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聯系實際,利用凱恩斯消費理論,分析如何擴大我國消費需求。很急,求大蝦解答!不要隨便粘貼來的。
凱恩斯消費理論的主要內容是邊際消費傾向,即居民消費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般,就問題而言,關於邊際消費傾向有兩點基本理論:1.一國在一定時期,居民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邊際消費傾向;2.邊際消費傾向與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習慣等條件有關。
從不同國家來看,歐美等西方國家邊際消費傾向高,日韓等亞洲國家邊際消費傾向低許多,而中國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邊際消費傾向更低,居民收入近半用於儲蓄,當然還有一些很貧窮的國家,基本沒有什麼儲蓄,邊際消費傾向甚至高於歐美,那得另當別論了。 從同一個國家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來看,最底層的人民為了生存,基本沒有什麼儲蓄,收入越高,維持當前生活所需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將越小,也就是有更多的錢可以存下來,所以邊際消費傾向越低, 比如一個億萬富翁,他的收入基本上都用於投資了。
現在再根據以上的基本理論,來討論如何擴大我國消費需求。很顯然,從理論上,擴大消費需求有兩種途徑:一是增加居民收入;二是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下面分析具體實踐。
1.首先,增加居民收入,這是經濟發展最根本、最永恆的話題,但經濟增長本身是個復雜的命題,難以展開論述。另外,增加居民收入,還可以有其他途徑,比如降低稅收(降低所得稅、提高個稅起征點等)。
2.降低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社會不公平,是邊際消費傾向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上面所說,如果居民收入過多的集中在高收入人群手中,那麼社會收入將會更多的用於儲蓄(投資),而不會消費。當前中國社會的基尼系數超過0.6,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大隱患。要改善這種局面,有兩種方式:(1)給予低收入人群一定的消費優惠,比如家電下鄉、農機補貼等;(2)用稅收手段調節,提高高收入人群的個稅比率,同時財政補貼低收入人群,比如農業稅補貼等(但是這種方法有劫富濟貧、鬥地主之嫌,中國最大的高收入人群其實是國企員工和公務員,但他們的收入多為灰色收入或福利,不入稅的, 向高收入人群征高額稅受,基本只會傷及民營企業和個體戶(導致富人移民潮),所以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體制問題,不解釋)。
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這是非常根本的,為什麼歐美的邊際消費傾向要高?因為其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失業了有失業補助、老了有退休金、病了有醫療保險,當你不需要為了未來老了或者不可預期的破財做准備時,你自然會把更多的收入投入當前的消費。中國恰好相反,社會保障體制遠不完善,買不起房、生不起病、上不起學,人們都把大量的收入儲蓄起來,以應付以後可能的大筆支出。可以斷言,如果社會保障體制不能健全,那麼中國的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不可能高起來。現在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進行了相關的一些工作,比如農村醫療保險什麼的,但是遠遠不夠。
(純粹是個人對這個問題恰好具有興趣,隨手寫下上面的文字,若有不足,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