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懷謹先生今年幾歲了
南懷瑾先生1917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及至少年時期,已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歷法諸學,並深得其精要。
青年時代,正值抗戰軍興。南懷瑾先生毅然辭親遠游,西行入川。曾任教於中央軍校,又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其服務社會大眾。其時,每逢假日閑暇,胤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復於青城山靈嚴寺,有緣結識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遂拜門牆,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追隨袁先生左右,潛心研修佛學。1943 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閉關三年間,遍閱《大藏經》萬萬卷,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至終身受益無窮。1945 年,遠走康藏,參訪密宗各派,得到貢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傳,佛法修持更為精湛,得到白教、黃教、紅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證,被承認為密宗上師。
1945年,南懷瑾先生離藏走滇,任教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1947年內戰開始不久,南懷瑾先生返回浙江樂清故里,旋即歸隱於杭州天竺,披閱了文淵閣《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繼而於江西廬山天池寺旁結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懷瑾先生辭別家鄉,隻身赴台。
到台灣後,南懷瑾先生先後執教於台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並應邀至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執教三十年,桃李滿天下,不少台灣黨政、軍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懷瑾先生門下。
南懷瑾先生學問博大精深,融貫古今,教化涵蓋儒、釋、道,更及於醫卜天文、詩詞歌賦。在台灣,人們尊稱他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一度名列「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然而,南懷瑾先生拒絕一切溢美之詞,自謙為「凡人」。長期以來,流傳最廣的卻是這個最普通的稱謂------南老師。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這樣稱呼他。
1985年夏,南懷瑾先生離台赴美。在美國期間,成立了「東西學院」,旨在推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懷瑾先生未償一日不思念中華故土,身處異鄉心繫家國。其實又何止是旅美期間,南懷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書劍飄零,不見慈顏」,常常是「幾回好夢至家鄉」。其懷鄉之情,並非發於個人小私,實出於愛國憂民之大公。不論在台灣還是旅居海外,南懷瑾先生每每念及國家振興圖強事業,特別是對祖國統一大業,系於心懷,百般關注。
南懷瑾先生於1987年結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企能就近獻力於國內各項建設事業及文化教育事業。
上下五千年
縱橫十萬里
經綸三大教
出入百家言
這是掛在南懷瑾先生客廳的條幅,反映了他的修養和追求。幾十年來,南懷瑾先生雖屢經人間磨難,然矢志不渝,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南懷瑾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輟。先後出版了三十二部專著,其中一些著作一版再版,長銷不衰。1990年以來,台灣及大陸多家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孟子旁通》、《易經系傳別講》、《金剛經說什麼》、《佛說入胎經》、《如何修正佛法》等三十幾部著作,頗受歡迎。
南懷瑾先生從國內文化教育事業入手,相繼成立了光華教育基金會、國際文教基金會,自1989年以來,先後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希望工程並其他科研文教機構捐款二百餘萬元,設立多種獎學金和各類基金,鼎力推進國內文化科技事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南懷瑾先生還投資2000多萬美元創建了十幾家合資企業,其中最為卓著者,當數投資浙江金溫鐵路一舉。
共產主義的理想
社會主義的福利
資本主義的經營
中華文化的精神
這是南懷瑾先生對投資大陸建設的認識和理想做的概括.
名士才情,英雄肝膽;
聖賢學問,仙佛心腸。
這是南懷瑾先生贈我國家領導人的一幅條幅,用它來概括南懷瑾先生的高尚品德,也十分確切。
❷ 南懷瑾居士的介紹
1.是我們的大老師啊慧命之父。
不過我們這些學生卻不夠格啊。
南師徒弟,台灣--魏承思:《南懷瑾全集》前言
時間:2004-10-06
近年來,在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的中國人社會有一種說法:當代人不讀南懷瑾,就不知道何為中國文化。
南懷瑾何許人也?有人稱他為國學大師、易學大師,有人稱他為佛學大師、禪宗大師、密宗上師,也有人稱他為當代道家或現代隱士。這些稱謂似是而非,因為每一種說法都只涉及了懷師學問人生的一個側面,而猶未識其詳。
南懷瑾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他是浙江樂清人,1918年生於一個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幼承庭訓,少即廣泛涉獵經史子集,禮義具備,詩文皆精,以神童名聞鄉里,並習各門派武術,畢業於浙江國術館。年稍長離家,求學於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後轉赴成都中央軍校,畢業於研究班第十期。抗日軍興,懷師遂投筆從戎,躍馬西南,屯墾戍邊,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自衛團總指揮,旋返中央軍校任政治教官。懷師早年曾鑽研道家學術,此時發心學佛,遂離軍校,遁跡峨嵋山大坪寺閉關三年,遍閱大藏經三藏十二部。出關下山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1947年,懷師深入康藏地區參訪密宗上師。後經白教貢噶上師及黃教、紅教、花教上師陸續印證為密宗上師。1949年到台灣後,懷師一面在家設帳授徒,講授中國傳統經典;一面擔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校教授。同時,先後創立「東西文化精華協會」、「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化機構。1985年,懷師離台赴美客居,直至1988年到香港定居。在此期間,先後創辦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和香港國際文化基金會等文化教育機構。
懷師自1955年出版第一本著作《禪海蠡測》以來,迄今為止已出版各種撰述三十餘種,並譯成英、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8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通。懷師教學數十年,門生弟子無數,並曾到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各國講學,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尚設有南懷瑾學院。近年來,懷師更在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推廣兒童誦讀東西方經典的文化運動。懷師的學問兼及儒、佛、道三家,在精研中國文化之外,並攝入西方文明的精華。因此,很難說懷師的學問究竟是偏於儒家、佛家,還是道家。准確地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弘揚者。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然而,近代中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許多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負和侵略。一些知識分子尋找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結果把賬算到了傳統文化頭上。他們以為是舊的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學說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五四」前後的一班人,為了使中國走向現代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舊文化的口號。可是他們分不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甚麼是經過幾千年考驗積累起來的精華,甚麼是後人穿鑿附會、肆意曲解,加進去的糟粕,結果把精華與糟粕一起拋棄。舊文化被拋棄了,新的中國文化是甚麼卻沒有人知道。胡適等人更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要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民族,像個乞丐一樣,向西方討文化的飯吃。他們就這樣把文化傳統攔腰砍斷,致使近百年來的中國文化傳統不絕如縷、命如懸絲。
懷師從青年時代起就一心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大陸到台灣,從美國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為家,但一直苦心孤詣地在為重建中國文化奔走、呼號。無論是在著作中、講堂上,還是在與學生或友人的言談中,懷師都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發展命運的深切關懷。他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只會跟在外國人屁股後面模仿。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甚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呢?懷師說:中國在秦漢以前,儒、墨、道三家幾乎涵蓋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後,換了一家,儒、佛、道三家成為文化主流。因此,一個人必須深入儒、佛、道三家的學問,由博返約,融會貫通,才能掌握中國文化的精義。如今的學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將人類文化知識分門別類,成為專攻一門的專家。因此,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由於特殊的人生經歷和治學門徑,使懷師不同於一般學者,而能出入於儒、佛、道之間。可以說,沒有懷師這樣的學養,實在很難擔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歷年來,海峽兩岸陸續出版了南懷瑾先生的許多著作,但一般讀者很難有機會系統地研讀他的全部著作,於是往往從本身所接觸到的部分去給懷師定位,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師等不同的說法。這就像《大寶積經》所言:「眾盲摸象,各執一端」:摸到象腿的說大象像一根圓柱,摸到象耳朵的說大象像一把蒲扇,摸到象尾巴的說大象像一條繩子,誰都說不清楚大象的本來面目。為了幫助讀者了解懷師學問人生的全貌,我們決定編輯出版這部《南懷瑾全集》。
全集包括了懷師迄今為止所著的29種著作,以及與懷師有關的附集4種。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儒家、佛家、道家和文史詩詞。當然這不是嚴格的分類,因為懷師的著作大多是觸類旁通的,有時以佛入孔,以老入禪;有時以禪入老,以孔入佛;有時以孔入佛老;有時以佛老入孔;有時孔老佛俱入而俱不入;有時孔老佛俱不入而俱入。所謂四大類的分法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而已。
第一類是儒學著作。誠如懷師所言: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中心。「五經」指《詩》、《書》、《禮》、《易》和《春秋》,乃是中國上古文化傳統的總匯。「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是專屬於孔孟之道的學術思想。「四書」到兩宋以後逐漸盛行而取代「五經」的地位。懷師對「四書」、「五經」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奧,而且每每有獨特的見解。收錄在全集里的這方面著作有《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孟子旁通》、《易經雜說》和《易經系傳別講》5種,都是懷師歷年給學生授業解惑的講稿。
《論語》是記載孔子生平講學以及孔門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誠如懷師所說:「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論語》20篇像語錄一樣,用簡潔的文字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懿行。自唐以後,歷代名儒都認為《論語》的章節是隨便編列的,沒有內在邏輯。經過他們的圈點、注釋,《論語》變成了死板的教條。誰也不敢跳出這傳統的范圍,墨守成規,沿習成風。懷師的《論語別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擺脫千餘年章句訓詁的范圍,將歷代所講的錯誤義理一一辨析清楚,重新確定含義,回復了《論語》的本來面貌。他指出:《論語》其實是經過弟子們悉心編排的。每篇都條理井然,脈絡一貫,而全書20篇的編排也是首尾呼應的,等於一篇天衣無縫的好文章。懷師以獨特見解,點化出《論語》本身活潑的生命,使現代中國人能以現代的生活經驗來了解《論語》真正的內在思想。
《孟子》是紀錄孔子思想繼承人——孟子言行的一部書。孟子是戰國時代人。他將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道德、政治學說發揚光大,因而有「亞聖」之稱。《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有11篇,現存7篇,相傳另有外篇4,已佚。懷師的《孟子旁通》採取與歷代名儒註疏《孟子》截然不同的方法,從孟子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入手,聯繫上下五千年來的歷史人事,探究為什麼孟子學說會從古到今而顛撲不破。點明孟子始終為人倫正義、為傳統道德政治而奔走呼號,絕對不受時代環境影響而有絲毫改變。他身體力行的正是自己所提倡的存心濟世精神。
《大學》本是《禮記》中的篇章。自宋朝朱熹的《大學》章句本流行後,長久以來被作為考取功名的敲門磚,原本反而逐漸不再為人所知。懷師認為,《大學》的思想源自《易經·乾卦·文言》,是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對朱熹篡改原文大不以為然。因此,懷師講述《大學》採用原本。《原本大學微言》對於「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以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修養次第及致用之學,都講得很詳盡透徹。懷師在書中指明:《大學》的總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圍繞這個總綱,闡明內明與外用環環相扣的密切關系。自「格物」至「正心」屬內明之學,如果內明修養達到明德的境界,並由此外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須從修身做起。修身是內明與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二千年來隱晦不彰的原本《大學》精義經懷師講解而燦爛大白,提供現代人作為修身處世的指南。
《易經》為五經之首,是儒道乃至諸子百家學術思想共同的來源,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思想。要真正認識中華文化,不可不了解《易經》。然而,易理艱深,讀者每視為畏途,有志者或不得其門而入。懷師的《易經雜說》從「變易、簡易、不易」和「理、象、數」這些基本法則入手,將《易經》知識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把有志學易者引入門徑。《易經系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懷師在另一部易學講稿《易經系傳別講》中,不僅對《易經》有更精闢的講述,也透過對《易經系傳》的分析,深入探明孔孟思想、儒家學說的文化源頭。內容涉及自然哲理、人文精神、政治藝術以及身心修養之道。
懷師的儒學著作有5個鮮明的特點:一是以經解經。也就是將唐宋以後的批註推開,依靠熟讀原文來理解儒家經典。因為在這些經典中,前文的意思往往在後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只要前後篇章,貫而通之,就自然能理解經典作者原來的思想。《論語別裁》的寫法基本上就是運用了這種以經解經的方式。
二是經史合參。也就是將儒家經典與相關的歷史記載對照、比較、融會,來參究經典作者當時所表達的思想。如《論語別裁》以《論語》與春秋時代的史跡相融會,看到當時社會、政治的混亂面貌,以見孔子所開創和確立的文化精神之偉大。《孟子旁通》以《孟子》7篇本經結合戰國時代相關歷史資料,來說明孟子存心濟世的精神所在。
三是旁徵博引。懷師幾乎在每一種著作中都以其淵博的知識,包羅諸子百家思想精華,融會中外古今學說於一爐,且往往能觸類旁通,解答令歷來名儒卻步的難題。例如,《大學》中提及的「知、止、定、靜、安、慮、得」七個修證層次,是先秦時期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化學養的特色,也是儒家心傳的修養功夫。雖然這「七證」對後世影響甚巨,但《大學》中並未具體說明如何實踐。宋明以來的理學家囿於門戶之見,而無法疏解清楚。懷師在《大學微言》中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闡明「七證」功夫,因而超越前人的見解。
四是深入淺出。懷師講課寫書都喜歡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明白易懂,態度平易近人,語言機智幽默。例如,以往《易經》總是給人一種神秘玄妙、莫測高深的感覺。懷師的兩本易學著作則以獨特的妙悟勝解,把高深的易理說得人人能懂。通過懷師的講解,讀者會發現《易經》其實是一門很平易的學問。
五是貫通古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懷師儒學著作的最大特點。在他看來「四書」、「五經」都有超越時空的價值,但理解這些經典不能泥古不化,而要結合時代的變遷。在《論語別裁》和《大學微言》中,懷師不但每每聯系今人今事幫助讀者理解經典作者思想,而且經常比照現代世界文化潮流,指明自己民族、國家今後應該要走的路線和方向。因此,懷師的著作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閡的溝壑,成為當代中國人了解傳統文化的橋梁。
全集的第二類是佛學著作。這部分著作所佔數量最多,包括《禪海蠡測》等17種。佛教是對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統總結和重大變革。它在漢代傳入中國以後,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觸,經歷了一個由沖突到融合的過程,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六朝以來的中國文化已是儒、佛、道三家匯合而成的文化形態了。因此,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
佛教在今天這個世界仍有其重要的存在價值。在當前這個時代,全人類都以現代化為社會目標。現代化雖帶來了物質進步,但也造成了社會病態。現代化的基調是理性化,理性主義獲得最有力的表現是科學和技術。根源於科學的技術實際上塑造了現代世界的性格。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稱這種現代理性為「工具理性」,因為它只涉及達致具體目標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卻根本無視生命的價值問題。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當代代表赫勃瑪斯指出:「工具理性之高揚,導致科技意識之橫決,已造成生命世界的殖民化。」在當今世界,人為追逐物質財富而忙碌,自己則迷失在忙碌之中。人們逐漸把自己異化成物,生命成為物的附屬品。人們與自然疏離,與社會疏離,與家庭疏離,也與自己疏離,割斷了與精神家園的古老聯系。人們在表面上仍舊把幸福、成功或創造視作生活的目標,但實際上已沒有目標。人們愈益被空虛、焦慮、煩躁、寂寞、孤獨和絕望所煎熬,產生一種被美國社會學家彼德·勃格稱為「心靈的飄泊」的感覺。因此,如何安頓人的心靈,對完美人生來說已越來越重要。
此時,人們猛回頭才重新發現宗教對人生的意義。宗教,唯有宗教才可以滿足人類超越自我,追求永恆、圓滿、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理需求。這是一切宗教共同具備的功能。因此,人的宗教精神可能改變自己的存在形式,但它是不會消失的。西方基督宗教主張依靠上帝的拯救,實現這種超越。但「上帝萬能」觀念在現代理性精神沖擊下已經崩潰。人們不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上帝甚麼都能做,甚麼都可以做。用尼採的話說,就是「上帝死了」。人們可以放棄上帝這個「拯救者」的幻象,卻不能沒有宗教精神,放棄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佛教沒有這個「拯救者」概念的拖累。它教人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佛教能夠擔負起安頓人心、提升人生價值的使命。這就是今天佛教由東向西,逐漸在全球廣泛傳播的根本原因。
懷師的17種佛學著作,大致可分成佛經釋義、禪學、佛法修證等三部分。佛經釋義包括《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圓覺經略說》、《金剛經說甚麼》和《葯師經的濟世觀》5種。由於以往流傳的漢文佛經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譯,文辭古奧,語意晦澀。何況時歷千載,理解闡釋,古今完全異趨。因此,一般讀者皆感到佛經難讀,常常望而生畏。然而,這些佛經一經懷師講解,就變得明白易懂,為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喜聞樂見。懷師講解佛經的特點是:揉合翻譯和解釋,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義的前提下,採用現代語言來述說大義;另一方面用現代事物理則來解釋佛法精要。例如,懷師推薦《楞嚴經》為全部佛法綱要。這部經典有條理、有系統地概括了佛法的中心要義。不僅給利智者指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也為鈍根者道盡修行證驗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古賢稱:「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可見《楞嚴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懷師指出,《楞嚴經》從七處征心與八還辨見開始,逐層深入、條分縷析地講明心物一元的原理。懷師在《楞嚴大義今釋》中對此作了現代闡釋,說明《楞嚴經》是如何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如何從物理的范疇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告訴我們:佛教所說的心物一元,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而且是基於人們實際心理情形,可加以實驗證明的。因此,佛教確實有科學的證驗和哲學的論據。
當然,佛經的難讀不僅在於文字,許多佛經更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倘不能通達因明,善於分別法相,精思入神,並從真修實證入手,會之於心,實在很難窺其堂奧。例如,《楞伽經》被公認是最難讀的佛經之一。蘇子瞻曾言:「楞伽義趣幽眇,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其義,忘義以了心者乎。」懷師精研法相唯識,對《楞伽經》下過一番苦功,慎思明辨,嚴謹分析,歸納論據,融會於心。因此,他在《楞伽大義今釋》中,為讀者清晰地理出此經頭緒:經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108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但佛陀並沒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心、說性、說相,對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分別加以辨析,然後引向形而上的第一義諦,指出一個心物實際的如來藏識作為總答,指示空有不異的事理,說明理論與修證的實際。可見《楞伽經》宗旨在於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與宇宙萬象的根本體性。經懷師一點撥,楞伽奧義昭然若揭。
懷師講經不僅為讀者理清脈絡,而且往往點明重點,方便研讀。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很大的一部佛經。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超越了一切宗教,又包含了一切宗教,不局限於佛教的范圍。千餘年來,無數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道,金剛經的奧秘何在?懷師在《金剛經說甚麼》中指出:此經的重點在善護念,這是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和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護甚麼念?學佛就是證道,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盤。涅盤不是死亡,涅盤是圓滿,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凈。怎樣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保持內心平靜的這一念。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凈,如如不動。又如,《葯師經》是一部通俗但並不易懂的佛經。懷師在《葯師經的濟世觀》中點明:葯師佛12大願是此經重點,顯示了救人濟世的大乘精神之偉大。讀者把握了這個重點再讀《葯師經》就容易讀懂了。再如,《圓覺經》是一部指引眾生如何修行成佛的了義經。此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答復12位菩薩所提的問題。這12位菩薩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著12種修行法門。懷師在《圓覺經略說》中將如何明心見性,如何修止、修觀和修禪那的重點一一提示清楚。懷師在講解佛經時,常常列舉大量的例子來說明道理。在《圓覺經略說》中,講到見地、修證、行願都詳細舉例說明。很多例子就是懷師自身的經歷。在《葯師經的濟世觀》中,懷師往往以親生經歷舉例,融會經義來講解,因而即使深入到極細微處,也使讀者必能有所領悟。
懷師的禪學著作包括《禪海蠡測》、《禪與道概論》、《習禪錄像》、《禪話》、《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等5種。當然,佛法修證部分的著作也大多與禪學有關,只為敘述方便而另列之。兩宋以降,禪宗漸成佛教主流。天下佛徒稱習禪者無計其數,佛寺號禪林者觸目皆是。然大多數人對何為禪宗宗旨卻渾然不知,有以枯坐不動為禪宗者,有以游戲文字為禪宗者。當今之世,像懷師這樣通義理、有修持的禪者已絕無僅有。因此,如果只就這方面的成就而言,說南懷瑾是當代的禪學大師也是當之無愧的。
《禪海蠡測》是懷師最重要的禪學著作,不僅紀錄了懷師畢生習禪的心得,也是一本禪宗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之作。懷師開宗明義地點明:禪宗以明心見性,洞達法性為宗旨。廣征博引,直斥各種文字禪、知解禪和口頭禪,直探禪宗的活水源頭。懷師著重闡明了禪宗與教理、頓悟與漸悟的道理。佛法在中國大致有十宗之分途,禪宗以外各宗皆依教理(經、律、論)而言修證,唯有禪宗標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後來禪宗之徒以為可以廢棄教下經藏之學而悟道。其實,禪宗與教理的關系是「言其理則,佛說三藏十二分教,皆為所依。推其極致,則一字不立,揚眉瞬目,已是第二義事矣。」懷師指出:禪宗的古德,雖然不一定是先由學習教理而入禪,但大多數也都於悟前或悟後通曉義理,融會心宗。因此,習禪者不能忽視研習佛經,應當溫故知新,融通諸說。
當初禪宗所以標榜「不立文字」,是希望擺脫教條,以獨特的方法給陷入種種文字名相戲論中不能自拔的佛徒打開思想活路,進入一個充滿自信和活力的世界。及至唐宋禪門活法已成死語,故諸家宗祖,不得不別標心法,如參話頭、看公案、擎拳、棒喝等,以勘驗學人,錘煉其知見。但後世習禪者捨本逐末,老死話下,永無出期。懷師有鑒於此,故不以話頭為實法,不以棒喝為家風,回歸禪宗活潑潑的本來面目。
禪宗自五祖弘忍門下有南北分途,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修。後世南宗風行天下,習禪者以為禪宗法門不需坐禪,只須於一機一境上驟然悟得,就可以得道了。懷師指出:「盡一大藏教,統諸修行法門,皆漸法耳。即禪宗祖師,於言下頓悟者,亦由熏修漸積而來。」因此,習禪者必須注重修定。至於是先修後悟、修悟同時,還是悟後起修,懷師認為:三說雖異,通途是一,根器各異,自知適應,不必爭論高下。懷師的禪法不僅融合佛教顯密之學,而且貫通儒、道各家之言,相較比量,會歸一旨,別開生面。
《習禪錄像》是懷師歷年主持禪七的開示語錄,及十方來學的修行報告。假此文字因緣,讀者或可一睹真正的禪門風范。禪七用意在剋期取證,以求明了生命之真諦,生死輪回之原因,進而超越生死。懷師參照禪密,採用唐宋方法,因眾生習氣煩惱各有不同,打破傳統打七方法,嘻笑怒罵,因人施教。讀者如能將此書與《禪海蠡測》結合起來讀,對懷師的禪學思想與造詣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禪與道概論》的前半部敘禪宗宗旨與宗派源流,以及禪宗對中國文化之影響。《禪話》深入淺出地介紹歷代禪門公案,堪稱一部通俗禪宗史。《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則詳述禪宗叢林制度的特點、起源和演變。這3種著作從不同方面介紹有關禪宗的知識。
佛法修證著作包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定慧初修》、《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禪觀正脈研究》、《如何修證佛法》等5種。學佛不同於學習其它知識,不僅要研讀佛學理論,而且必須親身實踐。見地、修證及行願是學佛修行必須依持的綱要,且三者密不可分。懷師在《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指出:行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一個學佛者必須把信念建立在普賢菩薩般的大行大願上,才能突破來自多生累劫的罪障惡業,成就菩提道果。他在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密義,公開了普賢行願的修持法門。《如何修證佛法》是懷師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對學佛修證的實際步驟有精闢的講解及具體的指引,對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覺的錯誤都一一糾正。《定慧初修》是懷師傳授止觀、修定、修慧的講記,適合初學者。其中,《觀無量壽佛經大義》著重介紹修凈土法門的入門知識,闡述了凈土與禪、唯識學的關系,消除修凈土只是有口無心念佛號的誤解。大乘必須以小乘作基礎,小乘的修法是甚麼?懷師在《禪觀正脈研究》中,以《禪秘要法》作底本,教授白骨禪觀修法。經過這個觀法的修持,我們身體不凈的本相就會如實呈現心中,有助破除身見,進而見到空性。《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是有關靜坐修持最權威的著作。懷師在書中融合儒、釋、道三家靜坐的原理,吸取藏密氣脈、明點諸法的知識,配合中西醫學,評述古往今來各門各派修道者的修持經驗,傳授正確的修定方法,解答氣脈反應變化的各種問題。懷師對佛法修持的傳授於今是獨步天下的。他不僅融合了佛教顯密,儒釋道三家,中西醫學,宗教、哲學與科學等各方面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有數十年親身修持成就的功夫。懷師的禪定功夫是經過科學鑒定的。台灣的鐵路醫院骨科主任周孝儒醫師和中興醫院麻醉科主任張慶灼醫師曾使用測試儀器,對懷師入定時的生理狀態進行測試。結果發現他的心電圖上呈現一條直線,不再有上下波幅。科學證明禪定境界的「氣住脈停」確有其事。
此外,收入全集的懷師佛學著作還包括《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和《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兩種。《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是一本簡明的佛教史,從印度佛教起源,談至佛法傳入中國後的經過,以迄於當代世界各國的佛教現狀,對了解佛教歷史淵源提供了清晰的線索。《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介紹有關《易經》、中醫、神仙丹道以及西藏密宗的原理,闡述密法真義,道破宗教神秘儀式之假象。誠如懷師所言:在人類文化中,神秘學自古相傳至今,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學非哲學,亦宗教、亦哲學。中國作為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是神秘學的策源地之一。以往神秘學因其神秘莫測而流行,人們往往牽強附會、妄引仙訣法要,甚至藉此聚眾斂財。倘能發揚科學精神,去偽存真,去蕪存精,仍能從中發掘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全集的第三類是有關道家學術的著作,主要是《老子他說》和《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2種。此外,前述《禪與道概論》、《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等佛學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談道家學術的。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學術自老、列、庄諸子以下,「綜羅百代,博大精微」。自兩漢後,道家一變而集於道教,因其「綜羅百代」之故而不免生「雜亂怪誕,支離破碎」之弊。因此,到了近代社會,學者往往把道家文化視為迷信,更有一班孤陋寡聞者臆斷道教本身沒有思想學術,只是對佛教的抄襲而已。懷師早年曾鑽研道家學術,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對道家文化頗為推崇。他曾說: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雖然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出世思想,但到底是偏重入世,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道家的學問,老莊之學就更妙了,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在個人的養生
❸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光華基金會哪個好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簡稱為「中國青基會」,於1989年3月成立。希望工程是中專國青基會於屬1989年發起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展望計劃是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於1993年共同發起的一項公益項目。「誦讀工程」自1998年6月啟動.
光華教育基金會創立於1989年,由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發起,並由台灣潤泰集團(Ruentex Group)出資設立。本著光大中華文化的宗旨,通過設立獎學金、投資助學項目等形式堅持資助祖國的教育事業。自成立以來,該基金會已經先後捐贈16億元人民幣,在全國34所高校設立獎學金,約有13萬學子得到基金會的各種資助,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❹ 光華教育基金會的介紹
光華復教育基金會創立於制1989年,由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發起,並由台灣潤泰集團(Ruentex Group)出資設立。本著光大中華文化的宗旨,通過設立獎學金、投資助學項目等形式堅持資助祖國的教育事業。自成立以來,該基金會已經先後捐贈16億元人民幣,在全國34所高校設立獎學金,約有13萬學子得到基金會的各種資助,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❺ 南懷瑾老師開示:什麼是宗教
南懷瑾老師開示:
我先要向大家講一個道理:世界上什麼是宗教?現在要是上宗教哲學課,告訴大家簡單、明了的一個定義:凡是一種思想把它變成一個理念,使大家能夠信仰而控制情緒與思維的,這個就是宗教。這是我下的定義,所以大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
宗教按人的年齡來講,年輕人的宗教是講:戀愛就是他(她)的宗教,男的要追求女的,女的要追求男的。中年人由三十到四十到五十這個階段,事業是他(她)的宗教,到了五、六十歲,色力衰退了,這個時候的宗教走入狹義了,就想找一個上帝——信仰、寄託,因為人生到此啊,是無可奈何,所以我常常引用現代悲觀文學作家郁達夫很有意思的名句:
生死中年兩不堪,
生非容易死非甘。
「生死中年兩不堪,」人到中年四、五十歲了,活到或者死了兩樣都很難受。「生非容易死非甘。」活到真不容易,馬上去死啊不甘願,人生到此就進入狹義宗教了。或者信上帝、或者信佛,這是宗教。這個是宗教的定義。
宗教問題里,第一個就是哲學上的問題。這個萬有、萬物同我們的生命誰做主宰的?有主宰?無主宰?是唯心或者是唯物的?而這個生命除了我主宰以外,有沒有個第二者?有沒有自力?還是他力?一切宗教的信仰都是信仰他力。他做我的主,我們不能做他的主。所以究竟是自力還是他力?唯心還是唯物?有神還是無神?這些都是宗教問題。
這些問題在生命科學和佛學裡面統統都有解答。真真研究佛學,它不是宗教。所以我把佛的《楞嚴大義》翻譯成白話,上面寫的一篇序言里提到:佛法分「佛教、佛學、佛法」三種。佛教是後世把釋迦牟尼佛變成一個宗教的教主。佛學是後世一般人研究佛講的經典、學問,去做思想研究,這是佛學。佛法是和學佛有關系,是跟著佛的一生去求證生命的根本,這個是佛法。
最大的重點是:佛法是真科學。
我這樣跟大家講,因為朱校長這一次發動大家要科學地研究,要來求證的,所以我是第一次告訴大家這個話。幾十年哦,你們查查我的書、查查我平常講的話,我沒有這樣講過,現在講的是老實話——真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這才是真真的佛法,這么個徹底、不迷信。所以隨便給朱校長戴上個迷信的帽子,實在是很冤枉的。他在求證,佛也在求證,求證生命的根本是個什麼東西。
---以上內容根據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發布的「什麼是宗教」錄音整理的文字。
❻ 南謹懷老師簡介
南懷瑾,[1]191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區地團鄉地團葉里(今翁垟街道地團社區橋頭村)。譜名南常泰,祖上世代居住在柳市南宅殿後村,其父在地團葉經商搬遷至地團葉。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中國當代國學大師之一。[2]
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1952年並入南京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旋即潛心佛典成為佛家居士,遁跡峨嵋大坪寺。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
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1960年,胡適讀了《楞嚴大義今釋》,表示贊許。1966年,南懷瑾在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邀請下,到台灣三軍各駐地巡迴演講。《論語別裁》1976年出版,香港、新加坡也爭相翻印。在港、台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一直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葯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溫鐵路,做出巨大貢獻,眾所皆知。
於儒、釋、道三類國學當中擁有廣泛著作,其成就造詣凸顯於《周易》易理的詳解上,因博學廣聞而被眾多學子尊稱為「南師」。
❼ 有南懷瑾老子他說和心經的MP3嗎
你去南懷瑾文教基金會上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