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樂平的成就
張樂平是浙江海鹽縣人。父親張舟若是一位小學教師。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他微薄的工資來維持。張樂平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個。按照中國北方和華東一帶給孩子取乳名的習慣,家裡有幾個孩子的,往往就大毛,二毛,三毛……依次排下去。張樂平小時候有沒有被稱為三毛,現在也已經不得而知了。張樂平從小就酷愛畫畫,海邊的沙灘是他的畫板,岸邊的蘆葦是他的畫筆。
他小學畢業之後,為了生活,15歲就到上海郊區的一家木行去當學徒。在舊上海,當學徒無異於受苦受難的同義詞。張樂平在木行,白天晚上都要幹活,但他對畫畫的愛好絲毫都沒有減少。他沒有錢買紙,而木行里除了賬簿和信紙之外就沒有其他紙張了。當時,木行的老闆愛抽煙,張樂平就利用他為老闆卷紙媒的機會,將紙留下一條空白,其餘地方都畫上畫。不久以後,老闆發現了,張樂平不得不另謀生路。後來,張樂平進過私立美術學校,在印刷廠當過練習生,在維羅廣告公司繪制廣告畫和加工來稿,也為教科書畫插圖,後來又進了三友實業社當繪圖員……張樂平先生還畫過一些時裝設計畫,曾經與葉淺予合作畫《明光麻紗》的時裝設計書。上世紀30年代初,年輕的張樂平成了上海灘上頗有名氣的漫畫家。
新銳漫畫家
20世紀30年代初,漫畫成為激越的時代鼓手,引人矚目,張樂平就是其中新銳的一員。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強烈的平民意識,其漫畫的核心是人道主義。年輕的張樂平成了上海灘上頗有名氣的三位專職漫畫家之一。社會日報、時代漫畫、時代畫報、新聞報、新聞夜報、現象漫畫、獨立漫畫、上海漫畫、中國漫畫、漫畫界、漫畫之友、牛頭漫畫、群眾漫畫、潑克、電影藝術、美術雜志、論語、多樣文藝、青青、立報等等,上海的報章雜志上都刊登有張樂平的漫畫作品。1935年三毛的誕生,更確立了張樂平在漫畫界的地位。1936年為籌組全國漫畫家協會,當時有7位知名漫畫家先行被推定為漫畫家協會上海方面的籌備委員,張樂平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員。
1937年抗戰爆發,漫畫界迅速成立救亡漫畫宣傳隊,由葉淺予為領隊,張樂平為副領隊,率隊離滬宣傳抗日。1938年葉淺予因公赴香港,由張樂平主持漫畫宣傳隊隊務。1939年漫畫隊在桂林兵分兩路,張樂平擔任其中奔赴前線的隊長,堅持戰斗至抗戰勝利。
張樂平先生是當時在中國堅持戰斗崗位最久、輾轉各省各地最多的漫畫家。他率領救亡漫畫宣傳隊戰斗在滬、蘇、鄂、皖、浙、湘、桂、贛、閩、粵諸地,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史實。
張樂平夫人馮雛音,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馮步青是當時上海有名的律師。1939年,16歲的馮雛音與父母不告而別,參加了宣傳抗日的浙江中心劇團。1939年秋,救亡漫畫宣傳隊隊長張樂平在金華舉辦個人戰地素描展覽會,正在金華主演於伶的《夜光杯》和吳祖光的《鳳凰城》的馮雛音與張樂平在畫展上相識。其實,馮雛音的腦海里早有了張樂平的影子。1936年馮雛音在上海讀中學的時候,看到一本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小孤女》連環畫,因是三毛的作者張樂平所繪,就欣然買下。同為抗日救亡,又是"上海老鄉″,風度翩翩的漫畫家與秀雅柔美的女演員一見鍾情。一對戀人於194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紀念日,在江西玉山結為伉儷……1991年3月18日,兒女們為他們這一對飽經磨難的夫妻准備了一個小小的金婚慶典,兩位老人追憶了過去的坎坷歲月。
兒女.朋友.老師
張樂平夫婦有7個子女,但先後收養過許多孩子,幫助這些孩子度過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歲月。張樂平長子讀小學的時候,有個同學舉目無親,無家可歸,張樂平夫婦熱心地收留了他。電影演員上官雲珠被迫害身亡後,她的一雙兒女成了張樂平一家的親人,張樂平的夫婦待他們如同己出……
在張樂平夫婦長長的一串"編外″兒女名單中,還有一個人們熟知的名字——三毛。這位知名的台灣女作家陳平就是因為酷愛《三毛流浪記》中的小三毛,才把筆名改作三毛的。1989年,台灣三毛千里尋父,兩岸父女相見,傳為文壇佳話。後來三毛棄世,張樂平一直沒有能從打擊中恢復過來。
張樂平心地非常善良,很重視情意。在文革期間,劉海粟、林風眠等在最困難的時候,張樂平會偷著去看他們。後來劉海粟平反,張樂平反而不去了。他說:他現在有人去看了,我就不必去了。而當林風眠離開上海的時候,張樂平又是少數幾個趕至機場送行的人。80年代初,當他得知小學時候的美術老師陸寅生在上海,便東尋西找打聽老師的住址。那天正下著大雨,他也不管,買了一大盒蛋糕走了近兩個小時才找到老師家。離別了幾十年,老師已經認不出來這個學生了,而這個一生不得志的老師沒想到這位名揚全國的大漫畫家還記得自己,禁不住老淚縱橫……
酒,是樂平先生清貧一生中唯一的嗜好。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老酒一杯以後出來的。50年代,他在解放日報工作,工作非常繁忙。常常半夜裡突擊畫稿。解放日報的人至今還記得,他總是帶著酒,喝完以後,大筆一揮,作品就出來了。文革中,"張樂平不許喝酒″的標語一直貼到了家門口。一向本分的他,卻"惡習難改″。有時候連寫檢查的時候,也把藏著的酒偷偷拿出來喝。
1992年,在樂平先生遺體告別會上,老友丁錫滿特地獻上一瓶花雕酒,並為之斟酒送行。他眼含熱淚悲痛萬分地說:"樂平,再干一杯吧!″
永遠為了孩子
張樂平先生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是以孩子為題材。他說:"我是畫漫畫的,畫了許多兒童漫畫,也畫了不少成人看的漫畫,大家總喜歡稱我是兒童漫畫家,我也樂意接受這個稱號。有人問我,你的兒童漫畫小孩子那麼喜歡看,有什麼訣竅嗎?我想來想去沒啥訣竅,就是有一點,我愛孩子。″知名兒童文學家魯兵評論:"熱愛孩子的畫家和作家,無不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使自己的作品於孩子有益,就是包括審美在內的教育。誰都會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否每一位畫家、作家在創作時都是想著這句話呢?社會將從作品來檢驗畫家和作家。張樂平是完全經得起這種檢驗的。″
身為漫畫大師,張樂平日常生活卻非常樸素,且非常樂於和下層社會的人交流,是名副其實的"平民大師″。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幾部最寶貴的三毛漫畫作品毫無保留地捐獻給了國家,作為獻給全國少年兒童的禮物:1983年,張樂平先生謝絕了海外收藏家想以高價收購《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原稿的要求,將《三毛流浪記》原稿共234組全部捐獻給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收藏。文化部為此召開了隆重的授獎大會。1993年,張夫人馮雛音遵照張樂平先生的遺願,將《三毛從軍記》原稿共114組全部捐獻給了上海美術館收藏。這些原稿被譽為是"價值不可估量的『鎮館之寶』″……1995年,馮雛音女士向張樂平家鄉浙江海鹽人民捐贈張樂平的592幅(組)作品原稿,包括除《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以外的大部分三毛原作。1998年,馮雛音女士向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贈《三毛翻身記》共39組189幅原稿,以及人民幣10萬元。馮雛音女士還幫助了28名延安地區的貧困兒童上學,自己卻一直過著清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