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非的第一任總統
南非共和國於1961年獨立,第一任總統是皮特維勒姆.博塔。
1916年1月12日,博塔生於南非奧倫治自由邦的一個富裕的荷蘭裔白人家庭。他的父親曾參加反抗英國殖民者的「布爾戰爭」。在戰爭中,博塔母親家族的農場被英軍燒毀,他的母親被囚禁。與許多其他荷裔白人一樣,獨立意識和對南非這片土地的歸屬感,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經過300年的殖民和定居,荷裔白人早已把南非當作自己「天賜的家園」。
博塔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固執、好鬥的性格。他20歲時從大學退學,加入了右翼民族主義政黨「國民黨」。1948年,隨著國民黨在南非執政,博塔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從這一年起,國民黨開始在南非全面構建種族隔離制度。博塔後來擔任過多個重要政府職位,包括內政部副部長、國防部長和首相。
博塔以強硬、善於弄權的執政風格而著稱。當黑人民眾為政治權利而奮起抗爭時,他以強化國家機器進行無情鎮壓,並挑動黑人部族之間的沖突加以分化瓦解。他在擔任首相時曾有一句名言:「我們要麼適應(形勢),要麼滅亡。」然而,這句話似乎更多地是他鞏固個人權力的借口。
博塔政府於1983年建立了三院制的國會,在人口上佔少數的白人控制著立法權和絕大多數政府權力;印度裔及其他有色人種,只有在涉及本社區事務中的法律上才有立法權;占人口大多數的黑人,則在政府中沒有任何發言權。此次修憲進一步鞏固了博塔本人的權力。1984年,他出任南非首位總統。
1984年以後,黑人暴動席捲全國,博塔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數以萬計的民眾遭到逮捕,被酷刑折磨甚至殺害。南非政府以「恐怖組織」等名義,宣布反種族隔離制度的「非洲人國民大會」等數十個組織為非法,關閉了多家報刊,並對非國大在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等國的成員進行秘密襲擊。有報道說,博塔本人親自下令折磨並暗殺非國大成員,「大鱷魚」的惡名亦傳遍世界。
博塔政府的強硬立場和南非國內的鎮壓活動,激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南非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但南非豐富的黃金和鑽石礦藏,足可令政府支撐多年。在經濟制裁達到最高峰時,南非軍火工業十分發達,非但能自給本國軍隊,甚至還參與了以色列開發核武器的秘密計劃。
1989年7月,博塔在國內外壓力下,會見了已被監禁27年的非國大領袖納爾遜曼德拉。曼德拉後來回憶說:「據說他是一個頑固、不願意與黑人領袖談話的人。當時我就下定決心,如果他以某種不禮貌的方式對待我,我必須讓他知道這種行為是多麼不受歡迎。」但令曼德拉感到意外,博塔微笑著與他握手。「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他對我沒有任何敵意。」
然而,雙方談判破裂,博塔仍舊拒絕釋放曼德拉。當年晚些時候,博塔患輕微中風,被迫辭職。博塔的繼任者、費德里克德克勒克甫一上任,便迅速著手廢除種族隔離,將非國大等反種族隔離的政黨合法化,釋放曼德拉,並於1994年舉行了南非首次多種族大選。結果,曼德拉當選南非首任黑人總統。
1998年,博塔被指控參與了十年前爆炸「非洲教會理事會」總部的活動,並因拒絕向「和平與和解委員會」作證而被判藐視法庭。直至今年早些時候,他仍堅稱自己不是種族主義者,「我沒有什麼可道歉的。我永遠不會乞求赦免,現在不會,明天不會,將來也不會。」
當地時間2006年10月31日,90歲的皮特維勒姆博塔因心臟病,於他在南非西海角荒地村的家中去世。
10月31日,曼德拉在一份聲明中向博塔致以哀悼。他說,「對許多人來說,博塔仍舊是種族隔離的象徵。但我們也應當銘記,他為南非最後實現和平協議所做的最初工作。」
11月8日,姆貝基和德克勒克率領多名政府官員出席了在喬治城一個教堂中舉行的博塔葬禮。教堂外有部分普通民眾聚集示威,表示決不原諒博塔。博塔的老朋友、一位來自約旦的福音派牧師在葬禮的佈道中號召和解:「或者你埋葬過去,或者由過去將你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