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依然是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依然是

發布時間:2021-01-04 02:54:52

互聯網金融本質是互聯網還是金融

互聯網金融本質是互聯網還是金融的問題,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版,所以要搞清楚它權們的關系就必須跳出這個圈子,從其他角度來考慮事情的本質,下面做一組分析判斷:
1、金融行業
傳統金融包含了銀行、保險、證券、信託、期貨、資管等等機構,這些機構在涉及互聯網金融時的考慮是把互聯網當作工具,努力把金融換個玩法而已。所以這里的機構本質上的特徵並不會發生變化,而是因為金融本身才產生了使用互聯網作為工具,成為了所謂的金融行業轉型互聯網金融的時髦說法罷了。
2、互聯網行業
以互聯網起家的公司在其家大業大後,難免會有涉及金融的想法,例如阿里巴巴把資產證券化,但是阿里不是為了證券化而證券化,而是為了阿里小貸提供資金來源而已,而阿里小貸最終的目的是給商家貸款,讓商家獲得資本投資而增加商家收益,它們想干金融么?恐怕未必。
綜上所述,要判定互聯網金融本質是互聯網還是金融,就必須要看互聯網金融玩家自家的屬性,也就是公司的性質。在定義行業玩家屬性後再看其參與目的,這樣才能真正的看清企業的互聯網金融本質到底是互聯網還是金融了。

Ⅱ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是基於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開展的金融活動,是互聯網和金融的跨界與融合,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結果。不能簡單等同小微金融,更不能等同P2P,要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互聯網金融,特別是從創新支持和證券市場來研究推動。它不是互聯網顛覆金融業,而是互聯網出來之後,拓展了金融的空間,使金融的業態發生了改變。
互聯網金融有兩種演進路徑,卻是「殊途同歸」的。一種是從金融機構出發,吸收互聯網技術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務;另一種是互聯網企業向金融機構靠攏,藉助互聯網技術提供創新的金融模式。也就是說,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了互聯網企業「淘金」,也包括了金融機構「觸網」。現在,二者正同步進行中。
同時應從四大觀念來審視互聯網金融:第一,要從「大歷史觀」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不是今天突然冒出來的,互聯網技術一經出現就與金融創新結合在一起。如證券交易所很早的時候就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中國的上交所、深交所很早就用上了互聯網技術;中國銀聯也是互聯網金融早期的成功範本。
第二,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1.0時代有,今天2.0時代有,將來3.0時代還會有。因此,應從「大網路觀」來看,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生態環境下才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所以互聯網金融充分發揮了網路的跨界、顛覆,其淵源與整合,風險與低價會改變我們的金融生態。
第三,從「大金融觀」看互聯網金融。從我們的「銀政保信基」可以看出跟互聯網接軌的方式,同時我們的民間金融從民間借貸到私募股權基金再到信用管理調查等,一系列金融創新都可以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與互聯網結合的金融產品、模式等。
第四,要從「大文化觀」來看。互聯網金融不僅是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金融領域,最重要還是以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精神來改造金融體系的運行方式,現在我們談的大多是互聯網技術、產品等,這遠遠不夠。我相信,在互聯網3.0時代,對金融業的改造會更加徹底。
互聯網金融的火爆,是否可從側面反映出銀行服務的不足?
專業人士認為:傳統金融行業的互聯網服務沒有滿足廣大老百姓的需要,80%的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里,卻只讓20%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剩下80%的人根本享受不到。因此,為廣大的普通人提供金融服務成為金融改革要解決的最大問題,而互聯網金融能快速使用戶群聚集,並通過支付環節,為老百姓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技術創新驅動的東西,技術是基礎。風險管理技術、信息技術、法律技術(即專業的法律顧問和法律工作人員)是成就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技術。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創新模式,這個創新的基礎是現有的法律框架、職權范圍和技術條件。

Ⅲ 在金融功能的基礎上應如何去理解互聯網金融的本質

金融功能主要就是促進融資,互聯網金融有利於把全社會的資金融合起來,相當於一個紐帶。

Ⅳ 王春暉: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本質沒什麼區別

首先都是金融領域,說沒有區別是對的,
但是實際上有很大區別,
我們舉個最近的案例,
微眾銀行9個人管理,就一個辦公室,其他事數據化互聯網化系統運行結合大數據徵信系統,
但是這9個人管理的金融體量是跟工商銀行完全一致的,但是工行全國數千網點,數萬營業員,成本不對等。
另外從業務流程上來說,互聯網金融的最大特別是去除中間化,中介化!

Ⅳ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有什麼區別

謝邀!請大牛拍磚!
直接融資,說白了就是缺錢的人直接跟有錢的人借錢,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資方式,你買了股票相當於就是借錢給了企業,然後他每年給你分紅,債券也是,你買了一個企業的債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間接融資就是有錢的人或者企業不直接借錢給缺錢的人,而是通過中介機構進行,中介機構是誰呢?最典型就是銀行,我們大量的人把錢存到銀行,銀行統一對資金進行調度和安排,發放給缺錢的人或者企業。我們獲得了存款時候銀行給予的利息,而銀行獲得了放貸款時候,企業給予的利息,兩者差額就是銀行的盈利。(信用貨幣的流轉有兩個特徵的,一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二是這個分離的過程是有報酬的,一般體現為利息或者股息。)
而互聯網只不過是把人類底層的結構再往上重新實現了一遍而已。所以說最基本的金融交易也是有放在網上的潛能的,無非是現在大家的操作習慣允不允許這件事產生而已。(這里說下余額寶,它只不過是對接了一個貨幣基金,使交易本身更加便捷了,並不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金融創新)
國內最早提出互聯網金融概念的謝平教授,曾經提出過區別於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方式,即「互聯網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人對這個模式的理解。他的定義是: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並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他把互聯網金融作為第三種融資方式來看待的,當然你也可以把任何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了這個融通的行為都看做互聯網金融。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互聯網金融。
其中最關鍵我認為是要明白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意義是實現去中介化,即所說的金融脫媒。 希望能夠利用互聯網會讓信息不斷的透明化,讓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對稱所掌握的信息優勢,讓社會的各種參與主體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由於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金融中介機構的專業化優勢讓大量金融機構的職能不斷的分化甚至消失。
【互聯網金融or金融互聯網?】業內有種觀點認為:互聯網企業,介入了金融領域,才是互聯網金融。金融企業使用互聯網手段,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是金融互聯網。我認為這樣生生把他們倆割裂對立開來似乎不太可取,用金融的思維做互聯網,或者用互聯網的思維做金融,無非爭論的是誰服務誰的問題。
而我所認同的互聯網金融不僅僅是把原來線下的金融產品放到網上去販賣,更多的是用互聯網的「精神」來做傳統金融行業做的事,而傳統的互聯網精神是什麼?是開放,是平等,是協作,是分享,是去中心化,是客戶體驗至上!!從短期來看,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核心點還是金融屬性,互聯網還只是工具而已,大體遵守的還是金融規則。你看在國外最具有互聯網金融屬性的P2P在中國卻因為沒有有效的風控被做成金融互聯網模式,p2p公司直接介入交易,成為交易的一方,使得本來應該是金融脫媒的互聯網金融,成為了還是無法脫媒,需要他自身信用附加的模式,本質上成擔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為了銀行,利用構建資金池,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沒有牌照的銀行,這種變形,其實是已經典型的背離了互聯網金融應該有的模式了。他們的本質其實就是金融機構。這兒就不舉例了。
相關文章鏈接如下,大家有興趣可以讀一讀:)

Ⅵ 互聯網+時代,金融行業本質是否發生變化

相對於「互聯網+」時代,金融行業受到的影響更加多元化。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內,金融行業受到的影響可容能僅僅只是停留在獲取用戶的方式和方法、金融產品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方面,並沒有過多地涉及到金融行業本身。

Ⅶ 有人說,全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直聯網的本質是信息融通,共有的「融通」特性決了兩者的高度契合度,你同

不能說是本質 金融的屬性或者說是意義 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資金交換和融通 經濟的本質是金融 金融的本質是風控~

Ⅷ 淺談互聯網金融公司「去金融化」趨勢本質

這就需要弄清去金融化的本質。 1、徹底的科技化 互聯網金融常常被認為是「互聯網」和「金融」的簡單相加,而沒有藉助互聯網的手段對金融行業進行深度.

Ⅸ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互聯網金融有哪幾種模式

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託於支付、雲計算、社交網路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依然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