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评价张伯驹先生
张伯驹是中国第一大藏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文化奇人。晚年向故宫捐赠文物,占据故宫所藏半壁江山。在动荡的岁月里,张伯驹以一人之力试图挽回和保护过去的历史的痕迹,他所试图还原的,是属于我们民族印记。张伯驹可以说是标准的富二代。七岁入私塾,九岁能写诗,从小享有“神童”之誉。博览群书,通今博古。富贵人家的孩子,一出生,人生就已经被规划好了。继承家业、光耀门楣。但张伯驹偏偏放纵不羁爱自由。一不认官,二不认钱,独爱诗词、书画、戏曲。一生都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据女儿张传彩回忆:在奶奶眼中,父亲是十足的“败家子”,不可能使家业中兴。
❷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为何他宁可被撕票,也不愿变卖藏品
我觉来得对于这个问题的源回答,我们就要先了解张伯驹的身份了,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
❸ 张伯驹有几个孩子
(1982年2月25日,恰逢张伯驹85岁寿辰,张大千的孙子张晓鹰前来探望,潘素抱起张伯驹,拍下了最后一张合影,第二天,张伯驹病逝。)
一年前,偶得张伯驹、黄君坦、张牧石题“杨绍箕孤植小筑图诗书小手卷”,曾写下《高山仰止张伯驹》;前日拍得已故书画家、齐白石弟子王漱石旧藏潘素画、张伯驹题《江天帆影》,又写下了《闲睨古今圭壁双辉——喜得张伯驹、潘素璧合之作‘江天帆影’》。其实,关于张伯驹、潘素二人的书籍、文章很多很多,我的书柜里就有七本。但我觉得,这相关传记类作品有着太多演绎的成份,它们离真实已经太远。近年来,我注意搜集资料,特别是亲身经历者的第一手资料,案头堆起已有盈尺,今天整理成文,希望尽量呈现出真实的张伯驹与潘素。
张伯驹出生贵胄门第,早年与袁克文、张学良、溥侗并列为民国四公子,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旷世奇才。潘素原名潘妃,苏州望族之后,后流落风尘,张伯驹见之钟情,赠联云:“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红袖添香夜读书,张伯驹造就了潘素,同时,也因为潘素,张伯驹才成为了真正的张伯驹。
昨夜星辰昨夜风——张伯驹的四次婚姻
张伯驹在见到潘素之前已有三房妻妾,关于这三位妻妾之事,许多书籍和文章都三缄其口。去年,张伯驹的儿子张柳溪首度露面,讲述“父亲张伯驹的姻缘”,这应该是最真实的版本了。
张伯驹十五六时由养父张镇芳包办娶了安徽亳州女子李氏,她父亲曾任安徽督军。在嫁给张伯驹之前两人并没有什么交往,更谈不上什么感情,张伯驹是在不愿意、不甘心的情况下和她结合的,她没有让张伯驹欣赏、爱的条件,也不能侍候、照顾张伯驹的生活,所以她和张伯驹一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感情,而且结婚多年也没有生儿育女。1939年他故去时,张伯驹都没回天津家里。
张伯驹的第二位夫人邓韵绮原是北京的京韵大鼓艺人,韵绮的名字是张伯驹给起的。“我大妈当年是唱得好的京韵大鼓艺人,我上大学时她已经四五十岁了,仍断不了哼唱几句。她的长相不算娇艳,也不太善于打扮自己,穿着绸缎衣装也不比别人更美,当年主要是唱红了的。她到底是出身贫寒,所以很会料理家庭生活,她能把我父亲在北京的生活安排料理得很好,北京家里的管家和厨师也能够按照我父亲的需要随时侍候,做出令我父亲满意的丰盛菜肴。”(张柳溪“父亲张伯驹的姻缘”)
张伯驹的第三位夫人王韵缃是苏州人,名字也是张伯驹起的。“我姥爷从家乡外出做工在北京安了家。我父亲经过大中银行职员的介绍看中了我妈妈,就在北池子一带弄了一套小院,给我姥姥一笔钱,娶了我妈。他给我妈起名叫王韵缃,不久以后我妈妈就怀孕了,我爷爷奶奶早就盼望有个孙子,知道我妈妈怀孕后,就把我妈接到天津家里与我爷爷奶奶同住。妈妈生下我之后,爷爷奶奶为了让妈妈照顾好我,也为他们能看着我长大,就没有再让我妈回北京,而是留在了天津家里,留在了爷爷奶奶的跟前。”(张柳溪“父亲张伯驹的姻缘”)
上世纪20年代末,张伯驹被委派去上海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总稽核时,三夫人王韵缃是准备随行的,但此时王韵缃已管理张府全家的家务和一切收支,再加上张伯驹的父母不愿让孙子张柳溪离开,最终没能成行,而张伯驹去上海后邂逅并娶了潘素。1948年邓韵绮与张伯驹离婚,1952年王韵缃也和张伯驹离了婚。只有潘素留在了张伯驹身边,陪伴他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❹ 张伯驹对故宫博物院有哪些贡献
“还珠于民”
陆机《平复帖》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无偿捐献出来。
“张伯驹先生捐献的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电视纪录片《故宫》的策划之一、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章宏伟由衷地感慨,章宏伟说,为故宫做捐献的最顶尖的有两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孙瀛洲,一位则是捐书画的张伯驹。陆机的《平复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虽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这几样东西父亲随便留给我们一件,就够我们几代人吃不完的,那可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啊!”张伯驹与潘素惟一的女儿、73岁的张传彩老人笑咪咪地说。父亲在后海留下的惟一一所老宅因年久而修缮,她与老伴楼宇栋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大早便冒雨搭公共汽车来约定地点接受采访。从外套后面不小心露出来挂着月票的红绳,让人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七旬老人,曾经是鼎盛时期在北京拥有数处院落、那个显赫而富有的张家大小姐。
杜牧《张好好诗》
“我记得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听父母讨论,说最后这一部分字画怎么办。我们那时年轻,也从来不过问父亲的事情。但知道他眼睛很厉害,收藏的东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1955年底,政府发行公债,号召人民踊跃购买。张伯驹也对这个新生的政府产生了信赖与热忱,“他跟我们说这个政府可不像国民党,我们应该要重视、要热爱”,一向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张伯驹还曾通过当时的统战部部长徐冰,把自己珍藏的李白真迹《上阳台帖》捐献给喜欢书法的毛泽东(1958年由毛泽东转给故宫收藏)。所以张伯驹在动员大会回来后就跟夫人潘素商量买公债之事。“当时家里生活是没什么问题,但没有多少现钱,因为钱都买了字画,哪还有钱啊!”于是张伯驹与夫人商量,将30载所收藏的8件精品捐献出来,成为故宫的永世藏品。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他说得很简单,‘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张伯驹的女婿楼宇栋回忆。“很多人不理解父亲,把好大一座房子卖了,换了一个帖子,再把这个帖子捐出去,到底为的是什么?但我能理解他,我真的能理解他。”张传彩老人很平静地说:“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爱国家的人,他认为这些文物首先是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只要国家能留住他们,他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据当代资深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3] 先生回忆:1980年夏,他陪同张伯驹、关松房[3] 、启功、魏龙骧等老人同游颐和园时,河南的一位领导问关松房、张伯驹两位老人:当今很多名人都在考虑建博物馆、灌唱片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传世,您们是不是也有考虑?张老回答:“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张老的回答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对其肃然起敬,这是张伯驹先生1982年过世前对个人收藏的一次公共感言。
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亲笔为捐献8件国宝的张伯驹颁发了一个褒奖令,这张薄薄的纸片,被张家仔仔细细地保存着,它也见证了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为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所做的伟大贡献。
❺ 张伯驹为何人
张伯驹(1898-1982年),原名张家骐,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我国著名的古书画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张伯驹先生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自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张伯驹夫妇不惜代价、甚至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张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合为双璧。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都是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宝,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❻ 捐赠了半个故宫字画的张伯驹差点因为哪一幅丧命
很快,张伯驹获得《平复帖》的消息被白坚甫获悉。白坚甫早年留学日本,他曾把多件国宝级书画文物转卖给日本人,比如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就是被他转卖给日本人的。白坚甫找到张伯驹,表示日本人愿意出5倍的价格(20万元),遭到张伯驹的严词拒绝。
后来,张伯驹在《陆士衡平复帖》一文中感慨地说道,“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❼ 一生致力于收藏,尽全力保护国宝的张伯驹有哪些事迹
张伯驹(1898—1982)又名家骐,字丛碧。项城县老城人。张伯驹多才多艺,擅诗词,谙戏曲,喜书画,精古玩,富收藏,其收藏的字画件件珍奇。
游春图局部
20世纪30年代溥仪到东北当伪满洲国儿皇帝时,带走故宫1200件珍贵文物,《游春图》即在其中。抗战胜利后流落民间,因价格太高,一个古董商吃不下,于是八家联合起来收了这幅画,后来大家决定将此画卖出,开价八百两黄金。
听说《游春图》进入市场,张伯驹心中一阵惊慌,这样的高价他也承受不起,又担心外国人染指,于是力促故宫博物院吃下。但院长马衡苦于经费无着,心有余而力不足。张伯驹硬着头皮去找文物商商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陈《游春图》是国宝,无论如何,不能流失国外。
张伯驹在收藏界素来口碑甚好,大家都很钦佩他。现在又是出于爱国之心,让“八公司”颇为感动。再说,内战将起,谁敢在这动乱年头花八百两黄金买一幅画?因此“八公司”一咬牙,降价到二百二十两黄金,让张伯驹带画走人。逼得张伯驹卖了一大片房产,花费黄金170两,终于得到《游春图》。
张伯驹是个“痴人”,他常说:“我这个人的特点,无论学什么,非要学到精通不可。他多才多艺,擅诗词,谙戏曲,喜书画,精古玩,富收藏。看中的文物,更是一掷千金。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一生致力于收藏,尽自己的能力将国宝留住,不使其流失国外,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1982年初,这位中国护宝奇兵在北京病故,享年86岁。
❽ 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给国家捐献了哪些国宝级文物
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是我国近现代的文化名人。他在民国战乱不断、国难当头时期,为了避免国宝流失,不惜倾家荡产,用生命良知捍卫和保护了国家一些珍贵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将118件国宝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百花图》是宋代杨婕妤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有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宫槐、莲桃、灵芝等花卉十四种,另有天空、红日、祥云三种,计十七段,每段各有题咏。这幅画卷被认为中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❾ 有谁知道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和他妻子潘素的生平介绍
张伯驹 (1898
❿ 潘素为什么没子女张传彩是张伯驹亲生吗潘素年轻时的
因为老了,头发也已经都掉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