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邵逸夫獎的設立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被視為「中國諾貝爾獎」的國際性獎項「邵逸夫獎」今日在港宣布成立,將以每項一百萬美元的獎金,表揚全球傑出的科學家。
獎項創辦人邵逸夫、籌備委員會主席楊汝萬、評審會主席楊振寧等,今日齊集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宣布「邵逸夫獎」正式成立,暫定二00四年八月舉行第一屆頒獎。楊振寧說,近代科學始於三至四百年前,但真正發揮巨大影響的是二十世紀的科學,其發展對人類歷史影響深遠。他說,可以肯定,二十一世紀的科技發展將更快速,對人類的影響亦更大且更深遠,「邵逸夫獎」的成立,意義重大,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楊振寧表示,籌委會經慎重考慮後,決定設立天文學、數學科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因為這三個領域與人類生活有密切的關系,近年均有長足發展,相信在二十一世紀將繼續有進展。楊汝萬說,曾考慮設立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獎項,但這些領域范圍較廣,分門別類較多,性質亦較為主觀。他說,在設立「邵逸夫獎」的頭幾年,希望樹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因此選擇一些有較清晰標准及較為客觀的項目,待將來發展較成熟時,再將獎項擴展至其他領域。
楊振寧說,希望「邵逸夫獎」達到與諾貝爾獎同樣的標准,受國際認可。他說,雖然該獎項在香港設立,但不會對中國人特別有考慮,獎項會開放予全球科學家進行競爭。楊汝萬則表示,長遠來說希望多些中國人得獎。他相信,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國運漸隆,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會更大,會有更多傑出的科學家興起。
據悉,「邵逸夫獎」於今年初構思,由邵逸夫及倡儀人馬臨提出,再成立籌委會進行研究。「邵逸夫獎」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明年年中將致函全球有關大學、學者及研究機構等邀請提名,然後進行評審。該獎不論種族國籍,以候選人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的成果及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為評審原則。
㈡ 為什麼有很多學校的樓都叫逸夫樓
香港影視界大亨邵逸夫熱衷於教育事業 往往與政府共同出資蓋樓 建好後就叫逸夫樓
他現年101歲
㈢ 邵逸夫先生慈善事業總計捐款有多少了
邵逸夫先生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
慈善事業:
據統計,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尤其是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
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
1973年,邵逸夫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於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1987年後,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雲南大學東陸園圖書館、曲阜師范大學曲阜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台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0世紀90年代初,江浙一帶遭遇罕見台風和洪澇災害,不少學校被淹沒。邵逸夫第一時間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馬林博士來到浙江,馬博士與幾位教育系統同志劃船深入校舍把真實情況反饋給邵先生,並著手參與災後重建,創下一次性資助150多所受災中小學的紀錄。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內蒙古,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參觀考察海拉爾師專(呼倫貝爾學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學校,之後,一座又一座「逸夫樓」「逸夫學校」出現在內蒙古各地。邵逸夫先後16次向內蒙古地區捐贈善款,總額達1.37億元港幣,全區有逸夫學校104所。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了中國研究所。
1995年,捐資興建河南省偃師市實驗中學科教樓——命名「逸夫科教樓」。捐資興建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逸夫學校」。
1999年,向台灣捐2500萬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災民。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三天之後,邵逸夫及夫人方逸華在得知四川地震災區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受到嚴重傷亡後,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9000萬元),為災區師生重建校舍,使他們早日重返校園。
2009年,台灣88台風水災,捐款1億新台幣予災區。
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時,邵氏基金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
㈣ 邵逸夫基金會聯系方式
www.shawprize.org
㈤ 請問如何能聯系邵逸夫基金會
各地的教委都會有聯系方式。
各高校有樓的都會有,去問問吧,沒事的:)
他出錢蓋樓要簽合同的,他和你各出50%的錢。
㈥ 邵逸夫獎的組織架構
邵方逸華女士 :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邵氏基金會(香港)及邵逸夫獎基金專會主席屬
馬臨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董會主席
楊振寧教授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及評審會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楊綱凱教授 :邵逸夫獎評審會副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譚尚渭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榮休校長 (2007-2009)
主席: 楊振寧教授
副主席: 楊綱凱教授
委員:陳建生教授: 天文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
簡悅威教授: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
邁克爾·阿蒂亞爵士 :數學科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 (2009-2011) 邵逸夫天文學獎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㈦ 邵氏基金會的是如何運作的
邵逸夫基金復會是香港製著名實業家邵逸夫先生於1973年在香港設立的私人慈善機構,其宗旨是協助促進教育、醫療和藝術事業的發展。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內地事業的資金達32億元,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逸夫樓」也遍布中國大地。教育部與邵氏基金會合作,採取捐款與項目單位資金配套的做法,共同建設了大學、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師范學校的6013個項目,涉及項自有:圖書館、教學樓 、科技樓、藝術摟、學術交流中心等。
㈧ 邵逸夫獎有哪些獎項
邵逸夫獎基金會5月日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15屆「邵逸夫獎」得獎的三位科學家,頒獎典禮將於今年9月26日在香港舉行。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該獎2002年11月宣告成立,自2004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每個獎項包括證書、金牌及120萬美元獎金。
「邵逸夫獎」得獎者如下
天文學獎 頒予
尚-盧·普吉 (Jean-Loup Puget)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奧賽太空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暨歐洲太空總署普朗克計劃高頻儀器首席研究員
以表彰他對紅外到亞毫米光譜范圍天文學的貢獻。他探測了在過去恆星形成過程中的星系所放出的宇宙遠紅外背景,並提出星際物質含有芳香族碳氫分子。通過普朗克太空計劃,他處理了星際物質前景的影響,因而顯著地提升了我們對宇宙學的認識。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頒予
瑪莉-克萊爾·金 (Mary-Claire King)
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醫學系和基因組科學系美國癌症協會講座教授
以表彰她繪制第一個乳腺癌基因的基因圖。瑪莉-克萊爾·金利用數學模型預測和證明乳腺癌可以由單個基因引起。她繪制的基因圖促成了乳腺癌基因的克隆,因而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數學科學獎 頒予
路易·卡法雷 (Luis A Caffarelli)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數學教授
以表彰他在偏微分方程上的突破性工作,包括創立一套正則理論,適用於如蒙日?安培方程等非線性方程,及如障礙問題等的自由邊界問題,這些工作影響了該領域整個世代的研究。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者應仍從事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或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素質,豐富人類精神文明。
近期在科研上有傑出成就且仍活躍於該學術領域的候選人將獲優先考慮。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萬美元。提名及評審程序於每年九月開始,翌年夏季宣布得獎人名單並於同年秋季舉行頒獎典禮。
「邵逸夫獎」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於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宣告成立,並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基金會辦事處設在香港。
2014年9月24日,「邵逸夫獎」在香港舉行第十一屆、也是創始人邵逸夫去世後首次頒獎典禮,來自美國、英國和日本的6位科學家分獲三大獎項。
2015年6月1日,5位科學家因在系外行星、細菌間溝通和數論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而獲得獎金豐厚的邵逸夫獎。
2016年9月27日晚,邵逸夫獎2016年度頒獎禮在香港舉行。來自美國和英國的6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自2016年起,每項獎金由100萬美元增至12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