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美國鳥類學基金會

美國鳥類學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0-12-17 07:34:48

⑴ 據美國鳥類科學家統計,每年有近400萬只鳥因撞上高樓上的廣告等而死是不是病句

YES

⑵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歷史沿革

世界自然基金會創始階段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朱安利.赫胥黎。他曾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任總幹事,也曾幫助建立了一個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自然保護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1960年,赫胥黎前往東非,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該地區野生動物保護活動的顧問。回到倫敦後,赫胥黎在《觀察家》報上發表了三篇文章以警告英國公眾。他在文章里指出,如果人類以如此的速度去破壞動物棲息地,捕殺野生動物,那麼該地區的野生物種在20年內就會毀滅殆盡。赫胥黎的文章立即在英國引起轟動,公眾們開始認識到自然保護是一個嚴峻的問題,赫胥黎收到許多公眾的來信,其中包括一位名為維克多·斯托蘭的商人。他在信中指出可以創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籌集保護自然的資金,但斯托蘭指出自己的身份不適合親自創辦這樣的組織。赫胥黎於是與英國自然保護組織總幹事鳥類學家馬克斯·尼科爾森取得聯系。
1961年,尼科爾森召集了一批科學家和公共關系專家,均贊同成立斯托蘭所建議的基金會。由於新成立的基金會計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攜手合作,而此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總部遷到瑞士日內瓦湖北岸莫爾日的一個小鎮,他們決定將基金會的總部設立於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其十分歡迎。在雙方合作協議書上這樣寫到:「我們將共同努力,去喚起公眾的意識,讓世界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於1961年9月11日正式作為慈善團體登記注冊。世界自然基金會第一個國家計劃於1961年11月23日在英國建立,愛丁堡公爵擔任主席。12月1日,美國也繼而成立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國家機構,接著是瑞士。
196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為印度阿薩姆邦上西隆高原地區的佩濟先生資助131美元,以保證其能夠前往卡奇沼澤地區去調查印度野驢的現有數目。佩濟找到了870隻。到1975年,這種野驢的數目降到了400隻,並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於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該地區設立了野驢保護區,到八十年代中期,野驢的數目已超過2000隻。 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與西班牙政府聯手購買了瓜達爾基維爾河三角洲的沼澤地帶,並建立了科托多納納國家公園。 從創始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就認識到人們為該組織捐款因為他們想為自然保護直接做些貢獻。人們不希望自己的捐款被用在機構管理上。1970年,荷蘭伯恩哈特王子(後來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總部的主席)為該組織建立了一個牢固而獨立的經濟基礎。世界自然基金會設立了1000萬美元的基金,被稱為「1001:自然信用基金」。為此一千零一個人每人捐款1萬美元。從此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總部便可以用這個款項的利息作為機構管理的開支。因此當197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幫助印度政府開展拯救老虎計劃時,公眾得到保證他們的捐款將直接被用來拯救這種被看作神聖但卻面臨滅絕的老虎。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為此建立了實施六年老虎保護計劃的專門機構,並設立九個老虎保護區。隨後印度又增加了六個保護區,尼泊爾增加了三個,孟加拉國一個。
兩年後,世界自然基金會開始了保護熱帶雨林的活動。該組織籌集資金並幫助中非、西非、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幾十個熱帶雨林建立起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1976年,另一項「海洋必須活著」的保護海洋計劃展開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為鯨、海豚、海豹這些海洋動物設立了海洋保護區,並看護海龜的繁殖地。七十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會又開展了「拯救犀牛」的運動,他們很快籌集了一百多萬美元的款項來對付犀牛偷獵活動。與此同時,由於認識到動植物以及諸如象牙、犀牛角的買賣活動使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創建了一個控制野生動物交易的機構。這個名為TRAFFIC(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的組織是於1976年在英國首先設立的。1979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捐助者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了一處現代化的辦公樓,它位於日內瓦和絡桑中間地帶,日內瓦湖畔的格朗。 七十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會已從一個關心瀕危動物和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生態團體發展成為一個關注所有自然保護問題的世界性組織。有些組織者已認識到,最重要的是將發展與保護聯系起來
八十年代初,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表了《世界自然保護戰略》。這項由聯合國秘書長簽署的戰略在世界34個國家的首都同時展開。它意味著人類走向自然保護的新步驟,並顯示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自從這一戰略的開始,50多個國家已經制定出各自的國家戰略。一個通俗的版本《如何拯救我們的世界》也已用多種語言發表出來。1981年,當愛丁堡公爵代替約翰·勞通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主席時,該組織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一百萬長期支持者。1983年,隨著自然保護郵票收集活動的展開,捐款數額迅速增加。1985年,該組織促使國際社會延緩捕鯨行動,並爭取在南極洲為鯨魚建立一個海洋保護區域。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認識到它原有的名稱「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已無法再反映該組織的活動范圍。於是該組織將名稱改為現在的「世界自然基金會」以表示其活動范圍的擴大。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的分支機構仍然沿用舊名。 從九十年代開始,世界自然基金會重新制定了其戰略計劃。擴大之後的戰略重申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自然保護的主題,並將組織的工作歸劃為三個獨立的部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促進對自然資源和持續發展利用的觀念、以及減少浪費行消費和污染。九十年代的戰略還減少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主導化,以增加與當地居民的合作
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功地開展了限制象牙交易的國際活動。1992年,它與其他組織共同促使各國政府在巴西里約熱對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了生物多樣化和氣候公約。世界自然基金會同時還與其他各民間環保團體保持著聯系。它尤其重視與當地居民合作,解決各地迫切的自然保護問題。
在尚比亞卡富埃平原地區,世界自然基金會幫助當地政府成功地解決了發展和保護之間的關系。當地居民接受訓練成為保護野生沼澤羚羊的一支力量,他們看護並報告這種不斷銳減的羚羊的數量,由於當地居民保護措施得力,羚羊的數目如今不斷增多,並可以通過捕獵淘汰一些弱者。通過向打獵愛好者收取的費用又重新用於社區發展和野生動物保護方面上。

⑶ 美國、加拿大、英國的國寶各是什麼(英文)

1、美國國寶是白頭海雕(學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它是一種體長可達1米、翼展超過2米的大型猛禽。眼睛、嘴和腳都是淡黃色的。頭、頸、尾的羽毛都是白色的。身體其他部位的羽毛是深棕色的。它們非常壯觀和美麗。它主要生活在海岸、湖泊和河流附近,以大型魚類如鮭魚、鱒魚、野鴨、海鷗和生活在水附近的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上喙在喙的邊緣有一個彎曲的突起,適於撕裂獵物;基部有蠟膜或胡須狀的羽毛;翅膀強壯、圓而鈍,翅膀的節律比隼科慢;跗跖大多比較長。,大約是脛骨的長度。它是北美特有的。1782年6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決議,將白頭海鷹定為美國鳥類。

(3)美國鳥類學基金會擴展閱讀:

中國的國寶是大熊貓(學名:大熊貓)。

屬食肉目,熊貓科,大熊貓亞科,大熊貓屬。它的頭和身長1.2-1.8米,尾巴長10-12厘米。它重80-120公斤,重達180公斤,臉頰圓潤,黑色大圓圈,胖乎乎的身體,象徵性的八字行走方式,利爪如解剖刀。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大熊貓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800萬年。它們被稱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他們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根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世界上野生大熊貓不到1600隻,屬於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動物。它們的主要棲息地是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

⑷ 哪位美國總統喜歡鳥類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自稱是「讀著巴勒斯的書長大的」。
約翰專·巴勒斯(John Burroughs, l837-屬1921),美國鳥類學家、博物學家、「美國自然主義文學之父」,他長期致力於自然探索,把對大自然的親身經歷和體驗都寫成文字,其著述非常豐富,先後出版了《醒來的森林》、《鳥與蜜蜂》、《清新的野外》等23部作品。他的散文文筆優美,題材廣泛,尤其是以鳥類觀察手記最為著名。他的作品在美國至今盛行不衰,在讀者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美國有很多著名人物都受過他作品影響,其中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便常常自稱是「讀著巴勒斯的書長大的」。

⑸ 我有一本《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的書,綠色封面,435幅畫,全彩圖,不知之前否

題主真是土豪啊,當你想知道這本《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價值多少時,你回需要確認以下信息:答

1、書籍是否完整?

2、書籍出版年份?

3、出版社?

4、這本書曾經被什麼圖書館或者藏家收藏過?


背景情況:

2013年《美國鳥類》在世界上已知僅有119本,其中108本被博物館、圖書館和大學收藏。《美國鳥類》的作者是:約翰·詹姆斯·奧杜邦,《美國鳥類》2003年曾被拍出570萬英鎊的高價。現如今,由iGroup集團和大日本印刷有重新印刷最新版本。

⑹ 自然基金會是個怎樣的機構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世界最大的、經驗最豐富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機構。在全球擁有520萬支持者以及一個在100多個國家活躍著的網路。從1961年成立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在6大洲的153個國家發起或完成了約12000個環保項目。世界自然基金會通過一個由27個國家級會員、21個項目辦公室及5個附屬會員組織組成的全球性的網路在北美洲、歐洲、亞太地區及非洲開展工作。作為一個主要的環保項目籌集者、一個值得信賴的資金掌管者、一個高效的經營者,世界自然基金會通過與各國、各級政府、各國際性機構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及項目執行地的當地民眾通力合作來達到其環保目標。

世界自然基金會創始階段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朱安利·赫胥黎。他曾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任總幹事,也曾幫助建立了一個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自然保護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1960年,赫胥黎前往東非,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該地區野生動物保護活動的顧問。回到倫敦後,赫胥黎在《觀察家》報上發表了三篇文章以警告英國公眾。他在文章里指出,如果人類以如此的速度去破壞動物棲息地,捕殺野生動物,那麼該地區的野生物種在20年內就會毀滅殆盡。赫胥黎的文章立即在英國引起轟動,公眾們開始認識到自然保護是一個嚴峻的問題,赫胥黎收到許多公眾的來信,其中包括一位名為維克多·斯托蘭的商人。他在信中指出可以創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籌集保護自然的資金,但斯托蘭指出自己的身份不適合親自創辦這樣的組織。赫胥黎於是與英國自然保護組織總幹事鳥類學家馬克斯·尼科爾森取得聯系。

1961年,尼科爾森召集了一批科學家和公共關系專家,均贊同成立斯托蘭所建議的基金會。由於新成立的基金會計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攜手合作,而此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總部遷到瑞士日內瓦湖北岸莫爾日的一個小鎮,他們決定將基金會的總部設立於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其十分歡迎。在雙方合作協議書上這樣寫到:「我們將共同努力,去喚起公眾的意識,讓世界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於1961年9月11日正式作為慈善團體登記注冊。世界自然基金會第一個國家計劃於1961年11月23日在英國建立,愛丁堡公爵擔任主席。12月1日,美國也繼而成立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國家機構,接著是瑞士。

⑺ 生物科普文章{關於遺傳或進化的}

我這是選一個比較有意義的(選自《自然》)。你還可以看到更多,在參考資料里。

鳥類手指同源問題,是鳥類起源研究上一直困擾古生物學家的一個難題,也是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長期以來最具爭議性的問題之一。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6月1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假說。這一假說將有望消除古生物學資料和現代發育學資料在鳥類手指同源問題上的矛盾觀點。

以往的化石材料顯示,鳥類的祖先——恐龍,有5個手指,在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它們的2個外側兩指(相當於人類的無名指和小拇指)首先退化並消失,最終形成鳥類的具有3個手指的手部。但是,現代發育生物學研究卻表明,鳥類保留了中間3指,也就是說,在鳥類演化過程中,最外側和最內側的2個手指(相當於人類的大拇指和小拇指)退化消失了。這樣,古生物學資料和現代發育學資料在鳥類手指同源問題上產生了沖突,這一沖突也成為少數學者反對鳥類起源於恐龍這一假說的力證。此後,古生物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提出了各種假說,試圖消除這一矛盾,但這些假說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不久前,徐星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在我國新疆准噶爾盆地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小型恐龍,被徐星等人命名為泥潭龍。泥潭龍屬於獸腳類恐龍的一個分支——角鼻龍類,是角鼻龍類這類分異度很高的恐龍類群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成員之一。它沒有其他角鼻龍類恐龍頭部通常具有的脊或角,更加奇特的是,泥潭龍也沒有牙齒,卻有一個像鳥類一樣用來切割植物的喙,它還具有常見於植食性恐龍當中的胃石。這些現象表明,盡管獸腳類恐龍的多數成員均為肉食性動物,泥潭龍卻是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個植食性的代表,就像今天的大熊貓。這一發現顯示,獸腳類恐龍早在距今大約1.6億年前就有了明顯的生態分異。

最令研究者興奮的是,泥潭龍有著不同尋常的手部結構。像很多其他早期獸腳類恐龍一樣,泥潭龍保存了4個手指,但是其第一指卻嚴重退化了,第二指非常發育。這顯示了一種與其他早期獸腳類恐龍完全不同的手指退化模式。徐星和其合作者認為,這一現象表明,獸腳類恐龍的手指退化模式遠比過去人們認為的復雜。

在得到這種提示後,徐星等人重新觀察和分析了以往發現的一些獸腳類恐龍的手部結構,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許多獸腳類恐龍的手部特徵都暗示著一種復雜的退化模式。綜合新的古生物學資料和現代發育學資料,徐星和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外側轉移假說來解釋恐龍手指的演化。他們認為,最早期獸腳類恐龍退化了最外側的手指(第五指),但隨後伴隨著恐龍獵食行為的變化,第一指(最內側的手指)也退化消失了,這樣具有三個手指的僵尾龍類(包括著名的躍龍以及伶盜龍)實際上保留了中間的3個手指,但由於發育機制的變化,同源異型轉化造成了中間3個手指發育了內側3個手指(也就是第一指至第三指)的形態。也就是說,包括鳥類在內的具有3個手指的僵尾龍類所保存的3個手指頭其實是第二、三、四指,改變了關於僵尾龍類保存了第一、二、三指的傳統觀念。這樣,存在於古生物學和發育學資料之間的矛盾就消除了。

徐星和其合作者進一步分析了現代發育學資料,認為外側轉移假說能夠用現代發育學機制進行解釋。他們還首次在古生物學研究中採用了動態同源檢測的方法。

動態同源檢測是一種用於基於分子生物學資料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的方法。通過這一方法,他們為外側轉移假說提供了更多支持。

根據徐星的介紹,有關鳥類起源的研究,需要包括古生物學、現代發育生物學等多學科的整合研究,「這樣,我們才能有望全面了解這一重要的演化事件」。近年來,徐星的研究小組在羽毛和翅膀等重要結構的演化研究方向上多次嘗試將古生物學和現代發育生物學資料相結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泥潭龍研究得到了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等多方面的支持。參與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和墨西哥等多個國家。

閱讀全文

與美國鳥類學基金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