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李兆基基金會

李兆基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0-12-17 18:12:10

①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落實實施

為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任務。
據此,2012年4月27日,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發文優先啟動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投入100億元支持中西部23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100所高校加強基礎能力建設,促進這些學校的基礎教學實驗條件有較大改善,師資隊伍素質結構更加優化,學生學習、實踐就業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提升,學校辦學特色逐步彰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為縮小區域間高等教育發展差距,為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奠定堅實基礎。工程以5年為一個周期,滾動實施。是中央政府繼「985工程」、「211工程」後推動高等教育協調發展設立的重大建設專項。
2012年9月7日,教育部、財政部召開通氣會,啟動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作。中西部高校綜合能力提升工程,是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專項支持一所本區域內辦學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區域優勢明顯的地方高水平大學。從2012年開始到十二五末,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及政策的支持,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有效增加區域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進一步發揮高水平大學的龍頭、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地方高等教育跨越發展,是中央政府繼省部共建政策、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提升工程之後推動中西部省屬高校發展設立的又一重大項目。
2012年11月13日,在香港李兆基基金會和培華教育基金會資助下,教育部啟動了「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旨在提升中西部地方高校辦學水平,加強中西部地方高校領導的辦學治校能力。截至12月中旬,已完成首批94名中西部高校領導海外研修任務。

② 香港科技大學的歷史沿革

香港科技大學是因為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變而起。由於香港已經進入經濟轉接期,香港政府預計香港經濟會轉型為以高科技與商業為主,而工商業要求有更多大學生配合,所以當時香港政府就決定興建第三間大學,以配合這個需要。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確認英國將於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當時的英軍便分批撤走,部份軍營也因此而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選址新界清水灣半島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馬軍營(Kohima Camp)興建香港科技大學。 1986年3月,香港政府首次公布香港將興建第三所大學。
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
1987年6月,香港賽馬會捐出港幣十五億元,作為建設科大校園的資金。
1988年9月,吳家瑋教授獲委任為科大創校校長。
1988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鍾士元博士主持校園奠基儀式。
1991年1月,科大教務委員會正式成立。
1991年10月,科大舉行開幕典禮。
1993年1月,與香港政府簽署了一億一千八百七十萬元的合約,發展赤鱲角新香港國際機場的風切變預警系統。
1993年10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一次畢業典禮。
1994年2月,科大研發的激光沉積生產鑽石薄膜聚合物技術,在美國獲取第一個專利。
1995年1月,比爾·蓋茨蒞臨科大以「數碼化革命的未來」發表演說。
1996年1月,科大校長吳家瑋教授,發起組織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
1997年12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正式展開。
1999年4月,鍾士元博士退任校董會主席並獲委任為大學首位副校監。羅康瑞博士出任校董會主席;工商管理學院獲AACSB國際協會所認可。
1999年9月,研究項目「資訊科技」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是科大首個獲此資助的項目。
2000年11月,科大成功研發世界最細單壁納米碳管,直徑為0.4nm(納米)。
2001年4月,科大慶祝十周年校慶。
2001年9月,研究項目「分子神經科學研究之基礎研究及新葯開發」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是科大第二個獲此資助的項目。
2001年11月,朱經武教授出任科大的第二任校長。
2002年5月,陳祖澤博士獲委任為第三任校董會主席。
2003年9月,大學的納米材料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
2003年10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在全球七十五個課程中,評為世界第九位。
2005年7月,霍英東基金捐贈港幣八億元,支持科大策略發展及內地拓展計劃。
2006年5月,大學圖書館命名為李兆基圖書館,以表彰他對大學的貢獻。
2006年6月,斯蒂芬·霍金教授,為高等研究院主持首場講座。
2007年1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及其研究中心在南沙舉行開幕儀式。
2007年3月,李兆基基金會捐款港幣四億元予科大。
2007年12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首次在《金融時報》的排名榜中位列第一。
2008年4月,張建東博士獲委任為第四任校董會主席。
2008年12月,香港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舉行奠基儀式。
2009年3月,陳繁昌教授出任第三任科大校長。
2009年10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第二次評為世界第一。
2010年6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大樓在南沙動土興建。
2010年6月,科大成立首個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0年7月,周大福鄭裕彤基金捐贈九千萬元支持科大建設新的研究和學術大樓。
2010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辦首個俄鋁校長論壇。
2011年4月,科大慶祝二十周年校慶,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韓啟德教授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親臨主持慶典 。
2011年5月,香港科技大學獲《QS亞洲大學排名》 ( Quacquarelli Symonds ( QS )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 列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 。
2011年9月,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舉行開幕儀式。
2012年4月,鄭裕彤大樓舉行奠基儀式。
2012年7月,「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研究策略」和「低本高效、綠色環保的LED晶元系統研究」獲研究資助局撥款開展主題研究。
2012年10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連續第四年被《金融時報》評為世界第一。
2013年6月,香港科技大學連續三年獲《QS亞洲大學排名》 (Quacquarelli Symonds (QS)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列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 。
2013年7月,「新型的光波及聲波功能材料研究」和「神經突觸的發育,訊號轉導及精神疾病的分子機理研究」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
2013年9月,李兆基校園舉行開幕典禮;科大成立先進顯示與光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3年10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連續第五年被《金融時報》榮膺全球第一。
2013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舉行冠名典禮暨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
2014年10月,何廷錫伉儷全新訪客資訊中心舉行開幕典禮。
2014年12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新大樓舉行開幕典禮;科大畢業生就業能力全球排行16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
2015年1月,教資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評價顯示,科大研究達「世界領先水平」,成績稱冠。
2015年3月,廖長城議員獲委任為第五任校董會主席。
2015年7月,科大「本科生研究計劃」踏入十周年。
2015年9月,水上活動中心一期工程舉行動土儀式。
2015年11月,科大畢業生於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行14位,蟬聯大中華院校之首 。
2016年2月,鄭裕彤樓舉行開幕典禮。

③ 李兆基是干什麼的

有一個千億身家的老爸是什麼感覺?回答只有一個字——爽!這是「香港股神」李兆基的長子李家傑的答案。

2月29日,香港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及恆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主席兼總經理李兆基在復旦大學獲名譽博士學位,他的兩個兒子李家傑和李家誠都隨父出席,他也成為復旦大學歷史上第10位名譽博士。在頒發儀式上,長子李家傑代表李兆基的家屬致辭。

李家傑的回答有點玩笑意味,他更強調的是,父親給他的最大財富是耐心和毅力,以及精神上的執著和勇往直前的勇氣。60年前,剛剛20歲的李兆基身揣1000元錢從廣東老家來到香港闖世界,直至如今的千億身家,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很難成為現實。

不過,剛剛度過80歲壽辰的李兆基依然謙遜不已,把自己取得的成績歸於「配合時勢所致」。小時候,李兆基適逢抗日戰爭,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到父親的銀庄工作,從底層員工干起。「當年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小市民,做夢也沒想到能夠在1997年被福布斯宣布為全世界第四大富豪,也是亞洲首富」。

李兆基直言,自己在香港最初的30年也是平平淡淡,但他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入對了行,「幸運地進入了地產業」,因為當時的香港房地產是升值最快的行業,一路做下來的成績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意料,「直到有一天福布斯告訴我是全世界第四大富豪,我才知道自己有這么大的成就」。

特意來到復旦大學觀禮的香港作家梁鳳儀曾這樣評價李兆基:過往無論香港地陷山搖,滔天風浪,他不動心、不移志、不外騖、不從俗。總之,樓照起,地照買,最終就是名照升,錢照賺。

面對幾百名復旦大學的大學生,李兆基也談起了「青年致富成功之道」。「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個人才智也不可缺乏,但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李兆基告訴大學生們,什麼時期有什麼機會,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機會,「過去沒有什麼賺錢的機會,現在正是中國興盛的時候,而且很多民營企業已經發展起來,抓住機會,再加上用功和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當然,他也認為有頭腦和眼光很重要,「要明一而知三」。

說到「致富秘訣」,李兆基認為,首要的一點,自然是「刻苦耐勞,勤奮努力」,這一點用李兆基的自身經歷完全可以證明;其次,不要太早有家庭負擔,最好等事業有成才考慮成家立室,這一點和李兆基從小所受的傳統教育不無關系;第三,最重要先找到「第一桶金」,然後以錢賺錢,才容易致富,而李兆基的第一桶金就是剛到香港不久後從事的「黃金買賣」中收獲而得,之後通過房地產買賣,收購「中華煤氣」,並在幾年前成功「轉行」,從「樓神」到「股神」,把500億港元變成1200億元,自然就容易得多了;第四,則是經常掛在李兆基嘴邊的一句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雖然只有小學畢業,但李兆基已獲得多所知名大學的榮譽博士、榮譽院士稱號,不過他還是遺憾自己小時候沒能多讀一些書。笑言自己英語不好,普通話也不好,就是沒讀書的結果,只能上「社會大學」,「雖然我現在也算成功,但也許當初如果多讀點書,可能成就會更大」。

沒能上大學的李兆基對教育事業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早在1982年,就與多名好友共同創立了「培華教育基金會」,在過去20幾年當中,接受資助,或者參加培訓的人數,超過1.4萬人。

現在,李兆基雖然還擔任恆基兆業的主席,但已經把主要事業交給了兩個兒子。談到對兩個兒子的期望,李兆基覺得「富不過三代」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也無所謂,「如果他們一樣努力,說不定能夠青出於藍,還是要看才幹,看看他們是不是聰明的人」。

④ 李兆基的社會活動

李兆基先生於事業以外,還心繫社會公益。李兆基常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事業稍有成就之後,他就樂善好施,積極參與社會公益,貢獻社會。李兆基除了事業成就之外,跟隨過李兆基工作的人都可以證明他的國學根底相當深厚,每年集團年報的主席報告都是由他親自撰寫或修改。李兆基下筆成文,洋洋灑灑,既有內涵,又有文采,經常令他那些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同事自嘆不如。李兆基雖然幼時讀書不多,但他頗有古文修養,買下、貯存有大批古書。由於他曾捐出大筆基金給牛津大學,牛津贈予他「院士」和「博士」的榮銜。不過,他在社會傳媒方面一向保持低調,不願接受記者采訪,不願在報刊上出頭露面。
李兆基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務,屢次出資贊助中、英、港的教育事業。
1978年,他斥資2000多萬元重建了香港培僑中學,並於同年捐資支持香港順德聯誼總會,創辦了葵涌順德聯誼會李兆基中學。1979年,他又在英國牛津大學華頓書院設立「李兆基獎學金」,每年保送三至四名香港優秀學生負笈牛津大學,先後已有四十六位修讀不同科系的學生受惠。而李先生亦膺選為該院榮譽院士。
1981年10月,李兆基率領一個包括「工」、「商」、「學」多界別在內的香港訪問團到訪北京,獲得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先生的接見。廖副委員長說「文化大革命」中,人才備受摧殘,培養人才是國家的當務之急。李兆基回到香港後立即籌備,並捐出500萬港幣,在好友霍英東、鄭裕彤及王寬誠的共同支持下於1982年成立了「培華教育基金」,並被推舉為信託理事會主席。通過此,贊助內地開展各項教育及培訓活動,至今已為國內現代化建設,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培訓了大批高級管理人才。
1993年被邀出任港事顧問,並成為「廣州市榮譽市民」。
李兆基對中文大學的學術科研發展貢獻尤多,他資助中大設立三年制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並擔任顧問委員會委員。現任該校聯合書院校董。又聯同摯友鄭裕彤博士捐助六百萬美元與中大及耶魯大學,支持香港、華南及台灣地區研究計劃。他屢次捐款支持國際康復機構、香港公益金及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其家鄉順德縣之醫療。教育和體育事業亦屢獲資助,造福桑梓。李兆基還斥資10億港元,在港設立一間私營醫院——沙田仁安醫院。
李兆基在香港對教育等公益事業多有支持。李兆基熱衷支持教育事業。他說「我們商人喜歡求實際效果,教育的回報率最高,因此最值得我投資。以小學教育為例,如在大陸教育未普及之荒僻地區,用很少金錢便能開設多間學校,教育不少的學生,這不是回報高收效廣嗎?這些受捐學生成材後,還可把他們的學識傳授不知多少人,對祖國建樹良多,我引以為慰。」據保守估計,李兆基自1982年以來贊助內地各項教育事業達400餘項,令數以萬計的內地民眾受惠。
2007年3月20日,李兆基基金會宣布,捐款4億港元予香港科技大學,支持科大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教研學府。9月份則再次捐款5千萬元予香港公開大學。同年11月份李兆基還捐出5億元予香港大學。為作答謝,港大會把一個講堂及一個綜合學生活動中心以李兆基命名。據統計,從2005年到2007年,李兆基僅向香港各大院校捐贈的數額就已超11億元。對內地公益事業,李兆基也大力資助,僅在順德就捐資超過億元之巨。如1978年與鄭裕彤先生一起捐資180萬元擴建順德華僑中學;1980年捐資310萬港元興建「順德醫院」;1991年捐贈500萬港元助建順德體育中心;1994年與鄭裕彤各出資8000萬人民幣興建了兩所高級中學——「順德李兆基中學」和「順德鄭裕彤中學」等等。1996年,順德舉行首屆教育基金百萬行,已是世界第4大富豪的李兆基不但捐資,而且親自參加全程活動。在其他省市,他也多次透過各種渠道捐助落後地區的學生。
2008年捐一億元支持復旦大學教育建設,李兆基對中國內地的教育事業可以說是獨具慧眼,期望有加:「我在香港經商,發現所有投資銀行、財經公司均以聘用英國牛津、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名校學生為榮,且薪金特高。今日中國進步神速,已有大國地位,國富民強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內地三間名校如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將與上述三間世界名校的學生看齊。」
而作為復旦大學校董的李兆基先生將從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手中接過名譽博士學位證書,成為復旦歷史上的第十位名譽博士。其捐資興建的復旦新江灣校區圖書館將命名為「李兆基圖書館」。
2009年6月26日,亞洲股神李兆基再向北大、清華捐贈4億元,並與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正式簽署捐贈協議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簽約儀式,教育部長周濟出席了簽約儀式。北大獲捐贈的2億元人民幣將被用於支持北大人文學苑的建設、公共教室樓的維護和設立講座教授基金,以促進和改善北大的科研教學環境。落成後的北京大學人文學苑將永久命名為「李兆基人文學苑」,公共教室樓將命名為「李兆基樓」,講座教授基金命名為「李兆基講座教授基金」,獲得該基金資助的教授命名為「李兆基講座教授」。作為北大名譽校董的李兆基先生表示:「北大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名牌高等學府,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學術根基。希望北大培育更多傑出人才,貢獻國家。」
2005年起,他捐贈設立「溫暖工程」基金。投資3.3億元人民幣的「溫暖工程」計劃首期項目於2006年12月展開,由兒子李家傑親自監督落實,現已超標完成。李家父子還捐出第二期善款3億元,再培訓100萬農民工。
2009年4月8日消息,有鑒於「溫暖工程——李兆基百縣百萬農民及萬名鄉村醫生培訓」計劃進展順利,香港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決定再捐出6000多萬元人民幣給予廣西和寧夏,培訓10萬名農民工。另外由上善基金撥出1400萬元,在寧夏建造6000個雨水窖。
李兆基還透露,新成立的上善基金以《道德經》「上善若水」作為理念,分階段投入資金可能多達百億元,將重點資助內地缺水地區。此外,他還捐贈1億元支持國家游泳中心的建設。
在2008年5.12地震中踴躍捐款:香港恆基主席李兆基從私人基金捐出1億元為四川賑災,加上早前以集團名義捐出的1000萬元,累計捐款已達一億一千萬元。而以李兆基長子李家傑為會長的百仁基金則向災區捐款810萬,其中李家傑以個人名義捐款500萬,李兆基次子李家誠夫婦捐款200萬。2009年10月21日,李兆基基金會再向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廣元市捐贈8000萬,用於重建廣元市中心醫院門診內科大樓。
另外,鑒於當前災區最需要的是為災民提供心理輔導,其長子李家傑找來清華大學的心理危機中心教授親赴成都,並開始培訓80多個計生委的社工,進行災後的心理輔導。李家傑又聯絡台灣及新加坡等地的人士,目標要找一些懂普通話的心理輔導人員,期望以最快速度開展心理輔導工作。而旗下中華煤氣數十名員工也將抵成都救災中心協助災後工作。
2010年,李兆基向仁安醫院仁心仁術慈善計劃捐獻港幣2000萬元,加強該醫院向市民提供的免費手術醫療服務。
2011年,李兆基在2009年向清華捐贈2億的基礎上再捐贈1億元人民幣,以興建李兆基科技大樓。
捐地助港青置業
香港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宣布,將捐出一幅位於粉嶺的地塊,面積逾10萬平方英尺(約合9290平方米),預計可興建超過1000個住宅單位,該地塊已交予香港政府研究。地皮需要由香港政府安排興建,恆基地產不會參與建築。

閱讀全文

與李兆基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