行業,管幾百個人並不罕見。
行業和職能雖然是Consulting和Finance是主流,但是其他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所以不用擔心自己不是主流專業或者主流職業,行行都能出狀元!
此外,名校MBA對考生的工作背景要求非常高,錄取者大都為知名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成功的創業者。
三、收入水平
收入上,不出意外的再次上漲,16屆是52萬,17屆是58.9萬,而過去一年的錄取的平均值已經是64.3萬了。可以想像,未來幾年的平均大概是70-75萬左右。
此外,在80%區間的描述上,收入的下限從20萬提升到了30萬,而上限也從70萬變成了100萬。這意味著30萬以下收入者通過的概率就非常非常低了隨著報考人數&學費價格的不斷上升,名校MBA對這方面的篩選肯定也會越來越嚴格,40-120萬估計是未來幾年的多數情況。
不得不承認,大家的背景都很牛逼,簡直是「三圍」面面可觀人群。不同行業、不同成長經歷和不同視角的人才匯聚在MBA項目,相互交流和碰撞思想,互通有無,這也正是MBA為大家提供交流平台價值的體現。
MBA院校雖然看重硬指標,但更看中個人的發展潛質,華章老師相信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夢想,而且都懂得如何用正確恰當的方式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呈現在商學院面前。即使你是名不經傳的「草根」一族,如果能讓考官看見你的無限潛質,想要脫穎而出也不是難事。不能拼學歷,咱就拼潛質!
❽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學院介紹
北京大學是享譽世界的百年名校,光華管理學院是中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
1985年北京大學成立了經濟管理系和管理科學中心,1993年在原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管理系和北京大學管理科學中心的基礎上成立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994年北京大學與光華教育基金會簽定合作辦學協議,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學院成立後,由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擔任院長。2005年4月,厲以寧教授為名譽院長;2006年9月8日,張維迎教授為院長。
學院設有9個系,分別是:應用經濟學系、金融系、組織管理系、市場營銷系、戰略管理系、會計系、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系、商務統計與經濟計量系、衛生經濟與管理系。
學院積極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掛靠學院的研究機構有:北京大學管理科學中心、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際會計與財務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網路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中小企業促進中心、北京大學二十一世紀創業投資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企業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經濟分析與預測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復雜性科學虛擬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經濟與WTO研究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華人企業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國際金融研究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社會系統分析與模擬實驗室、北京大學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戰略研究院等。
截止2007年9月,學院有全職教師100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0人,講師28人。全職教師中有94人獲得博士學位,其中57人在海外及香港獲得博士學位。學院還聘任了多名訪問教授與兼職教授。
學院設有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三個層次的學位教育。本科現有金融學、會計學、市場營銷三個專業;碩士研究生設有國民經濟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企業管理、會計學、統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碩士(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10個專業;學院設有國民經濟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企業管理四個博士生專業,其中國民經濟學是國家重點學科。
截止2007年9月底,學院共有學生3181人。其中全日制大學本科生672人,普通碩士研究生 313人,MBA學生1330人, EMBA學生560人,MPAcc學生145人,博士研究生161人,各項目留學生90人。為了體現交叉學科的特點,在本科招生中學院多年堅持文理兼收的原則,吸引了全國高素質的學生,最近幾年每年都有十多名各省市高考第一名進入光華管理學院。
學院重視學科建設,課程設置不斷完善。在教學中,學院在重視經濟管理的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決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學院設置的各專業與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在社會上很受歡迎。
學院在搞好學位教育的同時,還開辦了多種形式的高級管理人才培訓班,承擔了國家、省市、部委以及企業、單位的科研任務,在中國的經濟改革、企業的股份制改造、跨國公司經營管理、金融體制改革、宏觀經濟運行與分析、教育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決策支持系統、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學院與國家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保持著經常的聯系,聘請了學術造詣深厚和富有實際管理經驗的專家學者作為學院的兼職教授,邀請他們到學院舉行專題講座。
學院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杜克大學富科商學院、曼隆學院、加拿大約克大學商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國ESSEC商學院、荷蘭蒂爾堡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
學院一萬一千多平方米的教學科研樓於1997年秋投入使用。在建中的光華新樓,建築總面積近三萬平方米,是一座集教學、科研和辦公為一體的綜合性設施。新大樓的建成,將顯著改善學院教學、研究和辦公條件。
管理學院的師生員工決心發揚團結、博採、實踐、創新的精神,學兄弟院校之所長,集世界管理之精粹,努力提高教學科研水平,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建設世界一流的商學院。
❾ 校友的延伸研讀
校友會又名舊生會、同窗會、同學會、同窗會,是社會組織,是聯誼會組織,成員主要是校友和舊同學,顧問可能有教師、校長、前會長、知名校友、慈善家贊助人、社會名人、律師、會計師等。
舊生會的內部架構有會員、幹事、閣員及學生會會長、秘書、外事公關、會刊出版、會員福利、財務、總務等職位。
官方組織的校友會可以由校方資助及組織,目的是團聚歷屆的畢業生,有助學校發展,包括協助舊生在社會上地位的發展,最終回饋母校。台灣在台灣日治時期校友會便多以校長為會長,而在1920年代後才逐漸轉型為民主選舉讓學生自由推舉校友。
自發組織的校友會,成員可能由舊同學互選及自選產生,活動的目標是為聯誼、會員福利及社會公益服務,少有向母校抗爭企圖。但據記載,早期(二十世紀初)的同學會也有以自發共同學習為目標者。 是指在校友的社會活動中以母校為核心,通過母校與校友、校友與校友、母校與社會之間所產生的物質、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給母校、校友以及社會帶來客觀收益的經濟活動。它以母校和校友為載體,目的是通過校友與母校之間天然的紐帶,長期不斷循環推動相關經濟活動的發展。這一概念是著名經濟學者呂世傑教授最早提出來的 。
校友資源
校友資源是學校發展中可利用的重要資源,是形成和衡量校友經濟的主要部分,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性:
(一)多元性。校友資源在高校多年的發展之後往往在行業、地域、層次、年齡梯度、社會影響方面都存在多元性。
(二)廣泛性。高校每年的畢業生數以千計甚至數以萬計,隨著高校的發展畢業生的數量將會越來越龐大。
(三)綜合性。校友資源可為學校提供人、財、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貢獻。若能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將在財政支持、參與教學科研過程、就業安置服務、高校公眾形象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獲得綜合性支持。
(四)動態性。校友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方面不斷推進發展的一個良性循環過程。
(五)潛在性。校友資源雖然具有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動態性,卻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便是潛在性,許多校友資源因為地域、年齡的各種限制,難以充分利用與開發,導致高校發展建設中寶貴資源的浪費。
因此,依託於校友資源發展起來的校友經濟也相關地呈現多元性、廣泛性、綜合性、動態性和潛在性。
高校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特殊工廠,其產品就是人才。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便是培育有文化、有素養、有熱情、有目標的青年人才進入社會,服務社會,並推動社會良性發展。這也是構造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需資源。高校培育人才是持續不斷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的投入的過程,校友能進入高校學習是一種機遇和榮譽,母校為社會培養大批人才甚至很多人才走上領導崗位,這是母校的榮譽。同時校友對於母校對自己的栽培應懷感激心態,主動承擔「反哺」義務,這也就是校友經濟發展與再發展所寄託的感情前提。綜上所述,校友經濟是當今社會高校發展可利用的必要資源,更是社會發展可利用的必要資源,是一個於高校、於校友、於社會,三方協助發展,共贏互利的價值流動過程。
浙大欲做大「校友經濟圈」
2011年5月12日,浙江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副會長羅建明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了人民幣600萬元,用以浙大醫學和法學學科建設。羅建明本人正是浙大學子。
而在2011年年初發布的中國大學評價報告中,浙江大學名次也上升至第三位,報告最大亮點在於首次將「校友捐贈」納入了中國大學評價。
「校友捐贈」和傑出校友的表現,已成為國內大學辦學水準的重要衡量指標,以至於出現了所謂「校友圈」。而浙大昨天啟動的全球校友創業大賽,即有望進一步擴大「校友經濟圈」。
投資圈十大門派 名校浙大尚無緣
國內投資圈素有「十大派系」之說:北大自由連、清華哥們兒、人大的江山、精悍的五道口、厚積的中財、上財的上海灘、志同道合武大人、廈大葛家軍……都是以學校命名的投資界校友圈。
而在2011年初由中國校友會網和《21世紀人才報》發布的2011年中國大學評價報告中,浙大在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以富豪人數66人,僅次於北大和清華,列居第三。
盡管浙大一直未列十大派系之中,但坐擁浙江這塊「創業富民」土壤,浙大一直在力推校友經濟,且從大學課程上便可見一斑:
2006年,浙大成立「創業管理精英班」,這是全國第一個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教學改革班,部分課程聘請外教雙語教學,之後更是成立了全亞洲第一個創業管理的博士點。
2007年5月,浙大校友、賽伯樂公司董事長朱敏向浙大捐資1000萬美元,成立了「浙江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目標是發展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與產業創新的研發機構,以期孵化出更好的大學生創新企業。
2008年,浙大啟動求是「求是強鷹」實踐成長計劃,首期12位知名浙商走進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園,與選拔出來的118名優秀學生結成「師徒」。該計劃已經進行到了第七期。
另一方面,浙大在校友捐贈這塊有著國內大學中的上佳紀錄:浙大「最慷慨」的傑出校友段永平以2.48億元的累計捐款創造了中國大學校友捐贈的最高紀錄。同樣的巨額捐款還有光華教育基金會捐贈1億元建立浙大光華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