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市場營銷環境中微觀的制約因素
一、銷售環境分析
(一)銷售宏觀制約因素:
(1)城區市民消費水平低。
(2)勤儉節約的城市文化。
(3)不斷改善的生活質量。
(4)尚未成熟的商業運行機制:
l 購物環境不理想:
商場的氣氛,沒有一種井然有序的感覺
櫃台的樣式老舊,沒有現代氣息
商品的擺設不講究,不能適合視覺美學原理
l 員工服務態度不佳
l 管理不完善,科技運用很少
(二)銷售微觀制約因素:
l 各類小型批發商不能規范經營,給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紊亂
(三)市場概況
(1) 市場規模
(2) 市場構成
其它
市場佔有額
對本商場構成威脅的商場
未來市場構成的變化趨勢
本商場市場變化的可能
(3)市場特性
l 商場的檔次:批發加零售,主營服裝和鞋。
l 地段特點:和重慶的朝天門一樣是批發加零售.周邊也有很多的批發商。
(四)市場環境分析總結
(1)市場機會:和重慶的朝天門一樣是批發加零售,與居民區聯糸比較方便;
(2)市場威脅:周邊也有很多的批發商。
(3)市場中的優勢:主營服裝和鞋,因此有能力改變產品在市場上的現狀,而且由於與居民區聯糸方便,而企業在市民心目中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印象,因此有通過適當的營銷手段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的可能。
(4)企業在市場中的劣勢:組織形象沒有確立,消費者對企業忠誠度不高。
(5)重點問題:基於商場長遠的發展,商場應致力於組織形象確立,利用市場尚未成熟的有得時機,搶占市場佔有率,在以後才能應付種種競爭。
二、消費者分析
(一)市區消費者構成狀況。
(二)消費者購物的一般心理分析:
其中品種的翻新、購物環境的優良、對商場的信任程度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品種及購物環境要求主要源於商場環境設立及個人的感受,而對商場的認識則主要來自商場的廣告及公關。
(三)現代消費觀念:多買多送、購買後有獎品、質量、計量增加但價格不變、降價或者打折、送不同種類的禮品
(四)顯在消費者分析:
(1)消費者構成及特性
(2)購買動機
(3)購買行為
(4)消費者的品牌忠誠程度
(5)消費者對不以商場的態度
(五)潛在消費者分析
(1)潛在消費者特性。
(2)潛在消費者現在的購買行為。
(六)消費者分析的總結:
(1)顯在消費群:以女性中青年為主、具有中等以上收入、追求時髦;
(2)顯在消費者的需求:服務態度、價格、購物環境;
(3)顯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注意收集信息,多為一次購買,對商場的忠誠度較低;
第二部分 廣告策略
一、廣告目標
l 通過廣告活動,提高市場佔有率。
l 使商場的美譽度提高
二、廣告定位策略
通過目標市場策略,結合上面商場與其它商場比較分析,針對消費者需求,對產品定位在「購物方便」「環境優雅」,從滿足人們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
三、廣告表現策略 (一)廣告主題
l 要適應現代生活,首先要適應時間
l 方便購物,方便生活
l 在商場購物比較方便
l 當你有多的時間休息時,商場在給你加幾分鍾。
(二)廣告創意
(1)廣告創意的核心內容:
根據廣告的廣告主題,有以下的創意:冬天的溫情,夏天的聯想。通過冬天的氛圍來傳達企業的信息,而在現在天氣氣溫漸涼的情況下,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2)不同媒介廣告的創意表現:
招貼廣告文案
招貼廣告依舊給訴求對象統一的印象。
(三)廣告表現的要求:
(1)報紙廣告
風格:突出親情和傳統,畫面從廣告中截取。
(2)招貼廣告:
風格:畫面顏色亮麗,色調和諧,有突破,引人注目。
四、公關戰略:
(一)總策略:所要開展的活動包括同業關系、顧客關系、供貨商等幾個方面。
(二)分策略:
1、同業關系:
①尋找同業公司共同面臨的問題,互相幫助,共同解決。
②在同業其他公司困難時應助人為樂。
③適當交流公司內部刊物。
④利用重大時機,同業開張,擴張時都應表示賀意;本商場重大活動時,也邀請同業參加。
2、顧客關系:
①堅持以顧客為向導的戰略。
②提供優質的、價格合理的商品或服務。
③常開展消費者情況調查活動,徵集各方意見和建議。
3、供貨商關系:
①追求樸素了解與信任,以求長期合作。
②建立供求雙方的共同利益。
③多方建立,維持雙方關系,測定他們對我方政府的意見。共同協商解決。
⑵ 推廣是什麼意思
推廣就是擴大應用或施行范圍。
推廣,換句話就是做廣告。
把產品、服務、技術、文化、事跡等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路、廣告讓更多的人和組織機構了解、接受,從而達到宣傳、普及的目的。
在互聯網上,採用seo的方式來推廣網站,店鋪。
推廣的方法:電子郵件推廣方法、資源合作推廣方法、病毒性營銷方法、快捷網址推廣方法、網路廣告推廣方法、博客推廣。
(2)金融機構為什麼要加強品牌營銷地位擴展閱讀
SEO推廣分類:
1、品牌營銷推廣:通過對品牌實行定位,找到與其他品牌的區隔,根據該區隔進行的產品、價格、渠道、推廣的營銷手段。
2、效益型網站推廣:包含網路營銷策劃、綜合網路推廣、效益型網站建設及優化、營銷效果跟蹤管理等綜合顧問式網路營銷服務。
3、量販式網路推廣:全方位的立體式推廣,遍布各大門戶網站,對於未來公司發展實現強強聯合的強大模式。。
⑶ 中國農業目前種植現狀
一)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播種面積和單產不斷增長
「十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產出現較大波動。「九五」時期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998年達到歷史最高點51000萬噸。隨後受糧食政策和市場價格影響,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調減,糧食產量連續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萬噸,降到了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2000年至2003年糧食生產連續4年產不應求。2004年以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贏得了億萬農民的擁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高漲。2004年糧食總產量增加3875萬噸,是建國以來增產最多的一年,單產也創下歷史新高;2005、2006年糧食總產分別增產1455萬噸和1344萬噸,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超過50000萬噸,實現了連續四年增產。
(二)種植業技術不斷提高
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我國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006年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的產出的貢獻率已達到48%。在生物技術、高新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花葯培養、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研究處於國際先進地位。兩系法品種間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育種以及精耕細作的多熟種植技術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優質品種選育成效顯著, 優質化率明顯提高。目前,中國糧食作物單產已由1950年的每公傾1.16噸增加到4.40噸,提高了2.8倍。
(三)種植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各地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物流業,引導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基地建設和加工項目向優勢區域轉移,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帶(區),延伸了種植業產業鏈條,提高了產業帶建設水平和質量。
二、我國種植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種植業在生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以下主要問題:
(一)人多地少,資源短缺,耕地面積相對減少
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實施計劃生育多年,但我國的人口還在繼續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在減少,加上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肥沃的農田也在逐年減少,人地矛盾、環境惡化、糧食供需矛盾、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與增加短期經濟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銳。
(二)生產成本加大,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2007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支持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政策力度,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四項補貼資金達514 億元, 比2006年增長66%。但是,同時,近年來種糧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種子、農葯、化肥不但價格越來越高,而且質量難以保證,進一步加大了生產成本。從而導致種糧經濟效益越來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下降。
(三)優質化、專用化糧食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小麥在總量上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小麥品質結構不合理,優質小麥生產不足,普通小麥生產有餘;專用玉米品種少,專用性不強,產品成本高,加工業落後,生產與消費市場脫節。
(四)生產區域布局不合理
區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基本上成為糧食調入區;西部地區需要調入糧食的地區增加;長江中下游仍是主產區之一,但調出量減少;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體供給地位,東北已成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糧源主要供應地。
糧食區域供求格局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形成主產區與主銷區的錯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糧地區增多、缺口拉大。產銷平衡區自給能力明顯減弱,一些糧食主產省也由過去的糧食調出省變為調入省。
三、對策建議
(一)調整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布局,推進糧食產業帶的建設
要保護和提高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優勢糧食產業帶建設,要加強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的建設,穩定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實行節水種稻。江浙一帶水稻面積已降到底線,不能再減少。對西部主要產糧區,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發展旱作農業,發展特色糧食作物。對主銷區重點產糧區,要發揮機械化和規模經營優勢,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在主產省(區)建設500 個糧食萬畝示範片,涵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創新高產模式,示範帶動糧食生產區域平衡增產。
(二)切實加強種植業投入品監管
要完善種植業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強源頭治理,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避免農民種糧成本加大趨勢,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同時,建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基金,對糧食主產區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給予適當的補貼。還要規范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者的生產經營行為,加強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監督。
(三)積極推進農田節水工作
加快農田節水技術推廣,切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已成為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東北地區,圍繞玉米、大豆生產,重點推廣坐水種、農用保水劑、深松及保護性耕作、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三旱」整地、淺濕灌溉技術。西北地區,圍繞玉米及小雜糧生產,重點推廣集雨水窖節灌、覆蓋集雨種植技術;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深松蓄水保墒技術。華北地區,圍繞冬小麥、玉米生產,重點推廣農田綜合節水技術、免耕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控制性節水灌溉技術;西南地區,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生物覆蓋、淺濕灌溉、水旱輪作技術;圍繞玉米、生產,重點推廣糧肥壟作立體種植技術。東南地區,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水稻淺濕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拋秧等技術。
(四)提供金融貸款支持
應該加大支持和保護力度。各金融機構要高度重視三大作物的生產及其產業發展,積極支持糧食部門運用「訂單農業」和產業化運作推動糧食生產與流通的對接,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優質糧、專用糧,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千家萬戶農民的小額種植業信貸投入取消抵押擔保,全程予以支持。對涉及種植業投入造成的不良貸款和呆壞帳,應放寬核銷條件,積極予以核銷。還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場風險基金,深化農業保險體制改革,推行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和農民抵禦風險能力;政府應給予政策性保險,以及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