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公司 > 北大教育基金会耿姝

北大教育基金会耿姝

发布时间:2020-12-23 05:00:30

❶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北大有关系吗

问题主是说北大医学部吧?现在是北大的一部分。
北大医学部原来是北京回医科大学,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答的北京大学。
北大医学部的学生大一在北大上课,大二到医学部的校区,医学部学生也是北大学生的一部分,和北大本部学生享有许多同等权利(例如和本部学生有同等优先权选择双学位等)。

❷ 北京大学校庆什么捐6.6亿

4月28日,为庆祝北大建校120周年,网络创始人李彦宏先生携夫人马东敏博士重返母校北京大学,宣布将与网络公司一起,向北京大学捐赠6.6亿人民币(含部分等值资产),联合成立“北大网络基金”,用于人工智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从现场透露的信息来看,这笔捐赠主要用于支持北大领先的学科,如信息科学、医疗、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这与网络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李彦宏在捐赠仪式上说,“这么多年,不管我在哪里,不管我走了多远,我总能从母校找到支撑自己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和现实支撑。”他表示,“这次我们向母校捐赠6.6亿元,寓意为北大双甲子庆生。这更是一个再次把我的理想和北大融为一体的机会。把网络的强技术、广实践与北大博大、深厚的学术研究能力连接起来,来催生出更多惠及国家和时代的成果。”

李彦宏于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目前,此次捐赠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的最高单笔捐赠。

❸ 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捐赠仪式有哪些人物参加了

5月3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捐赠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芳华苑举行。值此校庆之际,五位校友、企业家共聚一堂,怀着浓情厚谊联袂捐资,共同捐赠超过壹亿元人民币,助力北京大学发展。这既是对北大百廿华诞的美好祝福,更是对北大发展建设的有力支持。

刘水再次捐资支持北京大学李大钊思想研究、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他表示很高兴能够再次为北大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希望有更多校友和社会贤达支持北京大学发展。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王博与蒙德扬、唐立新、陈翀、廖晓霞、刘水共同签署捐赠协议,林建华和王博共同为各位嘉宾致赠感谢状。

来源:北京大学

❹ 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院长

陶澍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地理系)
学历
学士 1977, 自然地理, 北京大学
硕士 1981, 环境科学, 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
博士 1984, 环境科学, 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
工作简历
1984-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江特聘教授

奖励
2001 全国模范教师
2000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三届优秀环境工作者奖
1998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河治理环评
1995 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
199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二届优秀环境工作者奖
1989 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鸭绿江污染防治

学术兼职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学与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化学学会环境化学分委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评审组(4-6,8届成员)
国家教委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分委会副委员
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审组(地理)成员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编委
J. Environmental Science编委
China Geographical Science编委, J. Sedimentation编委
地球科学进展,环境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与环境编委

❺ 北京大学校友会的组织概况

北京大学校友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也就是在京师大学堂成立21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后7年,以万兆芷()为会长的“北京大学留美同学会”在纽约成立,以“增进同学友谊,交换专门知识”为宗旨。这是北大的第一个校友组织,是北大校友会发展史的源头。上世纪20年代,北大校友组织是从美国、从欧洲延伸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此时期的北大校友活动相当活跃,但是处在自发零散的状态,组织不健全,规模不大且力量分散,对校友的服务能力也有限。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后的30多年中,校友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沉寂之中。
1984年5月4日,北京大学校友会作为正式的全国性的独立社团组织成立了。1992年北京大学校友会正式在民政部注册,成为独立社团法人。1999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后,校友会成立了常设的秘书机构,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下设校友工作部。21世纪以来,学校把校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不断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系,竭诚为校友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
2010年10月,在第七届理事会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审时度势,组建了独立的校友工作办公室,与北京大学校友会秘书处合署办公,既是北京大学正处级职能部门,又是独立社团法人的秘书机构,为北京大学校友会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北京大学校友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北京大学校友会的业务范围包括:
(一) 加强校友间、校友和母校的联系和情况交流;
(二) 促进校友为国家建设和母校的发展作贡献;
(三) 进行学术交流;
(四) 组织联谊活动;
(五) 编辑、印刷《校友通讯》等内部刊物。 北京大学校友会组织机构图

❻ 是谁向北京大学捐赠了6.6亿

4月28日,为庆祝北大建校120周年,网络创始人李彦宏先生携夫人马东敏博士重返母校北京大学,宣布将与网络公司一起,向北京大学捐赠6.6亿人民币(含部分等值资产),联合成立“北大网络基金”,用于人工智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探索。

林建华校长在致辞中向李彦宏校友多年来对母校的感恩回报与深情厚谊表示衷心感谢。林校长表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梁,在120周年校庆的特殊节点,北大应通过反思不断超越,带领下一代走向未来。他希望,网络与北大能够一起抓住新时代的新机遇,坚持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共同把北大建设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把网络建设成为伟大的企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网络

❼ 为什么北大mba会录取

大部分人选择MBA,都是憧憬着名校的光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名校梦,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MBA申请人都想要报读顶级MBA院校,尤其是北上广的MBA院校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都是炙手可热。但由于考试、工作、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他们中仅仅一部分人能够如愿以偿。

所以大家挤破了脑袋都想进入的MBA名校到底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呢?

到底有哪些MBA名校?

一般来说,关于“名校”这两个字的定义主要是根据MBA的三大认证及国内/国内排名情况,如同时获得AMBA、EQUIS和AACSB三项国际顶级权威管理教育体系认证的北京人大、交大安泰等;其他如国内的C9,985,211等都是衡量院校水平的一个标准。

当然,每一所MBA院校考取的难易程度也都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C9>985>211>其他院校。以34所自主划线的MBA院校为例,华章老师带你看一下录取难度排名,排名越靠前,说明越难考。

名校MBA都录取了什么样的学生?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想考上MBA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提考上名校MBA了,所以考上名校MBA的人可谓都是人中龙凤了,那考上的那些人身上都是哪些品质吸引了面试官,从而能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呢?

我们可以简单的来概括一下名校MBA录取学生的特点:

一、教育背景

不难发现,名校MBA的录取门槛相对较高,主流的最低学历基本都是本科,甚至是根正苗红的985院校本科。当然,其他“非名校”而异军突起的也不算少数。

综合来讲,一个优秀的学历对于清华申请仍然是一个加分项,但并非是决定录取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工作背景

工作经验方面还是很合情合理的,年限在9-10年;但管理人数下降了,这点可以理解为新兴行业、人才密集型行业的录取者在提升,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录取者比例下降了,毕竟金融互联网管几十个人就不错了,但如果传统行业,管几百个人并不罕见。

行业和职能虽然是Consulting和Finance是主流,但是其他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不是主流专业或者主流职业,行行都能出状元!

此外,名校MBA对考生的工作背景要求非常高,录取者大都为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成功的创业者。

三、收入水平

收入上,不出意外的再次上涨,16届是52万,17届是58.9万,而过去一年的录取的平均值已经是64.3万了。可以想象,未来几年的平均大概是70-75万左右。

此外,在80%区间的描述上,收入的下限从20万提升到了30万,而上限也从70万变成了100万。这意味着30万以下收入者通过的概率就非常非常低了随着报考人数&学费价格的不断上升,名校MBA对这方面的筛选肯定也会越来越严格,40-120万估计是未来几年的多数情况。

不得不承认,大家的背景都很牛逼,简直是“三围”面面可观人群。不同行业、不同成长经历和不同视角的人才汇聚在MBA项目,相互交流和碰撞思想,互通有无,这也正是MBA为大家提供交流平台价值的体现。

MBA院校虽然看重硬指标,但更看中个人的发展潜质,华章老师相信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且都懂得如何用正确恰当的方式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在商学院面前。即使你是名不经传的“草根”一族,如果能让考官看见你的无限潜质,想要脱颖而出也不是难事。不能拼学历,咱就拼潜质!

❽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是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光华管理学院是中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

198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经济管理系和管理科学中心,1993年在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和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工商管理学院改名为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成立后,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担任院长。2005年4月,厉以宁教授为名誉院长;2006年9月8日,张维迎教授为院长。

学院设有9个系,分别是:应用经济学系、金融系、组织管理系、市场营销系、战略管理系、会计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卫生经济与管理系。

学院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挂靠学院的研究机构有: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中小企业促进中心、北京大学二十一世纪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杂性科学虚拟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与WTO研究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华人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社会系统分析与模拟实验室、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等。

截止2007年9月,学院有全职教师100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0人,讲师28人。全职教师中有94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57人在海外及香港获得博士学位。学院还聘任了多名访问教授与兼职教授。

学院设有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学位教育。本科现有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硕士研究生设有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10个专业;学院设有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四个博士生专业,其中国民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截止2007年9月底,学院共有学生3181人。其中全日制大学本科生672人,普通硕士研究生 313人,MBA学生1330人, EMBA学生560人,MPAcc学生145人,博士研究生161人,各项目留学生90人。为了体现交叉学科的特点,在本科招生中学院多年坚持文理兼收的原则,吸引了全国高素质的学生,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十多名各省市高考第一名进入光华管理学院。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学院在重视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决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学院设置的各专业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很受欢迎。

学院在搞好学位教育的同时,还开办了多种形式的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承担了国家、省市、部委以及企业、单位的科研任务,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跨国公司经营管理、金融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院与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保持着经常的联系,聘请了学术造诣深厚和富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邀请他们到学院举行专题讲座。

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杜克大学富科商学院、曼隆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ESSEC商学院、荷兰蒂尔堡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院一万一千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楼于1997年秋投入使用。在建中的光华新楼,建筑总面积近三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教学、科研和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设施。新大楼的建成,将显著改善学院教学、研究和办公条件。

管理学院的师生员工决心发扬团结、博采、实践、创新的精神,学兄弟院校之所长,集世界管理之精粹,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商学院。

❾ 校友的延伸研读

校友会又名旧生会、同窗会、同学会、同窗会,是社会组织,是联谊会组织,成员主要是校友和旧同学,顾问可能有教师、校长、前会长、知名校友、慈善家赞助人、社会名人、律师、会计师等。
旧生会的内部架构有会员、干事、阁员及学生会会长、秘书、外事公关、会刊出版、会员福利、财务、总务等职位。
官方组织的校友会可以由校方资助及组织,目的是团聚历届的毕业生,有助学校发展,包括协助旧生在社会上地位的发展,最终回馈母校。台湾在台湾日治时期校友会便多以校长为会长,而在1920年代后才逐渐转型为民主选举让学生自由推举校友。
自发组织的校友会,成员可能由旧同学互选及自选产生,活动的目标是为联谊、会员福利及社会公益服务,少有向母校抗争企图。但据记载,早期(二十世纪初)的同学会也有以自发共同学习为目标者。 是指在校友的社会活动中以母校为核心,通过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母校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给母校、校友以及社会带来客观收益的经济活动。它以母校和校友为载体,目的是通过校友与母校之间天然的纽带,长期不断循环推动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这一概念是著名经济学者吕世杰教授最早提出来的 。
校友资源
校友资源是学校发展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形成和衡量校友经济的主要部分,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一)多元性。校友资源在高校多年的发展之后往往在行业、地域、层次、年龄梯度、社会影响方面都存在多元性。
(二)广泛性。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随着高校的发展毕业生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庞大。
(三)综合性。校友资源可为学校提供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贡献。若能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将在财政支持、参与教学科研过程、就业安置服务、高校公众形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获得综合性支持。
(四)动态性。校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方面不断推进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五)潜在性。校友资源虽然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动态性,却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潜在性,许多校友资源因为地域、年龄的各种限制,难以充分利用与开发,导致高校发展建设中宝贵资源的浪费。
因此,依托于校友资源发展起来的校友经济也相关地呈现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动态性和潜在性。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特殊工厂,其产品就是人才。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便是培育有文化、有素养、有热情、有目标的青年人才进入社会,服务社会,并推动社会良性发展。这也是构造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需资源。高校培育人才是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投入的过程,校友能进入高校学习是一种机遇和荣誉,母校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甚至很多人才走上领导岗位,这是母校的荣誉。同时校友对于母校对自己的栽培应怀感激心态,主动承担“反哺”义务,这也就是校友经济发展与再发展所寄托的感情前提。综上所述,校友经济是当今社会高校发展可利用的必要资源,更是社会发展可利用的必要资源,是一个于高校、于校友、于社会,三方协助发展,共赢互利的价值流动过程。
浙大欲做大“校友经济圈”
2011年5月12日,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罗建明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了人民币600万元,用以浙大医学和法学学科建设。罗建明本人正是浙大学子。
而在2011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浙江大学名次也上升至第三位,报告最大亮点在于首次将“校友捐赠”纳入了中国大学评价。
“校友捐赠”和杰出校友的表现,已成为国内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衡量指标,以至于出现了所谓“校友圈”。而浙大昨天启动的全球校友创业大赛,即有望进一步扩大“校友经济圈”。
投资圈十大门派 名校浙大尚无缘
国内投资圈素有“十大派系”之说:北大自由连、清华哥们儿、人大的江山、精悍的五道口、厚积的中财、上财的上海滩、志同道合武大人、厦大葛家军……都是以学校命名的投资界校友圈。
而在2011年初由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浙大在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以富豪人数66人,仅次于北大和清华,列居第三。
尽管浙大一直未列十大派系之中,但坐拥浙江这块“创业富民”土壤,浙大一直在力推校友经济,且从大学课程上便可见一斑:
2006年,浙大成立“创业管理精英班”,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学改革班,部分课程聘请外教双语教学,之后更是成立了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的博士点。
2007年5月,浙大校友、赛伯乐公司董事长朱敏向浙大捐资1000万美元,成立了“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目标是发展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研发机构,以期孵化出更好的大学生创新企业。
2008年,浙大启动求是“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首期12位知名浙商走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园,与选拔出来的118名优秀学生结成“师徒”。该计划已经进行到了第七期。
另一方面,浙大在校友捐赠这块有着国内大学中的上佳纪录:浙大“最慷慨”的杰出校友段永平以2.48亿元的累计捐款创造了中国大学校友捐赠的最高纪录。同样的巨额捐款还有光华教育基金会捐赠1亿元建立浙大光华法学院。

阅读全文

与北大教育基金会耿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货币收藏理财上下班时间 浏览:442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公司 浏览:520
公司分红股票会涨吗 浏览: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规模品种 浏览:950
跨地经营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浏览:343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基金吗 浏览:671
开间金融公司 浏览:482
基金从业资格科目一的章节 浏览:207
货币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浏览:590
投资几个基金合适 浏览:909
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地址 浏览:273
亚洲指数基金 浏览:80
金融公司贷款倒闭了怎么办 浏览:349
金融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浏览:303
怎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浏览:123
今天鸡蛋期货交易价格 浏览:751
汕头本地证券 浏览:263
利市派股票代码 浏览:104
科创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浏览:737
2016年指数型基金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