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券期货 > 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

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

发布时间:2020-12-24 09:35:37

㈠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中美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有何不同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的过程。它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陈湛匀指出:资产证券化就是出售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进行融资的一种直接融资的方式。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于1970年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在首次资产证券化成功发行后,资产证券化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此基础上,风险证券化产品又被衍生出来。

陈湛匀教授
以下是陈湛匀的部分观点实录:
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是以基础资产(underlying assets)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和资产转移,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和重组,在资本市场将基础资产转换成可以出售或转让证券进行融资,并以基础资产本身所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偿付的一种过程或技术。其中基础资产就是未来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是资产组合。原理就是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如应收账款、汽车贷款等预期未来现金流出售给一家有着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或者SPV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SPV将这些资产全部汇聚到资产池内,用资产池中所产生的现金流为证券市场上融资的证券作为支撑,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为所发行的有价证券进行清偿。
简单来说,资产证券化就是出售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进行融资的一种直接融资的方式。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于1970年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在首次资产证券化成功发行后,资产证券化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此基础上,风险证券化产品又被衍生出来。
全球证券化市场目前大约有十万亿美元的规模,主要有住房抵押贷款类、企业贷款类、个人消费贷款类,其中个人消费贷款类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款和学生贷款等。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证券化市场,规模占全球总量的85%,美国使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十分普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四分之三以上的汽车贷款是靠发行资产证券提供的。而我国近几年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规模在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底,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规模为人民币2.67万亿元,同比增长34%,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资产证券化市场,仅次于美国。
著名经济学家、全球共德CEO陈湛匀教授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首批统计学博士点专业博士。现任中国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首创拟人化资本运营专家,上海电视台“夜话地产湛匀妙语”栏目主持人,中国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特邀嘉宾,长期应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授课,已获近20项国家、省部级优秀科研奖,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聘为国际论坛峰会和国外大学演讲,被誉为具有国际视野、最受欢迎的实战型权威金融专家,成功辅导不少企业上市。

㈡ 推行房贷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会引发类似2008美国“次贷危机”吗

肯定会的现在中国就是在走美国的老路到时候搞成了次贷危机就麻烦了。银行这样做肯定是烂账太多了,所以只能把这些烂账打包成金融产品上市销售。这样把风险和成本转嫁给市场。

㈢ 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内容与特点谈谈你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看法·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来考察,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银行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转换、分割为标准化、单位化的有价证券,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的身上。贷款类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转移贷款所蕴含的信用风险,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情况下灵活地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承担状况,且不用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构成。作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对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怀疑,认为是资产证券化制造了巨大的风险。但实际上,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证券化,而在于证券化背后的信贷资产,正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导致了金融体系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显著增加,而次贷证券化又导致这些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
由次级贷款证券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其功能、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作进一步的反思。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基石。正是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风险的生存状态,使风险由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而风险从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转变是金融创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在金融体系的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配置的工具。资产证券化正是通过风险定价和转移技术实现了风险配置的功能,成为金融功能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转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而这显然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从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贷款交易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前端产品却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有二:贷款交易本身属于资产证券化初级产品,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之间重新配置,并没有放大原有风险或增加新风险;美国贷款交易市场是相对集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美国银团贷款与交易协会(LSTA)作为这个市场的行业组织,在市场交易流程的规范性和交易协议的标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设计了对进入交易的贷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种、交易价格和清算结算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这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㈣ 简述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机制

次贷证券化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过程中普遍展开的一种金融市场现象,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未来有着稳定净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真实销售、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有限追索等机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债券的金融行为。

美国的次贷危机,并非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也非次级债危机,它的全称应当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危机”,仅从字面上就可看到,理解这场危机的关键不仅在于“次贷”,而且在于“证券化”。

扩展知识:

资产证券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运用到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注意,“次级”(sub-prime)指的是借款人信用,低于“主级”(prime),也就是FICO信用评分不足640的借款人。

资产证券化运作是一种杠杆操作,通常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机构(从抵押贷款公司到投资银行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都有着较高的杠杆率(总资产/净资产),特别是发行抵押债务债券和信用违约掉期的金融机构,通过这些来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和定价存在着严重缺陷。机构在对次级抵押贷款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因为技术难度、市场和人文因素,造就出了没人看得懂的、晦涩、不透明的衍生品“怪胎”。

危机爆发后,当时的美联储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说,“Nobody knows who owes whom what”(没人知道谁到底欠了谁多少钱)。

㈤ 美国资产证券化中的FASIT载体是什么

这个具体我不太清楚,记得炎黄财经的一期视频有提到过说:最后的FASIT立法提案产生了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资产范围扩大到多种金融资产,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制度趋于完善。

㈥ 中国和美国资产证券化标的资产的区别

事实上,巴菲特原话说的是股市总市值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但因美国GDP和GNP之间的实际差异极小,因此在测算这一指标时,GNP逐渐被GDP取代。《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项指标在1999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全年以及2000年中的一段时间,这一比率接近200%,这是一个强烈示警信号,此时买股已是火中取栗。2000年,美国股市总市值/GDP总量比重高达183%,随之而来的便是美国股市互联网泡沫破灭。
芝加哥宏观投研机构比安科研究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比安科在2014年2月发布的一份图表报告也印证了股市市值与GDP之间的关系。
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道琼斯指数从高点大幅回挫2000点时,很多人都在讨论重返股市的时机。但当时股市总市值仍相当于美国GDP的133%,所以巴菲特并未轻举妄动。美国股市随后从2000年3月24日最高的1552.87点,到2002年10月10日最低跌到768.63点,32个月下跌超过50%。
而在2007年,房地产泡沫与信贷泡沫爆发之际,美股总市值占GDP比重为135%。这些危机都发生在股市总市值被高估的背景下。
根据巴菲特的分析,过去80年来,当美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率在70%~80%时,则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
在经过2008年美股大跌之后,这一指标在2009年下降到73%左右,给了巴菲特一个充分的入市理由。正如市场所看到的,美股至此迎来长牛。
A股仍存上行空间?
那么,A股市场是否也遵循这一规律呢?
首先需要确定使用GNP还是GDP。《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公开数据计算得知,中国过去16年GDP与GNP差距很小,波动在-0.78%到2.89%之间,因此基本可以用GDP代替GNP进行估算。
2007年底,A股总市值占GDP比重达到127%,为16年来最高值,而根据这一比率最合理区间在70%~80%间最合理的理论,127%意味着股市将走入危险期,后来的事实确实也印证了这一点。2008年沪指收于1820点,暴跌65.39%。同年,A股总市值占GDP的比率下降到43%,已明显低于70%~80%的合理区间;2009年,总市值占GDP比重达到71.3%,当年上证指数反弹79.98%,重返3000点。
从近期数据看,截至2014年末,A股总市值达到372547亿,市值占同期GDP比重达58.5%。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股上市节奏加快,居民资产配置的优化调整,这一比率的分子增大几率很高,截至3月13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已达421081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5年GDP增长目标定为7%左右,相较于前几年9%左右的增速放缓,换言之,该比率分母增幅变小。这意味着总市值占GDP比重极有可能较2014年继续增加,但是否能达到70%~80%范围仍是个未知数。
不过,有一条基本原则已经成为共识,即任何一个经济体在给定时期内,股市总市值/GDP指标应当有一个合理的上限,超过就意味着泡沫。

㈦ 美国多维集团,在中国发行的第一个资产包被称为亿资产,是什么资产证券化。它这个到底合法吗

有个朋友总是叫我抄投钱进去,一万五,每个月返一千多,大概十个月返完,后面的就是赚的,等它上市就是原始股,更不得了了……啪啪啪啪啪说一大堆,我只想哪有一本万利的事。更何况才一万多就可以入股,那么那些大老板大企业完全不用做实业了,投个一两千万进去,每个月一百多万的进账,谁还做事?那么辛苦……这些手段就是去骗那些没见识的女人,手里有几个闲钱,又想发大财又不想做事还要别人高看她一眼,真的有这么好的事,你家人还需要工作嘛?直接房啊,车啊贷款就可以了!我只有摇摇头

㈧ 结合美国次贷危机,谈谈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来考察,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银行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转换、分割为标准化、单位化的有价证券,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的身上。贷款类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转移贷款所蕴含的信用风险,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情况下灵活地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承担状况,且不用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构成。作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在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证券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毋庸置疑,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是否必然会制造风险?到底是资产证券化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其未来的中国之路。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对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产生了怀疑,认为是资产证券化制造了巨大的风险。但实际上,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证券化,而在于证券化背后的信贷资产,正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导致了金融体系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显著增加,而次贷证券化又导致这些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
由次级贷款证券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其功能、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作进一步的反思。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基石。正是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风险的生存状态,使风险由存量化变成了流量化,而风险从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转变是金融创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体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在金融体系的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配置的工具。资产证券化正是通过风险定价和转移技术实现了风险配置的功能,成为金融功能从资源配置到风险配置转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开放的金融体系中会加速风险和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而这显然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从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机或个案性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贷款交易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前端产品却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有二:贷款交易本身属于资产证券化初级产品,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之间重新配置,并没有放大原有风险或增加新风险;美国贷款交易市场是相对集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美国银团贷款与交易协会(LSTA)作为这个市场的行业组织,在市场交易流程的规范性和交易协议的标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设计了对进入交易的贷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种、交易价格和清算结算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这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㈨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有哪些

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此次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与潜在的影响使得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做的不是危机爆发后才对银行进行救助,而应该事前做好准备以防止危机的产生。 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美国成熟房地产市场都会引发次贷危机,何况我国的新兴市场。目前我国房地产投机行为尤为严重,使得楼市不断飙升,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泡沫。泡沫的产生缘至于投机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制,现有的规制对他们投机带来的成本远远小于其将获得的利益。长此以往,也许数年后等到泡沫破灭的时候,受害的讲是广大有房贷的市民。由于我国抗危机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危机的爆发不论在我国经济上还是在社会稳定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都将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论是出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出于防止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的目的,我们都应该防止房地产市场巨大泡沫的产生。 第二,由于我国贷款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我们应加强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申请者信用和还贷能力的审核。建立信用评审机制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在我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价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个人信用的数据储备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机构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贷款者的还贷能力的审核。而在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有很大比例,银行业也必然想从中分享利益。这就需要尽量避免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放松借款者的资格标准,或对其有可能虚假的信息不进行必要的审核。甚至有职员为了业绩的提高,帮助那些条件不合格的申请者伪造信息或想办法规避银行现行的规制。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职员职业操守的培养,从前台开始培养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建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给商业银行评价消费者信用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第二,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银行的本质是风险经营,要减少危机对银行本身的冲击就必然要求银行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创新已被证明不仅能为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也能为银行化解风险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还不成熟,放贷风险基本集中于银行本身,银行应该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产品以到达转嫁风险的目的。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银行经营应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之后才是盈利性。由于银行本身资产结构的高负债比例,容易使股东或管理者从事高风险业务。为了,保障广大债权所有者的利益,必须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其从事业务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外部监管应该与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同心协力,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外部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监管机构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对银行的高风险业务经营进行有效的约束,而监管机构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外部监管应该引导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内部监管部门应对本行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养住房贷款居民的风险意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对自己以后的还贷能力没有进行有效的估计,为以后的无力偿债埋下了隐患。在这方面就要求银行职员应该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帮助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第六,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占我国证券市场很大一部分比重。其股价波动很大程度影响着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房价的飞速增长,将间接拉大了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中获得房地产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距。而这大大增加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总之,为了预防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经济的稳步发展。

阅读全文

与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货币收藏理财上下班时间 浏览:442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公司 浏览:520
公司分红股票会涨吗 浏览: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规模品种 浏览:950
跨地经营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浏览:343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基金吗 浏览:671
开间金融公司 浏览:482
基金从业资格科目一的章节 浏览:207
货币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浏览:590
投资几个基金合适 浏览:909
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地址 浏览:273
亚洲指数基金 浏览:80
金融公司贷款倒闭了怎么办 浏览:349
金融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浏览:303
怎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浏览:123
今天鸡蛋期货交易价格 浏览:751
汕头本地证券 浏览:263
利市派股票代码 浏览:104
科创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浏览:737
2016年指数型基金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