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喬治·埃爾頓·梅奧的生活事跡
1922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埃爾頓·梅奧移居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管理學院任教。其間,埃爾頓·梅奧曾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產業工人的行為,認為影響因素是多重的,沒有一個單獨的要素能夠起決定性作用,這成為他後來將組織歸納為社會系統的理論基礎。1923年,埃爾頓·梅奧在費城附近一家紡織廠就車間工作條件對工人的流動率、生產率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1926年,他進入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專事工業研究,以後一直在哈佛大學工作直到退休。
盡管埃爾頓·梅奧從事過不同的職業,但使他聞名於世的還是他對霍桑實驗所做的貢獻。1927年冬,梅奧應邀參加了開始於1924年但中途遇到困難的霍桑實驗,從1927年至1936年斷斷續續進行了為時9年的兩階段實驗研究。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埃爾頓·梅奧分別於1933年和1945年出版了《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和《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兩部名著。霍桑實驗揭示出工業生產中的個體具有社會屬性,生產率不僅同物質實體條件有關,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態度、動機,同群體中的人際關系以及領導者與被領導集體的關系密切相關。霍桑實驗以及埃爾頓·梅奧對霍桑實驗結果的分析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久遠的影響,使西方管理思想在經歷過早期管理理論和古典管理理論(包括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和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階段之後進入到行為科學管理理論階段。
在人際關系學派以前,各種管理理論主要強調管理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輕視人的作用,把工人看做機器的附屬品。梅奧學派則注重人的因素,研究人的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強調滿足職工的社會需求,而這些結論的重要依據來自於著名的霍桑實驗。
2. 美國行為學派大量的理論基於什麼實驗
基於霍桑實驗。
行為科學作為一種管理理論,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實驗,而真正發展卻在20世紀50年代。行為科學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前期以人際關系學說(或人群關系學說)為主要內容,從20世紀30年代梅奧的霍桑試驗開始,到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行為科學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召開的各大學科學家參加的會議上,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是為行為科學研究時期。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奧的霍桑實驗,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動機和行為並不僅僅為金錢收入等物質利益所驅使,他們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有社會性的需要。梅奧因之建立了人際關系理論,行為科學的前提也稱為人際關系學。
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一次跨學科會議上,首先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1953年正式把這門綜合性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
(2)梅奧基金會擴展閱讀:
現行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問題:
1、人性假設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發點。其中各個時期、管理者對管理對象的認識可以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工具人假設;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復雜人假設;決策人假設。
2、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從需要層次理論、行為改造理論、過程分析理論三個方面進行的。
3、群體行為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支柱,掌握群體心理是研究群體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4、領導行為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領導者的素質、領導行為、領導本體類型、領導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 行為科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產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產生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是系統地研究企業生產過程和行政組織管理。前者以泰羅為代表,著重研究車間生產,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問題;後者以法約爾、韋伯為代表,著重探討大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級別組織體系理論。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論的弊端。行為科學作為一種管理理論,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實驗,而真正發展卻在20世紀50年代。行為科學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人際關系學說(或人群關系學說)為主要內容,從20世紀30年代梅奧的霍桑試驗開始,到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行為科學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召開的各大學科學家參加的會議上,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是為行為科學研究時期。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奧的霍桑實驗,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動機和行為並不僅僅為金錢收入等物質利益所驅使,他們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有社會性的需要。梅奧因之建立了人際關系理論,行為科學的前提也稱為人際關系學。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一次跨學科會議上,首先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1953年正式把這門綜合性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的產生年代大致與泰羅等人的科學管理相同,但正式形成以至被命名則是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召開的一次由哲學家、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參加的會議上。這個學說的發展初期被稱為「人際關系」學說,後期才被稱作「行為科學」。
對於行為科學,國外國內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國外有人認為它只不過是一種科學的虛構,還不是科學的真實。在理論上是混亂的,概念上也是不統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國內有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為行為科學是一門現代科學,任何國家和階級都可以研究它、應用它;第二種認為行為科學是調和階級矛盾的產物,是為維持資本主義秩序服務的,必須徹底否定;第三種認為,人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把人的行為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設也是允許的,行為科學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應當根據我國國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4. 維生素b1的生理需求
正常人群中,也可出現許多輕度的維生素B1缺乏,但容易被忽略。它的主要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肌肉軟弱無力,肢體疼痛和感覺異常,易浮腫,血壓下降和體溫降低。通過仔細研究病人的飲食情況及測定紅細胞轉酮醇酶的活性便可明確診斷。
它的生理功能是能增進食慾,維持神經正常活動等,缺少它會得腳氣病、神經性皮炎等。成人每天需攝入2mg。它廣泛存在於米糠、蛋黃、牛奶、番茄等食物中,已能由人工合成。因其分子中含有硫及氨基,故稱為硫胺素,因為其能治療腳氣病,故又稱抗腳氣病維生素。它主要存在於種子外皮及胚芽中,米糠、麥麩、黃豆、酵母、瘦肉等食物中含量最豐富,此外,白菜、芹菜及中葯防風、車前子也富有維生素B1。
提取到的維生素B1鹽酸鹽為單斜片晶;維生素B1硝酸鹽則為無色三斜晶體,無吸濕性。維生素B1易溶於水,在食物清洗過程中可隨水大量流失,經加熱後菜中B1主要存在於湯中。如菜類加工過細、烹調不當或製成罐頭食品,維生素會大量丟失或破壞。維生素B1在鹼性溶液中加熱極易被破壞,而在酸性溶液中則對熱穩定。氧化劑及還原劑也可使其失去作用。維生素B1經氧化後轉變為脫氫硫胺素(又稱硫色素),後者在紫外光下可呈現藍色熒光,利用這一特性可對維生素B1進行檢測及定量。維生素B1在體內轉變成硫胺素焦磷酸(又稱輔羧化酶),參與糖在體內的代謝。因此維生素B1缺乏時,糖在組織內的氧化受到影響。它還有抑制膽鹼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維生素B1時此酶活性過高,乙醯膽鹼(神經遞質之一)大量破壞使神經傳導受到影響,可造成胃腸蠕動緩慢,消化道分泌減少,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礙。 ▲促進成長;
▲幫助消化,特別是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改善精神狀況;維持神經組織、肌肉、心臟活動的正常;
▲減輕暈機、暈船;
▲可緩解有關牙科手術後的痛苦;
▲有助於對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的治療。
維生素B1是人體能量代謝,特別是糖代謝所必需的,故人體對硫胺的需要量通常與攝取的熱量有關。當人體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類時,維生素B1的需要量最大。
維生素B1還是維持心臟,神經及消化系統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當維生素B1缺乏時,按其程度,依次可出現下列反應:神經系統反應(乾性腳氣病),心血管系統反應(濕性腳氣病)Wernicke(韋尼克氏)腦病及Korsakoff綜合症(多神經炎性精神病)。
許多神經體症和症狀是周圍神經炎,伴有肢端感覺障礙,包括局部區域感覺過敏或感覺麻木。
心血管症狀包括勞動時呼吸困難,心悸,心動過速和其他心電圖不正常的情況,以及高輸出量型心力衰竭。這種衰竭稱為「濕性腳病」。它伴有廣泛的水腫。
Wernicke綜合症是維生素B1缺乏和醇中毒的另一嚴重後果。此病的特殊體征是眼肌麻痹,眼球震顫和共濟失調,服用維生素B1後,可迅速見效。Wernicke腦病常伴有Korsakoff精神病的體征,其特點是記憶力明顯減退。不能獲得新知識,以及健談症。這些常是不可逆的。(視野中出現燈絲閃爍也可能是此症狀,服用維生素B1與腺苷鈷胺可以治療) 食物中的維生素B1有三種形式,即游離形式、硫胺素焦磷酸脂和蛋白磷酸復合物。結合形式的維生素B1在消化道裂解後被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空腸和回腸。大量飲茶會降低腸道對維生素B1的吸收;酒精中含有抗硫胺素物質;葉酸缺乏可導致維生素B1吸收障礙。維生素B1由尿排出,不能被腎小管再吸收。
該品經口服給葯,在胃腸道主要是十二指腸吸收。吸收不良綜合症或飲酒過多可阻止該品的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吸收後可分布於機體各組織中,也可進入乳汁,體內不貯存。血漿半衰期約為0.35小時。肝內代謝,經腎排泄。
維生素B1在肝,腎和白細胞內轉變成硫胺焦磷酸脂,後者是體內丙酮酸分解所需的羧代酶的輔酶。但該品在體內不貯存,故短期缺乏即可造成患者丙酮酸在體內的蓄積,從而擾亂糖代謝。
影響和抑制維生素B1 的吸收及在肝臟內的儲存,導致患者體內維生素B1 水平明顯低於正常人。一般情況下,神經組織的主要能量來源於糖代謝,在維生素B1 缺乏時,由於焦磷酸硫胺素的減少,可造成糖代謝的障礙,引起神經組織的供能減少,進而產生神經組織功能和結構上的異常。此外,維生素B1 的缺乏還能夠造成硫酸戊糖代謝障礙,影響磷脂類的合成,使周圍和中樞神經組織出現脫髓鞘和軸索變性樣改變。 維生素B1缺乏常由於攝入不足,需要量增高和吸收利用障礙。肝損害、飲酒也可引起。長期透析的腎病者、完全胃腸外營養的病人以及長期慢性發熱病人都可發生。
初期症狀,有疲乏、淡漠、食慾差、惡心、憂郁、急躁、沮喪、腿麻木和心電圖異常。一般分成幾類:
1、乾性腳氣病
初期症狀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易激動、頭痛。往後,以多發性神經炎症狀為主,如下肢倦怠、無力、感覺異常(針刺樣、燒灼樣疼痛)、肌肉無力、肌肉酸痛(腓腸肌為主)。還會出現上升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炎,表現為肢端麻術,先發生在下肢,腳趾麻木且呈襪套狀分布。同時可能會伴隨有消化道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者便秘、腹脹。
2、濕性腳氣病
以水腫和心臟症狀為主。也即缺乏維生素B1而導致了心血管系統障礙,右心室擴大,出現水腫、心悸、氣促、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症狀;嚴重者表現為心力衰竭!
3、嬰兒腳氣病
多發生於2~5月齡的嬰兒,且多是維生素B1缺乏的母乳所喂養的嬰兒,其發病突然,病情急。初期食慾不振、嘔吐、興奮、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難。嚴重時身體會出現青紫、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和強直性痙攣,這些症狀出現後的1~2天患兒易突然死亡,搶救時間非常緊急。
患「腳氣病「的嬰幼兒腳部略有浮腫,用手指壓迫時,即出現一個凹陷,壓力解除後,此凹陷不能立即消失。
嬰幼兒患腳氣病人數較多,也較為常見。這是由於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維生素B1的需要量相應增多,且嬰幼兒抵抗力較差易患疾病,致使維生素B1的吸收受障礙,或消耗增加,如腹瀉;嘔吐時可使維生素B1的吸收減少,發熱或感染時,代謝旺盛,維生素B1消耗增多。另一個原因是這個年齡的小孩多以母乳喂養為主。母乳含維生素B1較低,其含量是牛奶的1/4,若母親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則乳汁中維生素含量也就更少。人工喂養兒以澱粉食物為主,食用愈多,維生素B1的需要量也愈多。因此,嬰幼兒時期患腳氣病的人較多。但大多數患兒是輕度缺乏維生素B1致病。
維生素B1的重要功能是調節體內糖代謝,保證每天攝入的主食(澱粉)及糖類在人體內轉化為能量而被利用。
谷類的胚芽和外皮(糠、麥麩)含維生素B1特別豐富,是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其次是豆類、動物肝、瘦肉中含量也較多。
因此,小兒每天需有一定量的粗糧、豆類和瘦肉等食品攝入,才能保證體內維生素B1的需要量,防止因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腳氣病。
維生素B1的缺乏使糖代謝發生障礙,由糖代謝所供應的能量減少,而神經和肌肉所需能量主要由糖類供應,受影響最大,可引起神經、循環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此外,維生素B1可抑制膽鹼酯酶對乙醯膽鹼的水解作用。B1缺乏時,該酶活性增高,加速乙醯膽鹼的水解。乙醯膽鹼是傳遞神經沖動的重要物質,它缺乏時,可使神經傳導障礙,尤其影響支配胃腸道、腺體等處的神經傳導,造成胃腸蠕動緩慢、腹脹、消化腺分泌減少,使食慾減低。所以在膳食中保證供給維生素B1有增進胃口的作用。嬰幼兒若喂養不當,長期以精製麵粉或精白米為主食,又不及時添加輔食,或長期腹瀉患有慢性消化道紊亂,都會使維生素B1的吸收減少。若在這些情況下出現食慾低下和厭食,應想到補充維生素B1。
如何治療嬰兒腳氣病?
1)輕症每日口服維生素B115—30毫克,症狀消失後改為1—5毫克維持。重症可用維生素B110毫克肌肉或靜脈注射,每日2次。
2)出現暴發型心力衰竭時,用維生素B150—100毫克靜注,3小時1次,至心衰控制後改為每日2~3次,同時治療心衰。應注意在治療好轉時,偶爾會出現突然的充血性心衰致患兒死亡,有可能與治療置不足或心肌嚴重變性有關。
3)除維生素B1治療外,還應補充全部其他B族維生素。母乳喂養的本病患兒,母子雙方均須用維生素B1治療。
如何預防嬰兒腳氣病?
1)對於產米區及以米為主食者,強調食品種類多樣化及平衡膳食,肉類及豆製品為維生素B1的好來源,對孕婦和乳母尤為重要。
2)嬰兒應及時添加輔食。每日維生素B,推薦攝入置嬰兒0.2—0.3毫克;兒童0.7—1.2毫克;孕婦和乳母1.5-1.8毫克。
3)加強糧食加工的衛生監督和指導,防止穀物加工中維生素B1的過多耗損。
在一項缺乏維生素B1的實驗中,紐約大學醫學院的諾曼·喬利夫發現,受測者在四天之後,開始出現心臟周圍疼痛,心悸、呼吸急促、便秘、不尋常的倦怠及情緒沮喪等症狀,並且持續惡化。喬利夫博士以螢光鏡及心電圖檢查受測者的心臟,發現他們的心臟脹大,並且出現心臟病的異常現象。在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1之後,這些症狀在三到六天之內便消失了。
另一項類似的實驗是由梅奧基金會主辦,受測者的飲食中,維生素B1的含量是每一千卡路里零點二二毫克,相當於一般美國家庭的日常食物中的含量。為了確保其他營養充足,還加上疇母粉以補充維生素B,但是其中維生素B1已經因加熱而被破壞。此外,還加上鐵、鈣、磷及鱈魚肝油以補充維生素A及D。這樣的飲食,已經優於數百萬美國家庭的日常飲食。
所有受測者的性情都有所改變,脾氣暴躁、容易與人發生爭執、不合作、效率低落、健忘、懶散及消沉。這些情形日益嚴重。有時候受測者會顯得極度倦怠、失眠、便秘、對噪音敏感;手部及臉部經常麻痹失去知覺,低血壓、中度貧血、新陳代謝速率降低;心悸、呼吸急促;心電圖顯示他們的心臟異常脹大。以運動器材測量,他們的工作量逐漸降低。在運動及天氣寒冷時,所有的症狀都會更嚴重。
有時候受測者會因為過度衰竭而無法工作。腿部疼痛(神經炎)、胃酸減少甚至完全沒有。在第二十一周時,他們開始劇烈頭痛、惡心、嘔吐,以致實驗必須終止。
讓受測者服用維生素B1,幾個小時之後,他們變得精神愉快、活力充沛,不再有倦怠感。其他的症狀則消失得較慢,胃酸的分泌在第十二天之後,心臟則在第十五天之後才恢復正常。 維生素B1是一種廉價而可以人工合成的維生素,很多食物都任意添加它美其名曰加強營養成分。許多人服用維生素B1片劑或少數幾種復合的維生素B,就自以為可補充所有的營養。維生素B群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單獨攝取任何一種或其中之數種,只會增加其他種未補充維生素B的需要量;使攝取不足的部份因為缺乏而造成身體異常,反而弄巧成拙。
充足的攝取維生素B1有助於能量的產生。但讀者不可誤會這句話,大量地服用維生素B1片劑以消除疲勞。曾經有讀者這么做。一位勞累過度的女士,她每天服用大量的維生素B1已經持續兩年。
她是一位女裁縫師,只有三十八歲,外表看起來卻好像已經有五、六十歲了。她的兩眼充血,而她自己則認為那是工作過於緊張勞累之故。她的上唇似乎完全消失,細小的裂縫由嘴角向下延伸,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都顯得疲憊不堪。我真想勸她躺到床上好好休息半年。
她的頭發在去年一年之間幾乎掉光了,只剩下一些稀薄而散亂的白發,她的神經緊綳,時常抽搐、失眠、焦慮過度而感到沮喪,膝蓋內側長滿濕疹,幾乎無法坐下,也因為精疲力竭而無法久站。
在詳細地地問過她許多問題之後,我終於找出真正的原因。她時常感到疲倦,並且聽說維生素B1可防止疲倦,在服用初期,真的有不錯的效果,當效果逐漸消失以後,她向葯劑師要求劑量最高的維生素B1片劑,不久又再度失效;於是她再增加劑量至每天四片。
我很難讓她相信服用維生素B1是不當的,她也不願意放棄。我看過許多類似的例子,患者出現缺乏各種維生素B的症狀,都是由於盲目服用維生素B1所引起的。但沒有人像這位女士那麼嚴重。
一知半解的知識實在是非常危險。缺乏某種維生素時,由飲食中加以補充,便能有所改善;如果攝取過量,超過所需,反而有害無益,只會造成其它各種維生素B相對缺乏,就像前述的例子一樣。
5. 梅奧創立的什麼學說是行為科學早期學說
梅奧創立的人際關系學說是行為科學早期學說
行為科學的奠內基人:喬治·埃爾頓·梅容奧(George Elton Mayo)
美國 1880-1949 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阿得雷德,20歲時在澳大利亞阿福雷德大學取得邏輯學和哲學碩士學位,應聘至昆士蘭大學講授邏輯學、倫理學和哲學。後赴蘇格蘭愛丁堡研究精神病理學,對精神上的不正常現象進行分析,從而成為澳大利亞心理療法的創始人。
1922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埃爾頓·梅奧移居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管理學院任教。其間,埃爾頓·梅奧曾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產業工人的行為,認為影響因素是多重的,沒有一個單獨的要素能夠起決定性作用,這成為他後來將組織歸納為社會系統的理論基礎。1923年,埃爾頓·梅奧在費城附近一家紡織廠就車間工作條件對工人的流動率、生產率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1926年,他進入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專事工業研究,以後一直在哈佛大學工作直到退休。
6. 行為管理學派對管理學的貢獻
管理學界對行為科學的研究在梅奧創立的人際關系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之所專以這么說,需要從行為科學演屬化過程中找到答案。行為科學演化過程: 20世紀30年代以前,很多管理學派對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以"事"為中心,忽視了對人的研究。對行為科學研究起源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行為科學的產生是生產力和社會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行為科學的產生既有其政治背景,也有其經濟背景和文化背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建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狀況導致了行為科學的興起。行為科學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人際關系學說(或人群關系學說)三條結論為主要內容,從20世紀30年代梅奧的霍桑試驗開始,到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行為科學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召開的各大學科學家參加的會議上,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是為行為科學研究時期。
7. 行為科學理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早期被稱為什麼
這個學說的發展初期復被稱為「人制際關系」學說,後期才被稱作「行為科學」。行為科學是是20世紀30年代開始形成的一門研究人類行為的新學科,一門綜合性科學,並且發展成國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學派之一。
行為科學已在管理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它的成功改變了管理者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行為科學把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改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由原來對「規章制度」的研究發展到對人的行為的研究;由原來的專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過渡。
行為科學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行為科學是指包括類似運用自然科學的實驗和觀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的行為的科學。
是綜合應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律學、教育學、精神病學及管理理論和方法,研究人的行為的邊緣學科。它研究人的行為產生、發展和相互轉化的規律,以便預測人的行為和控制人的行為。
進入60年代,為了避免同廣義的行為科學相混淆,出現了組織行為學這一名稱,專指管理學中行為科學。組織行為學從它研究的對象和小涉及的范圍來看,可分成三個層次,即個體行為、團體行為和組織行為。
8. 請問下梅奧蘋果多酚美白原理是什麼
VC含量高吧,所有的美白產品本質上都是提高VC的攝入量,來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專,加快黑色素的代謝屬,這樣的美白方式只實用於那些原本比較白,只是曬黑了的人,對於有一些天生就比較黑的,起到的效果就不大了,比如說黑人
9. 各種維生素B可以與鈣一起補嗎
挺長的,您慢看:
維生素B1(硫胺素)
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或抗神經炎素。由嘧啶環和噻唑環結合而成的一種族維生素。為無色結晶體,溶於水,在酸性溶液中很穩定,在鹼性溶液中不穩定,易被氧化和受熱破壞。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種子的外皮和胚芽中,如米糠和麩皮中含量很豐富,在酵母菌中含量也極豐富。瘦肉、白菜和芹菜中含量也較豐富。目前所用的維生素B1都化學合成的產品。在體內,維生素B1以輔酶形式參與糖的分解代謝,有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食慾。
維生素B1缺乏時,可紀起多種神經炎症,如腳氣病菌。維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患者的周圍神經末梢有發炎和退化現象,並伴有四肢麻木、肌肉萎縮、心力衰竭、下肢水腫等症狀。18~19世紀腳氣病在中國、日本,尤其在東南亞一帶廣為流先,當時每年約有幾十萬人死於腳氣病。中國古代醫書中早有治療腳氣病的記載,中國名醫孫思邈已知用穀皮治療腳氣病。在現代醫學上,維生素B1制劑治療腳氣病和多種神經炎症有顯著療效。
維生素B1(Vitamin B1)
【別名】
鹽酸硫胺
【基本葯理知識】
水溶性。和所有B族中的維生素一樣,多餘的B1不會貯藏於體內,而會完全排出體外。所以,必須每天補充。
在體內參與糖類的代謝作用。
B族的維生素之間有協同作用——也就是說,一次攝取全部B族的維生素,要比分別攝取效果更好。
維生素B1被稱為精神性的維生素,這是因為維生素B1對神經組織和精神狀態有良好的影響;
維生素B1的計量單位是毫克(mg)
【用法與用量】
成人的建議每日攝取量是1.0~1.5mg。妊娠、哺乳期每天攝取1.5~1.6mg;
在生病、生活緊張、接受手術時,要增加必要用量。
【作用和用途】
▲促進成長;
▲幫助消化,特別是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改善精神狀況;維持神經組織、肌肉、心臟活動的正常;
▲減輕暈機、暈船;
▲可緩解有關牙科手術後的痛苦;
▲有助於對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的治療。
【缺乏症】
維生素B1缺乏常由於攝入不足,需要量增高和吸收利用障礙。肝損害、飲酒也可引起。長期透析的腎病者、完全胃腸外營養的病人以及長期慢性發熱病人都可發生。
初期症狀,有疲乏、淡漠、食慾差、惡心、憂郁、急躁、沮喪、腿麻林和心電圖異常。一般分成幾類:
1、乾性腳氣病
以多發性神經炎症養為主,出現上行性周圍經炎,表現為指趾麻木、肌肉酸痛、壓痛,尤以腓腸肌為甚。
2、濕性腳氣病
以水腫和心臟症狀為主。
3、嬰兒腳氣病
多發生於2-5月齡的嬰兒,且多是維生素B1缺乏的母乳所喂養的嬰兒,其發病突然,病情急。初期食慾不振、嘔吐、興奮、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難。
【食物來源】
酵母、米糠、全麥、燕麥、花生、豬肉、大多數種類的蔬菜、麥麩、牛奶。
【營養補品】
有低效和高效兩種不同的攝取方法,通常是50mg、100mg或者是500mg。如果將維生素B1、B2和B6一起均衡地攝取的話,效果最好。若再加入具有抗緊張效果的泛酸(pantothenic acid)、葉酸(folic acid)和維生素B12,則效果會更好。一般的攝取量是每天100~300mg。
【副作用】
這種水溶性維生素是沒有副作用的。
多餘的分量完全排出體外,不會貯留在人體中。每天服用超過5~10g時,偶爾會出現發抖、皰疹(herpes)、浮腫、神經質、心跳增快及過敏等的副作用。
【用葯建議】
▲抽煙、喝酒、常攝取砂糖的人要增加維生素B1的攝取量;
▲在妊娠、哺乳期或是服用避孕葯的女性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1;
▲假如您有在飯後服用胃酸抑制劑的習慣,那麼您就會喪失在這頓飯中所攝取到的B1;
▲處於緊張狀態的人——生病、焦慮、精神打擊、手術後等——不僅需要B1,而且需要B族中所有的維生素,也就是說應該加服復合維生素B制劑。
維生素B1 Vitamin B1
(性狀與穩定性) 維生素B1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有微弱的特臭,味苦,有引濕性,露置在空氣中,易吸收水分。在鹼性溶液中容易分解變質。酸鹼度在3.5時可耐100攝氏度高溫,酸鹼大於5時易失效。遇光和熱效價下降。故應置於遮光,涼處保存,不宜久貯。
(體內過程)本品經口服給葯,在胃腸道主要是十二指腸吸收。吸收不良綜合症或飲酒過多可阻止本品的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吸收後可分布於機體各組織中,也可進入乳汁,體內不貯存。血漿半衰期約為0.35小時。肝內代謝,經腎排泄。
維生素B1在肝,腎和白細胞內轉變成硫胺焦磷酸脂,後者是體內丙酮酸分解所需的羧代酶的輔酶。但本品在體內不貯存,故短期缺乏即可造成患者丙酮酸在體內的蓄積,從而擾亂糖代謝。
(葯物作用)維生素B1是人體能量代謝,特別是糖代謝所必需的,故人體對硫胺的需要量通常與攝取的熱量有關。當人體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類時,維生素B1的需要量最大。
維生素B1還是維持心臟,神經及消化系統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當維生素B1缺乏時,按其程度,依次可出現下列反應:神經系統反應(乾性腳氣病),心血管系統反應(濕性腳氣病)Wernicke(韋尼克氏)腦病及Korsakoff綜合症(多神經炎性精神病)。
許多神經體症和症狀是周圍神經炎,伴有肢端感覺障礙,包括局部區域感覺過敏或感覺麻木。
心血管症狀包括勞動時呼吸困難,心悸,心動過速和其他心電圖不正常的情況,以及高輸出量型心力衰竭。這種衰竭稱為「濕性腳病」。它伴有廣泛的水腫。
Wernicke綜合症是維生素B1缺乏和醇中毒的另一嚴重後果。此病的特殊體征是眼肌麻痹,眼球震顫和共濟失調,服用維生素B1後,可迅速見效。Wernicke腦病常伴有Korsakoff精神病的體征,其特點是記憶力明顯減退。不能獲得新知識,以及健談症。這些常是不可逆的。
正常人群中,也可出現許多輕度的維生素B1缺乏,但容易被忽略。它的主要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肌肉軟弱無力,肢體疼痛和感覺異常,易浮腫,血壓下降和體溫降低。通過仔細研究病人的飲食情況及測定紅細胞轉酮醇酶的活性便可明確診斷。
(適應症狀)(1)維生素B1缺乏的預防和治療,如「腳氣病」,周圍神經炎及消化不良。
(2)妊娠或哺乳期,甲狀腺功能亢進,燒傷,長期慢性感染,重體力勞動,吸收不良綜合症伴肝膽疾病,小腸系統疾病及胃切除後維生素B1的補充。
(不良反應與注意事項)(1)正常劑量對正常腎功能者幾無毒性。大劑量靜脈注射時,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
(2)大劑量用葯時,可干擾測定血清茶鹼濃度,測定尿酸濃度可呈假性增高,尿膽原可產生假陽性。
(3)建議治療Wernicke腦病注射葡萄糖前,應先用維生素B1。
(4)腸胃外大劑量應用維生素B1產生的過敏性休克可有腎上腺素治療。
(葯物相互作用)(1)維生素B1在鹼性溶液中容易分解,與鹼性葯物如苯巴比妥納,碳酸氫鈉,枸櫞酸鈉等合用,易引起變質。
(2)含鞣質類的中葯與維生素B1合用後,可在體內產生永久性的結合,使其排出體外而失去作用。若需長期服用含鞣質類中葯,應適當補充維生素B1。
(用法與用量)(1)口服:腳氣病:成人一次5—10毫克,一日3次。兒童一日10毫克;維生素B1缺乏症:成人一次5—10毫克,一日3次;兒童一日10—50毫克,分次服:妊娠期缺乏症:一日5—10毫克;嗜酒致維生素B1缺乏症:一日40毫克。
(2)推薦膳食一日攝入量:小兒4—6歲0.9毫克;成人(男)1.4毫克,(女)1毫克;孕婦1.4毫克;哺乳期婦女1.5毫克。
粗糧中的寶貝:維生素B1
今天我們要和您談談「腳氣病」。當您看到這個詞時,是不是認為這里要談的是「腳氣」呢?可能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誤解。其實,我們常說的「腳氣」是一種真菌引起的腳癬,而「腳氣病」卻是由於缺乏某種維生素造成的疾病。這篇文章和您談的就是這種維生素—硫胺素,即維生素Bl。
先請您想一下:家裡常吃的是粗米還是精米,標准粉還是精粉,平時吃蒸飯還是撈飯呢?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們吃的越來越精細,大部分人吃的是精白米面,豆類在主食中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小;同時由於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肉類食品所佔比例也較低。這些原因都會造成維生素Bl的缺乏,進而得上腳氣病。
維生素B1是什麼?
維生素Bl的生物化學名稱叫硫胺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
大家知道,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而人體熱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過程,維生素Bl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輔酶參加碳水化合物代謝,使這個過程能夠順利地進行。另外,維生素Bl還有增進食慾與消化功能,維護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等作用。
維生素B1缺乏會怎樣?
當身體缺乏維生素B1,時,熱能代謝不完全,會產生丙酮酸等酸性物質,進而損傷大腦、神經、心臟等器官,由此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總稱為「腳氣病」。
維生素Bl在體內儲存量非常少,所以,一旦飲食中缺乏,一兩周後,體內的維生素Bl就會迅速減少,從而出現下列症狀:
1.消化道症狀:嘔吐、厭食、便秘或腹瀉。
2.神經系統症狀:煩躁,某些神經反射減退或消失,甚至嗜睡、呆視、眼險下垂、驚厥。
3.循環系統症狀:心律加快、全身浮腫,直至發生心力衰竭。
嬰兒腳氣病大多發生在2—5月的嬰兒。主要是因為乳母缺乏維生素Bl,導致嬰兒攝入不足所致。病情發展迅速且嚴重,如不治療,可導致死亡。所以,一定要引起家長注意。
我們需要多少維生素B1?
前面已經提過,維生素Bl在碳水化合物代謝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它的需要量一般根據碳水化合物攝人量來決定,大約供給每1000千卡熱能時,需核黃素0.5毫克。一般情況下,1歲以下嬰兒的核黃素每日供給量為0.4毫克,1—3歲的兒童每日需要量為0.7—0.8毫克。但是由於個體的差異,維生素Bl的需要量有所不同,特別是孕婦、乳母和飯量比較大的孩子,要適當增加維生素Bl的供給量。
如何補充維生素B1
維生素Bl廣泛存在於天然食物中,其含量隨食物種類不同而不同,同時還受到加工、烹調的影響,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調整飲食結構 加工越細的米面,維生素Bl含量越少。所以、不要總給孩子吃精白米面。在不影響孩子食慾的前提下,要做到粗細搭配,多吃各種豆類等雜糧,比如小米、綠豆等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l,還應適當增加膳食中肉類的比例。
2.改進烹調方法 要提高食物中維生素B1的利用率和保存率。如撈飯的方法不好,要提倡不棄汁的蒸飯方法。由於麵粉中的維生案Bl在酸性環境中較穩定、而在鹼性環境中容易被破壞,所以發面不宜加鹼,應提倡使用鮮酵母發面。煮麵條時,大約有50%的維生素BI會流失到面湯中,所以。如果吃面條,要喝些湯,充分利用面湯中的營養素。由於高溫油炸和加鹼會破壞面團中的維生素Bl,因此,應該少吃油條、油餅這些油炸食品。
將要做媽媽的孕婦更要避免維生素B1的缺乏,尤其要注意以上幾點。以免造成新生兒先天性腳氣病。
常在外面吃飯的人最容易缺乏維生素B1,因為外面的面類等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B1幾乎是零。
維生素B1具有將糖分中的熱量分解出來,然後再一次分解成為水及二氧化碳的功效。因此如果在分解時缺乏維生素B1的話,便無法分解到最後階段,而在體內留下乳酸及嘧啶酸等物質。體內乳酸的含量一旦增多,便會使人疲累,使人出現手腳麻木、皮膚浮腫,甚至影響大腦神經。體內維生素B1一旦不夠時,有的人會變得很焦慮或記憶力減退,特別容易不安和易怒甚至還會與人發生爭執。所以,先補充維生素B1提提神較好。
未經精製的谷類內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因此多吃全麥麵包、糙米、胚芽米、胚芽麵包等便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1。
相對於其他維生素,如果缺乏維生素B1,顯得特別嚴重,會經常患感冒、胃炎、肩膊發僵、肌肉疲倦。因此有這些症狀的人,還有煙酒過多,患有糖尿病,都有增加吸收維生素B1的必要。最好的對策就是增加維生素B1的攝取量,如改吃添加維生素B1的白米,或與別的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一同進食。其中豬肉便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百分之百純豬肉的火腿或熏肉也含有相當豐富的維生素B1。此外,肝臟及鰻魚肝,還有花生、芝麻、海苔片等的含量也極為豐富。
一、維生素B1的效用
1.促進成長;幫助消化,特別是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2.改善精神狀況;維持神經組織、肌肉、心臟活動的正常;
3.減輕暈機、暈船;
4.可緩解有關牙科手術後的痛苦;
5.有助於對帶狀皰疹的治療。
二、維生素B1的缺乏症:
腳氣病。
三、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
酵母、米糠、全麥、燕麥、花生、豬肉、大多數種類的蔬菜、麥麩、牛奶。
四、維生素B1副作用:
水溶性維生素是沒有副作用的。多餘的分量完全排出體外,不會貯留在人體中。每天服用超過5—10g時,偶爾會出現發抖、皰疹、浮腫、神經質、心跳增快及過敏等的副作用。
五、使用維生素B1注意點:
1.抽煙、喝酒、常攝取砂糖的人要增加維生素B1的攝取量;
2.在妊娠、哺乳期或是服用避孕葯的女性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1;
3.假如您有在飯後服用胃酸抑制劑的習慣,那麼您就會喪失在這頓飯中所攝取到的B1;
4.處於緊張狀態的人——生病、焦慮、精神打擊、手術後等——不僅需要B1,而且需要B族中所有的維生素,也就是說應該加服復合維生素B制劑。
和所有B族中的維生素一樣,水溶性。多餘的B1不會貯藏於體內,而會完全排出體外。必須每天補充。
烹調時的溫度很容易破壞這種維生素。維生素B1的其他剋星是咖啡因、酒精、食品加工過程、空氣、水、雌激素(estrogen)、磺胺葯劑等。
發現歷史
維生素B1是19世紀末荷蘭醫生艾克曼從米糠中提取製得的,是人們最早發現的一種維生素。
生化反應
一般作用
維生素B1被稱為精神性的維生素,這是因為維生素B1對神經組織和精神狀態有良好的影響。
有輕微的利尿效果。
效用
促進成長;
幫助消化,特別是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改善精神狀況;維持神經組織、肌肉、心臟活動的正常;
減輕暈機、暈船;
可緩解有關牙科手術後的痛苦;
有助於對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的治療。
正常需要
成人的建議每日攝取量是1.0~1.5mg。妊娠、哺乳期每天攝取1.5~1.6mg。
在生病、生活緊張、接受手術時,要增加必要用量。
過量
副作用
這種水溶性維生素是沒有副作用的。多餘的分量完全排出體外,不會貯留在人體中。每天服用超過5~10g時,偶爾會出現發抖、皰疹(herpes)、浮腫、神經質、心跳增快及過敏等的副作用。
缺乏
缺乏症
維生素B1缺乏常由於攝入不足,需要量增高和吸收利用障礙千百萬。肝損害、釀酒也可引起。長期透析的腎病者、完全胃腸外營養的病人以及長期 慢性發熱病人都可發生。
初期症狀,有疲乏、淡漠 、食慾差、惡心、憂郁、急躁、沮喪、腿麻林和心電圖異常。一般分成幾類:
1、乾性腳氣病
以多發性神經炎症養為主,出現上行性周圍 經炎,表現為指趾麻木、肌肉酸痛、壓痛,尤以腓腸肌為甚。
2、濕性腳氣病
以水腫和心臟症狀為主。
3、嬰兒腳氣病
多發生於2-5月齡的嬰兒,且多是維生素B1缺乏的母乳所喂養的嬰兒,其發病突然,病情急。初期食慾不振、嘔吐、興奮、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難。
維生素B1缺乏症
..
食物來源
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
酵母、米糠、全麥、燕麥、花生、豬肉、大多數種類的蔬菜、麥麩、牛奶。
營養補品
有低效和高效兩種不同的攝取方法,通常是50mg、100mg或者是500mg。如果將維生素B1、B2和B6一起均衡地攝取的話,效果最好。若再加入具有抗緊張效果的泛酸(pantothenicacid)、葉酸(folic acid)和維生素B12,則效果會更好。一般的攝取量是每天100~300mg。
建議
抽煙、喝酒、常攝取砂糖的人要增加維生素B1的攝取量;
在妊娠、哺乳期或是服用避孕葯的女性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1;
假如您有在飯後服用胃酸抑制劑的習慣,那麼您就會喪失在這頓飯中所攝取到的B1;
處於緊張狀態的人——生病、焦慮、精神打擊、手術後等——不僅需要B1,而且需要B族中所有的維生素,也就是說應該加服復合維生素B制劑。
葯劑
知名品牌
存儲知識
禁忌事項
葯物合用
B族的維生素之間有協同作用——也就是說,一次攝取全部B族的維生素,要比分別攝取效果更好。還有,如果B1、B2、B6攝取比率不均的話,是沒有效果的;其比率如下:B150mg、B250mg、B650mg。因此,建議服用復合維生素B。
特殊用途
維生素B1——「避蚊」好武器
新華網 2001.07.25 11:10:52
悶熱天氣正是蚊蟲滋生之際。蚊蟲叮咬後多數情況下只是皮膚瘙癢,但也可能傳染乙腦、瘧疾等嚴重疾病。對付蚊子可採用避蚊、驅蚊等方法。不要在草叢、河邊、湖邊等靠近水源的地方扎營。外出的時候身體抹上驅蚊葯或風油精,灑在衣服上效果更好。維生素B1被攝入人體後,經過體內代謝,一部分代謝產物隨汗液分泌到體表,這種代謝產物有一種使蚊子不敢接近的特殊氣味,也能起到驅蚊的作用。在蚊子肆虐的夏季應多食用豬肉、動物內臟等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外出旅行臨時口服維生素B1葯片不失為簡單有效的辦法。
維生素B1不是萬靈丹
維生素B1是一種廉價而可以人工合成的維生素,很多食物都任意添加它美其名曰加強營養成分。許多人服用維生素B1片劑或少數幾種復合的維生素B,就自以為可補充所有的營養。維生素B群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單獨攝取任何一種或其中之數種,只會增加其他種未補充維生素B的需要量;使攝取不足的部份因為缺乏而造成身體異常,反而弄巧成拙。
充足的攝取維生素B1有助於能量的產生。但讀者不可誤會這句話,大量地服用維生素B1片劑以消除疲勞。曾經有讀者這么做。一位勞累過度的女士,她每天服用大量的維生素B1已經持續兩年。
她是一位女裁縫師,只有三十八歲,外表看起來卻好象己經有五、六十歲了。她的兩眼充血,而她自己則認為那是工作過於緊張勞累之故。她的上唇似乎完全消失,細小的裂縫由嘴角向下延伸,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都顯得疲備不堪。我真想勸她躺到床上好好休息半年。
她的頭發在去年一年之間幾乎掉光了,只剩下一些稀薄而散亂的白發,她的神經緊綳,時常抽搐、失眠、焦慮過度而感到沮喪,膝蓋內側長滿濕疹,幾乎無法坐下,也因為精疲力竭而無法久站。
在詳細地地問過她許多問題之後,我終於找出真正的原因。她時常感到疲倦,並且聽說維生素B1可防止疲倦,在服用初期,真的有不錯的效果,當效果逐漸消失以後,她向葯劑師要求劑量最高的維生素B1片劑,不久又再度失效;於是她再增加劑量至每天四片。
我很難讓她相信服用維生素B1是不當的,她也不願意放棄。我看過許多類似的例子,患者出現缺乏各種維生素B的症狀,都是由於盲目服用維生素B1所引起的。但沒有人像這位女土那麼嚴重。
一知半解的知識實在是非常危險。缺乏某種維生素時,由飲食中加以補充,便能有所改善;如果攝取過量,超過所需,反而有害無益,只會造成其它各種維生素B相對缺乏,就像前述的例子一樣。
維生素B1最豐富的來源是小麥胚芽及米麩,肝臟的含量並不多。種子發芽時需要這種維生素,因此它存在所有谷類、核果、干豆、豌豆、黃豆、扁豆、及由植物種子未經過加工精製的食物中,如花生醬、麵包及麥片等;肉類食品中腎臟、心臟及豬肉里的含量最豐富。
在一項缺乏維生素B1的實驗中,紐約大學醫學院的諾曼·喬利夫發現,受測者在四天之後,開始出現心臟周圍疼痛,心悸、呼吸急促、便秘、不尋常的倦怠及情緒沮喪等症狀,並且持續惡化。喬利夫博士以螢光鏡及心電圖檢查受測者的心臟,發現他們的心臟脹大,並且出現心臟病的異常現象。在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1之後,這些症狀在三到六天之內便消失了。
另一項類似的實驗是由梅奧基金會主辦,受測者的飲食中,維生素B1的含量是每一千卡路里零點二二毫克,相當於一般美國家庭的日常食物中的含量。為了確保其他營養充足,還加上疇母粉以補充維生素B,但是其中維生素B1已經因加熱而被破壞。此外,還加上鐵、鈣、磷及鱈魚肝油以補充維生素A及D。這樣的飲食,已經優於數百萬美國家庭的日常飲食。
所有受測者的性情都有所改變,脾氣暴躁、容易與人發生爭執、不合作、效率低落、健忘、懶散及消沉。這些情形日益嚴重。有時候受測者會顯得極度倦怠、失眠、便秘、對噪音敏感;手部及臉部經常麻痹失去知覺,低血壓、中度貧血、新陳代謝速率降低;心悸、呼吸急促;心電圖顯示他們的心臟異常脹大。以運動器材測量,他們的工作量逐漸降低。在運動及天氣寒冷時,所有的症狀都會更嚴重。
有時候受測者會因為過度衰竭而無法工作。腿部疼痛(神經炎)、胃酸減少甚至完全沒有。在第二十一周時,他們開始劇烈頭痛、惡心、嘔吐,以致實驗必須終止。
讓受測者服用維生素B1,幾個小時之後,他們變得精神愉快、活力充沛,不再有倦怠感。其他的症狀則消失得較慢,胃酸的分泌在第十二天之後,心臟則在第十五天之後才恢復正常。
幼兒胃口不好補充維生素B1
維生素B1的重要功能是調節體內糖代謝,保證每天攝入的主食(澱粉)及糖類在人體內轉化為能量而被利用。
谷類的胚芽和外皮(糠、麥麩)含維生素B1特別豐富,是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其次是豆類、動物肝、瘦肉中含量也較多。
因此,小兒每天需有一定量的粗糧、豆類和瘦肉等食品攝入,才能保證體內維生素B1的需要量,防止因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腳氣病。
維生素B1的缺乏使糖代謝發生障礙,由糖代謝所供應的能量減少,而神經和肌肉所需能量主要由糖類供應,受影響最大,可引起神經、循環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此外,維生素B1可抑制膽鹼酯酶對乙醯膽鹼的水解作用。B1缺乏時,該酶活性增高,加速乙醯膽鹼的水解。乙醯膽鹼是傳遞神經沖動的重要物質,它缺乏時,可使神經傳導障礙,尤其影響支配胃腸道、腺體等處的神經傳導,造成胃腸蠕動緩慢、腹脹、消化腺分泌減少,使食慾減低。所以在膳食中保證供給維生素B1有增進胃口的作用。嬰幼兒若喂養不當,長期以精製麵粉或精白米為主食,又不及時添加輔食,或長期腹瀉患有慢性消化道紊亂,都會使維生素B1的吸收減少。若在這些情況下出現食慾低下和厭食,應想到補充維生素B1。
維主素B1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症有哪些?
維主素Bl又名抗腳氣病維生素,也叫硫胺素。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構成脫羧酶的輔酶,參加糖的代謝。維生素B1不足,將使丙酮酸(糖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代謝受阻,積存在體內,引起腳氣病。
維生素B1還能抑制膽鹼酯酶的活性,有利於胃腸蠕動和消化腺體的分泌。維生素B1不足時,可引起腸胃道機能障礙。
人們長期食用精米白面,又缺乏其他雜糧和多種副食品補充,就容易造成維生素B1缺乏,發生腳氣病。主要表現為:對稱性周圍神經炎,全身倦怠,肢端知覺異常,心悸,胃部膨滿感,便秘以致浮腫。
維生素B1缺乏
在食用精白米地區,特別是習慣吃蒸飯和米湯的地區的小孩,常有輕度腹瀉、聲音嘶啞、煩躁、夜間啼哭、吃奶無力、四肢較弱、心跳快,甚至嗜睡、昏迷、抽筋等症狀。人們常稱它為「腳氣病「。
患「腳氣病「的小兒腳部略有浮腫,用手指壓迫時,即出現一個凹陷,壓力解除後,此凹陷還不能立即消失。這種病實際上是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因此,又稱維生素B1缺乏症。此病多發生在三至六個月吃母乳的嬰兒身上。如果母乳量不足或未及時添加輔食,即可使嬰兒得此病。
〔病因〕 嬰幼兒患腳氣病人數較多,這是由於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維生素B1的需要量相應增多,且嬰幼兒抵抗力較差易患疾病,致使維生素B1的吸收受障礙,或消耗增加,如腹瀉;嘔吐時可使維生素B1的吸收減少,發熱或感染時,代謝旺盛,維生素B1消耗增多。另一個原因是這個年齡的小孩多以母乳喂養為主。母乳含維生素B1較低,其含量是牛奶的1/4,若母親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則乳汁中維生素含量也就更少。人工喂養兒以澱粉食物為主,食用愈多,維生素B1的需要量也愈多。因此,嬰幼兒時期患腳氣病的人較多。
〔症狀〕 腳氣病以三至六個月吃母乳的小兒較為常見。出現症狀有輕有重,多數患兒是輕型。但如未及時得到治療,病情會繼續發展,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腳氣病的症狀有以下幾方面:
1.消化系統症狀。惡心、嘔吐、食慾減退,有時腹痛、輕瀉或便秘、腹脹。
2.神經系統症狀。患兒早期有煩躁不安及夜啼;病情加重後,出現嗜睡、軟弱無力、兩眼無神,聲音微弱、嘶啞,吃奶時嗆咳,嚴重者導致昏迷、抽搐。
3.循環系統症狀。患兒突然嚎叫、聲急音失、出冷汗、全身冰冷、體溫降低、口唇、指甲發紺、皮膚發花、全身水腫、呼吸不規則、呼吸微弱,剛發病時可見抽搐,繼而昏迷,嚴重者會死亡。
此外,患兒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常常先見於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