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胡氏愛心基金會胡少軍
美國胡氏慈善抄教育基金會是美籍襲華人、美國海倫娜投資公司董事長胡余錦明女士秉承其父、20年代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余天休先生「關注教育、開發西北」理念,與丈夫胡國健醫師2006年正式在美國加州注冊設立的以資助中國西部貧困學生為宗旨的慈善組織;
基金會資助貧困生的資金全部來源於胡余錦明夫婦個人資產,年近八旬的胡余女士現在還堅持上班,每次返回中國大陸十幾個小時航程總是乘坐經濟艙,以便用節省下來的美元資助更多的貧困學生。
自2000年以來,在甘肅、陝西、山西、貴州、新疆等省區捐資助學已達1634.7萬元,受到陝西省副省長朱靜芝、甘肅省副省長郝遠親切接見。 胡余女士在自己寫得《鄉情在呼喚》中說:「雖然很小就離開了祖國,但是中國如何改變,每一個變化都分分秒秒牽動著我的心。」
在談到自己捐資助學時,胡余女士真心希望在改革開放大好政策下致富的大陸人士、所有海外僑胞,「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這是一份人人皆可參與,並且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讓我們一同分享這份助人的快樂吧!」
『貳』 甘肅省老少邊困地區教育發展基金會環境怎麼樣
甘肅省老少邊困地區教育發展基金會是由甘肅省教育廳主管的省級基金會,由甘肅省民政廳注冊登記,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是甘肅省唯一一所以發展教育為宗旨的基金會。
甘肅省老少邊困地區教育發展基金會聘請原甘肅省委書記李子奇、原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許飛青、盧克儉,原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杜大仕為名譽理事長,聘請原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慧娥,原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崔正華為名譽副理事長,聘請原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柯茂盛、原甘肅省政協副主席韓正卿、原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郝洪濤、原甘肅省教委主任羅鴻福、原甘肅省文化廳廳長張炳玉、原甘肅省經委副主任劉長凱、原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炳武等為顧問。理事會由省內各有關方面領導、社會賢達和社會各界熱心教育事業的各方面人士組成。
甘肅省老少邊困地區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要從事:募集資金,組織資助我省的貧困家庭學生完成學業,獎勵對甘肅省教育改革和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舉辦各類培訓班,培訓和獎勵青年教師和優秀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接受國內外支持甘肅省教育事業的單位和個人提供的捐贈資金,開展國際合作,從事項目開發,舉辦各類教育實體,積極為甘肅的教育發展事業貢獻力量。
基金會下設:普通教育工作委員會、職業教育工作委員會、民族教育工作委員會、教育實業發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少兒教育中心、辦公室、募集部、項目部、信息聯絡部、策劃部、財務部等工作部門。
教育是關於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事,也是關系億萬學生成長和家庭幸福的大事。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的教育事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十分落後,特別是老、少、邊、困地區,尚有不少學生仍在十分簡陋的房屋和窯洞中讀書,還有些兒童因家境貧寒上不了學或面臨綴學。因此需要社會各界伸出雙手,積極支持甘肅的教育事業。
甘肅省老少邊困地區教育發展基金會衷心希望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國內外有識之士、社會賢達,把支持發展教育事業、助學濟困看作是一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看作是一項應盡的社會義務。也懇切希望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都積極捐資捐物,關心下一代,支持教育事業。
伸出我們的雙手,助學濟困,奉獻愛心。
『叄』 無止橋的無止橋基金會介紹
早於2005年,在鍾逸傑爵士的支持和響應之下,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吳恩融教授與一眾有心人發起了一項名為「良橋助學夢成真」(A Bridge Too Far)的建橋計劃,當時香港及內地超過60多位熱心大學師生在烈日下捲起衣袖,搬石織網、涉水河,發揮互助精神,憑借無止愛心、關心和決心,親手為甘肅山區村民建橋助學。是次項目不單為村民實現多年來的建橋夢想,也給予身在福中的香港學生有機會身體力行體驗農村生活,為生命帶來正面的改變。
是次項目在這有形的橋梁背後,同時也搭通了香港與內地的溝通大橋。因此,基金在鍾逸傑爵士、紀文鳳小組、吳恩融教授等熱心人士的努力和推動下,決定在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在香港成立無止橋慈善基金,讓更多來自香港及內地不同大學的大學生也能參與其中,促進彼此的了解,加強彼此溝通,並建心橋。 基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發性參與,因此無止橋項目將由學生主導,由相關學院及學系老師指導進行。我們期望藉此促進學生對中國地方文化、自然環境和社會民生等各方面的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並鼓勵他們親身為內地有需要的社群作出貢獻。
(1)學生主導;
(2)著重學生自發性參與;
(3)教職員督導;
(4)由相關學院及學系老師指導進行;
(5)跨大學活動意念;
(6)促進大學之間互相學習、分享與支持;
(7)促進學生個人發展;
(8)促進學生對內地的了解,親身為內地有需要的社群作出貢獻,培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承擔。
自2007成立以來,無止橋一直致力鼓勵大學師生踏足內地、體驗農村、貢獻國家,提倡社會因地制宜、尊重地方文化,運用可持續的環保理念修橋築路、翻新村校、建設生土農房和社區中心等,一方面改善民生,同時連系起香港與內地年靑人,並為超過2,800名大學生提供畢生難忘的農村服務學習體驗,透過項目為偏遠山區村民帶來實質而正面的改變。
此外,無止橋在2008年起已重點鼓勵和支持大學團隊開展一系列研究和實驗,融合現代技術成功完成一系列抗震夯土重建示範,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手在馬鞍橋村開展四川災後重建建造示範項目,成果獲得國際和專業機構的認同和嘉許,榮獲獎項包括:環保建築大獎 2010 (新建建築類別 – 亞太地區:社區設施大獎)、首屆中國設計大展優秀設計獎等。
承先啟後,無止橋近年亦在甘肅省馬岔村開展現代夯土綠色民居建造示範項目,不但大大提升了生土農房建築的抗震安全性、保溫性和環保性,同時將這種改良了的傳統夯土建造工藝在當地與民共建的過程中得以承傳。此外,無止橋和住建部更一起統籌完成圖文並茂的建造技術指導圖冊,將好的理念和技術推廣到更多適合開展的地區,同時鼓勵更多社會各界的專家和熱心人士,共同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
『肆』 甘肅省民政廳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甘肅省民政廳設13個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政策法規處)。
負責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政務公開、督察督辦、政務協調、安全保密和信訪工作;負責民政信息管理和宣傳、理論研究工作;指導全省民政系統法制建設;起草相關法規規章;負責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審核工作;承辦相關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的應訴工作。
(二)民間組織管理局(甘肅省民間組織執法監察局)。
按照管轄權依法對全省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進行登記管理和執法監察;指導和監督各地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管理工作;負責在甘全國性社會團體分支(代表)機構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優撫處。
承辦有關人員傷殘評定和烈士評審工作;指導監督各項優待撫恤政策的落實;承辦優待撫恤資金的分配和監管工作;指導烈士紀念建築物和其他優撫事業單位管理工作。
(四)安置處。
承辦城鎮退役士兵、轉業士宮、復員幹部、殘疾士兵、軍隊離退休幹部和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的接收安置和服務管理工作;承辦安置、軍休、軍供資金的分配和監管工作;指導軍隊離退休幹部休養所(站)的建設和管理服務工作;指導軍供站工作。
(五)救災處(甘肅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
擬定救災工作政策;承辦救災組織、協調工作;組織指導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體系建設;承辦災情核查和統一發布工作;承辦救災款物管理、分配及監督使用工作;組織協調緊急轉移安置災民、農村災民毀損房屋重建補助和災民生活救助;承辦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和中央級生活類救災物資代儲工作;組織和指導救災捐贈;擬訂並組織實施減災規劃,開展減災合作與交流。
(六)社會救助處。
擬訂社會救助規劃、政策和標准,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組織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城鄉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工作;承辦中央和省級社會救助資金的分配和監督管理工作;指導農村敬老院建設和服務管理工作;承辦全省城鄉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工作。
(七)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
牽頭擬訂城鄉基層群眾自治建設和社區建設政策;指導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加強和改進基層政權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推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指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社區組織幹部的表彰工作。
(八)區劃地名處。
負責行政區劃及行政區域界線的管理工作;承辦行政區域的設立、撤銷、調整、更名和界線變更及政府駐地遷移的審核報批工作;指導地名管理工作。
(九)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
擬訂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規劃;指導老年人、孤兒、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社會福利和權益保障工作;指導社會福利機構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管理本級福利彩票公益金;組織和指導社會慈善、社會捐助等社會扶助活動。
(十)社會事務處。
指導婚姻登記管理、殯葬管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和兒童收養工作;承擔涉外和涉港澳台婚姻登記、涉外收養登記、經營性公墓的審批工作;推進婚俗和殯葬改革;指導婚姻、殯葬、收養、救助服務管理機構工作。
(十一)規劃財務處。
擬訂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承辦民政基本建設項目申報工作;指導和監督中央、省財政撥付的民政事業資金管理工作;負責機關財務及直屬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承擔民政統計工作。
(十二)人事處。
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的人事和機構編制工作;承擔民政科技管理和民政職業技能鑒定有關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定社會工作人才發展規劃,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和相關志願者隊伍建設;負責機關離退休幹部管理工作。
(十三)甘肅省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組織、指導、協調全省雙擁工作;負責協調軍民共建工作;承辦省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承辦省委、省政府、省軍區交辦的工作。
機關黨委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伍』 甘肅省民政廳的機構沿革
(一)甘肅行政公署民政處
甘肅省政務處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翌日,成立甘肅省政務處,接管國民黨政府甘肅省民政廳,接收民政系統幹部181人,留用40人,政務處受甘肅行政公署領導。業務是接管原省政府有關民政機構及救濟慈善單位,負責對西進新疆部隊的支前工作,擁軍撫屬及復員軍人安置,廢除保甲制度,試建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小組,調整行政區劃,處理留散各地的戰俘、警政人員及難民、乞丐,進行社會救濟,特別是老解放區的救濟,成立各地生產教養院,實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禁娼戒毒,婚姻登記,民事調解等。
甘肅省人民政府民政廳
1950年1月,成立甘肅省人民政府民政廳,設秘書室及四個科。同年3月,省人民政府制定《甘肅省人民政府民政廳組織規程》(草案),規定民政廳各科、室職能:秘書室掌管會務、調研、文書處理、宣傳通訊、財務和交辦事務;一科管基層政權、區縣幹部培養、考核、獎懲、任免;二科管行政區劃、市政建設、戶籍整頓、選舉、土地登記、民族政策、民事調解;三科管社會救濟、救災、婚姻、殯葬、兒童保育、禮俗改革、宗教、禁煙禁毒、麻瘋病及精神病患者的教養、人民團體登記;四科管戰勤動員及調劑、動員參軍歸隊、擁軍優待、撫恤安置。同年9月,全省第一次民政工作會議在蘭州召開。會議中心是研究搞好民主建政,其次為生產救災、復員工作。
1951年,確定民政工作以建政、優撫、社會救濟三項為主要內容。
1952年5月,一、二、三、四科改稱為民政科、社會科、幹部科、優撫科、財務科五個科,秘書室不變,廳編制60人。同年下半年,優撫科改為廳屬優撫局,幹部科撤銷,其業務交省人事廳,增設甘肅省轉業軍人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1954年2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知精神麻瘋病院交衛生部,民族工作交省政府辦公廳,文物古跡管理交文化部門,正規盲啞學校交教育部門,原附屬在生產教養院或以救濟為主的盲啞學校或盲啞班仍由民政部門負責。保育工作,除民政部門繼續管理私立托兒所、街道托兒站外,其他分別交教育、衛生部門。無交通機構之地區的交通工作交建設部門。同年9月,增設地政科、救濟科。據1955年4月統計,省民政廳幹部95人。
(二) 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民政廳
1955年4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民政廳改稱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民政廳,設七個科室,即秘書室、社會科、民政科、優撫局、地政科、救濟科,財務科。工作任務共15項:追認烈士、發證撫恤、烈士紀念建築物修建;評定革命殘廢人員等級、殘廢撫恤、殘廢軍人安置;烈軍屬就業及組織生產、烈軍屬特殊困難補助;擁軍優屬、接待過境部隊、支前;接收安置復員建設軍人;社會救濟,遊民乞丐收容、教養遣送;農村救災;社會團體審查登記;華僑事務;行政區劃調整;基層政權建設;婚姻登記;流入城鎮災民、農民的安置處理;農村戶口登記;國籍問題處理等。
1956年2月,根據內務部指示,各級民政部門掌理的農村戶口登記、統計及國籍問題處理工作交各級公安部門,地政工作交省建委。3月,民政廳增設移民局,編制30人。同年,民政廳內機構調整為六個,即:辦公廳、優撫局、社會科、移民局、民政科、財務科。
1958年,根據國家精減機構,緊縮編制的要求,廳內幹部職工人數由1955年底的102人壓縮到67人,1959年初壓縮到58人。同年,民政廳先後接收全民集體福利生產工作和省監察廳業務。7月22日,根據省人委決定接管的監察工作確定:凡屬省人民委員會任命的行政工作人員,其升職、通令嘉獎或降職撤銷、留用察看、開除等紀律處分,由主管單位提出意見,省民政廳審議後報省人委批准。
1959年,增設測繪科。同年11月27日,測繪科劃歸省基本建設委員會領導。11月30日,省民政廳設立人事局,接管原甘肅省人委人事局的全部業務。
1961年初人事、監察工作交出。同年下半年,增設制止人口外流辦公室。
1963年後,廳下設二室、一局、二科,即辦公室、制止人口外流辦公室、優撫局、民政科、社會科。
1964年10月,廳內務科改為處。至1966年,省、地、縣民政幹部由1958年的364人增加到959人。
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民政外事人事組、民政衛生組、民政組。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3月8日,省人委成立農業生產辦公室,下設秘書組負責民政工作。3月20日,甘肅省成立「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下設生產辦公室,仍由秘書組負責民政,同年8月31日,第一線指揮部改稱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生產指揮部。10月6日,指揮部辦公室成立民政外事人事組,辦理民政業務。
1968年1月13日,省革命委員會下設四部一室,仍由生產指揮部兼管民政日常工作。同年9月26日,成立甘肅省民政廳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廳機關除少數幹部調省生產指揮部工作外,其餘人員編入學習班,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並有一部分人員被下放農村勞動。
1969年3月,生產指揮部成立民政衛生組。
1970年8月,生產指揮部單設民政組,辦理優撫、社會救濟、退休老幹部管理等民政業務。
甘肅省革命委員會保衛部民政組
1971年8月10日,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民政組撤銷, 民政工作移交甘肅省革命委員會保衛部。保衛部下設民政組,辦理民政日常事務。
1972年春,民政工作實行「分散管理」,將救災、救濟、優撫、擁軍優屬歸財政;行政區劃、收容遣送歸公安;盲人聾啞人、麻瘋病人、精神病人安置、教育、管理歸衛生;復員轉業軍人安置歸計劃、勞動。民政組僅負責殯葬管理、婚姻登記、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城鎮居民上山下鄉等工作。翌年2月,救災、救濟、優撫、擁軍優屬等工作仍劃歸民政管理。
(三)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民政局
1973年10月,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民政局成立,內設民政處、社會處、優撫處、辦公室。工作范圍是:救災、救濟、扶貧、社會福利、優撫安置、行政區劃、邊界調處、殯葬改革、婚姻登記、移民安置、城鎮居民上山下鄉遺留工作、國民黨寬釋人員安置等。
1976年起,徵兵工作由省軍區、省革命委員會民政局共同負責。
1978年,國家民政部恢復後,同年11月,省革命委員會在蘭州召開全省民政工作會議,重新明確民政部門的職責范圍。同年底,使1972年交由、其他部門「分散管理」的民政工作復歸民政部門管理。
1980年4月7日,成立甘肅省盲人聾啞人協會,由省民政局代管。8月8日,設立甘肅省邊界領導小組辦公室(縣級)。
(四) 甘肅省民政廳
1980年11月18日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民政局改稱甘肅省民政廳。
1981年5月20日,成立復退軍人和軍隊離退休幹部安置處,對外稱甘肅省復退軍人和軍隊離退休幹部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
1983年6月,廳內機構設五處二室,即:民政處、優撫處、農村救濟處、城市福利處、復退軍人安置處和辦公室、邊界領導小組辦公室。同年9月,甘肅省邊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由縣級升為地級單位,與省民政廳合署辦公。邊界辦公室設綜合處和一處、二處。
1984年1月,甘肅省政府決定,原由民政部門主管的盲聾啞學校改歸教育部門主管。
1984年4月6日,成立省扶貧救災領導小組,在省民政廳設扶貧辦公室。4月9日,設計劃財務處。
1985年2月,廳辦公室下設秘書科、人事科、行政科。7月29日,設政策理論研究室,扶貧辦公室並人農救處。10月23日,成立甘肅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同年12月24日,省政府決定,福利基金會與省盲聾啞協會署辦公。
1987年3月,設臨時機構民政志編纂辦公室。同年12月24日成立民政廳直屬縣級事業單位甘肅省假肢廠。28日,成立甘肅省民政學會,會長由甘肅省民政廳副廳長朱瑜擔任,至1990年底有會員171人。
1988年3月,增設甘肅省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委員會辦公室和廳屬民政福利企業公司(縣級)。同年5月,增設城鄉基層政權處。8月,成立甘肅省殘疾人聯合會(副廳級),由民政廳代管。9月,甘肅省測繪局地名辦公室及業務劃歸甘肅省民政廳領導。
1989年4月,設城鄉社會福利企業管理處。10月,成立甘肅省榮譽軍人療養院。
1990年1月,增設甘肅省社會團體登記管理處。同年9月,成立甘肅省軍隊離退休幹部休養所。
1990年底,甘肅省民政廳機構設置為:廳機關15個常設機構,2個臨時機構。與民政廳合署辦公的地級單位「甘肅省邊界辦公室」下設3個處。民政廳代管的副地級單位「甘肅省殘疾人聯合會」下設5個處室。廳直屬單位3個。
1993年下半年省殘疾人聯合會成立黨組,省民政廳不再代管。
1995年11月,全省黨政機關機構進行改革,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廳(含邊界辦公室)設14個職能處室和機關黨委,甘肅省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委員會辦公室(對外稱「甘肅省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列入廳機關行政處室序列。
2001年2月,政府機構再次進行改革。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廳內設辦公室、民間組織管理局、優撫安置局、救災救濟處、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處、計劃財務處、區劃地名處、邊界管理處和甘肅省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村社會保障處劃歸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另設事業編制的機關後勤服務中心。省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委員會辦公室更名為甘肅省社會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從機關序列中劃出,為縣級事業單位。直屬單位為6個。
2001年8月,經省委決定,將省老齡工作委員會整建制劃入省民政廳,內設三個處室。
2002年10月,經省編委批准增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處。
『陸』 甘肅省雷學金助學金申請表
一、國家助學金的發放時間
國家助學金將於12月初發放。
二、社會版助學金何時發放時權間
2016年共設社會助學金項目19項,發放時間不統一,
①胡氏教育獎助學金、資生堂集團獎助學金、蘇紀英助學金、茅台集團獎助學金、明德獎學金、葉聖陶獎學金、日本華人企業家獎學金等7項已於10月至11月發放到位。
②西北之光獎助學金、華霖世紀獎助學金、何享健獎學金、林添祿資助金等4項將於12月初發放。
③好娃娃獎將於12月底發放。
④應善良資助金、陽光助學金、陳登助學金、黃鍾賢助學金等4項將於下學期發放。
⑤甘泉助學金由捐資人確定發放時間。
⑥寧夏燕寶基金助學金、雷學金助學金發放時間由基金會確定。
三、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均由財務處通過銀行發放至學生個人建行賬戶。若沒有收到,可能是您的銀行卡號或姓名有誤,請本人攜帶身份證和建行卡到學生發展中心104室核對信息。
『柒』 怎樣給甘肅捐款
2010.8.7 甘肅來舟曲縣日前突發特大泥石自流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市紅十字會昨日呼籲社會各界行動起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極捐款捐物,為災區人民奉獻愛心。
各界人士可通過以下帳號捐款
人民幣賬戶開戶單位:甘肅紅十字會
郵 編:100010
開戶銀行:中國建設銀行
賬 號:6227003527380061343
戶 名:鄧智才
開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賬 號: 6222022201010038885
戶 名:鄧智才
外幣開戶銀行:中國郵政儲蓄
賬 號:6221886400021156572
戶 名:鄧智才
詳 見 中 國 新 聞 網
捐款地址:甘肅省蘭州市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甘肅扶貧基金會(緊急救援部)
『捌』 古天樂成立慈善基金會後,先後做了哪些驚人的舉動
古天樂在我的印象當中一直都是一個正能量的明星,雖然說他在剛出道的時候並沒有很多人知曉,但是現在的古天樂已經是做到了家喻戶曉的一個明星人物了,而且讓大家所知道的並不是因為他所做的一些公益事業,而是他飾演的一些影視作品讓大家所喜歡,古天樂對於自己的演藝事業真的是特別的熱愛,而且他也特別在乎自己在影視作品當中所出來的一些表現。
古天樂的公益心
一些基層演員本身在影視行業中就很難以維持自己的生計,包括這次疫情期間,所有的影視行業全部都暫停了,這就使得了一些基層演員不得不退出娛樂圈,去尋找其他的工作來維持自己的溫飽,而古天樂不想讓香港影視行業就這樣繼續低沉下去,所以說他發放了一些抗疫資金給基層演員,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重新回到娛樂圈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