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安德魯·卡內基基金會
卡耐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卡耐基基金會官方網站: http://www. carnegie.org/ 卡耐基基金會簡介 成立於1911年,在紐版約權注冊。其創始人 安德魯·卡耐基 , 宗旨是「增進和傳播知識, 並促進美國與曾經是英聯邦海外成員的某些國家之間的了解」。 2000 年資產14億美元。 在成立基金會前,卡耐基作為個人已有多項捐贈, 最著名的是建立公共圖書館,20 年中,共捐款建立了2000座圖書館。 其名下的基金會和非營利機構除卡耐基基金會外,還有卡耐基學會、 卡耐基理工學院、蘇格蘭大學卡耐基 信託基金 、 卡耐基華盛頓研究所、卡耐基英雄基 金、卡耐基促進教學基金會、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②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今天
嶄新的國際時代正在到來。隨著新權力中心的形成,即便是最強大的國家,控制各種力量以影響國內外事務的能力已經降低。和平的願望主導著各個大國,但破壞穩定的沖突還在加劇。經濟的一體化帶來了全球性的空前增長,但也引發了新的挑戰。融入國際市場和被拒該市場大門之外的國家之間的鴻溝正在加深。
我們仍然面臨著強權政治和傳統的安全威脅,但全球化趨勢中復雜而不時出現的沖突性影響正在改變國際關系的法則和地緣政治的策略。許多地區的權力和影響力正在向非國家性的角色轉移,包括跨國公司、非政府機構和犯罪聯盟。這些重大的變化對國際的安全和人類的福利有深遠的影響,這也正是卡內基研究院當前研究和工作日程中的主要內容。
卡內基研究院主要通過四大部門的活動—全球性政策項目,俄羅斯和歐亞問題項目,中國項目,以及《外交政策》雜志,來協助制定關於傳統和新興問題的政策辯論內容。 卡內基研究院探討與中國有關的一系列問題。中國項目研究重點是中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經濟改革、以及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國項目還關注與中國有關的區域安全問題,對亞洲和中國與防止核擴散和軍備控制有關的問題提出分析。卡內基研究院與北京中央黨校的國際戰略研究所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合作計劃,也與中國的其他學術機構探討勒對中國法律改革等項目進行聯合研究的可能性。
③ 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為什麼要創立慈善基金會,並且捐那麼多錢這與信託有什麼關系
「有錢人在道義上有責任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因為所有超過家用之外的個人財產都應該被認為是讓社會受益的信託基金。」——卡內基
在美國,富人熱心慈善事業有其歷史文化淵源。在美國有這樣一種新教理念,即富人只是社會財富的管理人。在美國,在法律上,財富是私有的,但是在道德和價值的層面上,超過生活需要的財富就是社會的。早在19世紀,美國的富豪卡內基寫了一篇《論財富》的文章,被稱為「財富福音書」。卡內基認為,把多餘財富作為遺產讓親屬繼承,雖是人之常情,卻往往給接受人帶來利少弊多的影響。他說:「我給兒子留下了萬能的美元,無異於給他留下了一個詛咒。」他支持國家徵收累進遺產稅的做法,並認為,這是國家通過徵收累進遺產重稅,譴責自私的百萬富翁的毫無價值的生活方式。他還認為,處置多餘的財富,讓其真正有益於社會是一種本領。「賺錢需要多大本領,花錢也需要多大本領。」他不大主張把財富零星地施捨給窮人,而是可以通過辦企業的方式管理財富,使之升值,以有利於公眾利益。卡內基自己辦了基金會,資助貧困人群、文化和教育事業。他還捐資興建了荷蘭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所在的和平宮。他認為,富人在生前應該處置好自己的財富,使之有利於公益,而「死時越有錢,死得越丟臉」。生活在朝氣蓬勃而又狂熱進行物質生產的世界裡,面對工業化進程產生的貧富差距和利益摩擦,卡內基悟出了富人如何為人的道理,即「恰當地管理財富,以使同胞手足之情能維系貧富之間的和諧關系」。美國社會的有序運轉,與這些理念不無關系。
美國富人爭相回報社會,一方面有他們的品格因素,也有宗教中「博愛」思想的影響,與美國的社會財富管理制度也有直接關系。完善的遺產稅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刺激著美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美國的遺產稅、贈予稅以高額累進而著稱。當遺產達到300萬美元以上時,稅率高達55%,而且還要先納稅後繼承。所以,要繼承大額遺產阻礙重重。有些州還規定,政府不僅對遺產征稅,對遺產繼承人還要加征一次稅。而建立慈善基金會或捐助善款則可獲得稅收減免。可以說美國是世界上的捐款大國,「捐贈活動」蔚然成風,在社區里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捐款活動。不少富人樂善好施,信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原則,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的貧富矛盾。
在美國社會,金錢確實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我們在鄙視那些拜金主義的丑惡現象之餘,也應看到其財富倫理觀中積極的一面。排名世界前兩位的富豪,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金錢是什麼,賺錢為什麼。也許,他們不是完美的人,但至少,他們不是異化的人。
④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簡介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原稱基金會)是美國成立最早又頗有影響的研版究院之一,是卡內權基家族的第二大基金會;同時,它也是美國著名的主流思想庫,標榜超脫黨派、兼容並蓄,以「促進國家間合作以及美國的國際交往」為宗旨,並重視研究的「實際結果」。通過對其政治觀點和傾向性的分析可知,研究院偏向於國際主義、多邊主義,主張進行裁軍、軍備控制、接觸談判和國際合作,並支持把聯合國作為國際論壇和世界秩序的象徵,思想傾向屬於典型的「中間派」。
研究院主要研究國際事務和美國外交政策,特別是移民問題、核不擴散問題、地區沖突問題、多元主義、民主建設和使用武力問題。其總部設在華盛頓,在莫斯科等城市設有研究中心。除了日常研究,研究院還通過實地考察、舉辦會議、出版刊物、提交研究報告、合作研究等形式,擴大其政治影響和學術地位。研究院也把「培養軍備控制、地區安全、國際法等國際事務研究與活動的人材」作為其重要宗旨之一。
⑤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機構概況
研究院的核心領導是由25人組成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前政府官員、公司銀行經理董事、研究院負責人。現任董事會主席由唐納德森公司(Donaldson)總裁威廉·唐納德森(William H. Konaldson)擔任,副主席是威廉·克諾里公司(Willians & Connolly) 合夥人格瑞格里·克瑞格(Gregory B.Craig)。董事會成員包括摩根·斯坦利顧問主任理查德·迪普斯(Richard A. Debs),艾森豪威爾世界事務研究所所長蘇珊·艾森豪威爾 (Susan Eisenhower),對外關系 委員會總裁里斯里·蓋博(Leslie H. Gellb),聯合國秘書長兒童與武裝沖突特殊代表奧拉瑞·奧圖諾(Olara A. Otunnu),布魯金斯學會總裁塔爾博特(Strobe Tahott)等。
研究院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中心地區,與白宮、國會山、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毗鄰,與美國著名思想庫——布魯金斯學會只有一牆之隔。該總部設有行政辦公室、財政服務部、交流部、人力資源部、計算機系 統部、研發部、《外交政策》刊物部及圖書館,共有成員100人。此外,研究院的莫斯科中心還有成員41人。傑西卡·馬修斯 (Jessica T. Mathews)從1997年5月起擔任研究院總裁至今。她在70年代曾擔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球問題辦公室主任,後參與創建世界資源研究所,也擔任過《華盛頓郵報》編輯和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人員。1997年,她在《外交季刊》上發表《權力的轉移》一文,被評為該雜志75年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文章之一。自擔任研究院總裁之後,馬修斯著手擴大莫斯科中心,在中國啟動合作研究項目,創立全球化研究項目,並把《外交政策》由季刊變成為雙月刊。
參加該研究院的專業研究人員既擁有相當的學術水平,又有在政府內實際工作的經驗,其中不少人被政府任命為重要外事官員或政策顧問,或應邀參加政府舉辦的各種會議,出席國會昕證會,因此與政府、國會、國務院的關系密切,其活動也受政府和國會人士的重視和支持。除以上途徑,研究院還通過出版、參與電視媒體、舉辦記者招待會和其他各種會議,對政府制訂對外政策和國會辯論施加廣泛影響。它與對外關系委員會及重要的日耳曼·馬歇爾基金會關系更為密切,協同辦公,並互任理事。研究院還組織「初級學者計劃」,每年挑選優秀大學本科生參加,組織他們研究國際關系,參加討論,幫助導師撰寫文章,了解華盛頓外交政策的運作等。 研究院出版的《外交政策》是世界上非常有影響的國際政治經濟期刊。該雜志被美國政治學會評為「國際關系領域的知名刊物」,以英語、土耳其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在128個國家內發行。此外,研究院還有不定期出版的《政策簡報》(Policy Brief)、《問題簡報》(Issue Bdef)、《工作報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