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融最發達的美國為什麼沒有熱炒「互聯網金融」
中國和美國互聯網概念的差別顯著的一點差別在於,美國是在一個高度成熟、發達回的經答濟體系的基礎上發展互聯網,因此很多業務原本在線下就有很成熟的模式,在互聯網大潮下直接移植到互聯網上,因此互聯網的特色並不明顯;而中國的特殊情況是,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早早的擁抱互聯網,使得很多新生事物都是直接在互聯網上出現的,所以很多本質上其實和互聯網無關的東西都被帶上了互聯網的帽子。在美國,這些先進的成分在互聯網出現前就已經成熟了,很多時候互聯網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⑵ 美國的Fintech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有何異同
Fintech一詞其實是Financialtechnology(金融科技)的縮寫合成詞,根據維基網路的解釋它是指一群企業專通過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屬金融服務效率,因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產業。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和上述所說的Fintech可不太一樣,根據網路的解釋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從定義以及所例舉的平台業務模式來看,我們發現美國的Fintech公司更多地是強調金融經濟的產業化以及科技化,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則更多地是強調互聯網化以及平台的服務,重點在於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就業務覆蓋范圍而言,美國的Fintech更為廣泛。
從發展環境這一層面來說,美國的Fintech更像是新老金融企業的科技創新革命,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更像是傳統金融的普遍化以及互聯網化的缺口補充。
⑶ 比較中美金融體系的差異
中美金融體系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場主導型」和「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的差異,也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融資方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監管方面上。正因為這些差別,在中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有它的特點和考慮的因素,銀行和市場的有機結合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1986年4月1日,美國完全取消對儲蓄存款利率的上限,這樣各種銀行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對存款付多高的利息,這大大增加了銀行業的競爭。此外再加上80年代初出現的第三世界債務危機等因素,使美國商業銀行的倒閉率不斷上升。 1984年有79家商業銀行倒閉,1985年為120家,1986年為150家,1990年高達200家。其中,1984年位列美國10大銀行之一的大陸伊利諾斯銀行破產,1991年初擁有230億美元的新英格蘭銀行集團破產,給美國金融業帶來的震動是巨大的。1990年底,全美最大的225家銀行的股票平均下降了17.53%,一些大銀行的股價甚至不到其帳面價格的一半。 四、中國金融體系 目前中國的金融體系分為六大板塊: 第一,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 第二,國有商業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第三,股份制商業銀行,包括中信實業銀行銀行、中國光大銀行等。 第四,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第五,主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 第六,外資銀行及其分理處。 五、中美金融體系異同比較 第一,發展階段差異:中國金融和美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美國出於金融市場的高度發展階段,具體表現為市場規模大、金融工具多、產品鏈條長、資金能量強,這種「高度發展」在一定程度發展到「過度」,不但脫離了實體經濟,而且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作用。而中國處於金融市場發展的初步階段,具體表現為市場規模小、結構不合理、金融工具少、主體實力差,這種「初步」難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開放程度差異:中國金融和美國的開放程度不同。美國金融市場完全開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市場,表現在其金融機構全球發展、金融體系運用全球資源、金融市場有全球定價權和影響力。而中國金融市場相對封閉,表現在難以有效運用全球資源,缺乏全球定價權和影響力,金融機構尚未完全參與國際競 爭,這和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不相符合。 第三, 貨幣市場差異:貨幣政策都要追求多目標,包括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價格穩定、金融體系穩定等,但在本輪危機中其首要目標並不相同。中國的首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美國則是促進金融市場穩定。 兩國首要目標的差異是因為其金融體系的受損程度不同。美國的很多金融機構在本次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普遍陷入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有些大型金融機構甚至瀕臨倒閉或破產。由於機構投資者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中佔主體地位,因而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危機不僅導致信貸急劇緊縮,而且使整個金融市場出現恐慌,市場功能嚴重受損,進而引發了經濟危機。因此,恢復金融市場的穩定就成為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中國的情況則不同,首先,中國的金融機構並沒有大量發放次級貸款或購入與次貸相關證券,在本次危機中損失有限,沒有面臨普遍的流動性危機,更沒有出現破產,因此中國的金融機構體系比較穩定。其次,雖然2008年中國的股票市場也出現了嚴重的下跌,但主要是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及大量非流通股票解禁對投資者的信心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中國政府對股票市場的支持是通過降低印花稅率、中央匯金公司增持銀行股等政策恢復市場信心,而不是貨幣政策。第三,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下滑不是源於金融體系的問題,而是由於經濟增長對出口嚴重依賴,國際金融危機使出口大幅下挫而引起,所以中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通過刺激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 兩國貨幣政策工具也具有一定差異,首先,政策工具的類型不同。中國人民銀行主要依賴於有限的傳統型貨幣政策工具,其中某些工具對金融機構仍然具有直接調控的特點,如利率政策。美聯儲除了運用傳統的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外,還推出了大量創新性貨幣政策工具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第二,政策工具的作用對象不同。中國人民銀行運用的政策工具主要針對商業銀行等存款性機構,而美聯儲通過運用其政策工具不僅向存款性機構提供流動性,而且向一級交易商、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非存款性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流動性,其政策工具作用的對象更廣泛。第三,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構成影響不同。從2008年9月初至2009年9月末,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規模從20萬億元上升至22.23萬億元,增幅僅為11%,資產構成基本沒有變化;而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則從9000億美元迅速擴張至2.14萬億美元,增長了近1.4倍,同時其資產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 即高風險的非政府證券急劇增加。 第四,稅負差異:兩國稅率差異,從國內情況看,銀行業不論從事何種金融業務,原則上統一按照「金融保險業」稅目徵收營業稅,並按照規定的營業稅額附征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從稅收收入構成看,又以營業稅為主,當前我國金融業的營業稅稅率為5%,明顯高於實行3%稅率的交通運輸、建築安裝、郵電通信等行業。因此,其稅率高低對我國金融機構稅收負擔影響很大。兩國稅基的差異,企業所得稅中的稅基就是企業應稅所得。眾所周知,從總所得到應稅所得,要經過一系列的扣除,這在中美兩國是一致的。但對於哪些項目可以扣除,具體到每一個項目該扣除多少,兩國規定則不盡相同。相比而言,美國對折舊費用的提取實行放鬆管制,採用加速折舊法,因而實際稅率大大低於名義稅率。
結論 我個人認為,如果完全放開資金流動的話會帶來很大的沖擊,因為目前的金融市場和機構效率比較低,如果馬上放開會帶來非常大的沖擊,因為金融業有共同特點,當一個決策失誤時,它所帶來的後果顯然是暴力性的,所以在全球金融大環境下,無論中美,在此時都要提升我的金融服務業市場,這就是所謂的辯證統一原理。
⑷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影響比美國大
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是因為傳統的金融行業、零售行業遭遇太多的政策壁壘、互聯網金融可以填平空缺的結果。
人大特聘教授戴險峰發表《互聯網金融真偽》的文章,指出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早、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廣的美國,並不存在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美國金融業並不是沒有互聯網,而是互聯網已經嵌入到金融業後台,實現了無縫對接。
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電商的崛起密切相關,中國消費領域雖有長足進展,但長期以來市場分割、物流不暢、成本高昂、稅收不力,使得電商甫一出世就攻城掠地,呈指數級增長。電商獲得市場份額,進行網路支付,通過交易數據發放低成本小微貸,順理成章。
今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報告,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聯網經濟佔GDP的比重。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只佔GDP的比例為3.3%,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到了2013年,中國的iGDP指數升至4.4%,已經達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水平。
互聯網金融藉助支付與小貸而崛起,填補了以往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缺。大多數銀行雖有許多數據,有效分析不夠,各個銀行的數據如同一個個孤島,無法切入當地人情生態的信用鏈條中,導致小微貸款風險大成本高,銀行小貸成本是阿里小貸的1000倍,如果中國電商進一步發展,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中國小微企業的高息短期貸款得到了根本解決。
由此衍伸開來,在資金緊張時,余額寶、貨幣基金等草根理財模式,成為民間小額投資者的最愛。雖然余額寶等背後的貨幣基金遭到致命打擊,但票據寶等產品應運而生,只要草根小額投資需要,只要銀行不能提供相應的產品,互聯網理財產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總體上好於發達國家,原因與中國大致相似,發展中國家原始商業系統、金融系統中的縫隙太大,監管無章法,使互聯網在短期內得以水銀泄地,四處滲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朱民先生表示,「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和IT技術進步更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是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互聯網金融普遍都走得很快;比如手機銀行與金融在肯亞、孟加拉等非洲及南亞地區都發展迅猛。」
美國互聯網金融已與傳統金融交融。以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洲際交易所,推動了美國交易市場的巨大變化,甚至吞並了最能代表傳統金融的紐交所。但是,並沒有任何人將洲際交易所視為互聯網公司,合並後的交易所也沒被稱為「互聯網交易所」。
美國版余額寶paypal的貨幣基金,因為市場周期下行與監管規則改革,不得不宣布關閉。美國互聯網金融有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需要提供注冊資金,還需要去州政府注冊和審批。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挑戰還沒到,首先是監管,監管規則一變、銀行拆借利率下降,余額寶用武之地不大,未來最大的風險是電商平台稅收規則改變;其次,是信用體系不彰,P2P行業發端以來至7月份,可查的P2P機構有1200家,實際上跑路的有150家,每個月有六七家跑路,幾粒老鼠屎害了一鍋粥;第三,互聯網企業出現壟斷趨勢,一些平台拋棄草根,開始收取高溢價。
中國互聯網金融超過歐美是暫時的,挑戰與金融業的轉變遠未到來,任何行業最終能否發展要看規則與能力。
⑸ 突然想問一句中美圍繞P2P或者是互聯網金融之間的監管側重點的差別在哪裡
監管的模式可以有很多,但是監管的初心和目的在全球范圍來講都是相類同的,就是保護版投資者以權及投資適當性的問題。通過有效有序的監管,令金融能夠更加普惠,目的是一樣的,但是它的方式方法可以是相同或者是不同的,至於中國的模式和美國的模式哪一個更好,我覺得不能這樣直接比較。再說了國內的網貸你玩兒明白了?各平台都熟門熟路了?國內的搜易貸、宜人貸……不香嗎 ?為什麼要和國外比較,我們會有自己的監管方式幹嘛一定要向別人靠攏
⑹ 為什麼現代金融最發達的美國,卻沒有國內熱炒的「互聯網金融」
主要是美國的傳統金融比中國發達許多,人們的生活已經非常方便,不需要都全部都搬到互聯網。
⑺ 中外目前互聯網金融平台的top10是哪些
2016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平台top10:
①中國平安:陸金所;
②阿里巴巴:螞蟻金服;
③騰訊:財內付通、容理財通;
④蘇寧雲商:蘇寧金融;
⑤網路:網路金融;
⑥京東集團:京東金融;
⑦萬達集團:萬達金融;
⑧樂視網:樂視金融;
⑨國美集團:國美金融;小米:小米金融。
⑩炎黃財經
國外就不知道了
⑻ 中國與美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差異有哪些
隨著P2P平台復LendingClub的上市,美國互聯網制金融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近兩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但中美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監管制度方面:美國監管制度及監管部門早已確立並對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給予全面的指導。據悉,美國監管金融組織是從保護個人財產和隱私上入手,有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體制。體系內各種法律法規之間相互配合協調較好,能大體涵蓋接納互聯網金融新形式,使之能在美國平穩有序發展;中國剛剛發布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指導意見,具體實施及執行效果需進一步落實。
經濟結構方面:在監管政策和監管部門的共同作用下,美國科技、金融等行業在大的市場環境下發展、競爭較為有序、均衡,市場資源調配的自由化程度較高。雖然近幾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得到快速發展,但互聯網金融與其他行業地位不平衡,市場經濟結構的調整需進一步加強。
金融市場方面:在美國,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已實現融合,二者共同為金融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國互聯網金融與金融尚處於調整時期,二者競爭較為激烈。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空間與需求較大,傳統金融行業改革也步入正軌,未來二者融合也將是大勢所趨。
⑼ 如果中國和美國開戰會對互聯網金融有影響嗎
如果中美開戰會對互聯網金融有巨大的影響。中美開戰,互聯網的技術將會被美版國停止提供。沒有互權聯網,我們就沒有互聯網金融。在短期,中國會節約一大筆互聯網技術租賃費用;在長期,中國會艱難的發展互聯網技術還要面臨最原始的交易方式,物與物的交易狀態,也有投機取巧者會一夜暴富。
⑽ 比較中美金融體系的異同
美國的金融體系就像是一個長期吃興奮劑的運動員,肌肉很發達,也創造了很多世版界記錄,但權其實內臟已經嚴重受損,終於在遭受一次病毒感染後倒下,現正在急診室中搶救,目前需要透析、輸血,將來要想痊癒可能還要換肝換腎。好在西方克隆和醫學技術發展很快,日後經過手術他還是有可能恢復健康的。
中國的金融體系就像是溫室里一個長期服用劣質奶粉的大頭娃娃,因為不用到外打拚,吹不著風淋不著雨,接觸病毒的幾率也很低,所以體質雖差,倒也沒得過大病,當然哮喘、尿床等毛病還是少不了。
現在這個大頭娃娃看到那個曾經強壯無比的運動員叔叔轟然倒下,不禁有點慶幸:幸虧我沒有長大,也就不用跟那些大人們比拚,一輩子呆在家裡也挺好的,雖然做農民的老爸和做紡織工的老媽收入低一點,但至少還買得起雜牌奶粉,將來收入再高一點,說不定還能吃上超市裡最暢銷的三鹿牌粉粉呢,以後還有更高檔的蒙牛、伊利呢,耶!想著未來的幸福生活,大頭娃娃又趴在嬰兒床里睡著了,嘴角流著哈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