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西方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資料~~~各種資料 背景 原因 種類 經驗XXXXXX都砸向我吧 中英文都可以~
1、競爭的加劇是創新主體的外在壓力。金融機構之間競爭的激烈化是促使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的外在壓力。
首先,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交易手段的出現,金融機構的交易成本不斷下降,如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的應用,產生了新的清算系統和支付制度,降低了清算和交易成本。在非銀行金融機構得以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的同時,迫使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在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
其次,由於金融市場的發展,儲蓄和投資形式發生了變化。這金融市場格局復然重新劃分,這種變化迫使那些市場不斷萎縮的金融機構進行兩方面的金融創新,一是對傳統的金融業務進行重新組合,以此在傳統業務領域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二是在積極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比如說,60年代以前,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存款、放貸和匯兌等傳統業務方面,市場比較穩定。而到70年代以後,隨著"脫媒"現象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顧客由了更大的選擇餘地,商業銀行的利潤開始下降。因此,商業銀行不得不在原有的活期存款、儲蓄存款的基礎上推出ATS服務、NOW帳戶等金融創新業務,並且將業務重心轉向國際業務等非傳統業務領域。
2、追逐利潤是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力。通過金融創新來增加收益、獲取利潤是金融機構從事金融創新最普遍,最直接的動力。從金融創新的歷程來看,雖然金融創新的具體形式千差萬別,但是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降低風險,提高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增加盈利。作為微觀經濟實體的金融機構,有其自身的目標約束,比如說資本比例、目標增長率、流動資產比例以及管理能力等。只要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改變了這些約束,出現增加利潤的機會,金融機構就會去創新。比如說70年代末出現的票據發行便利(NIFs)、遠期利率協議(FRAs)、互換交易(SWAP)等金融創新業務就是由於金融監管當局要求銀行保持較高的資本金而出現的。
3、規避管制是創新主體逐利本性的外在表現。金融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盈利,它通常會對金融體系的安全形成沖擊;而金融管制的目的是為了金融業的穩定與安全,它通常是以犧牲金融機構的效率為代價。嚴格的金融管制往往會限制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為了提高收益,金融機構必須盡量的逃避管制。所以金融機構追逐利潤的內在動機與規避管制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說,美國1933年《銀行法》中的Q條例規定了銀行存款利率的上限,70年代後,由於金融市場利率的上升,金融市場出現"脫媒"現象,造成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迅速減少,相應減少了其獲利機會。為了擺脫困境,金融機構一方面不斷對金融管理機構施加壓力,要求取消各種限制性規定,允許金融機構自主制定各種存款利率;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又想方設法繞開金融管制的限制,推出許多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務方式,如NOW(可轉讓支付命令帳戶)、ATS(自動轉帳服務)等,以轉變資金來源減少、盈利下降的局面。再比如說,50年代歐洲貨幣市場的誕生,這也是金融機構逃避西方國家的資本管制,將資本調到境外自由運用,取得相對較高的利潤。
4、市場變化與經濟發展是創新主體的需求刺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國家經濟迅速增長,金融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融業本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此情況下,政府、企業和 個人提出質量更高,范圍更廣的新的金融服務需求,而這些需求構成了金融創新的強大動力。
4、1 金融市場變動對金融創新的需求刺激。金融市場形勢變化對金融創新的需求刺激是多方面的:首先,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變化產生轉嫁利率風險、證券價格風險和匯率風險的創新需求。從貨幣市場的變化來看,70年代西方國家放鬆利率管制,並以貨幣供應量取代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後,貨幣市場利率多變,風險加大,出現了轉嫁利率風險的需求,因此,金融機構推出了利率期貨、利率互換等金融創新。從資本市場的變化來看,70年代後資本市場利率的上升和證券價格的多變,促進了國債期貨、股票指數期貨等金融創新。從外匯市場的變化來看,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解體,浮動匯率製取代了固定匯率制,外匯市場匯率多變,產生了轉移匯率風險的新需求。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S)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將盛行一百多年的現代商品期貨的交易原理引進外匯交易,再全球率先推出外匯期貨這種創新交易品種。
其次,信貸市場的變化產生了轉移信用風險的創新需求。當代金融創新的進程中,信貸市場的變化對金融創新的促進影響最大者就是80年代初爆發的國際債務危機。1982年步伐了以拉美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拒付或拖延支付其所欠西方國家巨額的外債的危機。這場危機影響很大,有40多個國家捲入其中。危機引起了人們對債權銀行的信用可靠性的普遍懷疑,產生轉移信用風險的需求,從而促進了債務轉換、債務回購、資產出售、可轉讓貸款合同、金融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
最後,金融市場信貸需求的增長刺激了信用創造方面的創新需求。對單項信貸需求的增長和對總的信貸需求的增長也是產生信用創造的驅動力。信貸需求的增長首先來自於政府,例如,美國是西方國家中金融創新最為活躍的國家,巨額的財政赤字使得其對信貸市場的需求增加,由於政府發行的國債在市場上信譽極好,代替了其他借款者在傳統借款工具下取得的信貸供給,導致企業和個人等其他非政府部門的信貸需求削弱。由於企業和個人不願意從信貸市場被"擠出",他們設法尋求新的信貸工具以創造新的信用渠道,於是有了無息債券、垃圾債券、股權分享融資等形式的金融創新。
4、2經濟發展對金融創新的需求刺激。經濟發展對金融創新的需求刺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隨著經濟發展,個人的消費需求多樣化,要求金融機構提供更高效、快捷的服務,從而促進了電話銀行、電子銀行、信用卡、ATM等金融業務創新。二是政府通過金融市場籌資需求的增加。二戰後,西方國家普遍奉行凱恩斯的需求理論,通過金融市場發行政府債券滿足籌資需要,刺激了金融工具的創新。三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在海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由於跨國公司原材料的采購與產品銷售通常分布於不同的國家,要求銀行提供跨越過國界的國家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跨國公司投融資規模龐大,非傳統的單個銀行所那承受,其生產和投融資方面的需求導致了跨國銀行和銀團貸款等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創新。
❷ 一家金融機構與A公司簽訂了一份利率互換協議,收取6%的固定利率,支付6個月期的LIBOR,本金為$1,000,000
金融機構每月收取6%,支付LIBOR,支付時對應的是上一期的LIBOR,例如下一次應該付的LIBOR是5%,再下一次的需版要你通過計算6個月權遠期利率算出,因為你目前只知道的是即期利率,方法就是(1+5.6%*9/12)/(1+5.4%*3/12)-1,計算得到下一次支付的LIBOR利率,以此類推。你應該得到3筆現金流,用即期利率貼現,得到一個凈現值,就是金融機構持有的互換的價值,計算的時候注意正負號,以及使用有效利率,這里邊的都是年利率。
❸ 金融全球化對金融機構經營活動有何影響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放鬆金融管制、開放金融業務、放開資本版項目管制資本在權全球各地區、各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金融全球化會帶來金融機構的全球化和金融業務的全球化。 (1)金融機構國際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步伐加快,世界上出現了一大批跨國銀行和跨金融公司。許多本國的金融機構紛紛走出國門,大量外國金融機構不斷開辟國內市場,跨國金融機構蓬勃發展,形成全球范圍的經營網路。至90年代以後,跨國金融機構紛紛從事跨國兼並收購活動,不僅包括同業的聯合,還包括跨業務范圍的兼並。這些兼並收購活動使金融機構向著巨型化、復合化、國際化發展,加速了金融機構國際化的進程。(2)金融業務國際化,金融業務的國際化主要體現為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調度資金,經營各種業務,不受國界的限制。世界各國不斷放鬆了資本流動的限制和外匯管制,取消了非居民購買本國國債和貨幣市場票據的限制,開放了國際銀團貸款,金融創新如期權、貨幣互換、利率互換和票據發行便利等金融衍生工具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的。跨國銀行機構還通過其在國外分支行使國內業務多元化、國際化。
❹ 利率互換的問題
樓上說的沒錯,但是實在太繞了...
1、利率互換和股票沒關系,你確實理解錯了。你說的可能是公司借了錢買股票,所以擔心利息的問題。
2、利率互換其實就是互換利率(廢話),一般是和金融機構做的。
舉個例子,公司向銀行借了錢,利率是浮動利率Libor+0.5,也就是倫敦銀行同業拆借率(也可以是別的基準利率)加上0.5%。由於Libor會變化,所以公司需要支付的利息也是變化的。如果公司擔心基準利率會上升導致需要支付的利息上升,可以找金融機構做利率互換,把浮動利率換成固定利率。
具體是這樣的。
原本每個付息期,公司要向銀行付利息=本金x(Libor+0.5%)。
互換之後,公司仍然要向銀行付利息=本金x(Libor+0.5%),另外公司還要向金融機構支付=本金x(固定互換率+0.5%),這個互換率是一開始就定好的,不再改變。同時,金融機構向公司支付=本金x(Libor+0.5%),正好可以抵消給銀行的利息。這么一來,公司的凈支出就只有支付給金融機構的固定利息,而沒有浮動利息了。
金融機構會提供互換率(swap rate)對應浮動的基準利率。例如swap rate是3.0%,意思是該金融機構願意用3.0%的固定利率換一個基準利率Libor。那麼這時候這家公司向金融機構支付的就是本金x(3.0%+0.5%),金融機構給公司本金x(Libor+0.5%)。
反過來也可以,有公司會把固定利率換成浮動利率,看不同公司面對的風險。這么解釋應該會容易理解一點吧。
❺ 境內金融機構需要符合什麼條件才能加入利率互換
利率互換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衍生產品,在中國發展很快,特別是隨著中國參版與國際金融資本運作幅權度的加大,利率互換已成為眾多公司及銀行之間常用的債務保值和資本升值的有效手段之一。從宏觀角度看,利率互換對中國金融資本運作的意義為:
❻ 利率互換中的K*是怎麼算出來的 題目:假設在一筆利率互換協議中,某一金融機構支付3個月期的LIB
應該是1億乘以上一期支付的3個月浮動利率除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