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央视《货币》系列纪录片,第八集汇率之路里面提到有一家机构,叫做中原证券的。这是一家什么机构呢
是河南的一家证券公司呀,我现在就是在中原证券开户炒股的。
Ⅱ 为什么证券当局不放过“华锐风电”这央视纪录片的大国工匠,不准其重组,股价连续跌停20万股民损失惨重
肯定有你不了解的内部原因,自己看走眼了就要认栽。风险自担。
Ⅲ 求推荐关于股票 证券 基金 方面的视频(简单介绍的也行,纪录片更好),不要求太难
您好,针对您抄的问题,国泰君安上海分公司给予如下解答
您好,您可以看看证券从业人员的教材:证券基础和证券交易,讲解的比较深入和全面。在此基础上,如果您对某类投资理念的书比较偏好的话,可以继续看下去,比如如果您喜欢价值投资,可以看看《聪明的投资者》《股市天才》之类的。如果比较喜欢投机的话,可以看看《华尔街操盘高手》之类的书。
如仍有疑问,欢迎向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Ⅳ 都有哪些关于证券投资的节目或纪录片
记录片推介你看看央视经济频道有过一个节目《华尔街》,很不错。
在网上就可以看到~~~网络搜一下就出来了。
Ⅳ 有哪些关于经济或金融的纪录片
.“股市泡沫”中狂热的人们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金融危机 [道兰][NHK纪录片]应对金融危机欧洲的摸索 [道兰][NHK纪录片]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能否被抑制 [道兰][NHK纪录片]走投无路的证券化业务 [道兰][日经情报]紧急取材:中国企业倒闭浪潮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一回:驰骋世界的年金洪流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二回:made in china 中国的战略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三回:要塞小镇的人们 美国-竞争社会的胜利者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四回:巨大企业对决非政府组织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五回:汽车的欧洲战线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六回:人才供应大陆 ~印度和非洲~~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七回:影子里的巨大工厂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八回:市场经济的传道士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第九回:最强商品.超级明星 [道兰][NHK纪录片]世界市场.财富攻防战.最终回:基因里孳生的霸权 [道兰][NHK纪录片]戈恩之子[道兰][NHK纪录片]继续还是撤退-高层的决断[道兰][NHK纪录片]如何让顾客购买商品-伊藤洋华堂的摸索[道兰][NHK纪录片]微型计算机技术者们的攻防[道兰][NHK纪录片]银行职员的苦斗[道兰][NHK纪录片]重登顶峰 技术人员20年的战争 [道兰][NHK纪录片]200万亿日元借款引起的居民负担[道兰][NHK纪录片]大和战舰的悲剧-败于时代的大舰巨炮主义[道兰][NHK纪录片]抵御恶意兼并-新日铁的决断[道兰][NHK纪录片]东京摩登系列.缘.Veit.Helmer.Stranger.in.
Ⅵ 纪录片《华尔街》第三集中提到,“1900年美国证券总值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2倍”这句话怎么理解
证券总值 = 证券数量 X 市场价格
这个总值是计算出来的值,是一个存量,而不是发生实际回交投的流量。这个计算,是答脱离证券发行而独立存在的。
打个比方,假如市场上只存在一个1899年发行的证券,数量是100亿股,发行价是10美元,该证券在1900年末的市场价是50美元,那么1900年的证券总值就是5000亿美元,这个数字跟19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任何联系。
Ⅶ 求推荐一些金融证券方面比较好的书或纪录片...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1、首先是看《从零开始学k线》,大概了解股票大盘中专有哪些线各个代表什么属意思以及其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看威廉欧奈尔的《笑傲股市》,这本书实在是太实用了,看完之后你就能清楚的理解怎么利用财务报表宏观的把握这个企业怎么样,从宏观看行业,从行业看个股。基本上一个股票是好还是不好能基本的看出来,但是买卖点在中国个人觉得不适用。起码你的信心会大增了,说出来起码感觉是有料的。
Ⅷ 我看金融纪录片里提到“CDO”,请问什么意思求通俗易懂的解释
担保业务凭证,通俗点就是债券证券化进行交易的一种业务
Ⅸ 我们上证券实训课老师让我们看华尔街纪录片,然后叫我们写一篇2000字的实训报告,也就是观后感,求高手帮
财经美国华尔街资本市场创业板杂谈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网络、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