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金融機構供給乏力

金融機構供給乏力

發布時間:2021-01-17 12:32:55

⑴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完善《貨幣銀行學》課後題

我國的金融市場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金融結構失衡。我國的金融機構雖然呈現不斷優化趨勢,但現存結構狀態仍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甚至嚴重製約了金融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二)金融創新乏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後,且存在金融創新過於依賴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的狀況。這些都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三)金融監管存在突出問題。從內部看,金融機構面臨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決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從外部監管看,首先表現為金融法規建設滯後,中國現行有關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經過多年修改,已經較為系統,較為完善。但由於我國的整體法律基礎不牢固,金融監管經驗不足,法律的涵蓋面並不廣泛,法律的局限性嚴重,特別是一些臨時性的管理條件、實施辦法,缺乏一致性、連續性、權威性,對金融市場發展極為不利。(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塞不通,人為割裂,迫使資金變相暗通,阻礙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動效應,阻滯貨幣政策的傳導,減弱了貨幣政策效力,使貨幣市場的發展能有效地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且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造成了金融市場的一些監管真空。

如何完善:(一)加快貨幣市場的發展
首先,要重新認識貨幣市場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業拆借市場。一是要規范、健全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網路系統;二是充分發揮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場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穩步發展我國的無形拆借市場,提高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能力;三是規范拆借市場行為,通過制定有關的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規范市場運作,嚴格市場管理和監控,使拆借市場運轉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擔保拆借比重,改變我國拆借市場上基本以信用拆借為主要手段的現狀,以此達到防範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
第三,大力發展商業票據市場。

(二)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首先,應調整非國有經濟與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適當擴大它們的投資需求;其次,進一步健全國債市場;第三、適當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第四,逐步使社會保障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第五、著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第六、完善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體系;第七、發展機構投資者。

⑵ 試述金融機構經營面臨的主要風險

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甚至於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在行業規模、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市場開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增長速度過於緩慢,內部行業結構和區域發展結構不協調。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國金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8.3%,而我國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近年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速度過慢,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均衡,銀行業居絕對主導地位,而證券經紀與交易業、保險業、信託投資業的比重相對偏低。而且,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地區差異較大,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嚴重滯後,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務各行業競爭力較弱,不能有效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服務產品。從2004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來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為744.15億美元,不良資產比率為2.06%;而國內排名最高的中國銀行的一級資本為348.51億美元,而其不良資產比率卻達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高達18.99%。保險業方面,根據瑞士再保險的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保險業佔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排名雖居第11位,但保費收入規模僅521.71億美元,保險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險金額為40.2美元;保險深度排名第42位,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26%。證券業方面的表現更讓人擔憂,2004年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140家,總資產3781億元,總負債2765億元,全年實現利潤為-78億元,整個行業處於虧損狀態。 第三,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強,外資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創新上具有絕對優勢。一方面,國外金融工具種類繁多,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且對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能力相當強;另一方面,目前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開發技術比較落後,電子化程度較低、金融工具和品種單調、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創新中處於被動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創新獲取利潤和佔領市場主動權的能力較差。 第四,國內金融機構開展跨國業務的能力低下。除中國銀行以外,其他銀行海外業務的拓展尚在起步階段,而外資銀行在綜合化經營模式下,通過大規模的並購和重組,其分支機構早已遍及全球。在業務開展方面,國內銀行大都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而發達國家跨國銀行已經把業務重點放在如利率互換、出口保理及福費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創新來獲取利潤和規避風險。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發達國家大都有支持金融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通訊、計算機網路以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並且非常注重適時頒布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對金融業加以規范,對新業務、新工具進行認證。相比之下,我國金融立法比較滯後,專業性法律層次較低,法規操作性較差,在實踐過程中還經常存在不能嚴格執行的問題。監管體制方面,我國金融監管主要依靠「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社會監管層次基本還處於空白狀態,而且監管內容大都以合規性監管為主,對預防性監管的關注不充分。 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第一,培養金融業的服務理念和意識,使其真正成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重要產業。 第二,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有效控制和防範各種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務內部各行業和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較好地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加快證券、保險和信託等其他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體系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金融資源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第五,大力培養金融人才,建立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⑶ 分析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狀況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金融科技發展歷程

金融領域的科技應用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金融電子化、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第三階段金融科技強調利用前沿技術變革業務流程,推動業務創新,突出在大規模場景下的自動化和精細化運行。

⑷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困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重要的任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新興產業的支持和培育。供給側改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五項,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供給側的改革是根據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從現實出發做出的一個重大部署。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通過改革的辦法來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改善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五項,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去產能方面,准備先從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入手,因為鋼鐵和煤炭現在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突出。至於僵屍企業的處置,各地就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它的范圍,採取具體措施,中央也會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來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屍企業。 去庫存方面,關鍵還是房地產庫存,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昨天發布的消息應該是個利好消息,對去庫存會起到促進作用,現今也正在鼓勵新市民購房,推動保障房的建設,特別是貨幣化安置的政策。貨幣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這些群體,政府不一定去蓋保障房,可以把現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購集中起來,再安排給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戶區改造的群體,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化解房地產的庫存。 去杠桿方面,主要是企業的杠桿,從金融系統一直到企業,都會非常穩妥地來處置。 降成本方面,現已在調查制定方案,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還有不合理的收費,還有其他一些過重的企業負擔,都要降下來。 補短板方面,主要是通過加大投資的力度來補短板,促進結構的調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重要的任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新興產業的支持和培育。

⑸ 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中暴露出中國商業銀行存在哪些問題

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升級為全球經濟危機的趨勢日益凸現。這對我國持續多年的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工業生產顯著放緩,企業經營更加困難,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資產市場持續低迷。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從出口行業傳導至與出口相關的原材料、加工、運輸等眾多行業,從沿海發達地區擴散至內地邊遠地區,從中小企業蔓延至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國經濟正面臨進入新世紀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

由於國內銀行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還不深,加之近年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實行隔離,以及監管當局審慎監管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直接沖擊並不大,國內銀行受到的直接損失是有限的。但是,金融是經濟的反映,經濟出了問題,金融肯定要出問題。目前,金融危機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多地反作用於銀行,國內銀行正面臨著不斷加大的風險、經營與盈利壓力。從業務拓展看,在經濟下行、市場趨冷、信心受挫的情況下,銀行作為社會融資中介、支付中介和財富管理中介的職能發揮受到很大抑制,無論是公司信貸、個人信貸和貿易融資等一般性貸款業務,還是公司負債、同業負債等對公負債業務;無論是POS消費、代理服務、託管受託、結算清算等支付類業務,還是QDII、外匯投資、結構性產品等財富管理業務,市場拓展都更為艱難;從風險防範看,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的疊加作用下,銀行面臨的風險不斷呈現出系統性、連鎖性和突發性的特徵與趨勢,包括行業風險、信用風險、利率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在內的各種風險相互交織、相互作用,銀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深淵;從盈利情況看,在有效信貸需求趨於減弱、存貸利差持續縮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漸上升、中間業務增長乏力、風險資產逐步增多、撥備支出顯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銀行凈利潤增速將明顯放緩,過去那種超常增長的局面將難以再現。

然而,危機中也蘊含著機遇的因素,正如英國作家布瑞傑所說,「中文的『危機』分為兩個字,一個意味著危險,另一個意味著機會。」確實如此,危機總是與機遇相伴隨,危中有機,只要善於發現,善於把握,牢牢抓住「危」中之「機」,「危機」就會成為「轉機」。從事物發展規律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統一體,而矛盾雙方的力量會隨著形勢變化而此消彼長,主次地位也會出現逆轉,由此發生質的轉變。所謂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經濟周期理論看,經濟總是按照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周而復始的運行,蕭條之後便是新一輪的復甦,因此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就曾說過「為危機而擔憂是大可不必的,對市場經濟來說,蕭條是一服很好的清醒劑」;從歷史實踐經驗看,眾多企業就是因為抓住了 「危」中之「機」而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如大蕭條後IBM的全球崛起,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後日本汽車業的輝煌,亞洲金融危機後三星電子的騰飛,等等。總之,危機往往會動搖舊的規則,促成變革,從而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轉折點。

應當看到,當前形勢盡管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構成了嚴峻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著不少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1,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強力實施

為保證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建設和災後重建等領域投入巨資,並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進程。這將極大刺激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四萬億資金的投入提供了相應的信貸需求,特別是為銀行適時介入和拓展政府融資平台、項目融資、中長期貸款、銀團貸款等業務提供了新的機會。

第2,市場主體結構的重新洗牌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將使市場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企業間新一輪的並購、重組浪潮將再次掀起。最新一期湯森路透亞太區並購季報顯示,全球其他地區並購活動在2008年均出現回落,交易額下降29.6%至2.9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並購活動仍保持強勢並飆升至歷史新高的1596億美元交易額,較2007年躍升了44%,預計 2009年這一趨勢將得以延續。與此同時,行業興衰更替的特徵也將進一步凸現,包括生態環保、服務外包、電子商務、新材料新能源應用等一大批朝陽行業將迅速崛起。這既拓寬了銀行並購貸款、財務顧問等業務的發展空間,也擴大了銀行潛在的價值客戶群。

第3,企業調整轉型的加快實施

為有效應對危機,企業紛紛轉變經營模式、優化產品結構、加強自主創新、實施技術改造和升級轉型,並且更加註重多產品、多客戶、多渠道、多市場的營銷策略。比如,在受金融危機沖擊較為嚴重的珠三角地區,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主動調整轉型的步伐普遍加快,通過出口轉內銷、完善產品設計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等手段加速實現從生產型企業到市場型、創新型企業的轉變,僅半年時間,東莞市已有47家來料加工企業轉為了三資企業,有52家企業積極進行自主品牌創建申報;而佛山市僅南海區一個區就已經有200多家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成功。另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從資金、土地、稅收等多方面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減輕企業負擔,優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為多年來所罕見。通過自身的升級轉型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企業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將得以明顯增強。這減少了銀行的經營風險,也有利於銀行更好地拓展業務,特別是中長期貸款、股權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等融資業務。

第4,居民資產配置的動態調整

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金融消費觀念的更新,居民的理財需求和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趨勢並不會因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發售規模超過2.3萬億元,是2007年發行額的大約3倍。而且,隨著市場波動加劇,居民對自身資產池的結構調整更加關注,對資產配置動態調整的意願更強。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90%左右的銀行認為股市波動對儲蓄存款和同業存款的影響較大,這也充分體現了居民資產配置鮮明的動態轉換特徵。因此,只要銀行不斷豐富產品體系,主動適應客戶需求變化,當前形勢下財富管理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5,同業競爭格局與策略的悄然變化

國外許多大的金融機構在此次金融風暴中受到程度不同的沖擊或損害,從而使一些優質高端客戶選擇到中資銀行開辦業務,中資銀行的聲譽顯著提高。在國內銀行市場上不少同業實施了客戶結構和業務結構調整策略,收縮或退出了某些業務與市場,進而為其他銀行有選擇性地介入騰出了相應的空間。另外,當前基金、證券、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抱團過冬的合作意識明顯增強,這給銀行更好地拓展同業業務和開展產品交叉銷售帶來了大好機會。

第6,直接融資工具的快速發展

為了擴大社會投資和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政府加大債券市場擴容力度,除積極鼓勵企業發行企業債、公司債和中期票據等傳統債券品種外,還積極推動可分離債券、浮動利息債券、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及集合債券等新型債務融資工具發展。據統計,2008年全國包括公司債、企業債、短融和中期票據在內的信用債發行量達到9433億元,是2007的1.72倍,而今年的發行量有望達到1.2萬億至1.3萬億元。其中,交易所市場公司債的發行量可能達到1500億元。除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外,我國政府還將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步伐,創業板等新型市場將加快推出。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在對銀行融資業務構成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帶動了銀行債券發行承銷、專項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並且進一步拓展了銀企合作的空間。

第7,產業區域轉移的加速推進

在成本增加和市場萎縮的雙重擠壓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逐步梯次遷往內地,更多生產要素也將在逐利性驅動下加速流向邊際報酬率較高的中西部地區。據有關專家分析,東部沿海地區大規模產業轉移估計5年左右完成,到2010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將達到 14000億元左右。這無疑為銀行提供配套金融服務、更好地拓展中西部市場提供了新的機會。

第8,人民幣債券投資的空間拓展

2008年,伴隨著貨幣政策基調從「從緊」到「適度寬松」的轉變,債券市場在加息預期的減弱和寬裕資金的推動下走出了一波上漲行情,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平均年投資收益達6.52%左右,大大超過股票類金融產品,市場出現債券投資熱潮。今年,鑒於宏觀經濟形勢更為嚴峻,可以預見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寬松,物價水平也將保持在低位運行,在這一背景下,持續降息將促進貨幣市場流動性不斷釋放,這為銀行進一步優化人民幣債券投資組合,擴大長久期債券投資機會,提高人民幣債券投資組合收益率創造了新的環境。同時,監管部門已經啟動了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的試點工作,並積極研究在銀行間市場推出較高收益類債券,這將大幅提高我國債券市場的活躍度和交易量,有利於銀行進一步完善債券投資渠道、提高投資收益。

第9,跨境企業避險、套利的需求加大

在當前國際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走勢撲朔迷離,特別是外匯和黃金市場加劇波動的情況下,企業跨境經營的風險不斷加大,避險及套利的需求也隨之增強。據權威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外匯避險需求總體在不斷上升,有近1/3的企業希望銀行能夠提供更多的匯率風險管理產品。這有利於促進銀行本外幣、離在岸和境內外聯動業務的深入開展,帶動基於本外幣匯差、利差的結構性避險增值類產品的創新發展。

第10,吸收人才的良好時機

由於金融危機,國外金融機構大批裁員,許多海外優秀的金融人才紛紛選擇回國就業。如在去年12月底廣州舉辦的「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上,共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800名留學人員報名參加。其中博士佔51%,首次超過報名總數的一半;過去比例較少的金融、法律人才佔到15%,其中有80多人曾供職於華爾街。國外優秀人才迴流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國內人才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買方市場特徵,為銀行物色、選聘各類專業人才特別是高層次金融人才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總之,面對當前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的形勢,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危中求機,學會用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問題、研究方法、制定對策,堅持做到「既審慎又積極」,國內銀行業就一定能夠順利度過經濟嚴冬,保持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⑹ 金融業怎樣服務好供給側改革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依靠改革開放、加入WTO和勞動人口三大紅利,保持經濟持 續高速發展。然而,近來中國經濟己經步入由高速増長轉為中高速増長、經濟結構調整趨於優化、 新舊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時期,以往需求側的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増長的拉動日 漸乏力,結構性的供需錯配現象也較為嚴重,亟待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現有經濟結構失衡 問題。金融資源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源,金融的功能就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兩者互促共生。 如果說實體經濟是肌體,資金是血液,金融體系則是血管。金融業必須助力供給側改革,亦將得 益於供給側改革。金融業通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善融資結構以及健全銀行業結構等方式,解放 金融束縛,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更為有力的金融支撐。而供給側改革也是金融業自身轉型發展的助 推器。通過轉變經營理念和改革體制機制,金融機構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資源,提高金融 供給體系的服務質效。
一、以針對性金融改革服務供給側改革
2015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 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的適應需 求結構的變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於金融端,關鍵是金融的制度性改革,核心是降低企業 成本、去融資杠桿、提升資本效率。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以及健全完善銀 行業結構,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經過20餘年的穩步推進,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己取得重大突破,金融機構都己具有自主決 定利率浮動的權力。充分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和變動過程中的作用,有利於更好的引導金融資源 配置,不斷完善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交易機制,推動社會融資方式的多元化;有利於分散金融 風險,降低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有利於促進居民財富的増長,引導居民理財和消費行為理性 改變;有利於資金流向高收益、高科技和前景好的新興產業和初創企業,為中國經濟再平衡和產 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條件;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從外延粗放式的増長模式轉向內涵集約式的増 長模式,真正實現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也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定價、結 構以及風險三方面的挑戰。從產品定價來看,利率市場化導致短期利差震盪、中期利差下降,金 融機構需不斷提升產品風險定價能力。從產品結構來看,為減少利差收窄的不利影響,金融機構 需要調整產品結構,即通過綜合化經營擴大非息收入,進而會増加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佔比。從 風險管控來看,利率震盪導致波動性増加,加之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其強烈的逐利動機也可能 帶來輕視風險的傾向,這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雖然利率市場化改革己取 得決定性的進展,未來仍有三方面任務需要持續推進。一是央行主導的商業銀行基準利率體系應 盡快退出,相應的由市場主導的金融機構利率體系應逐步建立,以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二是増 強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定價能力,逐步弱化對央行基準存貸款利率的依賴。三是進一步疏通利率傳 導機制,讓短期利率的變化能有效影響存貸款利率、債券收益率和其他市場利率。
供給側改革成果在資本市場的體現,主要就在於激活資本市場,為企業創造更多元化的融資 渠道,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資方式。目前中國企業的融資結構仍以間接融資為主,2015年,新増直 接融資僅占社會融資規模増量的23.2%,雖比2014年攀升6.03個百分點,但仍屬於較低水平。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本身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是在中國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導致了對間接融資的過度依賴,產生了杠桿率過高、金融風險過於集中、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等難題。加快資 本市場建設,健全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功能齊全和富有彈性的資本市場,有助於提高直接 融資比重,更好地滿足創新型増長模式下實體經濟多樣化的融資需求。直接融資無需金融中介機 構介入,有助於盤活存量資產,減少企業對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方式的依賴,降低經濟轉型調整 階段的金融風險;提升直接融資比率有助於避免由於依靠銀行信貸加杠桿,而造成非金融部門財 務不可持續的現象,有助於企業降成本、去杠桿,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為有效促進供給側改革,商業銀行應通過開展投貸聯動、優化信貸投向、完善銀行業結構和 創新農村信貸制度等四個方面舉措用好増量、盤活存量,構建治理良好、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和 創造力的銀行業機構體系,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 積極開展投貸聯動,讓「雙創」成為發展新動力。改變過去商業銀行只為客戶提供信貸支持,PE/VC 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的方式,准許銀行通過子公司開展投資,以「股權+債權」的模式,可以 為創業期的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提供有效融資。投貸聯動能夠有效地將商業銀行的資金、 客戶、品牌和渠道優勢與風險機構的風控能力和投資能力的優勢相結合,切實支持大眾創業、萬 眾創新。二是商業銀行應准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做好信貸投向的「加減法」。一方 面,對科技產業、新興行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做加法」。緊密貼合國家經濟發展、結構調 整的大政方針,加大對「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等戰略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 對過剩產業、壟斷行業、落後企業的信貸投放「做減法」。加大力度盤活信貸存量,促進「僵屍 企業」和問題企業不良貸款的出清,推動不良貸款的化解和處置工作,嚴格限制「兩高一剩」行 業的信貸額度和規模。三是加大力度推進民營資本建立小型銀行的過程,構建城市小型商業銀行 隊伍,門當戶對地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加強和豐富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針對性地提 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四是創新農村信貸制度,發展普惠金融。近日,《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 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頒發,並鼓勵地方政府 部門通過貼息、風險補償基金、擔保公司擔保等多種方式,建立貸款風險補償及緩釋機制。銀行 業應合理自主確定貸款抵押率、額度、期限、利率,簡化貸款手續,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盤活 農村土地資產,増加土地流轉,幫助農民増收致富,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步伐。
二、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銀行自身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運行效率提升。通過體制 機制改革提高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資源,既是供 給側改革的要求,也是銀行推進自身改革和轉型的需要。商業銀行更有必要從體制機制改革和經 營理念轉變入手,加快推進自身的供給側改革,以適應新環境的要求;有效支持經濟體正在開展 的供給側改革,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商業銀行自身供給側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領域。
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公司治理機制,提高經營和決策效率。進一步完善有中國特色 的公司治理機制,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奠定治理基礎。充分發揮黨委、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 的作用,探索黨委領導核心和現代公司治理有效結合的新途徑和新方式。推進內部經營機制改革, 充分調動銀行經營管理人員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通過實施用人薪酬機制改革、推行職業經理 人和全員全產品計價考核等制度真正打破「大鍋飯」,推動銀行從業人員主動提高服務意識和服 務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輕資本的業務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商業銀行應不斷加大資產結構、負債 結構以及表內外業務結構的調整力度,努力打造「輕型銀行」。在資產業務方面,要順應資本市 場和直接融資發展的要求,把同業業務、債券投資等非信貸業務作為發展重點,降低信貸類資產 的比重。在負債業務方面,要轉變以存定貸的傳統理念,打造以資產驅動負債的經營思路,進一 步提高負債的主動性。通過大力發展投資銀行、資產託管、財富管理、現金管理、交易型銀行等 新型業務和表外業務降低風險權重,使風險加權資產増速低於總資產増速、管理資產増速高於資 產規模増速。以經營效率提升真正實現低資本佔用和低成本擴張,以相對較少的資本投入驅動相對較大的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構建市場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業務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率。要打破傳統管理體制的桎梏, 深入探索事業部制和子公司制,推動經營管理模式從以塊為主向條塊結合轉變,有效提升專業化 經營管理能力,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進一步順應利率匯率市場化、資產負債結構變化、表內 外結構變化的要求,持續深入推進資產負債管理轉型創新,推動資負配置和管理從被動、單一、 表內向主動、多元、全表管理轉變,更加註重全資產和大負債的動態、組合和前瞻管理。通過內 涵式、精細化管理機制的建設,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

⑺ 為甚麼說服裝內需衰退,出口供給乏力其具體原因是什麼 可否給出2010年的具體例子急! 希望好心的幫

你覺得服裝內需衰退,出口供給乏力嗎?近兩年不是一直在說我們步入了「內需時代」嗎?
金融危機對中國紡織工業帶來巨大沖擊,內需在應對危機和紡織工業反轉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⑻ 貨幣供應量增長乏力是什麼意思舉個例子

就是物價提高 市場貨幣流動量減少 比如歐元貶值

⑼ 導致世界的經濟乏力和下滑是什麼原因

一、低生育率摧毀發達世界經濟增長根基

2010年的《世界人口數據表》顯示:2010年全球平均每個婦女生2.5個孩子,發達國家為1.7個,欠發達國家為2.7個,最不發達國家為4.5個,而扣除中國後的欠發達國家為3.1個。發達國家1.7的總和生育率,僅為中國之外發展中國家水平的55%,會導致其人口每過一代(約30年)減少20%。

在最早的「歐豬四國」中,2010年葡萄牙總和生育率為1.50,希臘為1.37,義大利和西班牙為1.32,皆為超低生育率。超低生育率的結果,就是這些國家年輕人口快速減少,老齡化十分嚴重。

總的來說,低生育率會導致以下不良結果:最具生產創造活力和最具消費活力的年輕人口減少,勞動力供給不足,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下降,投資與消費低迷不振,最終導致經濟低迷。這時無論刺激投資、刺激消費、增發貨幣或增加科研投入等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比如說投資,這取決於科技進步、人口增長、消費增加,但低生育率導致科研隊伍實力下降、人口增速下降或萎縮、消費低迷,最終導致投資低迷不振,其他措施根本無法解決。同樣,消費也如此,消費取決於收入增長、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增加,但低生育率導致科技進步能力下降、老齡化和年輕人口減少,消費最終處於長期的低迷,根本無有效刺激措施。

歐債危機,主要就是人口問題。如果說是他們的社會保障模式有問題,那為什麼過去不出問題呢?低生育率必然導致未來重老齡化,導致國家與社會負擔沉重,同時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的能力大幅下降,國家和社會破產的風險大幅提高,所以出現了歐債危機。以後還會有「日債危機」、「韓債危機」和「華債危機」,或者說「東亞債危機」,因為東亞國家生育率太低了,未來國家和社會破產的風險正在積聚。

隨著低生育率危害的顯現,如年輕勞動人口減少和重老齡化,發達國家的整體低生育率必然導致其科技進步能力下降、投資和消費活力下降,發達國家已經不可避免的要進入經濟低迷階段。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其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發達國家的科技、投資和消費,而發達國家低生育率必然導致其對發展中國家科技供給、投資供給和消費市場供給能力的下降,進而降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或者說,低生育率最終導致發達國家經濟低迷,接著危害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進而導致全世界經濟增長能力下降。

二、治理不佳埋沒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潛力

自發達國家結束黃金高速增長以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普遍高於發達國家,近年來更是如此。

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80%以上,經濟總量佔世界的50%。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逐漸放緩後,發展中國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力。考慮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較大的經濟技術水平差距,發展中國家增長速度理應更快一些。

但什麼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呢?是其治理不佳,是其制度和腐敗。如果發展中國家能較大程度的降低腐敗,無需發達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也會比現在更好。由於制度和腐敗因素,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要素活力的釋放。比如勞動力和投資,可能由於其行政限制過多和腐敗,極大限制了其勞動力和投資對經濟發展貢獻的釋放。

在中國和印度的對比中,印度比中國更腐敗一些。但中國和印度的腐敗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國更傾向於在發展中腐敗,印度似乎更傾向於在腐敗中發展。比如說,中國的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及其官員,很熱衷於增加投資,既獲得了GDP和財政增長,官員本身也從中獲利,而很大一部分獲利是以腐敗的形式實現。如果中國學習一些印度的民主,中國的腐敗會降低。如果印度也可以將投資、經濟增長與官員利益很好的掛鉤,盡管其中是以腐敗形式表現,印度GDP增長也會更快。

非洲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問題,不是過去被殖民了,不是被發達國家剝削了,也不是人口增長過快了(人口增長反而推動經濟增長),而是其國家治理不佳的問題,一些制度、政策和腐敗才是制約非洲經濟增長的最大阻礙。

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很快,而除中國之外的發展中國家總和生育率達3.1,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理應比現在快許多,從而彌補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但受制於不佳的國家治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被埋沒了好大一部分,也降低了世界經濟自我恢復、擺脫危機的能力。

另外,由於發展中國家治理不佳,金錢和權力結合過多,腐敗較嚴重,社會公平程度和自由程度相對較低,不僅制約了國民經濟發展願望和能力的釋放,也拉大了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和權利差距,進而危害其經濟增長潛力和經濟增長能力。

比如在中國,各個地區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是不同的:錄取分數低就意味著所享受的受高等教育權利過多,分數高就意味著所享受的受高等教育權利過低。這樣的結果是,一些聰明的、更努力奮斗的年輕人受到不公平待遇而被壓制,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增長潛力下降。比如說河南、山東,其分數高根本不是什麼人口多問題,而是個民主制度問題。如果一人一票,河南、山東最占優勢,也就不存在對其高等教育的不公平,這在其他方面也一樣。

筆者就是這種權利不平等或者說權利差距的受害者。我老家在河南農村,2006年高考,在河南上不了二本,但在另外一些省份卻超過重點線。城鄉差距和城鄉不平等已經讓我倒霉在起點,地域不公平再次讓我輸在新的起跑線上。這種不公平一直讓我倒霉到現在,還可能一直影響未來、倒霉一輩子,甚至為此埋葬一位致其畢生之志振興中華的青年愛國者,至少在短期內如此。

三、貧富差距撕裂世界經濟健康運轉

近年來,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貧富差距持續拉大,甚至一些國家近幾十年來貧富差距一直在拉大。

馬克思說,由於貧富差距導致生產相對過剩,資本主義國家會每過一段時間都會發生經濟危機。其實,由貧富差距導致普通大眾消費不足和生產相對過剩,然後引發經濟危機或制約經濟進一步增長,這在任何市場經濟國家都如此,無所謂他的國家制度名稱是什麼主義。

經濟是生產和消費的循環,經濟的增長是兩者循環共同增長的過程。貧富差距過大或者說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必然導致普通大眾購買力不足和消費不足,接著導致消費不足,進而危害經濟發展或經濟增長,甚至產生經濟危機。

貧富差距過大,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大量事實上的機會不均等和社會不公正。同時,貧富差距過大也是機會不均等和社會不公正的結果,因而貧富差距過大會惡性循環。比如說大量窮人,由於經濟水平有限,投資於自身和孩子的資金就嚴重不足,從教育和醫療保障自己和下一代勞動能力的保障力就很差,貧二代惡性循環。與此同時,權富集中了過多資源,他們的後代受教育很好,下一代資源很多,繼續保持在社會的高層。這樣,社會就變得固化,大量出自底層的智力資源或者說人力資源,一是被開發太差,二是進入社會後嚴重機會和資源不均等,人力資源培養和利用的效率大為下降。另外,社會的固化,底層的絕望,也降低了國民的創造活力。最終,貧富差距降低社會發展的能力、發展的潛力和整體可到達的富裕程度,這在拉美國家表現最為明顯。

貧富差距破壞著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撕裂著社會,大幅提高社會的不穩定風險。貧富差距過大,對許多人來說,不僅是經濟的剝削強化,機會的剝奪同樣被強化。絕望,鋌而走險,非法渠道,或者乾脆自殺式的讓社會付出一定代價為自己的不幸陪葬。拉美國家持續過大的貧富差距,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其對經濟社會的危害。中國的貧富差距,先是分裂社會,再而撕裂社會,尤其是高速增長結束時,其激發的矛盾或將進一步爆發。

貧富差距,除了人的能力、努力等合理因素外,如果貧富差距過大,那必然是權力差距和權利差距過大的結果。以中國為例,在很大程度上,貧富差距過大是民主法治發展不足的結果。這個不足導致權力和權利在國民之間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非常大,錢權結合過多必然壟斷社會多數財富,權利差距過大所表現出的機會不均等必然導致社會財富獲取的不均等,最終導致貧富差距過大。

中國貧富差距大,導致消費比重過低,經濟運轉模式很不健康。但中國為什麼還沒出現大的經濟危機呢?這主要是投資和出口彌補了內需的不足,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暫時覆蓋了貧富差距的影響。同時,中國與發達國家科技經濟水平差距較大,發展空間大。當中國城市化工業化基本完成時,貧富差距在巨大人口危機的作用下,其影響才能不被覆蓋,從而完全顯示出來,和人口危機一起開啟一個中國無法逾越的發展陷阱。

這里要對出口彌補內需的不足說明一下,是總出口,而不是凈出口。因為發達國家普通民眾消費中國普通消費品,中國富人消費發達國家奢侈品,中國民眾缺乏內需購買的消費品供給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用技術產品和奢侈品換來這些產品,進口與出口的產品和消費者都不相同,所以進出口不能相減,更不能使用凈出口來衡量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但倒霉的是,發達國家最具消費活力的年輕人口在減少,中國以外需彌補內需不足、以投資彌補消費的模式,在發達國家老齡化和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基礎設施投資空間降低的情況下,越來越難以為繼。

當今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更嚴重的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皆在危害著自身的經濟健康發展,降低了經濟發展潛力和發展的能力,同時也降低了其走出危機的能力。或者說,這場危機本身就有貧富差距過大的因素,自然也加大了克服這場危機的難度,這在消費比重過低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表現更強烈一些。

四、計生利益集團正挾持中國經濟進入地獄

無論說是改革滯後、民主法治不足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危害,還是說貧富差距過大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危害,都遠遠比不上超低生育率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危害。

經濟是什麼?經濟就是人先生產創造,然後再消費這些產品和服務,經濟就是人的生產消費行為和結果,所以人口就是經濟的活動主體和生命載體。一個經濟體發展如何,競爭力如何,最終實力如何,人口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決定最終經濟實力方面,人口實力幾乎就是一切。

中國的計劃生育和其所宣稱的人口思想,就是「目中無人」,把經濟社會中的「人」抽調了,或者認為其影響不大。真是末本倒置,經濟是人的生產消費活動經濟,人口是經濟的皮,GDP只不過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人口,GDP就是零蛋,一切財富縮水為零,一切創造淪為廢墟。人口實力大幅下降的結果,必然是經濟潛力、經濟競爭力和未來經濟實力的大幅萎縮。

比如說日本、新加坡,有什麼資源?一個國家,除了人口和一片甚至可以寸草不生的地皮之外,他可以什麼資源也沒有,這不影響它成為發達國家或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不知中國計劃生育、少生孩子,除了降低人力資源投入進而短期增加物力資源投入和斷絕未來發展之外,還能為中國經濟帶來什麼?折騰!計生委被稱為「寄生委」恰如其分。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2010年生育率僅為1.18,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6%,發達國家水平的69%,中國之外發展中國家水平的38%。

或許有人認為,由於躲避計劃生育罰款,新生兒童一般存在漏報,所以生育率應該比這高一些。我們以2010年人口普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做對比,以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為基數,則2000年人口普查時0歲兒童漏報率不足4.57%。假定2010年0歲兒童也存在相同比例的漏報,以此估計2010年總和生育率略低於1.2377,但仍屬1.2左右。

實際上,由於年輕人生育意願和生育率下降、人口政策有所放鬆、可以生二胎的獨生子女進入生育年齡、未完全實施一胎政策的農村和少數民族年輕育齡婦女佔比增加,經過這10年變化,所謂的「超生」應該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為躲避計劃生育罰款的漏報兒童應該大幅減少,再考慮到這次人口普查漏報率很低,所以實際生育率也只能是1.2左右,偏離很小。

作為同屬中華文化圈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生育率變化與人口年齡結構比較類似,只不過是人口狀況變化比中國略早一些。在老齡化程度比中國高的情況下,2009年韓國、新加坡0-14歲人口比例分別為16.8%和16.3%,中國2010年0-14歲人口比例為16.6%,而韓國、新加坡近年來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2和1.1左右(現在分別降低到1.2和1.1以下),所以中國近年來總和生育率降低到1.2左右是可信的。

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孩子出生時的母親年齡眾數是24歲,其中第一胎母親年齡眾數是24歲,第二胎母親年齡眾數是28歲,第三胎及以上母親年齡眾數是30歲,分別對應為1986年、1982年和1080年。也即是說,現在中國的絕對生育主體是80後女性。在高房價高物價高奶粉價格高幼兒園價格及絕大部分年輕人已經離開農村和「鴨梨山大」的情況下,中國已經不可避免的進入超低生育率時代,即便是鼓勵生育也難有起色,更別提放開生育後人口爆炸了。

按照1.2的總和生育率,未來人口每過一代約30年就會減少45%。按照1.2的總和生育率和不變的80歲人均壽命推算,中國人口將從2030年開始每過30年減少45%, 2060年降低到7.15億,2090年為3.93億,2120年為2.16億,2150年為1.19億,2180年為0.65億,2210年為0.36億,2240年為0.20億,2270年為0.11億,2300年為0.06億。即2300年原中國人口僅剩下600萬,不足現在的0.45%!崩潰!

在中國超低生育率的今天,早已需要鼓勵生育,而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早就應該退出歷史舞台。但是,作為中國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寄生蟲,計劃生育已經塑造了一個利益集團,他們的部門利益及其宣傳的錯誤人口思想和人口恐懼心理已經綁架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在超低生育率之下,繼續計劃生育,就等於是他們的部門利益挾持中國未來進入地獄!

日本在1980年代,城市化工業化完成,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水平差距消失。與此同時,1990年日本25至34歲人口組數量比1980年25至34歲人口組數量下降了20%,然後房地產在缺乏人口支撐下泡沫破裂。在最具消費活力和創造能力的年輕人口快速減少的情況下,日本就此拉開了「失去十年」再「失去十年」和未來永遠「失去十年」的序幕。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到2025年中國25至34歲年齡段人口將比2015年減少23%以上,其中2025年中國25至29歲年齡段人口比2015年減少41%,這決定中國的房地產、汽車、家電等產業過剩大危機不可避免。當然,或許無需到2025年,這要同時考慮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進程、可利用的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和貧富差距危機的爆發,才能確定一個更精確的超低生育率的經濟危機大爆發時間。但可以確定,中國經濟在2020年代絕對難逃超低生育率的劫難!

2013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也就開始減少了,同時從農村到城市的勞動力轉移已經接近利用完畢,至少農村年輕人口已經沒有可以再轉移的了,剩下的大多是一些難以轉移或不願轉移或轉移了也沒多大經濟價值的農村中老年勞動人口。轉移勞動力數量增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經接近停滯,不久後將陷入負增長(回農村養老)。

在年輕勞動人口快速減少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的後續動力就是提高年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中國近年來和未來的經濟發展,1999年以來的高校擴招大躍進功不可沒。但可惜,由於年輕人口的迅速減少,2012年的中國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75%,而美國高中生升大學的比例也就75%左右。中國依靠提高年輕人口質量從而發展經濟的模式已經後繼乏力。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供給乏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