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代中國服務貿易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問題
一、服務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服務業發展滯後。目前服務業還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而在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服務行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如銀行業,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可以經營銀行、保險、證券、租賃等相關業務,它們進入金融市場可憑借雄厚的資金,靈活的經營機制,多種金融產品和良好的服務質量來開拓業務,而中部地區融機構則缺乏靈活經營的能力,這增加市場競爭的難度;再次,由於地區、部門分割,企業無法擴大規模,取得規模經濟效應,缺乏競爭力。如航空運輸業,當前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競爭激烈,必須具有資本、技術、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運行能力等強大實力,才能生存和發展,而這些是中部地區航空運輸業需大力改進的地方;信息查詢方面,為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的服務部門缺乏且規模小,部門間信息封鎖、信息閉塞和信息失真的現象還很普遍。
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結構失衡。總部地區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出口結構不合理;沒有充分發揮服務品牌效應;缺乏高素質人才等等。由於起步較晚,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服務貿易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較低。從近年來的數據看,服務貿易收支主要仍集中在旅遊、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在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行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基本結構沒有變化。在品牌效應方面,尚未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服務貿易品牌。商業企業主要以百貨商店、連鎖超市為主要經營業態,經營方式比較落後,加上家樂福、沃爾瑪等幾家外國大型連鎖商業企業的進入,競爭難度加大。此外政府、企業思變意識仍然不夠,缺乏相應高素質人才。
服務貿易治理體制滯後。獲得服務貿易的具體資料並不輕易,有關現代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統計數據只是從對外經濟統計數據中初步估算出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數額,誤差很大,這就給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難摸清中部地區的情況。服務貿易中佔有相對優勢的產業是旅遊業和運輸業,其他行業尤其是信息、會計、咨詢、法律等專業服務貿易領域的統計幾乎是空白,為這些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障礙,不利於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的全面發展。
二、對策,解決方法
1.立足現有的農業、資源、交通、人力等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吸收外資加快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升級,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開放,促進發展新型加工貿易。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和吸收外資步伐,更多地承接國際服務和軟體外包,大力促進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加快發展和升級。一方面通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優化本地區的投資和商務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沿海接單、中部加工」和「中部接單、中部加工」等新型加工貿易的發展。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升級,可以引入和培育更多中高端服務供給商,進一步提高東部和中部自身的接單能力。一方面,更多地以國內企業為主體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工能力,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逐步增強自主發展與創新能力。
3.完善服務貿易統計系統,制定適度的服務貿易保護政策,並培養一批相應人才。在對外開放的服務市場領域實行一定的進入限制,如對服務提供者的數量限制、資格限制等;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在中部地區服務市場的競爭行為進行治理;對中部地區部分服務行業和領域制定產業傾斜政策,在稅收、財政、信貸、人員培訓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以提高其發展和競爭能力而達到保護目的。政府應著手於旨在促使外國開放服務政策市場,為其服務出口提供動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通過宣傳、設立專門機構等手段,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和治理機制,為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B.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不好,缺乏競爭,缺乏動力
C. 關於金融服務貿易的
268.028.1 國際金融與貿易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Trade )
學分數 2 周學時 2
教學目的與要求:
課程性質:非經管類文科公共選修課。本課程需要有相應的經濟學基礎知識。
基本內容:國際金融與貿易是既有聯系又獨立的學科,作為文科學生學習與掌握關於世界經濟基礎知識的一門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兩大部分: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一、國際貿易方面:①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一般規律,特別是國際商品流動的一般規律;②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學說;③對外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和原則;④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二、國際金融方面:①開放經濟條件下,各國貨幣之間的關系及其對經濟的影響;②外匯供求及相對價格——匯率問題;③外貿信貸與國際信貸;④國際金融體系。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文科其他專業的學生對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有基本的了解,拓寬知識面,加深學習本專業以及經濟學其他課程和專業知識的基礎。
基本要求:理解與掌握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概念,要求比較系統地了解國際貿易與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能夠運用學到的理論和專業知識分析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和貨幣金融的狀況,分析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與貿易關系。
教學方法:以課堂講解為主,結合課堂討論,期末考試或課程論文。
參考教材:
1、 鄒根寶主編:《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年 月
2、 陳同仇 薛榮久主編 《國際貿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 姜波克主編:《國際金融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版
4、 殷醒民編著 《國際金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教學內容:
第一章 國際貿易基礎知識
第一節 國際貿易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基本統計
第三節 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
第二章 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
第一節 國際分工
第二節 世界市場
第三節 國際價值和世界市場價格
第三章 國際服務貿易
第一節 國際服務貿易的定義與特徵
第二節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和原因
第三節 國際服務貿易的形式
第四章 對外貿易政策
第一節 對外貿易政策的類型與演變
第二節 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
第五章 關稅與非關稅措施
第一節 關稅概述
第二節 關稅的分類
第三節 非關稅措施概述
第四節 非關稅措施分類
第六章 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
第一節 關貿總協定概述
第二節 世界貿易組織
第三節 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
第七章 國際收支
第一節 國民收入帳戶
第二節 開放經濟下的國際收支帳戶
第八章 外匯市場與匯率
第一節 外匯和外匯市場
第二節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第九章 外貿信貸和國際信貸
第一節 外貿信貸
第二節 國際信貸
第十章 國際金融體系
第一節 國際貨幣體系
第二節 國際金融機構
編寫者:羅秀妹(副教授) 編寫時間:2003年6月
D. 金融服務貿易的介紹
金融服務貿易抄是指通過金融服務襲業進行的貿易。金融服務貿易是服務貿易的一種。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金融服務附件的定義,金融服務是指成員國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向金融人提供的服務,包括所有保險和與保險相關的服務,以及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GATS金融服務附件對除保險以外的金融服務詳細列出了12條,包括了所有可能的融資、支付、證券發行、金融中介和咨詢、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形式。
E. 金融服務貿易的金融服務貿易的內涵
1.金融服務貿來易是商業性的金融源服務活動,它排除所有基於公共利益的政府行為,且不管行為主體是國有的或私營的實體;
2.服務的內容涵蓋銀行、保險、證券、金融信息等領域;
3.服務的提供方式為:跨境提供(CrossBorderSupply)、國外消費(ConsumptionAbroad)、商業存在(CommercialPresence)和人員流動(MovementofPersonnel)。
F. 服務貿易的現狀分析
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1、服務貿易總量分析
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從規模來看,中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917億美元,24年間增幅超過43倍,佔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增長到3.6%。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從服務貿易增長率看,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增長率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增長趨勢,不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國服務出口年增長率達24%,遠高於美國的10%,英國的11%,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所佔GDP的比重相當低。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國2006年僅為39%。
2、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服務貿易出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旅遊、運輸、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是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門。旅遊服務出口比重一直居於首位。其他商業服務出口從1997-2005年一直占服務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運輸服務2006年比重達23%,躍居第二位。此外,咨詢業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佔比達8.6%。其他服務部門出口比重較低。
服務貿易進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運輸、旅遊、其他商業服務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三大主要部門,其中運輸服務進口表現為先降後升的趨勢,2003年躍居第一位,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第一大部門,2006年佔比達34.3%。旅遊服務表現為先升後降的趨勢,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為第二大服務進口部門。其他商業服務所佔比重在10.7%-21.3%之間波動。值得注意的是保險、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它們所佔比重分別達8.8%、8.4%、6.6%。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無論出口還是進口,中國服務貿易都以傳統的旅遊、運輸等行業作為支撐,其主要屬於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資本密集型服務如航空、通訊、建築以及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如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部門對中國服務貿易的貢獻微弱,中國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的落後方式增長。第二,中國傳統服務部門如運輸部門的比較優勢在逐步減弱。逆差額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隨著貨物貿易的迅猛發展,運輸服務需求量不斷增加,中國運輸部門尤其是航空運輸在質量和價格方面與歐美一些大運輸公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第三,現代服務產品的需求迅速擴大,而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是應對國際服務業對中國服務業沖擊的需要,也是滿足中國服務業發展的需要。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原因
中國服務業落後制約了服務貿易發展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相對於國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較低。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72%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達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國服務業落後直接導致服務出口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後於貨物貿易。中國服務業落後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必然導致較低水平的服務需求。
三、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不利於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分工的發展。2、國際生產關系制約了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當今國際分工格局由生產力先進國家決定,水平分工在國際分工格局中佔主導地位,該格局首先符合先進國家利益,後進國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與先進國家的收益比是不對稱、不平等的。而後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分工以垂直分工為主,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徵之一:先進國家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後進國家則集中於產品的生產,它強化了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掠奪性與強制性,發展中國家只有被迫迎合這種分工格局才可能獲得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滯後是正常的。
四、人力資本投入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資本造成各國服務業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為以各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服務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間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亞產業間貿易。
其次,人力資本的作用導致服務的生產通常存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服務業中相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內服務貿易)成為可能--亞產業內貿易。
再者,從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資本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與需求密切相連,服務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成為服務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動力。
五、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落後,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第三產業規模和比重較小,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部門、種類和設施尚不健全。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穩步推進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培育生產者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加大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企業在新型服務貿易部門的示範、人員培訓和產業前後向關聯等途徑實現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3、積極培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開放服務市場,放寬對服務貿易領域市場准入的限制,為跨國企業來我國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創造條件。二是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專門政策措施,進行外包企業認定,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於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徵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建設。
六、建立和諧均衡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在當今這個全球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更為均衡的經濟秩序,將使所有的國家受益。當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發展和越來越落後的國家裡,有1/4的人營養不良和失業。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系統是岌岌可危的。更為均衡的秩序致力於弱化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沖突和矛盾,致力於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市場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更加公平合理。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從全球化中獲益的機會;應當以誠信為基礎,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提供保障;應當以合作為途徑,各國之間取長補短,互利互惠,發達國家應該做出更大的讓步以促進發展在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應當以發展為核心,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與促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優化。
七、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
由於許多服務業如運輸、通訊、金融、保險與醫療、教育等部門涉及一個國家的基礎結構;同時發展中國家存在著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問題,因此,一方面致力於振興我國服務業並積極推進出口,另一方面對國內新興服務業予以一定的保護。按WTO 規則建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規則發展服務貿易, 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國實際又不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 規則的法律法規。
八、強化政府職能,優化服務業市場秩序
首先,要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對服務業進行投資,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要大力推進服務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政府應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務供給。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並強化競爭機制。
G. 什麼是金融服務貿易跟金融業有什麼不同
金融服務貿易僅是指關於金融服務的一種有償貿易,應該從屬於服務貿易裡面。金融業指的是銀行與相關資金合作社,還有保險業,除了工業性的經濟行為外,其他的與經濟相關的都是金融業。
H. 金融服務貿易的金融服務貿易
金融服務貿易是指發生在國家與國家或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金融服務的交易活動和交易的過程。
I. 什麼叫金融服務貿易
金融服務貿易是指通過金融服務業進行的貿易。
從GATS對國際服務貿易的相關定義來看,金融服務貿易可分為四種模式:
(1)跨境交付,指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向境外的非居民消費者提供服務,它是基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化的普及而實現的跨越國界的遠程交易;
(2)境外消費,指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向當地的非居民提供服務,例如一國金融機構對到本國境內旅行的外國消費者提供服務;
(3)商業存在,指一國的金融機構到其他國家設立商業機構或專業機構,如果具有法人資格就可以該國的居民的身份為當地的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這種貿易模式有利於避免跨境交付的限制,迎合了東道國消費者的「本土偏好」,還便於外國金融機構與當地建立長期的業務關系;
(4)自然人流動,指金融服務提供者以自然人形式到境外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服務。由於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這兩種模式在實際的交易中所佔份額很小,所以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提供方式主要是跨境交付和商業存在這兩種模式。
相比而言,一國開放跨境交付的金融服務貿易一般應滿足資本自由流動的需要。而商業存在模式則避開了這一硬性條件,除了穩定資本流動,還能為宏觀經濟帶來一系列直接和間接的利益。但是,從長遠看,要實現金融服務貿易全面開放的最大利益,這兩種貿易模式的開放必須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