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香港上市國內金融公司

香港上市國內金融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09 06:24:17

㈠ 金融類中國概念股(在香港上市)有哪些公司

主要有:
1. 銀行襲股:
4大國有銀行: 939 建行, 1398 工行, 3988 中行, 1288 農行,
非國有銀行: 998 中信銀行, 1988 民生銀行, 3328 交通銀行
2. 保險股
2628 中國人壽 2318 中國平安保險 2328 中國財險 2601 中國太平洋保險

㈡ 排名前十的證券公司有哪些

1、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證券」或「公司」),於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2002年12月13日,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中信證券向社會公開發行4億股普通A股股票,2003年1月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股票簡稱「中信證券」,股票代碼600030。 2011年10月6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碼為6030。

2、海通證券

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通證券」)成立於1988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證券公司中唯一未被更名、注資的大型證券公司。公司前身是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於1994年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並發展成全國性的證券公司。

3、廣發證券

廣發證券成立於1991年,是國內首批綜合類證券公司。公司先後於2010年和2015年分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及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00776.SZ,1776.HK)。公司營業網點已實現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全覆蓋,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有證券營業部256個。

4、國泰君安

國泰君安,國內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商和全能型投資銀行,目前注冊資本為61億元人民幣。始終以客戶為中心、紮根於國內資本市場,是國內規模最大、經營范圍最廣、機構分布最廣、服務客戶最多的證券公司之一。

5、華泰證券

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一家中國領先的綜合性證券集團,具有龐大的客戶基礎、領先的互聯網平台和敏捷協同的全業務鏈體系。公司於1991年5月成立。2010年2月26日,公司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碼601688。

6、銀河證券

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股票代碼:06881.HK)是中國證券行業領先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提供商,提供經紀、銷售和交易、投資銀行等綜合證券服務。

7、申萬宏源

申萬宏源證券有限公司(簡稱「申萬宏源」),是由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證券公司——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資本市場第一家上市證券公司——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於2015年1月16日合並組建而成。

8、招商證券

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證券)是百年招商局旗下金融企業,經過二十年創業發展,已成為擁有證券市場業務全牌照的一流券商。2009年11月,招商證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代碼600999),截止目前,招商證券成為中證100、上證180、滬深300、新華富時中國A50等多個指數的成分股。

9、國信證券

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性大型綜合類證券公司,AA級證券公司,注冊資本70億元,在全國38個城市擁有54家營業網點,法定代表人為何如,現有員工9443人,其中公司本部員工1167人,本科以上學歷人員佔90%以上

10、東方證券

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一家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設立的綜合類證券公司,其前身是於1998年3月9日開業的東方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總部設在上海,現有注冊資本52. 82億元,公司於2015年3月23日成功登陸上交所。

㈢ 如何看待金融企業赴港上市

主要原因是,金融企業在香港上市的優勢有很多:

香港股市就要便捷和便宜許多內,並且在港股上市,容還有一點無可比擬的優勢,便香港這個國際金融港的優渥條件。

在港股上市,能更方便的獲得國際資本的關注,吸引國際投資。並且能讓內地公司獲得更多的國際影響力,登上世界商業舞台。

但是在香港上市,首先是要注冊一家香港公司。注冊香港公司程序也較便捷,提供資料簡單。

關於香港公司事宜,歡迎隨時與我們交流。

㈣ 境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

中國信達是境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㈤ 您好,請問目前有哪些深圳,香港,上海上市的供應鏈金融企業或者怎

供應鏈金融是一個好東西,希望你也能擁有

供應鏈金融作為產業模式升級的自然演化,「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具有深厚的行業根基,顛覆了傳統金融「基於金融而金融」的範式,為現代經濟發展打開另一扇窗,兼具金融的爆發力和產業的持久性。所以,供應鏈金融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能擁有

有一件事情很清楚,人人都想要錢,為什麼有些人掙到了錢,有些人沒有?這是我在上課的時候第一個會問我們企業家的問題,你們企業是干什麼的?大家都想掙錢,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實際上,企業的出發點不應只是沖著錢去的,而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越是不想錢的人最後掙到的錢越多。什麼叫做不想錢的人?雷軍現在會告訴你,你要去做這個事情,第一得你自己喜歡,第二得你覺得這個事情對用戶有好處,你就奔著去做,根本不用想錢從哪裡來。等到你把用戶的需要滿足了,你把事情做好了,錢自然而然就會有。這叫做先創造價值,先滿足需求,然後才去賺錢。

現在我們來講供應鏈金融。首先,供應鏈是個什麼概念?一百年前或者比較早的時候供應鏈的發展是縱向一體化,英文叫做VerticalIntegration,意思是能自己做的就盡可能自己做。比如過去福特造汽車,然後又自己煉鋼開礦,做4S店,整個供應鏈全都是一家來做,這樣錢賺得最多。

但是你會發現,現在這樣的企業是少之又少。現在講究的是輕資產公司——做品牌、做供應鏈管理。你會發現大企業專注於品牌設計、市場客戶關系、創新型的技術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而製造流通職能夠外包的盡量外包,這樣就產生了供應鏈這樣一個業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中小企業圍繞著他們成長起來,變成了他們的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一起來參與這個價值鏈、產業鏈。

核心企業則被我們稱為品牌商/製造商。這個製造商未必親自做製造,主要是做品牌,對質量負責,或者做總裝。這樣的後果是效率的提高。因為中小企業可以發展自己的專長,又因為它小,所以管理成本較低,且效率較高,比核心企業自己做可以降低更多成本。但是,另外還有一個溝通/交易成本,一旦有了這么多的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如何跟它協調好?這個交易協調成本就變得很重要。交易成本裡面還有一個資金成本。在中國,你會發現資金成本佔了中小供應商成本中相當大的一塊。

資金是有成本的,即使願意付利息,中小企業還是不容易借到錢。而沒有本錢,企業根本無法發展。借錢需要信用或擔保,中小企業缺這些,銀行不相信他們的財務報表。現在就變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核心企業有信用,他們也不差錢,他們要借到錢很容易,但是他們的供應商分銷商中小企業借不到錢。

我們講供應鏈,供應鏈裡面一個最關鍵的是什麼?叫做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是整個鏈條,換句話說,不是一個核心企業自己把事情做對了就好了,而是要上游和下游都做對了,使整個產業鏈條效率高、成本最低、速度最快、質量最好,核心企業才能在競爭當中獲勝。這不是一下子能做好的,中小企業不強,你能強得起來嗎?

舉個例子,中國有很多優秀的電器製造企業,但你們有沒有聽過電器製造企業的哪個供應商很優秀?這就是我們中國製造跟日本製造、韓國製造的差距。電器製造企業說我很重視質量,但是你的供應商本身很小,能力很差,又不能創新,質量又不能保證,最後零部件就是做到你的冰箱和洗衣機裡面,你的洗衣機和冰箱質量會高嗎?所以說如果中小企業或者供應商的生態環境很糟糕,資金有缺口又沒有地方去融資的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所以讓我們從供應鏈角度來看整件事。核心企業首先會關心自己的利益,然後才會關心其他人的利益。它在想什麼?資產回報率(ROA)。杜邦公司把資產回報率分解成兩個東西的層級,一個叫做資產周轉率,一個叫做營業利潤率。

要提高ROA的話要做三件事。第一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是最有效的提高ROA的方式。中國的企業抓成本一般來說會做得相對較好,但當核心企業盡可能地壓低供應商的成本時,供應商的壓力會很大。第二,要做營銷來提高銷售。第三,提高周轉率。用什麼東西來提高?降低資產。資產裡面分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如果企業本來就是輕資產,固定資產很少,它會關心降低流動資產,比如庫存和應收賬款凈額。因而對於核心企業來說,他們希望應付帳款帳期越長越好。所以你會發現在供應鏈裡面如果核心企業很強勢的話,肯定應付帳期越拖越長,而它的供應商對應的應收賬款就越多。

這個不對稱看上去是兩個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的問題,但是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損害了整個供應鏈的效率。為什麼?實際上又回到資金成本上了,核心企業的資金成本非常低,他們不缺錢,借的利息也是最低的利息。而他們的供應商借不到錢,或者借到了利息高得不得了。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整個供應鏈的資金成本絕對不是最優的。所以我講了這么多就引出了所謂的供應鏈金融這個概念。

從供應鏈金融這個整體的角度來說,實際上核心企業完全有機會、有條件、而且完全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個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上游供應商借不到錢導致企業不能發展,最後他們之間的競爭不是變成質量的競爭,也不是製造能力的競爭,而變成了錢的競爭,誰有錢誰就能做供應商,最後做出來的質量就不好。這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由於壓貨或者核心企業要求預付款,下游分銷商和貿易商資金壓力也非常大。根據統計,供應鏈裡面的應收帳款和庫存至少佔了我國中小企業50%以上的資產,而這些資產在做貸款的擔保抵押時很少被接受或接受了折現率也很低。

為什麼用存貨和應收賬款做抵押擔保難度會大一點?風險控制是關鍵點。銀行在近乎壟斷的市場環境下錢太好賺,就沒有動力去做很難做的事情。而做動產抵押是比較辛苦的。如果要庫存來抵押的話,這個物權的東西放在哪裡?真的還是假的?誰來保管?還要找第三方物流來幫我監管這個東西。可以想像一下,把錢借給房地產發展商,給他15%的利息,穩賺,最後變成對製造業的很大的擠出效應。銀行沒有任何動力為中小企業服務,不願意把錢借給中小企業,那我們怎麼發展呢?

供應鏈金融和零星動產抵押貸款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動產抵押產生流動資金,但是動產抵押本身不是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不完全是抵押貸款的概念。供應鏈金融,銀行可以主導,核心企業可以主導,物流企業也可以主導,還有第三方平台也可以主導。所以主導不是關鍵,整合是關鍵,系統是關鍵,效率是關鍵。比如說雲圖徵信,屬於第三方平台,專注於中小微企業的供應鏈融資服務。內部動用自己的全部力量,研究大數據風控,並且結合自身對行業的了解,能夠將風險降低到最小。同時,對接核心企業的ERP系統,把中小微企業的歷史真實交易數據,轉化成信用資產,而資金方又能夠信任雲圖徵信出具的報告,做到T或者最多T+1天放貸,這就叫整合,這就叫系統,這就是效率。

供應鏈金融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償性,是一個閉環系統。比如像物流企業,除了把物流全部搞定以外還可以順便幫助融資,不但因為最終資金成本低,而且庫存都在物流企業這邊,到時候萬一要變賣的話很方便。因此銀行要做供應鏈金融的時候也經常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幫他做貨物監控。有一個詞叫做四流合一,即把物流、現金流、商流、信息流四流整合起來。剛才說的系統就是這個概念,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商流和信息流。現在做供應鏈金融,如果有個現成的網路,什麼東西都E化的話,效率可以無限制地提高。

說起E化,電商和汽車供應鏈的E化程度會稍微高一點。融資的本質之一是信用,借錢需要抵押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缺乏信用,而信用這個東西可以用E化大數據挖掘。電商在這個地方有一個近水樓台的好處,所有的東西都是E化的。

而汽車行業有個明顯的好處就是它的供應鏈概念比較強。換句話說,中國跟美國或者發達國家比較起來在理念上的差距比較大。在中國,供應鏈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在很多人腦中很薄弱,供應商的認可度很低,他們總是說核心企業在擠壓我;核心企業的認可度也不深,他們更多想的是我少花點錢你多花點錢,對供應商帳期能拖多長就拖多長,這種情況下要做供應鏈金融難度很大。但是汽車行業有個好處,跨國公司進來之後把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也帶進來了,無論是汽車製造業本身或者是供應鏈管理本身都是領先的,這是它的第一個優點;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的系統發展得比較完善,換句話說它的E化程度比較高。這兩件事情幫了它很大忙。

說回系統整合。我們的傳統融資是銀行面對單個企業進行業務處理,核心企業的銀行跟上游企業的銀行各不相干,都是零零碎碎的。而供應鏈金融是一個系統化,是從零售變成批發的概念,批發以後效率就高了。什麼叫批發?銀行搞定核心企業後,核心企業把系統數據提供給銀行用的話,要搞定核心企業的上下游就太容易了,這樣不是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做生意,而是要麼不做,一做就是幾十個企業,效率就出來了。

在中國這個模式是農村包圍城市,而國外是城市引導農村,很有意思。如何理解?比如花旗銀行為什麼做供應鏈金融?主要擔心的是核心企業流失。因為花旗主要是為大企業做生意,尤其金融危機以後,為了把核心企業的服務做好,花旗把他們的服務延伸到大企業的上下游,這是在國外的模式。

中國的模式是倒過來的,我們的核心企業動力不足又懶,不會往這個方向想,做供應鏈的人、做財務的人都想不到做供應鏈金融,誰也不感興趣。中小企業倒是很感興趣,卻借不到錢,所以要由他們來包圍核心企業。銀行把上游的很多供應商都搞定了,最後來包圍這個核心企業。等到所有的供應商都是銀行的客戶以後,核心企業發現如果我變成這家銀行的客戶的話我的生意也會好做多了,因為錢都聚集在這個銀行裡面,所以交易會容易很多。以前的深圳發展銀行就是這樣做的。這種模式是從N包圍1,而在國外是1變成N。
銀行是一個服務行業。銀行應該是服務越多掙錢越多,而不是因為壟斷利差越高掙錢越多。這個利差本身如果市場化了就應該反映銀行的運營成本。剩下的這些錢到哪裡去掙?提供中間業務服務。實際上給中小企業進行動產抵押貸款就是在這個領域,麻煩是麻煩一點,但是風險可以降低,貸款利率也可以高點。銀行真的沉下心去做服務,就可以把好的中小企業找出來。為什麼要這樣?你把好的找出來讓它做得更好,讓它變成一個非常好的供應商,將來越做越大。我們中國供應商的生態環境真的要變好,銀行真的可以起一個非常大的作用,這樣中國製造才有希望。

最後,供應鏈金融是好東西,是一個創業的好方向,這是能夠為人家創造價值並為自己掙到錢的地方,不一定要自己有很多大數據,有的大數據放在那裡沒用,而是要想辦法把它挖掘出來。中國供應鏈金融的潛在市場有十萬億,鼓勵大家去挖掘。在中國,還有一個事情是叫制度環境,有一個好的法治環境,做生意的成本會大幅度地降低。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公民社會,推動這個社會的改革,共同把這個社會建設好。

㈥ 中國工商銀行為什麼要在香港和上海同時上市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中國建設銀行只在香港上市

據說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為了確立A股市場的主板地位,二是避免先發H股可能拉低A股的發行價格。言下之意是,當初中行發行H股超額認購達70倍,A股市場熱情更高,這就是說,如果讓A股先發(至少同時發),說不定價格還可以更高些。前些時,匯金公司總經理已經興高采烈地談到,一次中行IPO,匯金公司出資1元變3元,1800多億資本金已經賺進3600多億,現在看來如此厚利還不夠,還要乘市場好時再狠狠賺上一筆。也正因為此,就有了先發A股、再發H股的動議,即讓H股往A股靠。問題是,按照相關法律,上市公司公眾股至少需達10%,對發股前總股本2480億股的工行來說,如果先發A股,至少得發行275億股,若按3元發行價,A股市場一下子就將被抽走825億元,相當於正常年景A股市場一年IPO的融資額。只是因為800多億的A股融資額實在太大,才不得已退居其次,A+H股同步發行。

如果我們在來看上海證券交易所某權威人士一篇題為「中行上市開啟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新時代」的文章,也許可以看得更清楚。該權威人士首先分析了大量公司海外上市,使我國內地的證券化率不過28%,而香港市場高達650%,「兩地市場發展的這種極端不平衡,既不利於香港這一小型開放式經濟體的金融安全,也不利於中國這一大型經濟體的平衡發展和金融安全」。之後得出的結論是:「迄今為止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實踐表明,力圖通過犧牲發展和創新去維持證券市場的穩定和安全,只能是鏡花水月,徒勞無效,甚至適得其反。」讀到這里,人們終於明白,所謂「中行上市開啟新時代」,就是讓足夠多的大型藍籌股盡快登陸A股市場,因為不這樣做,就會危害香港和中國的金融安全。

㈦ 中金金融(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今年7月1日會在香港上市這個消息真實嗎

中金金融(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今年7月1日會在香港上市這個消息不真實,假的,你是在哪個投資平台看到的,不要讓騙子們給洗腦了!

㈧ 求香港上市券商股票代碼

00665(大福證券復) 00086(新鴻基公司)00064(結好制控股)00952(華富國際)00218(申銀萬國)00510(時富金融服務集團)00821(匯盈控股)00619(南華金融)00655(香港華人有限公司)00812(敦沛金融)00111(信達國際控股)00717(英皇證券) 00335(美建集團)
香港大型本土最佳上市券商,港股美股恆指期貨外匯貴金屬開戶或咨詢請加好友

㈨ 香港為什麼會成為全球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因為香港的發展和內地有關。

紅籌股通常是指在香港注冊, H股是指在香港直接上市的中國國有企業。1992年,香港股市迎來了第一隻紅籌股,招商局下的油漆生產公司海虹集團,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資公司。 1993年,第一家H股青島啤酒也在香港上市。隨著中國鼓勵中資企業向海外擴張,香港股市迎來了紅籌股和H股的熱潮。分析人士指出,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香港的大中型公司基本上已經上市,甚至將香港股票市場變成了備受批評的房地產市場內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無疑改變了香港股市的命運。

㈩ 中國太平保險是上市公司嗎

中國太平保險是上市公司。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第一家跨國金融保險集團公司,其品牌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1929年創立的太平水火保險公司、1931年創立的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1949年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險有限公司。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太平」,於1929年在上海創立,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族保險品牌,也是唯一一家總部位於香港的中管金融機構,是中國保險業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資保險企業。

2000年,中國太平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2011年中國太平列入中組部管理。2013年,中國太平同步完成重組改制和整體上市 。2018年7月19日,中國太平高質量進入《財富》世界500強,躋身全球頂級企業俱樂部。

(10)香港上市國內金融公司擴展閱讀:

中國太平源自中國保險、太平保險、民安保險三大民族品牌,創立於1929年,[13]從立足滬上,潮湧香江,到揚帆海外,再到回歸祖國大陸,匯聚了一條中國民族保險業發展的歷史長河。

概括地講,發展歷程大致分五個階段:

(一)1929年-1949年:創辦發展時期

1929年11月,太平水火保險公司由「北四行」之一的金城銀行獨資在上海創建,1934年後開始集團化經營,並逐漸發展為解放前我國規模最大的華商保險企業之一。1935年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1938年在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

1931年11月,中國保險由中國銀行撥資於上海成立,機構遍及境內主要大中城市,以及香港、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尼拉、西貢、暹羅等地建立分支機構。

1943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的地下黨機構廣大華行創辦民安產物保險。1949年10月,由民安產物保險香港分公司改製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險有限公司正式開業。

(二)1949年-1979年:改組和海外專營時期

1956年,太平保險與新豐保險合並。同年,"中國保險"和"太平保險"相繼由上海遷冊北京,成為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附屬公司。期間,專門經營境外業務。

1958年,根據國家統一安排,中國太平品牌三大血脈之「太平保險」和「中國保險」停辦國內業務,與「香港民安」一起專營境外業務,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服務,同時為國家積累外匯資金。

(三)1980年-1997年:境外擴展時期

1979年4月,國務院決定「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中國保險、太平保險和民安保險當時的母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也開始加大海外發展力度,設立了一系列金融保險附屬公司。

1992年,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對港澳地區附屬公司進行統一管理。集團近半數子公司於此間創辦,集團經營領域進一步擴展。

(四)1998年-2009年:集團化經營時期

1998年,原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撤銷,由其持股的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給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合稱中國保險集團)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集團化經營拉開帷幕。2001年,太平人壽、太平財險相繼在國內復業。2002年8月,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

2008年,為應對「金融海嘯」沖擊,中國太平啟動了以建立客戶為中心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和可持續盈利模式為目標的綜合改革。2009年5月7日,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中國太平集團公司。

(五)2011年至今:列入中央管理時期

2011年10月,中國太平正式列入中央管理 。2012年提出「三年再造一個新太平」戰略目標。2013年7月,完成重組改制和整體上市,正式更名為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4年,中國太平總保費、總資產、凈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實現三年翻番。

2015年,中國太平開始實施精品戰略,掀開打造「最具特色和潛力的精品保險公司」篇章。2018年7月19日,首次高質量進入世界500強。

2018年9月4日,中央決定羅熹同志任中國太平保險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閱讀全文

與香港上市國內金融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