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邵逸夫奖的设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被视为“中国诺贝尔奖”的国际性奖项“邵逸夫奖”今日在港宣布成立,将以每项一百万美元的奖金,表扬全球杰出的科学家。
奖项创办人邵逸夫、筹备委员会主席杨汝万、评审会主席杨振宁等,今日齐集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宣布“邵逸夫奖”正式成立,暂定二00四年八月举行第一届颁奖。杨振宁说,近代科学始于三至四百年前,但真正发挥巨大影响的是二十世纪的科学,其发展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他说,可以肯定,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将更快速,对人类的影响亦更大且更深远,“邵逸夫奖”的成立,意义重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杨振宁表示,筹委会经慎重考虑后,决定设立天文学、数学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因为这三个领域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近年均有长足发展,相信在二十一世纪将继续有进展。杨汝万说,曾考虑设立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奖项,但这些领域范围较广,分门别类较多,性质亦较为主观。他说,在设立“邵逸夫奖”的头几年,希望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因此选择一些有较清晰标准及较为客观的项目,待将来发展较成熟时,再将奖项扩展至其他领域。
杨振宁说,希望“邵逸夫奖”达到与诺贝尔奖同样的标准,受国际认可。他说,虽然该奖项在香港设立,但不会对中国人特别有考虑,奖项会开放予全球科学家进行竞争。杨汝万则表示,长远来说希望多些中国人得奖。他相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国运渐隆,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会更大,会有更多杰出的科学家兴起。
据悉,“邵逸夫奖”于今年初构思,由邵逸夫及倡仪人马临提出,再成立筹委会进行研究。“邵逸夫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明年年中将致函全球有关大学、学者及研究机构等邀请提名,然后进行评审。该奖不论种族国籍,以候选人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获得的成果及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为评审原则。
㈡ 为什么有很多学校的楼都叫逸夫楼
香港影视界大亨邵逸夫热衷于教育事业 往往与政府共同出资盖楼 建好后就叫逸夫楼
他现年101岁
㈢ 邵逸夫先生慈善事业总计捐款有多少了
邵逸夫先生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慈善事业:
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
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1987年后,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云南大学东陆园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0世纪90年代初,江浙一带遭遇罕见台风和洪涝灾害,不少学校被淹没。邵逸夫第一时间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马林博士来到浙江,马博士与几位教育系统同志划船深入校舍把真实情况反馈给邵先生,并着手参与灾后重建,创下一次性资助150多所受灾中小学的纪录。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内蒙古,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参观考察海拉尔师专(呼伦贝尔学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学校,之后,一座又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出现在内蒙古各地。邵逸夫先后16次向内蒙古地区捐赠善款,总额达1.37亿元港币,全区有逸夫学校104所。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磅,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1995年,捐资兴建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科教楼——命名“逸夫科教楼”。捐资兴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学校”。
1999年,向台湾捐2500万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灾民。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三天之后,邵逸夫及夫人方逸华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新台币予灾区。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
㈣ 邵逸夫基金会联系方式
www.shawprize.org
㈤ 请问如何能联系邵逸夫基金会
各地的教委都会有联系方式。
各高校有楼的都会有,去问问吧,没事的:)
他出钱盖楼要签合同的,他和你各出50%的钱。
㈥ 邵逸夫奖的组织架构
邵方逸华女士 :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邵氏基金会(香港)及邵逸夫奖基金专会主席属
马临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会主席
杨振宁教授 :邵逸夫奖理事会理事及评审会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北京清华大学教授
杨纲凯教授 :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谭尚渭教授 :香港公开大学荣休校长 (2007-2009)
主席: 杨振宁教授
副主席: 杨纲凯教授
委员:陈建生教授: 天文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
简悦威教授: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
迈克尔·阿蒂亚爵士 :数学科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 (2009-2011) 邵逸夫天文学奖 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㈦ 邵氏基金会的是如何运作的
邵逸夫基金复会是香港制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于1973年在香港设立的私人慈善机构,其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遍布中国大地。教育部与邵氏基金会合作,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做法,共同建设了大学、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的6013个项目,涉及项自有:图书馆、教学楼 、科技楼、艺术搂、学术交流中心等。
㈧ 邵逸夫奖有哪些奖项
邵逸夫奖基金会5月日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15届“邵逸夫奖”得奖的三位科学家,颁奖典礼将于今年9月26日在香港举行。
“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该奖2002年11月宣告成立,自2004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每个奖项包括证书、金牌及120万美元奖金。
“邵逸夫奖”得奖者如下
天文学奖 颁予
尚-卢·普吉 (Jean-Loup Puget)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太空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暨欧洲太空总署普朗克计划高频仪器首席研究员
以表彰他对红外到亚毫米光谱范围天文学的贡献。他探测了在过去恒星形成过程中的星系所放出的宇宙远红外背景,并提出星际物质含有芳香族碳氢分子。通过普朗克太空计划,他处理了星际物质前景的影响,因而显着地提升了我们对宇宙学的认识。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颁予
玛莉-克莱尔·金 (Mary-Claire King)
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医学系和基因组科学系美国癌症协会讲座教授
以表彰她绘制第一个乳腺癌基因的基因图。玛莉-克莱尔·金利用数学模型预测和证明乳腺癌可以由单个基因引起。她绘制的基因图促成了乳腺癌基因的克隆,因而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数学科学奖 颁予
路易·卡法雷 (Luis A Caffarelli)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数学教授
以表彰他在偏微分方程上的突破性工作,包括创立一套正则理论,适用于如蒙日?安培方程等非线性方程,及如障碍问题等的自由边界问题,这些工作影响了该领域整个世代的研究。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得奖者应仍从事于有关的学术领域,在学术或科学的研究或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在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之成就。评选的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人之专业贡献能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素质,丰富人类精神文明。
近期在科研上有杰出成就且仍活跃于该学术领域的候选人将获优先考虑。
「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每项奖金一百万美元。提名及评审程序于每年九月开始,翌年夏季宣布得奖人名单并于同年秋季举行颁奖典礼。
「邵逸夫奖」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愿而设,于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宣告成立,并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基金会办事处设在香港。
2014年9月24日,“邵逸夫奖”在香港举行第十一届、也是创始人邵逸夫去世后首次颁奖典礼,来自美国、英国和日本的6位科学家分获三大奖项。
2015年6月1日,5位科学家因在系外行星、细菌间沟通和数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奖金丰厚的邵逸夫奖。
2016年9月27日晚,邵逸夫奖2016年度颁奖礼在香港举行。来自美国和英国的6名科学家分获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3个奖项。自2016年起,每项奖金由100万美元增至12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