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公司 > 茅以升科教基金会唐山分会

茅以升科教基金会唐山分会

发布时间:2020-12-27 08:53:30

❶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❷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基金会简介

基金会经国家科技部奖励办批准设立了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大奖、专土力学及岩属土工程大奖等十个奖项,先后奖励了千余名取得杰出成就的工程技术人员、教授和优秀学生,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已成为我国土木工程界最高个人荣誉奖;宣传茅以升先生的光辉业绩、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组织了数十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合作交流活动;创办了“茅以升中学”、“茅以升实验学校”、高等学校“茅以升班”;编辑出版《茅以升科技文选》、《茅以升桥话》等。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自创建以来,受到李岚清、雷洁琼王兆国、吴阶平、钱伟长、宋健、朱光亚、钱正英、周光召、韩启德、路甬祥、徐匡迪、王志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中央有关部委的表彰,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认同和赞誉。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将在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教兴国、人才战略和自主创新等精神中继续奋进、再创辉煌。

❸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历史回顾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是为了纪念我国杰出的桥梁专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茅以升先生于1991年由有关单位发起并捐资设立的。
《基金》的宗旨是纪念茅以升先生一生为工程建设以及科研教育的贡献并继承其未竟事业,支持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奖励、科技普及等活动,以促进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
《基金》自设立以来,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重点工作有:
一、设立了以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为重点,以及铁道科技奖、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励项目。
《基金》自成立以来已召开过十一届 颁奖大会,共有628人获奖,颁发的奖金已近100万元。
桥梁大奖和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获奖人仅一名,在国内有较高的威望,并有二名香港专家获桥梁特别奖和一名香港专家获桥梁青年奖。其他奖励项目的获奖者也都是在各相关领域工作中的佼佼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每次领奖大会都邀请了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国家人领导以及颁奖大会所在地的省市领导人出席,扩大了《基金》在当地的影响,也获得当地有关单位的捐资和资助。《基金》设立的奖项已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为首批社会力量设立奖励项目的单位之一。
二、组织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
《基金》在每届颁奖活动中大多安排了学术报告会。例如,1995年举行的第五届颁奖大会上请桥梁大奖获奖人林元培做桥梁方面的学术报告;在2000年举行的第九届颁奖大会上请建设部总工程师姚兵做有关工程质量问题的报告,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林国雄介绍芜湖长江大桥设计和施工概况;在2001年的第十届颁奖大会上,请土力学大奖获奖人谢定义介绍其在“土动力学和非饱和土力学、黄土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等。”
《基金》还先后举办过著名美籍华人桥梁专家林同炎学术报告会,张维、王大珩、程庆国三位著名专家学术报告会。特别是近年来,加强了与台湾的民间交流。2001年在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地接待了以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建中教授为团长、由33名土木工程界专家组成的参观访问团,参观访问了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钱江一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江阳大桥、南京大桥等地,并进行了交流座谈。随后,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学术研讨会,大陆和台湾专家共同交流学术心得和建设成就。2002年在杭州举办了“21世纪桥梁技术发展论坛”,邀请了美国、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桥梁专家做学术报告,就世界桥梁工程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共同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及现代桥梁工程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管理创新、人才准备等做了精彩的演讲,并对中国桥梁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科技进步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是一次规格高、水平高的学术活动。
《基金》还于2000年、2001年、2003年三次组织国内桥梁和土木工程专家去台湾出席桥梁工程和土木工程研讨会。
三、《基金》在不断开展活动中壮大
《基金》每年都举办一些重大活动,除每年的颁奖大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外,曾举办过茅老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杭州钱塘江桥畔建立茅以升塑像和建桥纪念碑,创办了茅以升实验学校和茅以升科教培训中心,举办茅以升生平事迹展览和桥梁知识与中国桥梁建设成就展览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出版茅以生遗作《桥话》,与中央电视台、浙江省电视台联合举办专题活动,与光明日报合作开展“当代中国杰出桥梁巡礼宣传活动”, 建立茅以升桥梁委员会等。《基金》通过不断的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❹ 茅以升班的茅以升班的开设背景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前,按照“国际标准”,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所有的大学生,包括专科生,进入高等学校,都接受精英式教育。他们被认为是国家未来的主导,这种感觉,确切地说,在1999年,应更加强烈,因为那之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8%,1990年代初,则只有3%、4%。转眼几年间,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这是国际公认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标志,而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1%——这样说来,在校大学生占同龄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1%,那么,大学本科教育还算是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吗?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在本科生这一块选拔一批人组成“创新班”,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2003年,西南交通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创新班——茅以升班。随后, 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河北联合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8所高校也相继成立了“茅以升班“。2013年,唐山学院也成立了”茅以升班“。2007年,西南交大又在积累“茅以升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办了“詹天佑班”。

❺ 茅以升是谁,他与杭州有什么关系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茅以升同志,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生于1896年1月。1916 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1917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桥梁专业,获硕士学位;1919年获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至1949年,曾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教授、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其间,1930年至1931年任江苏水利局局长,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 (挂此职到1949年),1942年至1943年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1943年至1949年任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1949年至1952年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1951年至1981年任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

茅以升同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8年起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87年后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茅以升同志是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成就卓著的桥梁专家。1 919年,他在美国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该文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他因此获得了母校康乃尔大学的“斐蒂士”研究奖章。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这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该桥在工程技术上的成就增强了国人在桥梁建设方面的自信心,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和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茅以升同志担任由20多位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主持这个委员会,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为这座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1959年,在首都10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同志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周恩来总理指定由茅以升同志审定设计方案并签字,承担保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责任。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他的尊重和信任。1978年,茅以升同志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作了总结。他主持铁道技术研究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切为科研,科研为运输”的办院方针,多次主持研究制定铁路科学研究发展规划,明确为铁路运输服务的科研重点,努力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该院发展成为专业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专业研究机构,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由于茅以升同志在桥梁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他荣誉奖章,1947年他被公推为中国工程会会长,他还曾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他任上海市科联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 953年起被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从1958年开始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6年改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茅以升同志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承认。早在195 6年,他就成为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个人会员,1979年获美国卡利基—梅隆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84年被选为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

茅以升同志是著名的教育家。1920年他从美国归来后,即投身于教育事业,直到1952年,前前后后在教育界服务20余年。做过5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早在19 26年,茅以升就指出中国的教育“既保留了封建的灵魂,又袭用了欧美的躯壳”,主张改革。他提出了工科教学要理论联系实践, “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科研、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先后发表了很多论述改革和发展我国工程教育的论文,如《教育的解放》、《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等。在教学方法上,他注重启发,反对灌输,在自己的实践中摒弃了那种授受式的教学法,将学生由受体改为主体。他把中国古代的“教学相长”和西方教学思想的精华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深得学生好评。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称赞茅以升的教学法“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上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新中国建立初期,他就建议开办函授大学,加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茅以升同志积极倡导科普教育,他把科普看作中国通向现代化的桥梁,主张科研和科普相应发展,他写了大量科学性强、文字生动的科普文章,如《桥话》、《中国石拱桥》等。还主编了《自然科学小丛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普作家。他曾任中国科普协会副主席,为组织和促进中国的科普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❻ 造桥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国现在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65年前的今天,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于桥梁事业,后又负笈美国,于康奈尔大学和卡利基理工学院专攻桥梁专业并获博士学位。他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寝馈于斯,志在必得。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经受了抗日战火洗礼的桥。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钱塘江桥冒着敌人的轰炸,终于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算,候渡百姓,安全过江,数以数十万计。当施工后期,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之桥墩上预留空孔,连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直至杭州不守,敌骑将临,始断然引爆,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当时先生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之誓言,自携图纸资料,辗转后方。”为了阻断敌人,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大桥,这是何等悲壮的义举。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通车65年以来,她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他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
编辑本段茅以升 职业生涯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❼ 茅以升的 生平及主要成就.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有关茅以升的情况,详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mRBQrMXwzb4wjk9gkNPWl1WSTV_-

❽ 茅以升是谁有什么代表作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回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答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中文名: 茅以升 别名: 字唐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江苏丹徒 出生日期: 1896年1月9日 逝世日期: 1989年11月12日 职业: 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毕业院校: 卡内基梅隆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 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中国土力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倡导者 工科教育家 代表作品: 钱塘江大桥 本科: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硕士: 康奈尔大学 学术地位: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❾ 茅以升成就 作文

茅以升深知工程技术人才之于祖国的重要性,矢志于祖国的工程教育事业回国后, 晚年的茅以升
立即应恩师罗忠忱教授之约,到母校任教,此后还长期任教于东南大学、北洋大学并担任这些学校的领导职务。茅以升于1921年、1926年、1938年、1950年四度出任母校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或副校长。特别是他第三次出长母校(1938年至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为母校南迁复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2年,茅以升离开母校后,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他着眼未来,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建国后,茅以升又一次回到母校任教,出任由国立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华北交通学院组成的中国交通大学校长。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2年,他又欣然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他的代表作:《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说过:“桥梁是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具有最特殊的建筑物。”

❿ 茅以升干什么的

名人姓名:茅以升
出生年代:1896-1989年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江苏镇江

相关介绍:

姓名:茅以升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6-1989年 籍贯:江苏镇江 学历: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365zn.com]
茅以升(1896-1989)桥梁学家。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是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1959年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著有《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主编有《中国古桥技术史》。有《茅以升文集》。[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www.365zn.com]
茅以升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在美国读博士时创
立了“茅式定律”,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
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阅读全文

与茅以升科教基金会唐山分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货币收藏理财上下班时间 浏览:442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公司 浏览:520
公司分红股票会涨吗 浏览: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规模品种 浏览:950
跨地经营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浏览:343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基金吗 浏览:671
开间金融公司 浏览:482
基金从业资格科目一的章节 浏览:207
货币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浏览:590
投资几个基金合适 浏览:909
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地址 浏览:273
亚洲指数基金 浏览:80
金融公司贷款倒闭了怎么办 浏览:349
金融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浏览:303
怎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浏览:123
今天鸡蛋期货交易价格 浏览:751
汕头本地证券 浏览:263
利市派股票代码 浏览:104
科创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浏览:737
2016年指数型基金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