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科學大獎都有什麼獎
科學獎項有: 01 諾貝爾獎 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五項、後增經紀學獎 02 玻爾國際金質獎 每三年發一次 03 德勒夫—達母里—博拉爾博士獎 是比利時國家研究基金會設立的兩項獎金,每五年發一次 04 菲爾茨獎 這是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1936年首次頒獎,每四年一次 05 安東尼奧·費爾特里內利獎 1950年首次頒獎 06 費米獎 美國政府於1954年為紀念著名的美籍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設立的國際獎 07 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 用於獎勵在醫學領域有重要實用價值的成就 08 格蒂野生動植物保護獎 用於獎勵在保護野生動植物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09 海涅曼獎 1962年,由德國設立授予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科學者 10 洪堡獎 只接受第一流的德國科學家和國家研究機構的推薦 11 極地獎 屬於英國的皇家獎,獎勵在探險、考察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個人和探險者 12 科普利獎章 是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最古老的科學獎之一 13 萊特兄弟獎 由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航空工程分會設立,紀念萊特兄弟,促進航空科學的發展 1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196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大會設立 15 列寧獎前蘇聯授予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蘇聯公民的最高獎 16 馬可尼國際獎 1974年首次頒獎,(馬可尼是義大利人,電報發明家) 17 美國科學獎 是美國為了表彰傑出的科研成就設立的最高獎 18 納蒂維埃獎 旨在引起人們對心血管疾病的基礎臨床或治療學研究的重視。 19 帕內蒂獎 是國際聲望最高的力學獎,通常被認為力學最的諾貝爾獎 20 普朗克獎章 1929年由德國物理學會設立,對世界各國科學家開放 21 齊格勒獎 1975年由德國法蘭克福和美國的赫希斯特化學學會設立,對世界各國科學家開放 22 日本獎 是由日本獎基金會於1983年設立的世界大獎,獎勵發明家 23 日本學士獎 日本學士院於1911年設立的一種學術成就獎 24 前蘇聯國家獎 1966年9月9日由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發部命令設立 25 索爾維科學獎 由比利時科學研究基金會設立,分別授予法語和荷蘭語科學家 26 泰勒生態獎 用於獎勵在生態學和環境保護領域作出最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和研究小組 27 威爾訂豪斯獎章 用於獎勵在機械工程的動力學領域中的卓越工作者
B. 沃爾夫物理學獎的介紹
沃爾夫物理學獎(Wolf Prize in Physics)是抄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每年一次(雖然有些年度並無獲獎者)授予傑出物理人士的一個獎項,是沃爾夫獎六個獎項之一,自1978年以來開始頒發。沃爾夫物理學獎經常被認為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C. 請問世界各國合計共有多少科學獎項
那可多了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原名為第三世界科學院)
年度新產品大獎:美國「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雜志評審,為了表揚年度的優秀新產品或新技術所設立的獎項,今年已邁入第18屆,將由12領域超過100種以上的入圍產品,選出各領域的最優秀獎項。
保羅·揚森博士生物醫學獎
http://kxjx.myscience.com.cn/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沃爾夫數學獎
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所長吉姆·卡爾森為求解七大數學難題而設立「千年數學大獎」
發明家裡查德·沃夫博士於1978年在以色列設立的沃夫獎。它共有5個頒獎領域,每個獎項的獎金為10萬美元,在世界科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被稱為「以色列的諾貝爾獎」。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數學家陳省身都曾經獲得過這一獎項。
沃爾夫數學獎
由於菲爾茲獎只授予40歲以下的的年輕數學家,所以年紀較大的數學家沒有獲獎的可能。恰巧1976年1月,R. 沃爾夫及其家族捐獻一千萬美元成立了沃爾夫基金會,其宗旨是為了促進全世界科學.藝術的發展。沃爾夫基金會設有:數學.物理.化學.醫學.農業五個獎(1981年又增設藝術獎)。1978年開始頒發,通常是每年頒發一次,每個獎的獎金為10萬美元,可以由幾人分得。由於沃爾夫數學獎具有終身成就獎的性質,所有獲得該獎項的數學家都是享譽數壇.聞名遐邇的當代數學大師,他們的成就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代數學的水平和進展。該獎的評獎標准不是單項成就而是終身貢獻,獲獎的數學大師不僅在某個數學分支上有極深的造詣和卓越貢獻,而且都博學多能,涉足多個分支,且均有建樹,形成了自己的著名學派,他們是當代不同凡響的數學家。R. 沃爾夫1887年生於德國,其父是漢諾威城的五金商人。沃爾夫曾在德國研究化學,並獲得博士學位,後移居古巴。他用了近20年的時間,經過大量試驗.歷盡艱辛,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從熔煉廢渣中回收鐵的方法,從而成為百萬富翁。他是沃爾夫基金會的倡導者和主要捐獻人。沃爾夫於1981年逝世。
克拉福德獎是一項世界科學大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80年設立,基金來源於安娜-格里塔和霍爾格·克拉福德的捐贈。授獎學科包括數學、地球科學、天文學和生物科學各個領域,每年頒發一次,獎勵其中一個學科的傑出成就。1987年的克拉福德獎金為170萬克朗,約合25萬美元,授予了美國兩名教授,他們是美國喬治亞大學的尤金·奧德姆和佛羅里達大學的霍華德·奧德姆,這兩個兄弟通過研究,特別是通過觀察周圍環境創立一個新的學科,也就是生態系統研究領域,這一新學科的開創,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長期開發奠定了一個科學的基礎。奧德姆兄弟在生態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許多研究,他們是最早認識到能流作為生態學原則的重要性,並把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尤金·奧德姆創建了交叉學科學院(Interdisciplinary Institute),並任主任,他還是國家科學院院士。尤金·奧德姆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1952年出版的《生態學基礎》,這本書內容豐富,結構簡明,系統性強,論述精闢,反映新成就新理論,已被世界許多國家採用為生態學的教科書。1977年尤金·奧德姆榮獲泰勒生態學獎,這是美國生態學的最高榮譽獎。他把獎金共15萬美元贈送給喬治亞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用以培訓年青科學家,以表示他對科學的忠誠與熱愛。為了表彰奧德姆兄弟所作出貢獻,1987年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親自為奧德姆兄弟頒發了克拉福德獎。
華羅庚數學獎
1992年11月4日,中國首屆「華羅庚數學獎」在北京頒獎。為了紀念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對我國數學事業的傑出貢獻,促進我國數學的發展,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捐資,與中國數學會共同主辦的「華羅庚數學獎」,以獎勵和鼓勵對中國數學事業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我國數學家,每兩年評獎一次。遵照華羅庚數學獎獎勵條例,該獎主要獎勵我國數學家長期以來對發展中國的數學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獲獎人年齡在50歲至70歲之間。獲得這一獎勵的數學家都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引起了國內外數學界的矚目,在促進我國數學研究中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工程科技光華獎
「中國工程科技光華獎」是中國工程院管理、承辦,其設立宗旨,是對在工程科學技術及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和重要貢獻的中國工程師、科學家給予獎勵,激勵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其工作順利開展,並取得成果。
「中國工程科技光華獎」是由台灣潤泰企業集團尹衍梁董事長、陳由豪先生、矽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杜俊元董事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兩院院士」朱光亞共同捐資設立的。自1996年首屆頒獎,至今已是第四屆,共有55位工程師、科學家獲此殊榮。最高獎金高達100萬元人民幣,創下了中國工程科技界獎金額的最高紀錄。包括居住在台、港、澳及僑居他國的所有中國籍工程師和科學家,凡是在工程科學技術及管理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和傑出成就的,都可參與「光華工程科技獎」的評選。
理事會2002年第一次設立獎金達100萬元人民幣的「光華成就獎」,用以表彰那些在工程科學領域作出過重要貢獻和成就的人,這也是我國社會力量設立的中國工程界的最高獎項。
何梁何利獎
「何梁何利獎」即何梁何利基金設立的獎項,是由何善衡基金有限公司、梁銶琚、何添先生、利國偉先生的偉倫有限公司共同捐資,於1994年在香港注冊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其宗旨是通過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我國科技工作者,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激勵科技工作者不斷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加速國家現代化建設。基金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勵長期致力於推進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卓著,並取得國際高水平科技成就者;設「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獎勵在自然科學的某一領域取得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者。基金每年頒獎一次,對獲得科學與技術成就獎者,頒發獎金100萬港元,獲得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者,獎金20萬港元。
D. 菲爾茲獎只授予40歲以下的年青數學家,所以年紀較大的數學家沒有獲獎的機會,哪一個獎項解決了這一遺憾
1976年1月,來由R·沃爾夫及其家族捐獻1000萬美元自成立了沃爾夫基金會,這個基金中設立了一項沃爾夫數學獎。沃爾夫數學獎對獲獎者的年齡不再作任何要求,它評獎標准不是單項成就而是終生貢獻,它一年一評,在全世界范圍以獲獎者一生的成就來評定,正因為獲獎的數學大師不僅在某個數學分支上有極深的造詣和卓越貢獻,而且都博學多能,涉足多個分支,形成了自己的著名學派,他們均是當代不同凡響的數學家,所以沃爾夫數學獎自它一設立,就成為與菲爾茲獎一樣重要的國際數學大獎。
E. 2012年沃爾夫獎項獲得者國籍分布
直接粘貼給你吧:
據沃爾夫獎(WolfPrize)官方網站消息,2012年沃爾夫獎獲獎名單現已出爐。今年沃爾夫獎共頒發五個獎項,來自美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八名科學家和藝術家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
物理學獎
JacobD.Bekenstein,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拉卡物理研究所教授。
醫學獎
RonaldM.Evans,美國索爾克研究所基因表達實驗室教授。
化學獎
A.PaulAlivisatos,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CharlesM.Lieber,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數學獎
MichaelAschbacher,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LuisCaffarelli,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
音樂獎
MaestroPlacidoDomingo,美國華盛頓和洛杉磯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
SirSimonRattle,德國柏林愛樂樂團指揮。
始創於1976年的沃爾夫獎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由以色列的沃爾夫基金會頒發,在科學(農業、化學、數學、醫學、物理)和藝術(音樂)領域授獎,每個獎項獎金為10萬美元。至今,共有23個國家的272人獲得沃爾夫獎,其中袁隆平院士獲得2004年沃爾夫農業獎,華人科學家丘成桐獲得2010年沃爾夫數學獎,華人科學家鄧青雲獲得2011年沃爾夫化學獎。值得一提的是,沃爾夫獎在科學領域的三分之一獲獎者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F. 沃爾夫獎是如何設立的
1975年沃爾夫以「為了人類的利益促進科學和藝術」為宗旨,發起成立沃爾夫基金會,設立了內沃爾夫獎,徵得沃容爾夫家族成員捐贈的基金共1000萬美元作為獎金基金,由董事會(由5名沃爾夫家族成員組成)和理事會(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長負責,若干名以色列學者和官員組成)領導,下設評獎委員會負責評獎事宜,評獎委員會由每學科領域3~5人組成,逐年更換。
G. 沃爾夫基金會由誰領導
1975年沃爾夫以「為復了人類的利益促進制科學和藝術」為宗旨,發起成立沃爾夫基金會,設立了沃爾夫獎,徵得沃爾夫家族成員捐贈的基金共1000萬美元作為獎金基金,由董事會(由5名沃爾夫家族成員組成)和理事會(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長負責,若干名以色列學者和官員組成)領導,下設評獎委員會負責評獎事宜,評獎委員會由每學科領域3~5人組成,逐年更換。
H. 跪求歷屆沃爾夫數學獎獲獎名單
沃爾夫數學獎是沃爾夫獎的一個獎項,它和菲爾茲獎被共同譽為數學界的最高榮譽。獲得該獎項的華人為陳省身和丘成桐。 由於菲爾茲獎只授予40歲以下的的年輕數學家,所以年紀較大的數學家沒有獲獎的可能。恰巧1976年1月,R. 沃爾夫及其家族捐獻一千萬美元成立了沃爾夫基金會,其宗旨是為了促進全世界科學.藝術的發展。沃爾夫基金會設有:數學.物理.化學.醫學.農業五個獎(1981年又增設藝術獎)。1978年開始頒發,通常是每年頒發一次,每個獎的獎金為10萬美元,可以由幾人分得。
獎項名稱: 沃爾夫數學獎
創辦時間: 1976年1月
主辦單位: 沃爾夫基金會 R. 沃爾夫1887年生於德國,其父是漢諾威城的五金商人。沃爾夫曾在德國研究化學,並獲得博士學位,後移居古巴。他用了近20年的時間,經過大量試驗.歷盡艱辛,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從熔煉廢渣中回收鐵的方法,從而成為百萬富翁。他是沃爾夫基金會的倡導者和主要捐獻人。沃爾夫於1981年逝世。
歷屆獲獎人物
[法國] 博特 (2000年) McGill大學
[法國] 塞爾(Jean-Pierre Serre) (2000年) 法蘭西學院
[美國] 斯坦(E. M. Stein ) (1999年)
[匈牙利] 洛瓦斯(Lászlo Lovász) (1999年) E?tv?s Loránd大學
凱勒(J.B.Keller) (1997年)
西奈(Y.G.Sinai) (1997年)
[英國] 懷爾斯(A.J.Wiles) (1996年) 牛津大學默頓學院
[加拿大] 朗蘭茲(R.Langlands) (1996年) 哥侖比亞大學
莫澤(J.K.Moser) (1995年)
蒂茨(J.Tils) (1993年)
格羅莫夫(M.Gromov) (1993年)
湯普森(J.G.Thompson) (1992年)
卡爾森(L.A.E.Carleson) (1992年)
皮亞捷斯基-夏皮諾(I.Piatetski-Shapiro) (1990年)
米爾諾(J.W.Milnor) (1989年)
卡爾德隆(A.P.Calderon) (1989年)
[瑞典] 赫曼德爾(L.V.Hormander) (1988年) 隆德大學
希策布魯赫(F.Hirzebruch) (1988年)
拉克斯(P.D.Lax) (1987年)
[日本] 伊藤清(K.Ito) (1987年) 東京大學
愛倫伯格(S.Eilenberg) (1986年)
塞爾伯格(A.Selberg) (1986年)
列偉(H.lewy) (1984/1985年年)
[日本] 小平邦彥(K.Kodaira) (1984/1985年) 東京帝國大學
[美籍華人] 陳省身 (1983/1984年年) 南開大學
[以色列] 愛爾特希 (P.Erdos) (1983/1984年)
[蘇聯] 克列因(M.G..Krein) (1982年) 敖德薩大學
惠特尼(H.Whitney) (1982年)
扎里斯基(O.Zariski) (1981年)
[芬蘭] 阿爾福斯(L.V.Ahlfors) (1981年) 赫爾辛基大學
[俄羅斯] 柯爾莫哥洛夫(A.N.Kolmogorov) (1980年) 莫斯科大學
[法國] 嘉當(H..Cartan) (1980年)
[法國] 韋伊(A.Weil) (1979年)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法國] 勒雷(J.Leray) (1979年)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德國] 西格爾(C.L.Siegel) (1978年) 柏林大學
[蘇聯] 蓋爾范德(L.M.gelfand) (1978年) 莫斯科大學
PS: 能找到的就這些```國籍是偶一個個查的=.= 有些沒查到....體諒下哈...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I. 菲爾茲獎的來歷
一年一度令世人矚目的諾貝爾獎中,只設有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文學.和平事業五個類別(1968年又增設了經濟學獎),竟然沒有數學這個科學之「王」的份額,使得數學這個重要學科失去了在世界上評價其重大成就和表彰其卓越人物的機會。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先後樹起了兩個國際性的數學大獎:一個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持評定的.在四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的菲爾茲獎;另一個是由沃爾夫基金會設立的一年一度的沃爾夫數學獎。這兩個數學大獎的權威性.國際性,以及所享有的榮譽都不亞於諾貝爾獎,因此被世人譽為「數學中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是以已故加拿大數學家.教育家J.C. 菲爾茲的姓氏命名的。菲爾茲1863年生於加拿大渥太華。曾任美國阿勒格尼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作為數學家,菲爾茲在代數函數方面有一定建樹,他的主要成就在於他對數學事業的遠見卓識.組織才能和勤懇工作,促進了本世紀數學家之間的國際交流,對於促進北美洲數學的發展抱有獨特見解,並滿腔熱情地作出了很大貢獻。為使北美洲數學迅速發展並趕上歐洲,他第一個在加拿大推進研究生教育。他為設立國際數學獎積極奔走於歐美各國謀求廣泛支菲爾茲強烈地主張數學發展應是國際性的,他全力籌備並主持了1924年在多倫多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當他得知大會經費有結余時,就萌發了設立一個國際數學獎的念頭。菲爾茲在去世前立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加到上述剩餘經費中,由多倫多大學轉交給第九次國際數學家大會。大會一致同意將該獎命名為菲爾茲獎。
第1次菲爾茲獎頒發於1936年,當時並沒有在世界引起多大注意,然而30年以後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從國際上權威性的數學雜志到一般性的數學刊物,都爭相報道獲獎人物,菲爾茲獎的聲譽不斷提高,終於被人們確認。菲爾茲獎的最大特點是獎勵40歲以下的年輕人,即獎勵那些能對未來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人。菲爾茲獎是一枚金質獎章和1500美元的獎金。菲爾茲獎的獎章正面是阿基米德的浮雕頭像,該獎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者不超過4人,每人可獲得一枚純金製成的獎章和一筆獎金。獎章上刻有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的頭像,並用拉丁文鐫刻「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就獎金數目來說與諾貝爾獎金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它的地位如此崇高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數學界的國際權威學術團體—國際數學聯合會主持,從全世界的一流青年數學家中評定.遴選出來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開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隆重頒發的,且每次一般只2名獲獎者,因此獲獎的機會比諾貝爾獎還要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條是由於得獎人的出色才幹,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聲譽,他們都是數學天空中升起的燦爛明星,是數學界的精英。
J. 誰知道歷屆沃爾夫藝術獎得主的名單
沃爾夫獎
這是一項具有極高學術聲望的多學科國際獎。1976年由德國出生的猶太人發明家R.沃爾夫(1887—1981)在以色列設立,1978年首次頒獎。授獎學科為物理學、數學、化學、醫學和農學,1981年增設藝術獎。獎金金額為沃爾夫基金的年息,每年頒發一次。
R.沃爾夫因發明從煉鋼廢渣中回收鐵的方法獲得巨大財富,成為實業家。1975年他以「為了人類的利益促進科學和藝術」為宗旨,發起成立沃爾夫基金會, 徵得沃爾夫家族成員捐贈的基金共1000萬美元。由董事會(由5名沃爾夫家族成員組成)和理事會(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長負責,若干名以色列學者和官員組成)領導, 下設評獎委員會,負責評獎事宜。評獎委員會由每學科領域3—5人組成,逐年更換。
沃爾夫的獲獎者都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其中數學獎尤其引人注目,因為諾貝爾獎中沒有數學獎,而菲爾茨獎雖有影響,但只授予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唯有沃爾夫獎在全世界范圍以獲獎者一生的成就來評定,因此,沃爾夫數學獎堪稱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著名美藉華人陳省身教授曾榮獲 1983—1984年度的沃爾夫數學獎 。另一名美籍華人吳健雄教授榮獲1978年首次頒發的沃爾夫物理學獎。
1月13日,位於湖南的國家雜交水稻中心收到了從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傳來的一個喜訊:2004年度沃爾夫農業獎由該中心73歲的袁隆平先生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塔克斯萊(StevenTanksley)分享,以表彰他們「對雜交水稻所做出的開創性研究和發現雜交優勢的基因原理」。
沃爾夫獎評審委員會稱,袁隆平「是現代農業研究史上一個科學巨人,他對世界性的食物生產產生了極大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來自不同研究機構和大學的數百名科學家,經過10年的合作研究,使水稻產量總體提高了20%,中國的水稻產量提高了50%。為幫助增加世界食物供給,他還向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提供了他的知識、技術和育種材料」。
沃爾夫獎在科學界享有極高的聲望。按理說,有中國科學家獲得如此殊榮,國內媒體似乎應該大加報道才是。但是,除《湖南日報》次日刊發了一則不到300字的短訊外,國內主要媒體普遍反應遲鈍。這和中科院地質所劉東生先生榮獲2002年度泰勒環境獎時的情形有些相似:媒體再次冷落科學大獎。
於是有人不免為此感嘆一番。不過在我看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與國家雜交水稻中心的公共關系做得不夠恐怕也多少有點關系:該中心完全可以組織一個新聞發布會,在第一時間將這個喜訊通過更多媒體傳遞給公眾的呀。
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學院的公共關系大概要做得專業一些。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的溫伯格(RobertWeinberg)獲得了今年的沃爾夫醫學獎,學校網站及時刊登了消息,同時對另一位醫學獎得主,以及農業獎得主袁隆平和塔克斯萊的情況也進行了介紹。我這才發現,國內媒體的報道還普遍忽略了一點:獲得今年沃爾夫獎的還有一位華人科學家、美國聖迭哥加州大學的錢永健(RogerY.Tsien)。1952年出生於紐約的錢永健「開辟了檢測重要的細胞通道的新方法」,溫伯格則在癌症基因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兩人分享了醫學獎。
其實,對於上述幾位科學家獲得沃爾夫獎的消息,美國媒體似乎也比較冷淡。或許,諾貝爾獎的光芒太盛,以至於把沃爾夫獎給遮蔽了;或許在美國,泰勒環境獎也好,沃爾夫獎得主也好,甚至是諾貝爾獎得主,早已不是什麼珍稀動物,媒體也就不那麼敏感了。
盡管沃爾夫獎的名氣沒有諾貝爾獎那麼大,但很多情況下,獲獎科學家其實已經做出了值得獲諾貝爾獎的工作。例如,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饒毅教授2002年寫過一篇題為《二十一項值得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工作及科學家》的文章,錢永健和溫伯格的名字都出現了在那篇文章中。
在袁隆平和錢永健之前,還有幾位華人科學家獲得過沃爾夫獎。其中,被譽為「物理學第一夫人」的吳健雄獲得了1978年頒發的首屆沃爾夫物理獎,陳省身先生獲得了1983年沃爾夫數學獎,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和台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的植物學家楊祥發獲得了1991年沃爾夫農業獎。
不過,吳健雄獲獎時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陳省身獲獎時是在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楊祥發獲獎時是在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而袁隆平的工作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袁隆平的獲獎顯得更加可貴。
■相關
關於沃爾夫獎
沃爾夫獎是具有極高學術聲望的多學科國際獎。1976年由德國出生的猶太人發明家裡卡多·沃爾夫(RicardoWolf)在以色列設立,1978年首次頒獎。授獎學科為物理學、數學、化學、醫學和農業,1981年增設藝術獎。獎金金額為沃爾夫基金(WolfFoundation)的年息,每年頒發一次。
沃爾夫(1887-1981)是德國出生的外交家和慈善家,後移居古巴,曾出任古巴駐以色列大使,1981年在以色列去世。他因發明從煉鋼廢渣中回收鐵的方法獲得巨大財富。1975年他以「為了人類的利益促進科學和藝術」為宗旨,發起成立沃爾夫基金會,徵得沃爾夫家族成員捐贈的基金共1000萬美元,由董事會(由5名沃爾夫家族成員組成)和理事會(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長負責,若干名以色列學者和官員組成)領導,下設評獎委員會負責評獎事宜,評獎委員會由每學科領域3-5人組成,逐年更換。
沃爾夫獎中數學獎尤其引人注目,因為諾貝爾獎中沒有數學獎,而菲爾茨獎(FieldsAward)雖有影響,但只授予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惟有沃爾夫獎在全世界范圍以獲獎者一生的成就來評定,因此沃爾夫數學獎堪稱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所有獲得該獎項的數學家都是享譽數壇、聞名遐邇的當代數學大師,他們的成就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代數學的水平和進展。該獎的評獎標准不是單項成就而是終身貢獻,獲獎的數學大師不僅在某個數學分支上有極深的造詣和卓越貢獻,而且都博學多能,涉足多個分支,且均有建樹,形成自己的著名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