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非和作給我國經濟帶來什麼好處
在中非友好合作的大潮中,截至2009年9月底,中國共向非洲國家提供各方面援助760億元人民幣,截止到2008年,中國向非洲提供各種貸款約460億元人民幣。中國幫助非洲國家援建了包括紡織廠、水電站、體育場、醫院、學校等在內的900多個項目,其中民生項目佔半數以上。
當西方國家關注「能力建設」等「軟體項目」時,中國則把更多的對非投資投向了道路、橋梁等看得見、摸得著,並能使當地百姓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硬體項目」上。成立於1994年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在向這些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貸款支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止2006年9月,中國進出口銀行在36個非洲國家支持的總計259個項目中,79%屬於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在安哥拉修建的本格拉鐵路,蘇丹的麥洛維大壩,奈及利亞的熱電廠等。
21世紀以來,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非經貿合作逐漸向貿易、投資、技術合作、改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自主能力建設等多領域拓展。在貿易領域,中非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的106億美元增長至2009年的910.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7%。其中,中國出口年均增長28.4%,進口年均增長25.64%,中國已經成為非洲第二大貿易夥伴國。中非貿易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上升到4%,占非洲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4%上升到10%。
2009年,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大宗產品價格下跌,並對中非貿易產生不利影響,但同期中國自非洲零關稅進口的商品金額達到21.3億美元,增長了80.3%。增長比較快的主要包括紡織原料及製品、金屬製品和農產品等(其中,紡織原料及製品進口5.3億美元,同比增長12.3%;金屬製品進口52億美元,同比增長20.2%;農產品進口6.6億美元,同比增長32.8%),緩解了金融危機下歐美市場萎縮引起的非洲出口困境。與此同時,中國具有傳統出口優勢、價格低廉且存在剛性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如鞋類、農產品出口實現正增長。其中,鞋類出口14.3億美元,同比增長11.4%;農產品出口15.8億美元,同比增長1.8%。
隨著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建設,中國企業對非投資快速增長。2009年,中國對非洲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3.6億美元,同比增長36.8%,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3.8%。非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非洲對華投資也逐漸擴大。截至目前,非洲國家累計對中國投資近100億美元,投資項目4000多個,很多項目由於經營效果好,進一步刺激了對華投資的增長。2009年,對華投資超1000萬美元的非洲4國,除模里西斯外有所下降外,塞席爾、南非和埃及對華投資均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其中南非對華投資4000多萬美元,同比增長超過60%。
近年來,中國對非援助規模迅速擴大,新增了債務減免和派遣青年志願者等方式;更加註重對減貧、醫療衛生、教育、基礎設施等民生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援助。農業、金融、旅遊、航空、環保等行業開始成為中非合作新的增長點。
農業方面,中國根據非洲各國的需求,充分發揮中方在農業技術、人員、資金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傳授和推廣先進農業生產管理經驗和實用技術,幫助非洲國家加快農業發展,推動實現糧食自給和脫貧減困的基本目標。截止2009年底,中國已在非洲啟動了1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向30多個非洲國家派遣了高級農業技術專家,向一些非洲國家提供了無償糧食援助,並為非洲援建農業技術試驗站、推廣站、農場等農業項目140多個。這些合作促進了非洲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緩解了當地糧食短缺的局面。幾內亞比索的水稻生產示範點、獅子山的水稻技術推廣站等在當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融方面,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等中資金融機構已進入非洲市場。截至2009年,中資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已覆蓋非洲50多個國家,為40多個非洲國家提供了政府優惠信貸。與此同時,非洲方面,目前已有摩洛哥、喀麥隆、南非、埃及和奈及利亞5個非洲國家的6家銀行在中國設立了分行或代表處。
中非旅遊合作方面,截至2009年底,非洲共有2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目前,赴非洲旅行的中國遊客在出境總人數中所佔比例不高,但增長很快。2009年,中國大陸赴非旅遊共38.16萬人次,比2008年增長18.5%;主要集中在安哥拉、南非、埃及、肯亞、模里西斯等國。隨著非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旅遊基礎設施的完善,中非旅遊合作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航空運輸是中非經貿往來重要渠道。截至2009年底,中國已與20個非洲國家簽署或草簽了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目前,埃及、衣索比亞、辛巴威、肯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航空公司已開通直達中國北京和廣州的航班;中國的南航和海航開通了由北京至拉各斯、羅安達和喀土穆的直達航線。每周往來於中非之間的定期航班已達34班。
② 中非減貧與發展基金主任是什麼級別
以下職務為正廳級幹部:
1.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直屬部委行署室和專事業單位的下屬司局室正職,全屬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副部級機關副職。
2.中共中央紀委室副主任、省紀委副書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政府、政協的直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正職,
3.副省級市人大、政府、政協的副職領導人。
4.各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人大、政府、政協的正職;
5.各鐵路局黨委、行政正職領導人
6.巡視員
正廳級以上為高級幹部。
以上職位級別不包含軍隊。
注*:
行政級別原則上與黨內職務無關,但是地方官員同時任上一級黨委常委的,級別按上一級算。
③ 真實親誠援非方針什麼意思
加強同非洲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始終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是中國長期堅定的戰略選擇。
新形勢下,中國將秉持真實親誠對非政策方針和正確義利觀,推動中非友好互利合作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真」,即平等互信、團結互助,永遠做非洲的最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中國尊重非洲國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尊重非洲國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實踐和努力,願在平等自願基礎上同非洲開展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促進雙方對彼此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了解、認同和借鑒。
中國一貫真誠支持非洲發展,不幹涉非洲國家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非方,對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與非方加強溝通協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維護共同利益。
「實」,即務實高效、合作共贏,秉持言必信、行必果的理念,不折不扣落實對非互利合作方針和舉措,在支持非洲實現自主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中非共同發展。
中國願本著「築巢引鳳」、「授人以漁」理念,堅定支持非洲國家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幫助非洲破除長期制約發展的兩大瓶頸,積極開展產業對接和產能合作,助力非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堅持以發展促和平,以和平謀發展,堅定支持非洲致力於自主可持續發展和「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在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更大建設性作用。
「親」,即人心相通、和諧共處,推動中非文明互鑒,促進思想融通、政策貫通、民心溝通,為中非友好提供堅實的民意和社會基礎。加強中非在科教文衛等社會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擴大民間交往,促進智庫、高校、媒體交流,支持地方往來與合作,鼓勵各自在對方國家和地區的人員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存共榮。
中國政府鼓勵在非企業和公民進一步關心當地福祉,積極回饋當地社會;努力為非洲人在華工作、學習和生活營造良好氛圍,不斷擴大和夯實中非友好的社會基礎。
「誠」,即以誠相待、妥善解決問題,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推進中非關系,共同為中非友好互利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
中方願與非方加強政策協調和溝通,本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通過平等友好協商,坦誠面對並妥善處理中非合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使雙方都能從真誠友好和互利合作中受益。
(3)中非減貧基金會擴展閱讀
為《推動中非合作全面發展》,提出了七大項、25小項等一系列政策建議,主要包括:
1、增強政治互信。建議的措施包括:密切高層交往;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完善政府間磋商與合作機制;促進立法機構、協商機構、政黨、軍隊、地方政府等各領域交往。
2、深化國際事務合作。主張進一步加強中非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和其他國際場合的交流與合作,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保持溝通與協調。中國還主張優先增加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和其他機構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以解決非洲遭遇的歷史不公。
3、深化經貿合作。文件提到了七個方面的合作,如助推非洲工業化;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全面參與非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中非金融合作;促進中非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深化資源能源合作;拓展海洋經濟合作。
4、加強中非發展合作。中方承諾持續增加對非洲發展援助;支持非洲加強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擴大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分享和推廣減貧經驗;加強科技合作與知識共享;加強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協作。
5、深化和擴大人文領域交流與合作。中方建議雙方拓展文化、體育交流與合作;擴大旅遊合作;擴大新聞和廣播影視合作;鼓勵學術和智庫交流;增進民間交流。
6、促進非洲和平與安全。中方提出支持非洲實現和平與安全;深化軍事合作;支持非洲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
7、加強領事、移民、司法、警務領域交流與合作。中方提出有序在對方國家增設領事機構,密切移民管理部門在打擊非法移民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支持非洲加強防暴、維穩和執法能力建設,保障在本國境內對方人員和機構的安全與合法權益;加強雙方在司法協助、引渡和遣返犯罪嫌疑人等領域合作;擴大司法協助類條約簽署、打擊犯罪和追逃追贓等領域合作;共同打擊跨國犯罪等。
參考資料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全文)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速讀|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說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