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常態帶來哪些挑戰與機遇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系統闡述了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具體內涵,提出了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就是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日前在寧波舉辦的「中國金融論壇(加個點)第一屆青年論壇」上,眾多與會專家對新常態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
關注「三個結構」 把握底線思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落幕,會上對新常態進行了分析。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表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變化。首先,從目前的經濟形勢和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看,經濟運行的結構性很可能壓倒總量性。穩增長,將不再追求持續的高速的經濟增長,而要關注如何應對當前經濟運行當中的結構性矛盾。
陸磊指出,其中有三個結構需要積極關註:一是地域上的結構性,如「一帶一路」以及自貿區的發展問題。二是產業結構問題。中國經濟從現在開始到未來一段時間,將從「地產時代」走向「非地產時代」或者叫「後地產時代」,資源應該如何控制和分配值得關注。三是人口結構問題。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經濟長期增長意味著什麼?也許意味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貿易的提升和技術的增長。陸磊同時表示,這些新的結構性特點,為未來的金融研究提供了課題和角度。
在談到2015年經濟發展如何開局時,與會專家紛紛提到了「堅持底線思維」的觀點。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從經濟工作思路來看,根據市場對於經濟工作會議報告的解讀,我們認為2015年可能會更加強調一個經濟工作的底線思維。這個底線思維可能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於經濟增速,是要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增長。在外部條件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可能會繼續推動內部的一些結構調整,但是整體的增速仍然會努力保持在7%以上。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範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精神來看,明年可能會在增量和存量上做更加明顯的區分對待。重點是在控制新增增量的風險,包括對於地方政府債務的處置等;對於存量則可能會通過一些推進其他金融改革的方案來進行調整。
以全球視野推進 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常態,新常態包括三個角度的調整,即速度、經濟發展階段和動力調整。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經濟格局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一是中國在未來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二是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凈資本輸出國。三是人民幣可能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國際收支正在趨於平衡。」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全球視野推進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與會專家表示,全球背景下,我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需要練好內功、內外兼修:首先,要加快由全球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的轉變,培育出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大企業或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有特色的中小企業,實現中國的企業轉型升級。其次,要積極關注規則,主動參與或主導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重建,搶占未來全球競爭的重要制高點。再次,要堅持以本幣為主導的對外開放。第四,要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的全球服務能力。中國要崛起,中國要發展,就必須要有金融機構的支持,金融機構要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走出去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尋求自身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發展引關注
本次論壇上,「互聯網」成為關注度極高的一個詞。專家們總結指出,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已經走到全球前列,互聯網金融的盈利模式已超出傳統行業的想像,互聯網對金融業態的改變不容忽視。互聯網時代無論是線下的商業銀行,還是金融產業,都需要深刻理解互聯網本質和模式演變的趨勢,否則容易導致金融供給和金融深化不足。商業銀行應「跳出銀行」看互聯網金融、跳出技術看規則。
與會專家還表示,互聯網理論和互聯網實踐已經出現了脫節局面,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論探討和研究十分必要。
陸磊在論壇上還就互聯網金融相關研究課題進行了總結。「當前互聯網跨界已經不少見,互聯網在金融領域崛起值得關注。互聯網時代的青年一代,大量的掌門人是80後和90後,他們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經濟周期,但他們帶來一個全新的理念的變化。互聯網是以用戶為中心。以往客戶為中心的特點是我享受服務、我付費;而用戶為中心則是我享受服務、其他人為我付費。那麼,金融業能不能做到這樣?這是不是天方夜譚?這些問題缺乏研究。」陸磊表示。
論壇上,專家認為,互聯網金融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面也會充滿風險,並非坦途。但是作為在傳統金融體系外的新金融創新,既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成為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的有效實現形式,也在與傳統金融的競爭中得到發展,同時也促進傳統金融的創新發展和外延拓展,銀行正在由銀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銀行快速變革。未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融合發展將是一個既定的方向,相關的實踐和理論探討都需緊跟時代。
❷ 在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逐漸向新常態轉變,由此帶來金融新常態。金融新常態下,金版融機構身處的權市場環境隨之改變,並伴生著各種挑戰,商業銀行並無例外。
對商業銀行而言,金融新常態下帶來的變化已經是客觀事實,如今需要著手思索應對各種挑,包括不良資產暴露、利潤空間壓縮、業務受沖擊等。
個人覺得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性和高效率低傭金等優點更適合於民間資本的流動和融資需求,但在風險管理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嘗試給銀行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是,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傳統業務也是一種補充,它也覆蓋了傳統銀行業務的一些盲區,因此還是有很積極的作用。
面對壓力和沖擊銀行一定也不會墨守成規,一旦銀行主動地去創新,不斷地加大創新和變革的力度,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銀行也一定能夠在未來互聯網應用的發展過程當中,可能或者應當成為主力軍。銀行有著豐富的產品和從業的經驗,有著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這有助於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
❸ 經濟發展新常態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系統闡述了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具體內涵,提出了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就是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日前在寧波舉辦的「中國金融論壇(加個點)第一屆青年論壇」上,眾多與會專家對新常態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 關注「三個結構」 把握底線思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落幕,會上對新常態進行了分析。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表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變化。首先,從目前的經濟形勢和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看,經濟運行的結構性很可能壓倒總量性。穩增長,將不再追求持續的高速的經濟增長,而要關注如何應對當前經濟運行當中的結構性矛盾。 陸磊指出,其中有三個結構需要積極關註:一是地域上的結構性,如「一帶一路」以及自貿區的發展問題。二是產業結構問題。中國經濟從現在開始到未來一段時間,將從「地產時代」走向「非地產時代」或者叫「後地產時代」,資源應該如何控制和分配值得關注。三是人口結構問題。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經濟長期增長意味著什麼?也許意味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貿易的提升和技術的增長。陸磊同時表示,這些新的結構性特點,為未來的金融研究提供了課題和角度。 在談到2015年經濟發展如何開局時,與會專家紛紛提到了「堅持底線思維」的觀點。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從經濟工作思路來看,根據市場對於經濟工作會議報告的解讀,我們認為2015年可能會更加強調一個經濟工作的底線思維。這個底線思維可能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於經濟增速,是要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增長。在外部條件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可能會繼續推動內部的一些結構調整,但是整體的增速仍然會努力保持在7%以上。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範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精神來看,明年可能會在增量和存量上做更加明顯的區分對待。重點是在控制新增增量的風險,包括對於地方政府債務的處置等;對於存量則可能會通過一些推進其他金融改革的方案來進行調整。 以全球視野推進 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常態,新常態包括三個角度的調整,即速度、經濟發展階段和動力調整。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經濟格局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一是中國在未來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二是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凈資本輸出國。三是人民幣可能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國際收支正在趨於平衡。」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全球視野推進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與會專家表示,全球背景下,我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需要練好內功、內外兼修:首先,要加快由全球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的轉變,培育出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大企業或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有特色的中小企業,實現中國的企業轉型升級。其次,要積極關注規則,主動參與或主導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重建,搶占未來全球競爭的重要制高點。再次,要堅持以本幣為主導的對外開放。第四,要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的全球服務能力。中國要崛起,中國要發展,就必須要有金融機構的支持,金融機構要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走出去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尋求自身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發展引關注 本次論壇上,「互聯網」成為關注度極高的一個詞。專家們總結指出,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已經走到全球前列,互聯網金融的盈利模式已超出傳統行業的想像,互聯網對金融業態的改變不容忽視。互聯網時代無論是線下的商業銀行,還是金融產業,都需要深刻理解互聯網本質和模式演變的趨勢,否則容易導致金融供給和金融深化不足。商業銀行應「跳出銀行」看互聯網金融、跳出技術看規則。 與會專家還表示,互聯網理論和互聯網實踐已經出現了脫節局面,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論探討和研究十分必要。 陸磊在論壇上還就互聯網金融相關研究課題進行了總結。「當前互聯網跨界已經不少見,互聯網在金融領域崛起值得關注。互聯網時代的青年一代,大量的掌門人是80後和90後,他們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經濟周期,但他們帶來一個全新的理念的變化。互聯網是以用戶為中心。以往客戶為中心的特點是我享受服務、我付費;而用戶為中心則是我享受服務、其他人為我付費。那麼,金融業能不能做到這樣?這是不是天方夜譚?這些問題缺乏研究。」陸磊表示。 論壇上,專家認為,互聯網金融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面也會充滿風險,並非坦途。但是作為在傳統金融體系外的新金融創新,既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成為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的有效實現形式,也在與傳統金融的競爭中得到發展,同時也促進傳統金融的創新發展和外延拓展,銀行正在由銀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銀行快速變革。未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融合發展將是一個既定的方向,相關的實踐和理論探討都需緊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