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樊纲是谁请介绍他的简历!
樊纲个人语录:“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经济学家就是应该不讲道德。不要担心贫富两极分化,财富分配应该以老百姓不造反为底线。国有企业迟早要卖。既然如此,得先卖效益好的,不然,以后效益不好就没人要了。 ” 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其领导的国民经济研究所一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该基金会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几乎是一套人马国有企业“靓女先嫁“理论的创始人,把义和团妖魔化,使其成为邪恶代名词的代表人物 1953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为上海市崇明县。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78年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198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系主攻西方经济学;1985年至1987年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年、2005年两次获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04年被法国奥弗涅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兼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主要著作《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主笔)、《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中国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等学术专著和《走进风险的世界》、《发展的道理》等论文集,在《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灰市场理论》、《论改革过程》、《改革的动态理论》等学术论文近百篇,近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暨“过渡经济学”。 除受政府委托进行研究并就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向政府各部门、各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建议,并在国内担任多种社会职务外,近年来被世界银行、UNDP,ESCAP,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他的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论点经常被国内报刊杂志、电视传媒以及CNN,New York Time,Financial Tim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te,Wall Street Journal,Handelsblatt,Nikkei,BBC等重要国际报刊、电台、电视台所引用
❷ 哪里可以下载到哈佛大学基金和耶鲁基金的年报啊!!急求!200分!求帮忙!
http://hmc.harvard.e/investment-management/performance-history.html
this one exactly!
❸ 哈佛大学总共多少个专业
总共有46个本科专业 、134个研究生专业招生。
哈佛大学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法学回、医学、商学、社答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影响力。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
截至2014年,哈佛大学在校全体教员约2400人,其中含有多位诺贝尔奖、普利策、普利兹克奖、菲尔兹奖获得者。
教学特色:
直到19世纪,创建了一个半世纪的哈佛学院仍然以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两所大学为模式,以培养牧师、律师和官员为目标,注重人文学科,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
学术资源:
哈佛大学拥有美国最大的学术图书馆,规模为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
科研成果:
哈佛大学受捐资金居于世界科研机构之首,在2013年已经累计达到320亿美元,是仅次于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最大捐赠基金。
❹ 潘石屹捐款哈佛被质疑,他捐款究竟是善意还是带有目的性
潘石屹以“SOHO中国基金会”的名义和美国哈佛大学签订了1500万美元的捐赠协议,被很多人质疑,说他的捐款带有目的性,潘石屹为外国名校捐款,就是为了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能够有条件进入学习,就是善意的捐助!如果真要说带有一些目的性,就是他的儿子将来也可能在哈佛大学学习!提前去打好关系也很人之常情!
潘石屹向哈佛大学捐款用于支持中国贫困学子,本来就是在做一件好事,如果受到社会的争论,以道德绑架慈善,那以后怎么还能有有钱人出来做慈善公益!
❺ 潘石屹为何捐款哈佛1500万美元,其要进军美国吗
潘石屹为何捐款哈佛1500万美元,其要进军美国吗,并不是要进军美国,而是他的儿子在哈佛读书,而且他本人非常青睐英美教育,因此非常支持,这才捐款了哈佛1500万美元,而且捐赠也是为了给那里的中国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其实现在喜欢美国大学的中国名流,其实并不仅仅是潘石屹先生一个人。90%的亿万富豪,都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千万富豪中,也有80%的人都选择把孩子送出国。而首选地就是美国,其实也不是不爱国的表现,不可否认美国的大学教育确实比我们做的好。
❻ 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的要求是什么
你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的要求是博士起步,然后,国外要是真要瘦还得是杰青。
❼ 潘石屹疑用捐款为儿子买哈佛入学资格,为何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
如果有钱的话把儿子送这一个环境特别好的大学,我觉得也是无可厚非的。
❽ 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的申请条件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官员培训班纪实
2001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一项被外界称为是针对中国官员的“最大规模的海外培训计划”——“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的构想。在取得了中组部的全力配合与大力支持以及教育部的同意后,2002年1月18日,三方在人民大会堂正式高调签约。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楼外温度高达37摄氏度,楼内清凉可人,门口的保安警惕地盘问每一位企图进入的行人。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组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KSG)、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方方共同举办的第五期“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清华内部简称“哈佛班”)是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状态中展开的。
有关该培训班惟一的消息是挂在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网页上的快讯。该快讯称,培训班于6月27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了开学典礼,清华大学副校长岑章志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清泰、中组部干教局局长李培元、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孙照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亚洲项目主任托尼·赛奇等人出席。
不过,这还不是重点。“本期参加培训的学员共有61人,均为司局级(地市级)以上的干部。”一句话,点明了培训班的分量。
“哈佛班”的来历
采访中记者获知,“哈佛班”已经举办了四期,第五期刚刚开学,正处于清华受训阶段。而且这项规模宏大的官员海外培训计划也与20世纪末兴起的政界培训热有关。曾给“哈佛班”授过课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的巫永平老师说,当时,曾经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取得硕士学位的卢迈(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提出动议后,和熟识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以及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赛奇教授聊起这个事情,得到他们一致赞同。
巧合的是,清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清泰本人就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党委书记和副主任,两家机构关系良好,而且,KSG的院长约瑟夫·S·奈,当时正受聘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顾问委员。虽然当时的清华大学公管学院成立才一年多,但清华的名气、哈佛与清华的良好合作关系,加上公共管理学院没有传统的思维定势,“更能接受新的改变”。
于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这所以培养过罗斯福、肯尼迪等美国总统和大量美国国会议员及其他领袖人才而在全世界最负盛名的政府学院,以及成立不久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都被没有培训资格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列为首要合作伙伴。
对此,哈佛大学KSG中国项目部主任助理Edward Cunning向媒体承认,这是哈佛历史上针对某一国政府官员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培训计划。“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哈佛有必要帮助受训者丰富经济管理方面的最新知识,扩展他们的战略远见,以便使他们有效地应对变动中的公共政策环境”。
按照计划,从2002年起的5年内,三方共同持续开办针对中国政府官员的“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每年一期,每期为中国政府培训60名左右的地方和中央官员,中组部负责从全国各地进行选拔。有资格接受这项培训的官员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应当具备副厅以上的级别,在本岗位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45岁以下(副部级可适当放宽);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等。
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清华,为期六周,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来华教授重点讲授有关基础理论和国内政策的课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将围绕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做专题讲座。
第二阶段到国外培训,地点在哈佛大学,为期六周,重点讲授公共管理最新的理论和工作方法。学习结束后,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方共同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按照培训班的目的——“使学员掌握国际先进工作模式,提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领导能力,从而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政府管理”,这当然是阳光之下的事情。但微妙的是,相对于刚开始在人民大会堂声势浩大的高调签约,后来的“哈佛班”则愈显低调。
此项目发起人之一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告诉本社,关于此次培训,中组部干教局是最清楚、最权威的部门。他们之所以低调,是不想引人注意,而且一些媒体的报道。卢迈没有直接点明是哪些媒体给这个培训带来了麻烦,但是本刊记者查阅几年来关于“哈佛班”的报道时,发现报道的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从一味的赞扬向有选择的质疑转变。
卢迈的担心有他的理由,但是如此一项号称“最大规模官员海外受训”计划不敢面对公众,则公众心意难平是顺理成章之事。一些观察家的担心是,这些中国建设与政治发展的生力军,从美国受训归来,是否会因此而染上什么颜色?美国人帮助中国官员成长,是简单的“国际互助”吗?美国人有没有“醉翁之意”?
“我们的官员到美国的政府学院学习城市规划、公共投资、人力资源等专业课程,肯定会触及价值观,其中就涉及到认同与演变的问题。但不能因为这样,我们就不能到美国培训,就不能学习美国的优点。就像打开窗子,可能会有苍蝇、蚊子的侵入,但新鲜空气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社科院的一位学者说。
收获了什么?
“哈佛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长,国内、国外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3个月,那么,短短3个月时间,这些高官们究竟收获些什么呢?
五期学员中最年轻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部长办公室主任(兼中国之友杂志社社长)郑祖军坦率地告诉记者:“在哈佛学习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确实很大。上到观念,下到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短暂的培训使我们的思维观念有了突变。如果有可能,我们的干部要多到外面去接受一些有意义、有成效的培训。”郑祖军还说到“培训班达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使学员掌握国际先进工作模式、提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领导能力,从而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政府管理”。
“哈佛班”第一期结业仪式上,该培训班班长、教育部部长助理李连宁代表学员第一个发言。李坦承,在培训前,他对“私有化问题”、“政府管理创新”、“外国投资优惠政策”等问题还心存困惑,但通过60多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案例分析及对美国的实地考察后,对这些问题不仅豁然开朗,而且在认知程度上获得了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国外投资实施优惠政策,使其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措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消极作用,逐步取消对国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并不会影响中国今后对外资的吸引力。”李连宁说。
爱给美国教授“挑刺儿”的北京市丰台区副区长邓小钢的发言形象而生动。他将培训当中的60个案例比作是60道菜,一道道吃下来不仅强身,而且醒脑。
他说:“在基层工作最大的难题是水、电、煤、气、路等样样都要,但基层财力往往不足,到底该先干哪样,缺乏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项目评价、组织决策与风险承担体系,经过案例分析及实地考察后,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得到了新的启发。”
济南市副市长王天义刚开始参加培训班时满脸疑惑:“领导能力是培训出来的吗?3个月后他说:我收获了“信心、知识和能力”。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史美兰告诉本刊记者,在前几期“哈佛班”受训,让她感觉收获良多,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
“哈佛大学的案例闻名遐迩,我也很早就在书本上研读过哈佛大学的案例。但是,只有当我真正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之后,才知道书本上的哈佛案例和亲身感受的哈佛案例是大不相同的,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是在教科书上读不到的。”史美兰说,“应该在全国行政学院系统分阶段和分班次地推广案例教学。”
哈佛班的学员们自我感觉良好,作为培训方的老师对他们也赞许有加。哈佛KSG的赛奇教授透露,一开始,美国的教授们还担心中国学生“内向”、“不爱提问”、“不爱发表意见”。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围绕一个问题,学员们提出的不同意见竟达五六种之多。由于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学员们对一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时连教授们都觉得很有启发。
“中国学员培训班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所经历的最成功的一个培训班,也是哈佛教授们遇到的最尖锐的一班学生。”赛奇说。
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的巫永平老师告诉本刊,和普通的MPA学生相比,“哈佛班”的学生思想更开放、视野更开阔。“这与他们的经验和所处的位置有关系,他们是中国政坛务实、开放的一代。”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通过了中组部干教局的考核参加“哈佛班”培训的许多学员,在结业之后,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迁:刘世锦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宁调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等。
❾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是个什么机构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从2002年起与中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版心合作举办“公权共管理高级培训班”项目,为中国培训300名厅局级以上中高级官员。肯尼迪学院通过此项合作,从中国赚取了数量惊人的美金(当时舆论称“天价学费”)。——而据《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报道:“早在1996年,先后已有60名中国政府官员和48名解放军军官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受训。根据公开资料,本刊记者粗略计算,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受训过的中国高级官员已经超过1000人。”
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全称是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中心主任是安东尼·塞奇,他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和亚洲中心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哈佛大学驻肯尼迪纪念基金会的代表,他从1994年至1999年曾任福特基金会中国办事处的代表。
❿ 哈佛大学Kirby教授简介
柯伟林(William C Kirby) 是哈佛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还兼任费正清研究中心回主答任和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柯教授的研究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商业发展史。而最近又主持研究美国中国和欧洲的高等教育的比较。他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中国研究的著作。
柯伟林教授曾经担任哈佛文理学院院长,任内大大加强了哈佛的国际化研究,其能力受到师生的充分肯定。但是他的理念和行事专断的萨默斯校长的分歧越来越大,出于担心两位领导之间的矛盾会让影响哈佛的发展,他毅然决定辞职。在费正清中心的春节团聚会上,柯伟林用“投鼠忌器”这个中国成语形容了他的矛盾的心情,引来了长时间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