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扶贫驻村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1、全县贫困村多在深山、库区一线,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2、从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二、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
1、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
2、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如贫困村扶贫资金补助每年只有50万元,只有15%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解决稍大点的工程需要,成效不显著;产业开发补助每户平均1500-2000元,可谓杯水车薪。
3、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
1、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
2、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
1、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
2、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2. 农村贫困户有什么扶持政策如果没有落实会怎么举报
农村贫困户可享受农村底保,并可在农村信用信货款(致富基金)
3. 贫困乡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资金和技术,没有资金就无法扩大生产,没有技术就很难出现成绩。
4. 建档立卡贫困户想发展产业早日脱贫,但缺资金怎么办
贫困户希望尽快发展产业脱贫,但如果缺乏资金怎么办?发展产业是穷人摆脱贫困的最好办法,因为只有发展致富增收产业,才能从根本上使贫困户脱贫,这比给贫困户多少补贴更实际。那么,如果贫困家庭因为贫困家庭而缺乏发展工业的资金呢?
第四,政策也会免费发放优良种苗。在贫困户发展产业过程中,政府会提供一些优良种苗,像我们那里主要发展的山地苹果核桃,以及中药村黄芪、黄苓等,这些种苗政府会免费发放给贫困户,也算是一种产业扶持资助政策。当然贫困户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成立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让村里的贫困户入股,每户都申请扶贫资金,累加起来,就可以申请到更到的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产业了。
5. 贫困村产业奖补办法实施细则
1.网箱养鱼。当年发展投饵网箱养鱼3箱以上,或者发展虑食网箱10箱以上,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5000元。
2.蚕桑产业。当年新建或改建桑园5亩以上,新建标准化蚕室60平方米以上,年养蚕10张以上的农户,经实际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3.生猪养殖。新建正大模式养猪场100平方米以上,且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存栏在20头以上的农户,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5000元。
4.养牛。年养牛达到3头以上,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5.养羊。年出栏羊达到30只或养种羊2只以上,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6.林下养鸡。当年养鸡数达到3000只以上,且圈舍建设规范,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7.桑枝食用菌。当年新发展桑枝食用菌达到2万袋以上,且大棚建设规范,食用菌成活率高,效益可观,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8.烤烟生产。当年新种植烤烟10亩以上,烤烟炉等设施配套完善,成活率高,效益可观,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9.茶叶生产。当年新种植茶叶10亩以上,成活率高,生长良好,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10.苗木花卉。当年新发展苗木花卉2亩以上,成活率高,生长良好,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11.中药材种植。当年发展半夏、白芨、苍术、黄精、山茱萸、丹参等中药材种植规模达2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补助资金3000元;发展其它中药材种植规模达2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2000元。
12.大鲵养殖。当年新发展大鲵养殖30尾以上,成活率高,生产良好,经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5000元。
(二)设施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1.设施蔬菜。当年发展设施蔬菜大棚1亩以上,年产值6000元以上,经年底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奖补资金3000元。
2.农副产品加工业。当年新发展农家乐、小型茶厂、木材加工厂、粮食加工厂、油料加工厂等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厂,年产值1万元以上,经实际验收合格后,年终一次性奖补资金5000元。
凡达到产业项目发展规模要求的,才可享受相对应的补助,超过发展规模的,可适当增加奖补资金,但不超过奖补上限(种养业奖补上限为5000元,设施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上限为10000元)。
以上奖补标准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适时修订。
四、补助程序
贫困户产业补助项目严格按照《陕西省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坚持瞄准贫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经农户申请、镇村初审、县级审核、公告公示、奖励兑付五个程序进行奖补。
(一)农户申请。当年实施整村推进和低收入农户生产发展项目村内登记在册的贫困户自愿向所在镇政府提出产业补助申请,申请注明自己当年发展的产业项目、规模和效益。
(二)镇村初审。镇政府按照农户提出的申请实地检查验收,经农户本人签字盖章后,形成初审检查表,此表一式两份,一份镇政府存档,一份上报县扶贫局。
(三)县级审核。县扶贫局对各镇上报的贫困户产业进行检查验收,初步确定拟奖补对象。
(四)公告公示。镇政府将扶贫局审定的享受奖补贫困户名单在镇、村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为十五天。
(五)奖补兑付。公示无异议后,镇政府将最终奖补花名册以正式文件上报县扶贫局,扶贫局将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享
6. 贫困户创业基金,国家扶贫贫困户基金创业怎么办的
我国的扶贫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贵州实行精准扶贫,叫“军创贷”的利回益联谊机制。
“军创贷”答反映在我们最边远的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信用、保证、抵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发放给借款人,重点是扶持返乡创业的复原、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工牺牲的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来解决创业资金难的问题。
比如在贵州当地的三穗县还有村民入股,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剑河县昂英村采取成立扶贫攻坚合作社,为积极探索有效的脱贫基金,剑河县的昂英村42户贫困户成立了脱贫攻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走上抱团发展、尽快脱贫的快车道,在这共有社员67人,目前合作社计发申请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采取股权到付、按股分红、民主管理、集中使用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蔬菜、稻田养鱼、林下养鸡等产业,产生效益后利润的60%分给贫困户,20%留做合作社发展基金,5%为村的集体积累,15%作为管理人员的工资。
7. 扶贫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全县贫困村多在深山、库区一线,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二、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
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如贫困村扶贫资金补助每年只有50万元,只有15%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解决稍大点的工程需要,成效不显著;产业开发补助每户平均1500-2000元,可谓杯水车薪。
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如燕子河镇金冲村高血压患者多,且因中风、偏瘫使家庭贫困。“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为此,建议:
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要加快发展八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蚕桑等见效快、持续增收的产业化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将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分步实施,解决少数发展养猪等功利产业项目、产业项目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项目,解决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的问题。
二、要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
1、做好项目精准。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要善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方法,加大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
2、强化精准到户。认真开展贫困人口界定和统计工作,摸清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高扶持标准,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因残疾、疾病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
3、加强精准培训。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厂企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呼隆、学习大众化的问题。
4、是精准配置资源。充分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供求对接平台,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引导扶贫资源准确投向,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
三、要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促进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1、完善机制。要进一步履行领导职责,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整村推进、结对帮扶的引领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主动性,多元培育社会扶贫主体,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充实、稳定扶贫力量,增强扶贫工作统筹协调能力。
2、加大争取力度。要紧紧抓住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加快争取生态补偿力度,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享。加大向上级争取扶贫各项资金争取力度,明确投入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作用,给予贫困地区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
3、强化结对帮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帮助制订具体的帮扶规划,加强资金、项目和政策的谋划支持和对接。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协作,统筹各项产业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真正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益。
4、提高宣传广度深度。要积极宣传推广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让扶贫事业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