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供給側改革金融服務業

供給側改革金融服務業

發布時間:2020-12-29 18:01:24

㈠ 服務業為什麼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投資出口佔比太大,消費佔比太小」的時代正在遠去,而「供給跟不上需求」正凸顯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消化過剩產能提速。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 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 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㈡ 十三五期間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是什麼意思

十三五期間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是:

1、去產能

去產能是五大任務之首。要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噸至1.5億噸,用3年到5年時間再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這是我們從自身長遠發展出發,從去產能、調結構、穩增長出發,自主採取的行動。

2、去庫存

去庫存方面,堅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逐步化解房地產庫存。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印發《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解決城鎮新居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構建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並繼續加大棚改安置和公租房保障貨幣化力度。

3、去杠桿

去杠桿方面,國務院正式公布了《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其附件《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通過頂層設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採取綜合措施逐步降低非金融類企業杠桿率。

4、降成本

降成本方面,國務院發布《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從降低稅費負擔、降低融資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用能用地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資金周轉效率、鼓勵引導企業內部挖潛8個方面提出了30項具體措施。

5、補短板

加力補短板,實現「加減」並舉,是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我國著力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力度,聚焦脫貧攻堅、災後重建和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新產業新動能培育等重點領域,注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優化政策「配方」打好組合拳。

(2)供給側改革金融服務業擴展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有:

1、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2、產業政策要准,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

4、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

5、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線;

㈢ 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據報道,2017年前三季度,各地區各部門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服務業持續平穩較快增長,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積極實施,企業降成本收效顯著。
報道稱,數據顯示1-8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成本費用為93.07元,較上半年減少0.73元。在調查的34個行業大類中,29個行業的每百元營業收入中成本費用較上半年下降,其中娛樂業、文化藝術業下降最為明顯,分別比上半年減少9.77和4.72元。
在各地房地產相關政策的嚴格調控下,房地產業去庫存效果顯著,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2.2%,降幅比6月末擴大2.6個百分點,城市庫存創下2015年1月以來的新低,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1.46萬億元,同比多增1.46萬億元。
「十一」雙節期間,火爆的「高鐵游」既刺激了旅遊業、住宿業、餐飲業等行業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相關製造業發展,鐵路運輸設備製造業1-8月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2%,比上半年提高5.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8.9個百分點,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從需求角度助推製造業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專家表示,目前來看我國服務業持續平穩較快增長,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新動能加快壯大成長,經濟效益持續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繼續顯現。

㈣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是什麼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五大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

(4)供給側改革金融服務業擴展閱讀:

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補短板是優化供給結構和擴大有效需求的結合點,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合點,也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結合點。

要加強既有針對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著力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新動能培育方面補短板,在現代服務業和民生急需領域補短板,在實體經濟有效投資領域補短板,在精準脫貧方面補短板,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補短板,在優化營商環境等制度供給方面補短板。

補短板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補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需要補短板。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同時穩中有變。從主要經濟指標看,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結構持續優化,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供給強、需求弱,宏觀強、微觀弱的反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補短板,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㈤ 供給側背景下現代服務業該如何進行結構調整以及發展趨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的大邏輯,將推進結構性改革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特別是強調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略部署,再度強化了公眾對中國改革的期待,強化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並不意外。當前,中國經濟穩坐全球第二的「寶座」,雖仍處重要戰略機遇期,卻遭遇外在世界「平庸增長」的尷尬,更面臨發展模式「頻道切換」的考驗。化解比較嚴重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深度搏擊國內外市場的浙江,對此體會深切。在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夏寶龍談及開放發展時,就態度鮮明地提出「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把產品做得更好、更對路」。這針對的正是新常態下供給側冷熱不均:一邊是一些傳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門可羅雀,一邊是互聯網等「新寵」忙得焦頭爛額、門庭若市。「幾家歡喜幾家愁」,顯示供給側結構失衡,改革迫在眉睫。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論壇上,李強省長直言不諱:「當國人在排長隊購買蘋果新產品、在日本搶購小家電、在紐西蘭爭搶奶粉的時候,我相信,我們這些在政府部門和在企業工作的與中國製造業密切相關的人,臉是發燙的、心是發慌的。」這更彰顯了優化供給側結構、激活內在消費能量的緊迫性。中國歷經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奮力打拚,終於培育出實力強大、規模驚人的消費主體。倘若此時供給側無法滿足公眾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豈非一大憾事?!以此而言,通過改善供給側結構,讓「跨境消費」迴流,將中國的消費紅利以市場化方式留在本土。實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五大政策支柱」,抓好「五大任務」,浙江須走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關鍵一步。從宏觀上看,就是大力發展七大萬億級產業。中國早已過了物資普遍緊缺的年代,我們再也不能沉醉於「大水漫灌」式供給,而要代之以「精品」。信息、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這七大產業,瞄準的社會需求,誘人的經濟前景,澎湃的發展勢頭,毋庸多言。文化創意產業,則是另一匹「黑馬」。中國電影票房突破400億,正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彪悍」勢頭的「剪影」。這也是中國經濟進入服務業發展和居民文化消費「大時代」的必然趨勢。此類新興產業的勃興,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可錯失的良機。從中觀上看,則是工業化與信息化、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網+製造」為趨勢的新工業革命,是中國製造擺脫「雙向擠壓」的戰略機遇;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中國工業經濟「彎道超車」的最佳路徑。「互聯網+製造業」,不僅能推動生產方式智能化,也使產品本身智能化,更推動產品設計、銷售、完善過程的互動性,精準對接需求側。浙江已有信息經濟的良好基礎,互聯網經濟更是一馬當先。推進「兩化」融合、主攻智能製造,既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也是浙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從微觀上看,少不了浙商和企業主體的卓越追求。能否堅決從低小散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中走出,關乎浙商未來。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瞄準國內市場熱銷的國際產品和出國購買集中的產品,加大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積極填補國內消費市場並開拓國際市場,這是企業供給側改革最直接的方向。同時,只有精心提升自身產品競爭力和質量水平,加大品牌建構力度,勇於並購國際優質資源,才能讓浙商真正站穩供給端。從政府而言,則要在「浙江製造」標准引領、技術改造、質量提升、技工培養等方面搭好平台,完善政策,積極引導。

㈥ 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據報道,2017年前三季度,各地區各部門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服務業持續平穩較快增長,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積極實施,企業降成本收效顯著。

「十一」雙節期間,火爆的「高鐵游」既刺激了旅遊業、住宿業、餐飲業等行業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相關製造業發展,鐵路運輸設備製造業1-8月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2%,比上半年提高5.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8.9個百分點,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從需求角度助推製造業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專家表示,目前來看我國服務業持續平穩較快增長,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新動能加快壯大成長,經濟效益持續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繼續顯現。

㈦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供給體系存在的問題,五大任務是什麼

五大任務分別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㈧ 供給側改革中,生產性服務業起什麼作用

生產性服務業在供給側改革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其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極大影響了供給側改革在傳統生產製造領域的作用和效果。

㈨ 服務業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實現轉型升級

近年來,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和就業第一主體,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穩步提升,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明顯增強。2016年,服務業增速比第二產業高出1.7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上升至51.6%,比第二產業高出11.8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服務業新動能將快速成長,服務業將繼續領跑三次產業。可以說,我國經濟將逐步由工業經濟轉型為服務經濟。在此背景下,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服務業供給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面臨一些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下述方面:
第一,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我國將進入追求個性、高品質、安全、健康、便利的消費階段,信息網路服務、文化娛樂、旅遊、教育培訓、健康養老、家政等服務產品將成新的消費熱點,絕大多數服務業在「十三五」期間並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是面臨有效供給不足、中高端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第二,我國研發設計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物流快遞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佔比重偏低,發展水平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是我國產業發展鏈條上的薄弱環節,迫切需要提質增效升級。
第三,雖然我國服務出口特別是高附加值服務出口規模逐步擴大,服務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不斷提高,但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服務行業和服務業企業仍偏少,服務貿易逆差的規模不斷擴大,與貨物貿易呈非均衡的發展態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貿易結構仍不合理,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在服務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偏低,運輸、旅遊、建築服務所佔比重偏高。
第四,我國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困擾尚未破除,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比如,服務業企業大多實行輕資產運營,核心的資產是專利、商標、技術訣竅、商業模式、品牌、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房產少,知識產權質押政策目前尚處於試點階段,與服務業相關的價值評估體系、產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仍然滯後,服務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申請貸款手續繁瑣,成功率低,貸款成本高。同時,我國電力、民航、鐵路、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需要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培育有效競爭。
根據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和特徵,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建議「十三五」期間加快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
☞ 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服務業發展活力
採用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建議「十三五」期間對大部分服務業採用負面清單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放寬市場准入,減少行政審批項目。
深化壟斷性行業改革。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競爭的發展演進,壟斷性行業的自然壟斷范圍不斷縮小。「十三五」期間,建議以培育有效競爭為目標導向深化我國壟斷性行業改革,面向社會資本擴大市場准入,增強競爭活力進而降低服務價格。
加強市場監管。建議政府完善對事中、事後進行監管的規則,加強監管人才隊伍建設,對服務市場進行有效、及時監管,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同時,對電子商務、人力資源服務等行業,要開展常態化的市場監管。
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繼續推進全國統一市場建設,消除各地方對外地企業的歧視性規定和行為,取消各地方對本地企業在稅收、土地等方面違反規定的優惠政策。
☞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推服務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降低服務業的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落實政府已經出台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服務業企業和製造業企業實行相同的水價、電價、煤氣價。加大對服務業的稅收支持力度。
推動我國服務貿易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是優化我國外貿結構、促進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今後要積極推進服務貿易便利化,完善和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口岸通關管理模式,優化服務貿易出口退(免)稅有關政策,加大對服務貿易發展的支持和促進力度,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形成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集聚作用,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立不同類型的服務貿易功能區。
加大對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商業銀行研究制定對「輕資產」運營的服務業企業的信貸政策,緩解服務業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狀況。引導商業銀行開展知識產權、應收賬款質押業務,為服務業企業提供新型融資服務。鼓勵風險投資、股權投資進入服務業領域。支持服務業企業在證券市場上市融資,支持服務業企業開展並購重組。
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一是加強信用信息的收集、分類、處理、應用工作,提高信用信息的質量;二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跨部門合作和協調機制,實現各行業信用信息、各省市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和綜合應用;三是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四是進一步加強對失信行為、失信主體的聯合懲戒,進一步加強對守信行為、守信主體的聯合褒獎;五是大力培育誠信文化,樹立誠信風尚。
☞ 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升級,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加強標准制訂工作。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行業內領軍企業的作用,推進標准制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標准體系,提高服務產品的品質。
制定針對性強、精準的產業政策,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物流快遞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商貿流通、文化娛樂、醫療健康服務、旅遊、家政服務等發展潛力大的生活性服務業。
加強服務業和商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通信、寬頻網路建設,在舊城改造、新城建設中注重商業配套,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支撐。
☞ 繼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增強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積極參與多邊、區域服務貿易談判和全球服務貿易規則制定,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鄰國家和重點市場談判建立自由貿易區,積極推進與美國、歐盟的投資協定談判,逐步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擴大自由貿易區的規模和范圍,助推我國服務業發展。
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深化上海、天津、福建、廣東等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逐步實現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服務業的開放度。
加強部門協調,推出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支持我國服務業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發展空間。
☞ 支持新興業態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充分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培育新興業態。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高新興(6.910,0.00, 0.00%)服務貿易比重。適應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支持發展研發設計、物流服務、采購與營銷服務、會展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貿易。拓展我國離岸服務外包業務領域,重點發展軟體和信息技術、研發、設計、互聯網、醫療等領域服務外包,鼓勵開展人才培訓、資質認證、公共服務等,提高跨境交付能力。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閱讀全文

與供給側改革金融服務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