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誰知道廣西陸姓的歷史
陸姓起源有四種:
一、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
二 為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
三 為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期的陸渾國,是由一支名為陸渾之戎居於伊川(今屬河南境)得名。這支陸渾戎,是允姓戎的別部,最早活動於今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遷到陝西秦嶺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東遷之機,東遷到今陝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帶。公元前638年,被秦晉兩國強行遷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陸渾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姓,稱陸氏。
四為由他族改姓而得。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今內蒙古南部一帶)鮮卑族復姓步陸孤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陸氏。這一支陸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
陸姓的郡望主要有:
吳郡,三國時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以及江蘇宜興縣。這支陸氏為陸通的直系後裔,開基始祖為西漢時的陸烈。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以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陽翟(今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這支陸氏是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穎川太守陸閎。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相當於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河、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時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陸姓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堂號。
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復姓步陸孤氏改姓的陸氏,、發展成為陸姓的兩支主流。
兩支陸姓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這些地方的陸姓族人大多為陸通的後代。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陸通之子陸發,仕齊為大夫,謚號恭侯。陸發有兩子:陸萬、陸臬。陸萬生陸烈,字伯元,西漢時為縣令、豫章都尉,深得吳人愛載,死後葬於胥屏亭,他的子孫成為吳郡吳縣人。以後子孫不斷繁衍,到東漢時的陸閎為潁川太守、尚書令,生有三子:陸印、陸溫、陸桓,號潁川支。陸桓,字叔文,生子陸續,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陸稠任荊州(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荊州支。陸逢為漢尚書僕射,樂安侯,生有五子:陸涉、陸表、陸瓊、陸吳、陸招。後發展為陸氏樂安(相當於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等地)支。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陸恢為兩晉之諫議大夫,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以後,陸姓遍布全國各地。
⑵ 陸氏家譜
姓氏起源
關於陸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相傳吳回在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的兒子名終。因為在陸鄉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後世有的就以陸為姓,稱陸氏。這就是山東陸氏。
戰國時田完裔孫齊宣王有個孫子叫通,受封於平原縣陸鄉,即陸終的故地,因此以陸為氏。史稱陸氏正宗,這是山東陸氏的起源。
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有一國名為陸渾國,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此國所滅,亡國之後的陸渾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氏,後代以陸為姓。
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鮮卑復姓步陸孤氏,隨魏文帝遷如洛陽後改為陸氏。
聚集地( 遷徙分布)
陸氏的發源地有多處。從陸氏大致繁衍的歷史情況上看,歷代路姓是以今山東、河南、江西、湖北、浙江、江蘇六個省為主要分布的地方。分布於這些地方的陸姓多為戰國時宣王的兒子陸通之後。陸姓早就興盛於江浙一帶,據史料記載,陸通有子陸發任齊為大夫,他的子孫後來又有遷徙至荊州、丹徒的。漢末三國鼎立的時候,位於江東的東吳,陸氏人才輩出,著名的如孫權手下的陸遜、陸遜的兒子陸抗、孫子陸機和陸雲,可見當時陸氏在此地的興旺。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方各地的陸氏都得到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之後,陸氏遍布全國各地。
堂號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於福州。元兵殺來的時候,陸秀夫從容拔劍將妻子、兒子驅逐下海而死,然後自己也投河自盡。
黜霸堂:漢朝時陸賈跟隨劉邦滅秦建漢。他的口才相當好,兩次出使南越。還曾寫了一本《新語》送給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陸氏又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其堂號。
家乘譜牒
上海:雲間陸氏家乘四卷首一卷、雲間珠溪陸氏譜牒不分卷、雲間珠溪陸氏譜不分卷、 崇明陸氏大宗世譜不分卷、陸氏世系表不分卷
江蘇:淮安山陽陸氏族譜八卷、泰縣海陵陸氏族譜十四卷首一卷、丹陽雲陽陸氏族譜十卷、丹陽雲陽陸氏族譜八卷、武進晉陵茅庄陸氏宗譜八卷、武進樟村陸氏宗譜十六卷、武進樟村陸氏宗譜十八卷、常州白雲灣支陸氏會修宗譜一卷、武進陸庄陸氏宗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武進陸庄陸氏宗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武進晉陵陸氏宗譜十二卷、無錫陸氏世譜摘錄不分卷。
歷史名人
陸 賈:西漢著名政治家、辭賦家,他自從漢高祖定天下以後,常作為說客出使諸侯。力主提倡儒學,「行仁義,法先勝」,並輔以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地主階級的統治工具,對漢初政治曾起過較大影響。
陸 突:洛陽(今屬河南)人,北魏時官至厲威將軍、關內侯。其子陸俟隨帝征戰,屢建奇功。陸突有子十二人,曾孫數十人,均仕當朝顯官,是為官宦顯赫之家。
陸 凱:字智君,代(今河北省蔚縣東)人。北魏孝文帝時在世,以忠厚見稱曾被任命為正平太守,在郡七年。
陸 遜:三國吳國名將,善謀略,出謀擊敗關羽,後水攻大敗劉備,因戰功顯赫而官至丞相。
陸 抗: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陸遜之子。曾任建武校尉、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英武之風為時人所贊賞。
陸 績: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三國時期天文學家,官至鬱林太守。
陸 贄:字敬輿(753-805),嘉興(今屬浙江省)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德宗立位,召為翰林學士 。
陸 游:字務觀(1125-1210),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南宋時著名的詩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堅決抗金,主張充實軍備。一生中創作了很多詩歌,現存的有9000多首,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風格渾雄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
陸探微:吳(今江蘇省蘇州)人,南朝宋時著名畫家,精於肖像畫,所繪人物「骨秀神清,嚴正生動」,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又因筆勢連綿不斷,有「一筆畫」之稱。
陸修靜:吳興東遷(今浙江省吳興東)人,南朝宋時著名道士,著有《三洞經書目錄》及齋戒儀范等。陸法言:臨漳(今屬河北省)人,隋代音韻學家,著有《切韻》。
陸龜蒙: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末葉的著名詩人、文學家,與皮日休並稱「皮陸」。
陸德明:蘇州吳(今江蘇省吳縣)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撰有《經典釋文》等。
陸九齡:字子壽(1132-1180),南宋江西省金溪人,人稱復齋先生。於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中進士,任興國軍教授。當地濱於大江,民寒嗇,罕志於學,但復齋並不以閑職自逸,每次講學都正衣冠,嚴規矩,如臨大眾。
陸九淵:撫州金溪(今屬江西省)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其學說被王守仁繼承,成為「陸王學派」。景炎三年(1278年)初,趙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省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 陸樹聲:字與吉,別號平泉,朱家角人,最初冒姓林,居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陸心源:浙江吳興人,清代藏書家,他收藏了兩百本宋朝的珍善本書,因藏書揚名於天下。著有《潛園總集》。
陸潤庠:字鳳石(1841-1915),江蘇省元和(今蘇州)人。同治狀元,官至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書學歐,虞。其撰制的《七言聯》華美妍麗,工穩舒緩,屬文人雅作。
⑶ 廣西北流市六靖鎮陸氏「國」字輩
《新唐來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陸通自之子陸發,仕齊為大夫,謚號恭侯。陸發生有兩子:陸萬、陸臬。陸萬生陸烈,字伯元,西漢時為縣令、豫章都尉,深得吳人愛戴,死後葬於胥屏亭,他的子孫成為吳郡吳縣人。以後子孫不斷繁衍,到東漢時的陸閎為穎川太守、尚書令,生有三子:陸印、陸溫、陸桓,號潁川支。
陸桓,字叔文,生子陸續,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陸稠任荊州(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刺史。
估計你們這支陸姓就是陸稠的後人。
⑷ 請問:廣西藤縣大黎鎮的陸姓哪個村有謝謝
有的,我有個同學就是在大黎姓陸的,望採納
⑸ 廣西陸氏爸爸是揚字輩我是廣字輩兒子是長字輩請問前後是什麼字輩
呃,查家裡人面族啊
⑹ 廣西省有哪些村性陸,因為我這里有位人姓陸,小時候來這里,她只知道是廣西人,她想找家人。
根據目前所了解抄的情況,廣西大部分的縣市都有陸氏居住(指人口較多,形成支系的),計有:南寧市、邕寧縣、武鳴縣、賓陽縣、橫縣、扶綏縣、崇左縣、寧明縣、隆安縣、河池市、柳州市、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來賓縣、金秀縣、平樂縣、鍾山縣、岑溪縣、藤縣、蒼梧縣、蒙山縣、昭平縣、桂平市、平南縣、容縣、北流縣、興業縣、玉林市、貴港市、合山市、靈山縣、欽南區、欽北區、浦北縣、合浦縣、上思縣、平果縣、荔浦縣、東興市、象州縣、隆林縣、西林縣、百色市、田東縣、田陽縣、上林縣、都安縣、馬山縣、天俄縣、宜山縣、東 嵐 縣、鳳山縣、南丹縣、武宣縣、梧州市等 50 個縣、市、區,佔全區 60% 地區。人口估計 60 萬之多。
⑺ 哪些地方有陸氏祠堂、陸氏名人祠堂、陸氏名人紀念館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郡望堂號
1. 郡望
吳郡:三國吳寶鼎元年置郡,治所在烏程。此支陸氏為陸通的直系後裔,其開山始祖為西漢時的陸烈 。
2. 堂號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於福州。元兵殺來的時候,陸秀夫從容拔劍將妻子、兒驅逐下海而死,然後自己也投河自盡。
黜霸堂:漢朝時陸賈跟隨劉邦滅秦建漢。他的口才相當好,兩次出使南越。還曾寫了一本《新語》送給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三畏堂:大清國正一品鎮國將軍、誥封不入八分鎮國公陸韞。雍正朝,「鎮國將軍陸韞卒,上體恤故臣,加封鎮國公,典葬從不入八分之制,世襲。」自此以後,恩封的爵位還有金陵侯、長恩伯(承恩伯)、驍騎二等子。先祖原為宗室封爵第九級,在不入八分鎮國公下,輔國將軍上。 品級為武官正一品。亡故後受皇帝恩典,加封不入八分鎮國公。賜江寧鎮國府一座。「三畏堂」取意「畏天威、畏地怒、畏人心」,表達了上承皇恩天威、中正國法律例、下順民心民意的為官之道,同時也是對陸氏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
古代名人
陸通,陸氏始祖元侯。齊宣王少子,分封於山東平原皈縣陸鄉。因地得姓,被尊為陸氏始祖。
陸賈:陸氏五世祖,西漢著名政治家、辭賦家,他自從漢高祖定天下以後,常作為說客出使諸侯。力主提倡儒學,「行仁義,法先聖」,並輔以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漢初政治曾起過較大影響。
陸遜:陸氏23世祖,三國吳國名將,善謀略,出謀擊敗關羽,後火攻大敗劉備,因戰功顯赫而官至丞相。
陸抗:陸氏24世,三國吳國名將,陸遜次子,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
陸機:陸氏25世,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遜之孫,官至河北大都督,後被司馬穎所殺,著有《陸士衡集》。
陸雲:西晉著名文學家,陸遜之孫,官至清河內史,與陸機並稱「二陸」,著有《陸士龍集》。
陸德明:(約550-630) 唐蘇州吳人,名元朗,以字顯。善言玄理,通曉經學。歷仕陳、隋,為國子助教。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拜國子博士。曾以五六年之力,集漢魏六朝音切二百三十餘家,又采諸儒訓詁,辨正異同,考鏡源流,撰成《經典釋文》,開唐人義疏先河》。
陸贄(754年~805年) 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字敬輿。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宰相、卓越的政治家。
陸羽:復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專家,為人詼諧風趣,閉門著述,不願為官,一度靠做零工維持生計,與女詞人李季蘭友誼頗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當時品茶的最高權威。人稱「茶神」。
陸龜蒙: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末葉的著名詩人、文學家,與皮日休並稱「皮陸」。陸龜蒙舉進士不第,一度曾做過湖州、蘇州刺史的幕僚,以後就在吳淤江畔的甫里(今吳縣甪直)隱居,一邊賦詩論撰,一邊從事農業。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
陸九淵(1139~1192)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陸九淵是中國「心學」的創始人。被後人稱為「陸子」。
陸秀夫(1236—1279)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建湖建陽鎮)人。「宋末三傑」之一。
陸廣:元代著名畫家,吳人。
陸隴其:平湖人,清代著名學者,與陸世儀並稱「二陸」,學宗程朱,反對王守仁的「致良說」,以「居敬窮理」為主。
陸心源:浙江吳興人,清代藏書家,他收藏了兩百本宋朝的珍善本書,因藏書揚名於天下。著有《潛園總集》。
⑻ 陸氏家族的具體輩分
奉文有茂春,必東耀照明。萬家發富貴,祖國定榮華。
⑼ 南寧市陸氏焊接勞務分包有限公司怎麼樣
南寧市陸氏焊接勞務分包有限公司是2011-06-0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注冊回成立的有限責答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南寧市西鄉塘區安吉街道辦事處蘇盧村四隊1號廠房102號房。
南寧市陸氏焊接勞務分包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5010757680102XH,企業法人曾令小,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南寧市陸氏焊接勞務分包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焊接作業勞務分包,建築裝飾裝修工程(以上項目憑資質證及安全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經營);銷售:鋼材、五金交電、建築裝飾材料(除危險化學品及木材)。(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23362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4813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南寧市陸氏焊接勞務分包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⑽ 聽說"陸"姓與"王"姓300年前是一家,真的嗎
自己看吧!不過是不是一家也沒關系,關鍵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之則來,不合之則走。
姓氏起源——陸姓
姓氏起源
關於陸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相傳吳回在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的兒子名終。因為在陸鄉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後世有的就以陸為姓,稱陸氏。這就是山東陸氏。
戰國時田完裔孫齊宣王有個孫子叫通,受封於平原縣陸鄉,即陸終的故地,因此以陸為氏。史稱陸氏正宗,這是山東陸氏的起源。
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有一國名為陸渾國,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此國所滅,亡國之後的陸渾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氏,後代以陸為姓。
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鮮卑復姓步陸孤氏,隨魏文帝遷如洛陽後改為陸氏。
聚集地( 遷徙分布)
陸氏的發源地有多處。從陸氏大致繁衍的歷史情況上看,歷代路姓是以今山東、河南、江西、湖北、浙江、江蘇六個省為主要分布的地方。分布於這些地方的陸姓多為戰國時宣王的兒子陸通之後。陸姓早就興盛於江浙一帶,據史料記載,陸通有子陸發任齊為大夫,他的子孫後來又有遷徙至荊州、丹徒的。漢末三國鼎立的時候,位於江東的東吳,陸氏人才輩出,著名的如孫權手下的陸遜、陸遜的兒子陸抗、孫子陸機和陸雲,可見當時陸氏在此地的興旺。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方各地的陸氏都得到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之後,陸氏遍布全國各地。
堂號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於福州。元兵殺來的時候,陸秀夫從容拔劍將妻子、兒子驅逐下海而死,然後自己也投河自盡。
黜霸堂:漢朝時陸賈跟隨劉邦滅秦建漢。他的口才相當好,兩次出使南越。還曾寫了一本《新語》送給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陸氏又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其堂號。
家乘譜牒
上海:雲間陸氏家乘四卷首一卷、雲間珠溪陸氏譜牒不分卷、雲間珠溪陸氏譜不分卷、 崇明陸氏大宗世譜不分卷、陸氏世系表不分卷
江蘇:淮安山陽陸氏族譜八卷、泰縣海陵陸氏族譜十四卷首一卷、丹陽雲陽陸氏族譜十卷、丹陽雲陽陸氏族譜八卷、武進晉陵茅庄陸氏宗譜八卷、武進樟村陸氏宗譜十六卷、武進樟村陸氏宗譜十八卷、常州白雲灣支陸氏會修宗譜一卷、武進陸庄陸氏宗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武進陸庄陸氏宗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武進晉陵陸氏宗譜十二卷、無錫陸氏世譜摘錄不分卷。
歷史名人
陸隴其:平湖人,清代著名學者,與陸世儀並稱「二陸」,學宗程朱,反對王守仁的「致良說」,以「居敬窮理」為主。
陸心源:浙江吳興人,清代藏書家,他收藏了兩百本宋朝的珍善本書,因藏書揚名於天下。著有《潛園總集》。
陸游:山陰人,南宋時著名的詩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堅決抗金,主張充實軍備。晚年退居家鄉,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變。一生中創作了很多詩歌,現存的有9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風格渾雄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均為傳世名作。
陸羽:復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專家,為人詼諧風趣,閉門著述,不願為官,一度靠做零工維持生計,與女詞人李季蘭友誼頗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當時品茶的最高權威。人稱「茶神」。
陸賈:西漢著名政治家、辭賦家,他自從漢高祖定天下以後,常作為說客出使諸侯。力主提倡儒學,「行仁義,法先勝」,並輔以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地主階級的統治工具,對漢初政治曾起過較大影響。
陸遜:三國吳國名將,善謀略,出謀擊敗關羽,後水攻大敗劉備,因戰功顯赫而官至丞相。
姓氏起源——王姓
姓氏起源
王族後裔共有的姓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後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畢公高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世人稱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三是魏國信陵君無忌,魏被滅後,其子孫被稱為"王家",隨以王為姓。
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後代。舜的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為姓。
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改姓為王。
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來。如鮮卑族可頻氏、烏桓族回紇阿布思族。
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喜被王莽賜姓王。
家乘譜牒
全國:太原王氏會通世譜十三卷首一卷、王謝世家三十卷、王氏族譜不分卷、王氏宗譜、王氏通譜。
天津:王氏宗譜不分卷。
河北:清苑王氏家譜九卷、新城王氏世譜不分卷、王氏譜圖一幅、王氏族譜十卷。
上海:王氏世譜四卷、南匯王氏宗譜不分卷、雲間王氏族譜二十二卷、嘉定王氏續修支譜二卷。
江蘇:王氏三沙全譜不分卷、王氏三沙統譜不分卷、王氏族譜八卷、王氏修族譜十六卷、三槐王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任和王氏重訂家乘不分卷、王氏家乘、蕭山王氏族譜十四卷、新發王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廣東:新豐王氏族譜不分卷、太原堂王氏族譜世系不分卷。
聚集地(遷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周靈王後裔王元避秦亂,遷於琅邪,後徙至臨沂。河內王氏,其先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後徙平州,又遷至河內溫縣。魏公子無忌之孫卑子悼,悼生賢,西漢時徙居霸陵,遂為京兆人。
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僖宗時,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同時王氏又有遷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遷徙至浙江、江蘇一帶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遷往廣東,其後裔散處廣東、廣西各地。王姓移居海外,始於明清之際,主要分布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在台灣排第六,源於福建和廣東兩支(此兩地來自琅琊即山東和太原的五氏世族),福建的是王潮的後裔。來自廣東的王氏祖先是清雍正年間入台的。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台灣。較早的王忠孝惠安人,入台時曾受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厚遇。
堂號
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歷史名人
王實甫:著名戲劇家,一生創作雜劇達14種之多。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琅邪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被後人奉為"書聖"。
王 勃:絳州龍門人,著名文學家,為"處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時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江西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詩以雄健峭拔著稱。
王 蒙:湖州人,元傑出畫家,以畫山水著稱,創"水暈墨章"法。為"元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