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博源基金會的宗旨
「博源基金」秉承來科學精神,源倡導開放、包容的學術文化。
1、科學精神如陳寅恪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國歷史上的儒家文化將「士」與「大夫」合為一體,沒有真正形成獨立、自由的學者群體。八 十年代學界,特別是經濟學界的精英和政治精英對中國的經濟體改革達成共識,學者由此進入體制,研究也趨於政策導向。近年來許多學者抱怨被排除在體制外,政 府在做重大決策時沒有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我認為八十年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常態下政府和學術界應既相互獨立又能產生良性互動,學者應有社會責任感和批 判精神,政府應遵循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式和更大的包容性。
2、開放和包容是學術研究應倡導的文化。開放即是解放思想,解除各種意識形態和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陳雲) 。包容即不以一己之見而障目,理性對待不同的觀點。研究的過程也是學習、交流、比較、思考的過程,只有開放和包容的文化才能使科學精神得以發揚。
「博源基金」有志於建立一個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疏理問題、建立框架、尋求共識,以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進程。
㈡ 秦曉是秦檜的後代嗎博源基金的創始人。
根據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的考證,秦檜雖有一子林一飛,但後人已不可考,而養子秦熹非其所出,考慮到古代改宗的難度,現在姓秦的是秦檜後人的可能性不高,即便是秦熹的後人,也和秦檜沒有血緣關系。
㈢ 博源基金會的使命
「博源基金」致力於研究「當代中國問題」。其使命是在實證的基礎上,運用規范的學術方法對中國近三十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制度結構和國際環 境變遷做出理論解釋和評價,並探討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走向和路徑選擇。
我們認為「當代中國問題」可以表述為:中國的社會轉型,即從一個前現代性(傳統)社會轉變到一個現代性社會。這一轉型自晚清始已經歷了一百 多年的歷程,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未完成的計劃」(哈貝馬斯)。重新提出這一目標,並有序地推進這一進程關乎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是對政治家、社會精 英和民眾的社會歷史責任感的呼喚。
在關於「當代中國問題」的研究中,「現代化」是一個更為普遍使用的主題詞。在這一敘事版本中「當代中國問題」被視為一個以經濟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進 程,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成為這一進程的主線,而政治、社會、文化領域的發展則被看作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派生的、最終由經濟決定的問題。
我們之所以用「現代性」而不是「現代化」來表述中國發展的目標,是因為盡管兩者之間有同一性,但又有著不同的含義。「現代性」是指歐洲啟蒙運動所倡 導的自由、理性、個人權利等核心價值觀和以此為基礎建立的市場經濟、民主政體和民族國家等一整套制度,即現代文明秩序;而「現代化」在中國的語境中主要是 指經濟的發展和民眾福祉的改善,亦被理解為「民富國強」。「現代性」和「現代化」構成了中國一百多年來社會轉型的兩個不同主調的「雙重變奏曲」(李澤 厚),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前者總是被後者所淹沒。
「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提出是理念上和政策上的重大突破。作為理念,需要更深入的解讀和闡述,使之提升成為廣大民眾所認同的價值觀。「以人 為本」不應理解為「民生」的同義詞,首先要以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為本,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秩序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作為基本的政策,要有制度的支撐,否則要 么淪為空泛的口號,要麼變成利益集團獲取「正當性」(韋伯) 的工具。
㈣ 博源基金會的結構
總幹事:何迪
理事會成員:
中國:秦曉、何迪、吳曉靈、高西慶、汪建熙、李回劍閣、答曹遠征
中國香港:史美倫
美國:Brent Scowcroft
歐盟:Rory Tapner、Leon Brittan
執行委員會成員:
秦曉、何迪、汪建熙
顧問委員會成員:
衣錫群、陳小魯、王波明、袁明、許善達、梁愛詩、紀文鳳、Rodney Ward、易綱、金耀基、沈聯濤、任志剛、吳敬璉、章百家
學術委員會成員:
周其仁、Jonathan Anderson、許小年、史正富、王緝思、金觀濤、曹遠征、高全喜、丁學良、馬駿、何東
法律顧問:
張毅
資金管理顧問:
田溯寧、蔣小明
博源基金會財務主管:
趙潔
博源基金會投資委員會:
汪建熙、蔣小明、朱俊偉、周舸、姜建
㈤ 博源基金會的簡介
博源基金會,得到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
博源基金會以推動學術及政策研究為目標,著眼於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及國際關系領域內的中長期問題。博源基金會倡導多學科交流,通過疏理問題、建立框架和尋求共識來促進國內外學界,政府部門及商界志士仁人之間的對話。 博源基金會提倡研究的創新模式,願為國內外各領域有識之士探索、研究重大課題搭建平台,提供資金支援和相關服務。
基金會的活動包括:組織、支援研究課題,召集年度論壇,組織年度專題講座及出版專著及論文集等。基金會以自己組織參與研究課題為主,同時也向外部研究機構及個人提供經費,資助符合基金會研究方向的課題。
博源基金會理事會由國際知名人士組成,其中包括中國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瑞銀投資銀行副主席何迪,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西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劍閣,美國斯考克羅夫特集團主席、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Brent Scowcroft),瑞銀副主席、前歐盟副主席列昂.布列坦(Leon Brittan), 前瑞銀亞太地區主席譚信樂(Rory Tapner),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委員會成員、?豐投資亞洲控股有限公司非執行主席史美倫(Laura Cha)。
顧問委員會成員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標准國際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陳小魯,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衣錫群,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總幹事王波明,前瑞銀投資銀行亞洲區主席賀利華(Rodney Ward),銀監會首席顧問、前香港證監會主席沈聯濤,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前香港特別行政區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袁明,新世界中國實業專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紀文鳳。
學術委員會成員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任周其仁,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金觀濤,復旦大學新經濟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許小年,瑞銀全球新興市場研究部主管喬納森·安德遜(Jonathan Anderson),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㈥ 博源基金會的介紹
博源基金會成立於2007年10月,是一個在香港正式注冊,得到香港政府正式內批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容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博源基金會以推動學術及政策研究為目標,著眼於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及國際關系領域內的中長期問題。博源基金會倡導多學科交流,通過疏理問題、建立框架和尋求共識來促進國內外學界,政府部門及商界志士仁人之間的對話。 博源基金會提倡研究的創新模式,願為國內外各領域有識之士探索、研究重大課題搭建平台,提供資金支援和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