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公司 > 李兆基基金会

李兆基基金会

发布时间:2020-12-17 18:12:10

①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落实实施

为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任务。
据此,2012年4月27日,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文优先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支持中西部2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100所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这些学校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有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学生学习、实践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差距,为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工程以5年为一个周期,滚动实施。是中央政府继“985工程”、“211工程”后推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设立的重大建设专项。
2012年9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通气会,启动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是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区域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从2012年开始到十二五末,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及政策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有效增加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是中央政府继省部共建政策、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之后推动中西部省属高校发展设立的又一重大项目。
2012年11月13日,在香港李兆基基金会和培华教育基金会资助下,教育部启动了“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旨在提升中西部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领导的办学治校能力。截至12月中旬,已完成首批94名中西部高校领导海外研修任务。

② 香港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

香港科技大学是因为1980年代经济结构转变而起。由于香港已经进入经济转接期,香港政府预计香港经济会转型为以高科技与商业为主,而工商业要求有更多大学生配合,所以当时香港政府就决定兴建第三间大学,以配合这个需要。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确认英国将于1997年将香港主权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当时的英军便分批撤走,部份军营也因此而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选址新界清水湾半岛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马军营(Kohima Camp)兴建香港科技大学。 1986年3月,香港政府首次公布香港将兴建第三所大学。
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
1987年6月,香港赛马会捐出港币十五亿元,作为建设科大校园的资金。
1988年9月,吴家玮教授获委任为科大创校校长。
1988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钟士元博士主持校园奠基仪式。
1991年1月,科大教务委员会正式成立。
1991年10月,科大举行开幕典礼。
1993年1月,与香港政府签署了一亿一千八百七十万元的合约,发展赤鱲角新香港国际机场的风切变预警系统。
1993年10月,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
1994年2月,科大研发的激光沉积生产钻石薄膜聚合物技术,在美国获取第一个专利。
1995年1月,比尔·盖茨莅临科大以“数码化革命的未来”发表演说。
1996年1月,科大校长吴家玮教授,发起组织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
1997年12月,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正式展开。
1999年4月,钟士元博士退任校董会主席并获委任为大学首位副校监。罗康瑞博士出任校董会主席;工商管理学院获AACSB国际协会所认可。
1999年9月,研究项目“资讯科技”被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选作卓越学科领域,是科大首个获此资助的项目。
2000年11月,科大成功研发世界最细单壁纳米碳管,直径为0.4nm(纳米)。
2001年4月,科大庆祝十周年校庆。
2001年9月,研究项目“分子神经科学研究之基础研究及新药开发”被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选作卓越学科领域,是科大第二个获此资助的项目。
2001年11月,朱经武教授出任科大的第二任校长。
2002年5月,陈祖泽博士获委任为第三任校董会主席。
2003年9月,大学的纳米材料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
2003年10月,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被《金融时报》在全球七十五个课程中,评为世界第九位。
2005年7月,霍英东基金捐赠港币八亿元,支持科大策略发展及内地拓展计划。
2006年5月,大学图书馆命名为李兆基图书馆,以表彰他对大学的贡献。
2006年6月,斯蒂芬·霍金教授,为高等研究院主持首场讲座。
2007年1月,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及其研究中心在南沙举行开幕仪式。
2007年3月,李兆基基金会捐款港币四亿元予科大。
2007年12月,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首次在《金融时报》的排名榜中位列第一。
2008年4月,张建东博士获委任为第四任校董会主席。
2008年12月,香港科大深圳产学研大楼举行奠基仪式。
2009年3月,陈繁昌教授出任第三任科大校长。
2009年10月,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被《金融时报》第二次评为世界第一。
2010年6月,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大楼在南沙动土兴建。
2010年6月,科大成立首个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7月,周大福郑裕彤基金捐赠九千万元支持科大建设新的研究和学术大楼。
2010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举办首个俄铝校长论坛。
2011年4月,科大庆祝二十周年校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韩启德教授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亲临主持庆典 。
2011年5月,香港科技大学获《QS亚洲大学排名》 ( Quacquarelli Symonds ( QS )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 列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 。
2011年9月,科大深圳产学研大楼举行开幕仪式。
2012年4月,郑裕彤大楼举行奠基仪式。
2012年7月,“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研究策略”和“低本高效、绿色环保的LED芯片系统研究”获研究资助局拨款开展主题研究。
2012年10月,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连续第四年被《金融时报》评为世界第一。
2013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连续三年获《QS亚洲大学排名》 (Quacquarelli Symonds (QS)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列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 。
2013年7月,“新型的光波及声波功能材料研究”和“神经突触的发育,讯号转导及精神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选作卓越学科领域。
2013年9月,李兆基校园举行开幕典礼;科大成立先进显示与光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10月,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连续第五年被《金融时报》荣膺全球第一。
2013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举行冠名典礼暨冠名教授席就职典礼。
2014年10月,何廷锡伉俪全新访客资讯中心举行开幕典礼。
2014年12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新大楼举行开幕典礼;科大毕业生就业能力全球排行16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
2015年1月,教资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评价显示,科大研究达“世界领先水平”,成绩称冠。
2015年3月,廖长城议员获委任为第五任校董会主席。
2015年7月,科大“本科生研究计划”踏入十周年。
2015年9月,水上活动中心一期工程举行动土仪式。
2015年11月,科大毕业生于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及排行14位,蝉联大中华院校之首 。
2016年2月,郑裕彤楼举行开幕典礼。

③ 李兆基是干什么的

有一个千亿身家的老爸是什么感觉?回答只有一个字——爽!这是“香港股神”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的答案。

2月29日,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及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李兆基在复旦大学获名誉博士学位,他的两个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都随父出席,他也成为复旦大学历史上第10位名誉博士。在颁发仪式上,长子李家杰代表李兆基的家属致辞。

李家杰的回答有点玩笑意味,他更强调的是,父亲给他的最大财富是耐心和毅力,以及精神上的执著和勇往直前的勇气。60年前,刚刚20岁的李兆基身揣1000元钱从广东老家来到香港闯世界,直至如今的千亿身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很难成为现实。

不过,刚刚度过80岁寿辰的李兆基依然谦逊不已,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于“配合时势所致”。小时候,李兆基适逢抗日战争,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到父亲的银庄工作,从底层员工干起。“当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做梦也没想到能够在1997年被福布斯宣布为全世界第四大富豪,也是亚洲首富”。

李兆基直言,自己在香港最初的30年也是平平淡淡,但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入对了行,“幸运地进入了地产业”,因为当时的香港房地产是升值最快的行业,一路做下来的成绩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意料,“直到有一天福布斯告诉我是全世界第四大富豪,我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成就”。

特意来到复旦大学观礼的香港作家梁凤仪曾这样评价李兆基:过往无论香港地陷山摇,滔天风浪,他不动心、不移志、不外骛、不从俗。总之,楼照起,地照买,最终就是名照升,钱照赚。

面对几百名复旦大学的大学生,李兆基也谈起了“青年致富成功之道”。“白手起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时势和环境,个人才智也不可缺乏,但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入错行。”李兆基告诉大学生们,什么时期有什么机会,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机会,“过去没有什么赚钱的机会,现在正是中国兴盛的时候,而且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发展起来,抓住机会,再加上用功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当然,他也认为有头脑和眼光很重要,“要明一而知三”。

说到“致富秘诀”,李兆基认为,首要的一点,自然是“刻苦耐劳,勤奋努力”,这一点用李兆基的自身经历完全可以证明;其次,不要太早有家庭负担,最好等事业有成才考虑成家立室,这一点和李兆基从小所受的传统教育不无关系;第三,最重要先找到“第一桶金”,然后以钱赚钱,才容易致富,而李兆基的第一桶金就是刚到香港不久后从事的“黄金买卖”中收获而得,之后通过房地产买卖,收购“中华煤气”,并在几年前成功“转行”,从“楼神”到“股神”,把500亿港元变成1200亿元,自然就容易得多了;第四,则是经常挂在李兆基嘴边的一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李兆基已获得多所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荣誉院士称号,不过他还是遗憾自己小时候没能多读一些书。笑言自己英语不好,普通话也不好,就是没读书的结果,只能上“社会大学”,“虽然我现在也算成功,但也许当初如果多读点书,可能成就会更大”。

没能上大学的李兆基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早在1982年,就与多名好友共同创立了“培华教育基金会”,在过去20几年当中,接受资助,或者参加培训的人数,超过1.4万人。

现在,李兆基虽然还担任恒基兆业的主席,但已经把主要事业交给了两个儿子。谈到对两个儿子的期望,李兆基觉得“富不过三代”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也无所谓,“如果他们一样努力,说不定能够青出于蓝,还是要看才干,看看他们是不是聪明的人”。

④ 李兆基的社会活动

李兆基先生于事业以外,还心系社会公益。李兆基常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事业稍有成就之后,他就乐善好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贡献社会。李兆基除了事业成就之外,跟随过李兆基工作的人都可以证明他的国学根底相当深厚,每年集团年报的主席报告都是由他亲自撰写或修改。李兆基下笔成文,洋洋洒洒,既有内涵,又有文采,经常令他那些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事自叹不如。李兆基虽然幼时读书不多,但他颇有古文修养,买下、贮存有大批古书。由于他曾捐出大笔基金给牛津大学,牛津赠予他“院士”和“博士”的荣衔。不过,他在社会传媒方面一向保持低调,不愿接受记者采访,不愿在报刊上出头露面。
李兆基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务,屡次出资赞助中、英、港的教育事业。
1978年,他斥资2000多万元重建了香港培侨中学,并于同年捐资支持香港顺德联谊总会,创办了葵涌顺德联谊会李兆基中学。1979年,他又在英国牛津大学华顿书院设立“李兆基奖学金”,每年保送三至四名香港优秀学生负笈牛津大学,先后已有四十六位修读不同科系的学生受惠。而李先生亦膺选为该院荣誉院士。
1981年10月,李兆基率领一个包括“工”、“商”、“学”多界别在内的香港访问团到访北京,获得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先生的接见。廖副委员长说“文化大革命”中,人才备受摧残,培养人才是国家的当务之急。李兆基回到香港后立即筹备,并捐出500万港币,在好友霍英东、郑裕彤及王宽诚的共同支持下于1982年成立了“培华教育基金”,并被推举为信托理事会主席。通过此,赞助内地开展各项教育及培训活动,至今已为国内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培训了大批高级管理人才。
1993年被邀出任港事顾问,并成为“广州市荣誉市民”。
李兆基对中文大学的学术科研发展贡献尤多,他资助中大设立三年制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并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任该校联合书院校董。又联同挚友郑裕彤博士捐助六百万美元与中大及耶鲁大学,支持香港、华南及台湾地区研究计划。他屡次捐款支持国际康复机构、香港公益金及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其家乡顺德县之医疗。教育和体育事业亦屡获资助,造福桑梓。李兆基还斥资10亿港元,在港设立一间私营医院——沙田仁安医院。
李兆基在香港对教育等公益事业多有支持。李兆基热衷支持教育事业。他说“我们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我投资。以小学教育为例,如在大陆教育未普及之荒僻地区,用很少金钱便能开设多间学校,教育不少的学生,这不是回报高收效广吗?这些受捐学生成材后,还可把他们的学识传授不知多少人,对祖国建树良多,我引以为慰。”据保守估计,李兆基自1982年以来赞助内地各项教育事业达400余项,令数以万计的内地民众受惠。
2007年3月20日,李兆基基金会宣布,捐款4亿港元予香港科技大学,支持科大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教研学府。9月份则再次捐款5千万元予香港公开大学。同年11月份李兆基还捐出5亿元予香港大学。为作答谢,港大会把一个讲堂及一个综合学生活动中心以李兆基命名。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7年,李兆基仅向香港各大院校捐赠的数额就已超11亿元。对内地公益事业,李兆基也大力资助,仅在顺德就捐资超过亿元之巨。如1978年与郑裕彤先生一起捐资180万元扩建顺德华侨中学;1980年捐资310万港元兴建“顺德医院”;1991年捐赠500万港元助建顺德体育中心;1994年与郑裕彤各出资8000万人民币兴建了两所高级中学——“顺德李兆基中学”和“顺德郑裕彤中学”等等。1996年,顺德举行首届教育基金百万行,已是世界第4大富豪的李兆基不但捐资,而且亲自参加全程活动。在其他省市,他也多次透过各种渠道捐助落后地区的学生。
2008年捐一亿元支持复旦大学教育建设,李兆基对中国内地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是独具慧眼,期望有加:“我在香港经商,发现所有投资银行、财经公司均以聘用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名校学生为荣,且薪金特高。今日中国进步神速,已有大国地位,国富民强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内地三间名校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将与上述三间世界名校的学生看齐。”
而作为复旦大学校董的李兆基先生将从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手中接过名誉博士学位证书,成为复旦历史上的第十位名誉博士。其捐资兴建的复旦新江湾校区图书馆将命名为“李兆基图书馆”。
2009年6月26日,亚洲股神李兆基再向北大、清华捐赠4亿元,并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式签署捐赠协议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签约仪式,教育部长周济出席了签约仪式。北大获捐赠的2亿元人民币将被用于支持北大人文学苑的建设、公共教室楼的维护和设立讲座教授基金,以促进和改善北大的科研教学环境。落成后的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将永久命名为“李兆基人文学苑”,公共教室楼将命名为“李兆基楼”,讲座教授基金命名为“李兆基讲座教授基金”,获得该基金资助的教授命名为“李兆基讲座教授”。作为北大名誉校董的李兆基先生表示:“北大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牌高等学府,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根基。希望北大培育更多杰出人才,贡献国家。”
2005年起,他捐赠设立“温暖工程”基金。投资3.3亿元人民币的“温暖工程”计划首期项目于2006年12月展开,由儿子李家杰亲自监督落实,现已超标完成。李家父子还捐出第二期善款3亿元,再培训100万农民工。
2009年4月8日消息,有鉴于“温暖工程——李兆基百县百万农民及万名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进展顺利,香港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决定再捐出6000多万元人民币给予广西和宁夏,培训10万名农民工。另外由上善基金拨出1400万元,在宁夏建造6000个雨水窖。
李兆基还透露,新成立的上善基金以《道德经》“上善若水”作为理念,分阶段投入资金可能多达百亿元,将重点资助内地缺水地区。此外,他还捐赠1亿元支持国家游泳中心的建设。
在2008年5.12地震中踊跃捐款:香港恒基主席李兆基从私人基金捐出1亿元为四川赈灾,加上早前以集团名义捐出的1000万元,累计捐款已达一亿一千万元。而以李兆基长子李家杰为会长的百仁基金则向灾区捐款810万,其中李家杰以个人名义捐款500万,李兆基次子李家诚夫妇捐款200万。2009年10月21日,李兆基基金会再向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广元市捐赠8000万,用于重建广元市中心医院门诊内科大楼。
另外,鉴于当前灾区最需要的是为灾民提供心理辅导,其长子李家杰找来清华大学的心理危机中心教授亲赴成都,并开始培训80多个计生委的社工,进行灾后的心理辅导。李家杰又联络台湾及新加坡等地的人士,目标要找一些懂普通话的心理辅导人员,期望以最快速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而旗下中华煤气数十名员工也将抵成都救灾中心协助灾后工作。
2010年,李兆基向仁安医院仁心仁术慈善计划捐献港币2000万元,加强该医院向市民提供的免费手术医疗服务。
2011年,李兆基在2009年向清华捐赠2亿的基础上再捐赠1亿元人民币,以兴建李兆基科技大楼。
捐地助港青置业
香港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宣布,将捐出一幅位于粉岭的地块,面积逾10万平方英尺(约合9290平方米),预计可兴建超过1000个住宅单位,该地块已交予香港政府研究。地皮需要由香港政府安排兴建,恒基地产不会参与建筑。

阅读全文

与李兆基基金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货币收藏理财上下班时间 浏览:442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公司 浏览:520
公司分红股票会涨吗 浏览: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规模品种 浏览:950
跨地经营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浏览:343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基金吗 浏览:671
开间金融公司 浏览:482
基金从业资格科目一的章节 浏览:207
货币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浏览:590
投资几个基金合适 浏览:909
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地址 浏览:273
亚洲指数基金 浏览:80
金融公司贷款倒闭了怎么办 浏览:349
金融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浏览:303
怎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浏览:123
今天鸡蛋期货交易价格 浏览:751
汕头本地证券 浏览:263
利市派股票代码 浏览:104
科创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浏览:737
2016年指数型基金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