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互聯網的浪潮到了金融業,財大氣粗的銀行用得著擔心嗎
這些年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確實讓國內國外的銀行從業人士長了不少見識,有驚也有喜。是如何看待這輪金融科技發展的,分零售和對公業務,再夾帶一些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⑵ 金融技術浪潮的"襲擊" 對未來銀行業的戰略有何影響
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作為經濟社會資源配置的核心,須把握發展趨勢,加速引內入新興容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增加和完善金融服務供給,探索構建新型金融服務模式,滿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切實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有效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積極開展金融科技創新是商業銀行緊抓「互聯網+」發展機遇的重要舉措。2015年初,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互聯網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成為創新商業模式、優化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社會經濟對金融「互聯網化」的需求高漲,為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⑶ 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你可以什麼
無論是近期規劃還是中長期設想,我國的金融改革都是體制性、綜合性、系統性的改革,其要求不僅僅在於某類產品和技術、設計理念、方法、制度、組織和工具的多方位變革和創新……
但是我們認為,不僅不應把互聯網僅僅視為一項技術,今兒把它對我國金融業的推進與改革局限於技術層面。多個層次的外部創新驅動力,加上金融行業本身的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已經在電商金融、P2P借貸、銀行業的自身變革等領域充分體現,這說明我們正在面臨一個全新的金融創新局面,也意味著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將擁有自己的邏輯。
對很多消費者來說,他們或許已經不去追憶阿里巴巴何時掀起我們身邊的電子商務浪潮,不去回想支付寶何時已經從買衣服的付款工具成為自己繳納水、電、煤氣,甚至打車費用的工具。更甚至,他們已經不能清楚地列數,在過去的這個春節里,自己在微信群和支付寶上分別搶到了多少個紅包,更別提去年還紅極一時的比特幣,現在已經成為歷史中的一個小小標記。
這一切或許並不應該歸咎於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爆炸,以及信息技術存儲功能的過於強大。在我看來,網際網路將我們生活的變化速度提升到過去從不曾想像的幾何倍數,一切來得太快、太新,以至於我們還沒有適應它,它已經是舊的了。
我贊成《互聯網金融—框架與實踐》的作者之一李鈞所說的—從來不懷疑互聯網會顛覆金融,就像互聯網會顛覆音樂、零售那樣。但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它的顛覆過程肯定更艱難,也可能更具爆發性—牽一發而動全身。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突飛猛進事實上有跡可循。就像前文描述的三個場景中所鋪墊的一樣。首先,電子商務的出現,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它不但擴大了互聯網經濟的范疇,使互聯網經濟由「支撐互聯網的經濟」轉變成「被互聯網支撐」的經濟,而且它使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網路緊密聯系起來,深刻地改變了商業結構和經濟運作模式。它激發、推進了包括互聯網娛樂、互聯網教育以及互聯網金融在內的一系列新興行業,最重要的是,互聯網時代不是當前社會在網路上的搬遷,它擁有自己的邏輯。
筆者身邊就存在著一眾互聯網金融的創業者,具體的領域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等。他們還在探索用怎樣的方式在中國特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以及社會環境下,將互聯網金融帶來的舶來品變成真正接地氣、可長久操作的一種金融業態。他們或許代表著國內互聯網金融真正的健康萌芽和破土,畢竟此前的兩到四年內,一切都尚未成熟,甚至亂花漸欲迷人眼,讓許多金主成了這個行業野蠻猛漲的冤大頭。
盡管如此,傳統金融行業的權貴們卻已經警惕地提著自己的裙擺,開始伸腳試探這塊新土地的土質究竟如何,會不會對他們曾經說一不二的帝國產生動搖,而更多跨界的經營讓他們更加目瞪口呆—或許阿里的余額寶是他們心中巨頭終將邁向金融的一步棋,但是京東的供應鏈金融呢?蘇寧的銀行夢呢?
這本書並沒有那麼多的觀點和論辯,而是從攪局者、補局者、變局者、新局面四個層面清晰地羅列和梳理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脈絡,讓你可以用最簡單的思維來閱讀和理解這樣一本新聞實錄,而後通過互聯網邏輯、內涵與結構、交易技術、未來的演進,讓你深入思考自己可以在這波浪潮中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