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不包括。 a人民币b美元c英镑d法郎
获批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是人民币.故选C.
Ⅱ 索罗斯是怎样击败英格兰银行的
索罗斯击败英格兰银行的历程:
索罗斯经过冷静地分析,认为新德国由于重建原东德,必将经历一段经济拮据时期。德国将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问题,而无暇帮助其他欧洲国家渡过经济难关,这将对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及货币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1990年,英国决定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简称ERM)。索罗斯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
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作准备。
索罗斯在这场豪赌中做空70亿美元的英镑,并持有60亿美元马克的多头头寸,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买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做空德国股票。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做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2)英镑货币基金扩展阅读:
索罗斯的个人收益:
索罗斯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曾被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1992年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
参考资料:网络——索罗斯狙击英镑
Ⅲ 索罗斯与量子基金
买进即将升值的美元或马克,卖空(借入)即将贬值的英镑。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于外汇市场的多空仓策略。
套利策略:英镑贬值可能对英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英国市场上的某些金融资产可能暂时下跌到应有的价值之下;例如,可能出现某种英国基金的市场价值低于其净资产的情况,或者某种债券在伦敦的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其在纽约的交易价格的情况,这时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入,以较高的价格卖出。
循环交易策略: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的时候,该国股票通常都会上涨,这是有历史数据支持,也有理论依据的。所以索罗斯在卖空英镑的同时,大量买进英国股票。
最后,索罗斯的以上行为实际上都是跟踪英镑贬值这一事件的结果,所以可以视为广义的事件驱动策略。当然,具体的情况比我上面说的复杂的多,这里只是指出大致的框架而已。
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索罗斯在英镑危机中获利最多的是多空仓策略,他的9.5亿美元利润都是通过卖空(借入)英镑,买进美元或马克造成的。此后英国股票果然大涨,索罗斯又赚了一笔,但是远远少于第一笔。至于索罗斯有没有采取套利策略,我就不得而知了。以索罗斯一贯重视宏观的风格,不一定会部署比较微观的套利策略。
另外,个人补充一下:索罗斯在抛英镑之前已经分小批量、逐步购买了大量的马克,随后他再买入大量英镑(肯定大大少于前面买的马克)。随后,他通过集中抛售英镑的方式造成市场恐慌(当然这里最关键的是“英国经济无法支撑强势英镑”这个基本面在那里,所以抛售容易造成恐慌),恐慌一旦形成,他只要再适当煽风点火,就可以造成英镑的一泻千里。然后他事先买入的大量马克就可以赚钱了:)这种手法跟股市里庄家的炒作个股一样,事先用50%以上的资金在低价位秘密建仓,随后再用剩下的资金大笔、集中买入该个股(同时再配合出利好消息、出利好评论),以吸引散户注意,散户的资金一旦涌入自然推动了股价上涨,那么他事先低价买入的股票就大赚了。这种操作最关键的是:1、操作方向符合宏观、行业基本面对股价、汇率的走势要求;2、资金雄厚,足以迅速拉动股价、汇价,并形成上升/下跌趋势,从而吸引散户跟风!
参考资料:
Ⅳ 谁被称为“英镑终结者”
乔治·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后在美国成为世界著名金融投机家,被称为“英镑终结者”。著作有《金融炼金术》。
谁也不会忘记,1997年7月,一场由泰国铢汇率贬值所诱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并影响到全世界。这次俗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风暴给东南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惨重损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场令千万人不寒而栗的“金融飓风”话剧,竟是由一位美国金融家一手导演的。马来西亚马哈蒂尔怒气冲冲地说:“我们花了40年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被这个带有很多钱的白痴一下子搞垮了!”这个“白痴”就是人称金融大盗、闯入金融界的黑客和股市鳄鱼的乔治·索罗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身为犹太人的乔治·索罗斯一家在德国法西斯统治下惶惶不可终日。1947年,17岁的索罗斯移居英国,并考入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在英国这块土地上,乔治·索罗斯无所作为,虽然他也想进入金融界。他疯狂地给每一家商业银行写求职信,但大多泥牛入海。只有一次,有公司约他面谈。但当索罗斯兴冲冲地赶去时才发现,对方约他谈话的目的只是想指出索罗斯把他的名字拼错了!这位总经理甚至非常诚恳地建议索罗斯远离伦敦金融界。
索罗斯无疑非常失望。但这次碰壁却更激发了他进入金融界的愿望,他对英国金融界产生了异常的反感,决心有朝一日如果自己在金融界有所作为的话,一定要好好教训这帮英国佬。1956年9月,索罗斯经一位朋友介绍去了纽约,来到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在那里,他首先从事国际套利工作。他凭借自己开发的“内部套利”技术,很快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久,在华尔街证券市场上,索罗斯已小有名气。后来他又应聘从事欧洲证券分析师兼交易员的工作,更加如鱼得水。一个未来的投资大师正在成长。
1967年,36岁的索罗斯发起成立了一家私人募集合伙基金,当时资本额400万美元,这就是著名的“量子基金”的前身。1969年,索罗斯正式受命掌管这项基金。这时,索罗斯遇到了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罗杰斯,并为罗杰斯超人的市场分析能力所倾倒。他俩人决定合作,共同经营这项基金。双子星座果然非同凡响。1973年,这项基金已达1200万美元,1980年更达2.5亿美元之巨。也就是说,从1969年12月31日到1980年12月31日,量子基金的赢利率达到了3365%!索罗斯被誉为“魔鬼般的奇人”。
索罗斯教训高傲的英国金融界的时机终于来了。20世纪80年代,英镑就已显出相对疲软。1992年9月,英镑对马克的汇率更是降至临界点。当德国人为了自身利益准备撤退,不再支持英镑时,索罗斯感到英镑必将大幅贬值!于是他果断决定:放手卖空英镑,买进马克!索罗斯整整投入了10亿美元。
英镑被彻底击溃了,伤痕遍体的英国中央银行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机制,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共计损失达60亿美元,而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却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净赚15亿美元。索罗斯继续作战,到1992年底,量子基金已达70亿美元。国际金融界的同行们送给索罗斯一个绰号:英镑终结者。英国中央银行则宜布:索罗斯在有生之年,永远也不会得到英格兰银行的原谅。
东南亚危机之后,索罗斯被公认为“罪魁祸首”,是“恶魔”,但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他完全是依照国际通用的“游戏规则”进行的,自己不仅不负法律责任,而且也没有必要承担道德责任。他认为,要负责任的应是这些国家存在极大弊端的经济政治体制和金融制度。他无疑给政治家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防范金融危机。
索罗斯在国际舞台上还以“著名慈善家”的面目出现。他创设了五项基金,用来鼓励自由思想在东欧国家的传播,鼓励建立一个开放社会。仅1996年,索罗斯就向美国各界捐赠了3.5亿美元,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有影响的美国人之一。他走到哪里,哪里的金融市场就会掀起波动,这就是乔治·索罗斯!
Ⅳ 请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均按照()计值 A美元B英镑C特别提款权D货款对象的货币
D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会员国缴纳的份额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记账单位,可以同黄金、美元一起作为持有国的国际储备。各国分列的特别提款权,是国际收支的一项收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也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
当某一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动用特别提款权,把它转让给另一成员国,换取可兑换货币,弥补逆差,并且可直接用特别提款权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
Ⅵ 香港汇丰英镑投资基金收益率多少
设投资者投资英镑的有效收益率为F,英镑与美元汇率期初为1英镑=E美元,则依题意有:(F-E)/万专=-9%,可知F/E=91%。A美元本金的属6个月英镑收益为:A/E・(1+5%),A美元本金的6个月英镑收益转换成美元为:
A/E・(1+5%)・F=A・(1+5%)・F/E=A・(1+5%)・91%=95.6%A
故投资者投资英镑的有效收益率为:(95.6%A-100%A)/A=-4.4%。
Ⅶ 什么叫做外汇, 外汇是干什么用的
外汇是指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或者说是两国货币间的比价。外汇市版场是指权在国际间从事外汇买卖,调剂外汇供求的交易场所。它的职能是经营货币商品,即不同国家的货币。
外汇是干什么用的?外汇可作为一项投资交易,通过汇率的差价来赚取中间利润。
其实很简单,就是交易“金钱”本身。
因为你并不是在购买一样东西,所以这种交易会混淆人们对于交易的认识。
把购买货币当作是购买某一特定国家的股份,这有点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一样。货币的价格直接反映市场对于一国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
一般来说,一国货币和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所反映的是该国和其他国家经济状况的比较情况。
所以当你买入日元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为日本经济投资了“一股”。你是在打赌日本经济会表现良好,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好。 一旦你把那些“股份”卖给市场,你的希望是从中有所获利。
Ⅷ 索罗斯是怎么狙击英镑的
1992年英镑狙击战
1992 年9 月,索罗斯对英镑的狙击成为国际金融投机领域的传奇。
1990年英国加人欧洲汇率机制(ERM)时,索罗斯就在等待。在他看来,英国犯了一个错误,因为ERM要求成员国的货币必须盯住德国马克。索罗斯认为,当时英国的经济并不强劲,加人ERM,就等于把自己和西欧最强的经济体― 统一后的德国联结在了一起,英国将为此付出代价。
在欧洲汇率机制从近乎均衡到不均衡的过程中,市场参与者的认识存在一个缺陷:预期欧洲各种货币会在持续进行的程序中统一成单一货币,因此认定汇率波动会比过去缩小,每个人因而争相购买较弱势货币的高收益债券,这使欧洲汇率机制变得比以前更僵化,必须面对激烈变革,而不是渐进的调整。英国政府直到最后一分钟,还向大众保证欧洲汇率机制稳如磐石,但索罗斯绝不相信。
当索罗斯准备面对制度的变革而下手,别人却在既有制度下行动。大家都预期渐进的改变,他却看出巨大的差异逐渐形成,洞察到重大的不均衡。结果证明索罗斯是对的,英镑真的崩溃了。
《 华尔街日报》 发表德国联邦银行总裁史勒辛格的讲话,大意为: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消除欧洲汇率机制的不稳定。索罗斯由此判断德国可能采取放弃维护英镑的立场。不久,在一个重要会议上史勒辛格指出:如果投资人认为欧洲货币单位是由一揽子固定货币组成,那就错了。并特别提到意大利里拉不是非常健全的货币。索罗斯问他,是否喜欢欧洲货币单位变成一种货币?史勒辛格表示喜欢这种概念,但不喜欢这种货币的名称。如果这种货币叫马克,他一定会喜欢。
索罗斯对此心领神会,立刻放空意大利里拉,里拉在很短时间内就被迫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而索罗斯从放空里拉得到的利润,使他有充足的本钱在英镑上冒险。下一个该轮到的是英镑。英镑岌岌可危,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先是丹麦公民投票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接着在法国公民投票前,欧洲国家举行极为紧张的谈判。索罗斯相信欧洲汇率体制的分裂已迫在眉睫,一旦该体制发生危机,欧洲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将重新大幅度调整,欧洲利率会大幅下调,股市则将下跌。
索罗斯做出决定卖空英镑,问题不是要不要建仓,而是要建多大的仓位。素罗斯在1988年已经把基金会的大部分工作交给了年轻有为的斯坦利? 杜肯米勒管理。杜肯米勒针对英国财政的漏洞,想建一个30 亿到40 亿美元的放空英镑的仓位,索罗斯的建议是将整个仓位建在l00亿美元左右。这是“量子基金”全部资本的一倍半,这意味着索罗斯要借30 亿美元来一场大赌博。索罗斯拿出了10 亿美元作抵押,又借来了3O 亿美元,建立了100 亿美元的放空英镑仓位。利用量子基金的资产,索罗斯借了50亿英镑,按1 : 2 , 79 的汇率,将英镑全部换成马克。然后开始在卖空英镑、股市和债市的买卖上同时行动。量子基金卖空英镑的金额高达70 亿美元,买进马克价值印亿美元,同时买人较少量的法朗。因为一国的货币贬值后股票价格总会上升;货币升值后股价会下跌,而利率下跌则对彼券有利,所以量子基金又买了5 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同时放空德国、法国的股票,并买进德国、法国的债券。
9 月15日下午,索罗斯坐在曼哈顿中区一栋俯瞰中央公园的摩天大楼的33 层办公室里,他在一周之内调动了100 亿美元,赌英镑下跳。他的专用办公室外是员工办公室,那里贴着一幅用计算机打出来的条幅:“我生而贫穷,但不会穷死。”索罗斯来到办公室只为了感受一下这场金融史上最大的一次赌博的气氛。随后,他回到他在纽约第五大街的寓所,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饭之后就上床休息。
果然,英镑开始重新下跌。英格兰银行已买进加亿英镑,但收盘价为1 英铸:2 . 7782 马克,仅比2.7780的底限高出0.002 马克。
当天晚上,拉缭特向德国联邦银行官员恳求德国降低利率,遭到拒绝。拉蒙特连忙召集英格兰银行官员部署,计划第二天大举干预市场,如果还不奏效便只能提高利率了。但就在拉蒙特会议的几个小时前,德国联邦银行总裁史勒辛格已接受了访问,表示希望里拉和英镑贬值,但准备保卫法国法朗。1992 年9月16 日上午,拉蒙特在首相批准下,正式宣布将利率从10%提高到12 % ,以捍卫英镑。但英镑仍未出现一些涨势。市场认为英国提高利率是恐慌之举。事件达到高潮。英格兰银行从788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抽出269 亿美元买进英镑,结果徒劳,汇价依然没得到支持。英镑被抛售,就像决堤的洪水。
1992 年9 月16 日下午,英国宣布再次提高利率,从12 %提高到15 % ,达到二年前英国加人欧洲汇率机制时的利率水平。索罗斯认为,英国的绝望行为表明其立场无法维持,因而受到鼓励,更大胆地继续放空英镑。结局非常简单:利率在上午和下午两次提高,到傍晚,英镑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当天纽约外汇市场收盘价,英镑兑马克为1 : 2 ? 703 ,下降2 . 7 % ,远低于欧洲汇率体制的下限。次日,英国利率降回10 %。意大利紧随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次日,英镑收盘价比上一天低了16 %。货币贬值的不只英镑,西班牙货币贬值20 % ,意大利里拉贬值22 %。
9 月16 日,英国金融界将之称为“黑色星期三”,财务大臣拉蒙特在一夭内两次宣布提高利率。整个市场卖出英镑的投机行为击败了英格兰银行,索罗斯是其中一股较大的力t 。但对索罗斯来说,那个星期三是阳光明媚的。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 点,杜肯米勒打电话叫醒了睡梦中的索罗斯:“乔治,你刚赚了9 . 58 亿美元。”后来表明,索罗斯在那个“黑色星期三”开始发生的种种事情中赚得将近加亿美元,其中10 亿来自英镑,另有10 亿来自放空意大利里拉和东京股票市场
索罗斯经典投资策略1--狙击东南亚之泰国篇1
? 【狙击东南亚战役】
一、狙击前东南亚的经济格局
90年代前期,当西方发达国家在衰退中苦苦煎熬,西方文明的陨落似乎就在眼前闪现之时,东南亚经济增长却势如破竹,令世界为之惊叹。
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场大跃进,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以求驱动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并向当然地认为世界权力的重心将向这个地区转移。
然而,东南亚人却忽视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东南亚过去几十年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而非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即内涵增长,因而在如此局限的增长模式基础上竞相放宽金融管制,与世界顶尖金融强手争吃大金融市场的蛋糕,无疑是隐患重重,极易被外力击破。
索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刻洞察力的哲学思考者,也是一个对机会的敏感性极强的金融投机家,东南亚出现了如此巨大的一个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他的掌心。他一直在等待着最后的机会。
索罗斯认为,东南亚国家劳动力素质低下、贸易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上扬,正面临经济过热的危险;而一方面,这些国家又因超额生产能力、企业债台高筑以及缺乏高等教育和技术劳工等,将遭遇“成长性的衰退”。由于经济快速成长,东南亚企业普遍高估房地产供给、制造业的产能和公司人员规模,因此造成了“乐观的错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 二、狙击前的经济要素
(1) 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当时85%的印尼人没有卫生设备;曼谷交通堵塞现象十分严重,一个普通曼谷居民每年要在路上浪费44天时间。东南亚人口约5亿,其中1/3生活在城市地区,每年还有2000万人口加入此行列。只有尽快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充分投资才能应付这种人口流动问题。而从1996年算起,东亚仅在其后10年就需要对基础设施投资1.2万亿美元。但政府没有钱。
(2)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这种单一产品的出口将很难应付国际市场的变化。
(3) 人才技术短缺。技术更新和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少,结果是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短缺,劳动工资成本上升。由于技术工人短缺,泰国工程师平均每三月换一次工作,而每次欢工作都能得到10%的加薪。
(4) 房地产泡沫。索罗斯在危机之前曾说,房地产的问题常常被投资者忽略,但是在所有行业中,他是最容易产生泡沫的一个,而对于股市来说,这种泡沫还需要建立联系暨以银行为中介。以泰国为例,泰国对外国资本开放国内市场后,由于实行泰铢兑美元的联系汇率和高利率政策,的确吸引了大量外国资金。但是大量的外资流入后政府没有及时对外资的投向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加上泰国真正有较高投资收益的投资场所也不多,结果是大量外资一开始就投向房地产市场。许多金融就够见有利可图,就向房地产大量房贷款。结果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房地产价格一涨再涨。房地产商人为抬高了房地产价格,并以此为抵押继续大量借外债,这样周而复始,加大了国民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一旦经济基本条件发生变化,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将会原形毕露,房价急剧下跌,房地产商资不抵债,造成银行呆账坏账增加。
(5) 上述情况在东南亚具有普遍性,只是程度不同。
(6) 另外,虽然印尼与菲律宾利率比泰国高,但印尼汇率经常受到政府认为操控,不宜投机,而菲律宾也对外汇市场有较多管制,同样不便放开手脚。相比之下,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由于泰国经济存在虚假繁荣景气,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正在拖垮金融业,因此泰铢币值实际上也就最不稳定,最易攻破。
(7) 因此,对宏观经济体制的详细考察时任何投资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在宏观层面上,泰国已经成为建立在沙滩上的堡垒,这个国家正在玩火自焚。
(8) 泰国银行每天经手的海外套利资金高达20-30亿美元。亚洲货币远期外汇市场每日交易量总值达60亿美元,其中泰铢成交量增长最快。
(9) 打破泰铢堡垒后,就能够彻底扫荡东南亚了,这也是索罗斯投机惯用的手法-先攻击弱者。
? 三、【战役打响了】
1997年2月,索罗斯悄悄地向东南亚诸国宣战了。
第一招,利用泰国政局不稳定,开始大量抛售泰铢,使得泰国国内银行发生挤兑。
1997年3月3日,泰国央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流动资金不足。索罗斯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而储户在泰国所有财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为了捍卫泰铢地位,泰国政府抛售20亿美元进行干预,风波暂时得到平息。
第二招,穷追猛打。此后以索罗斯为首的手持大量东南亚货币的对冲基金联手一致大举抛售泰铢,泰铢再次难以抵挡。与5月份泰国政府被迫动用50亿美元进行干预。泰国政府第一步是联合新加坡和香港金融当局,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第二步效法印尼在1994年的战略战术,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索罗斯;第三步,跳高利率,隔夜拆借利息由原来的10厘,升至1000至1500厘。由于银根抽紧利息成本大增,索罗斯在损失3亿美元后,鸣金收兵,暂时观望。
第三招,索罗斯毕竟是索罗斯,凭其多年的经验认为泰国央行的所有招数基本用尽了,并没有使自己陷入绝境,所受损失相对而言也只是比较轻微。从某种角度看,索罗斯认为自己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据后来索罗斯的助手解释道:“索罗斯在建立大的头寸之前,总是先做一下试验,找找市场感觉”。索罗斯知道泰国央行实力不济,索罗斯还要三战东南亚。
第四招,总攻。1997年6月19日,泰国政权经济班子的核心人物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辞职。索罗斯再次对泰铢发起总攻。
索罗斯下令对冲基金出售美国国债以便筹集资金,并于6月下旬向泰铢发起进攻。
泰铢狂跌至1美元兑换28台主的新低,股市创下8年来的新低,对此泰国央行抛出50亿美元进行干预,但杯水车薪,跌势不止。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央行历经短暂战斗后便弹尽粮绝。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无奈的宣布,取消多年的泰铢与美元的挂钩的钉住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那一年8月底,索罗斯增长率达到了70%。
然而,在击破泰铢后,索罗斯认为泰铢贬值后,其他货币也会随之崩溃,因此下令继续扩大战果,全军席卷整个东南亚。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不成熟的一体化,而这为羊群效应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一旦出发了市场的跟风行为——也就是羊群效应——那么几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事件的加速。
发兵于泰国,继而横扫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香港等地,在肆孽数月后,风暴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登陆了韩国、威胁日本并波及到欧洲和美国。
【菲律宾】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泰铢实行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大幅度下跌20%,一夜之间失去了1/5的国际购买力。
随后,索罗斯认为菲律宾比索的对外实际价值从1994年以来上升了25%,与此相反,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最高时达到了12%,这与比索的价值相违背。于是,对菲律宾发起攻击。
1997年7月2日至10日的不到10天里,菲律宾央行为干预外汇市场动用了16亿美元,外汇储备亮起了红灯——只剩下96亿美元,不够维持3个月的正常进口额,到了最低警戒线。
7月11日,在索罗斯猛烈进攻下,外汇市场开市不久,比索对美元贬值10.36%,为3年半最低点。下午开市菲律宾央行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比索贬值6%,利率一夜间上升25%。菲律宾成为货币自由浮动的第二个东南亚国家。
【马来西亚】
1997年的5月中旬以来,马来西亚央行为支持林吉特的汇价已经抛出了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市场,极力使其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换2.5250马元的水平。马华公会、华人联合总会、中华工商业总会、沙巴6家上市公司进入吉隆坡证券交易所与索罗斯展开激烈激战。
10月22日,林吉特兑换美元3.4250,股市下跌3.83%。
10月27日,马来西亚股市和汇市继续下跌,林吉特跌到3.4600兑换1美元的最低价。
【印尼】
为了避免重蹈泰国的覆辙,印尼在7月11日把印尼盾波动范围从8%扩大到12%,就像人们常说的,如果有人要将你打倒,你可以自己先坐下,免受皮肉之苦。但索罗斯等联合对冲基金没有收手,印尼盾一冲到底。几天后,印尼宣布实行浮动汇率政策。
Ⅸ 索罗斯是怎样让英格兰银行破产的,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又是怎么获利的
年英镑狙击战
1992 年9 月,索罗斯对英镑的狙击成为国际金融投机领域的传奇。
1990年英国加人欧洲汇率机制(ERM)时,索罗斯就在等待。在他看来,英国犯了一个错误,因为ERM要求成员国的货币必须盯住德国马克。索罗斯认为,当时英国的经济并不强劲,加人ERM,就等于把自己和西欧最强的经济体― 统一后的德国联结在了一起,英国将为此付出代价。
在欧洲汇率机制从近乎均衡到不均衡的过程中,市场参与者的认识存在一个缺陷:预期欧洲各种货币会在持续进行的程序中统一成单一货币,因此认定汇率波动会比过去缩小,每个人因而争相购买较弱势货币的高收益债券,这使欧洲汇率机制变得比以前更僵化,必须面对激烈变革,而不是渐进的调整。英国政府直到最后一分钟,还向大众保证欧洲汇率机制稳如磐石,但索罗斯绝不相信。
当索罗斯准备面对制度的变革而下手,别人却在既有制度下行动。大家都预期渐进的改变,他却看出巨大的差异逐渐形成,洞察到重大的不均衡。结果证明索罗斯是对的,英镑真的崩溃了。
《 华尔街日报》 发表德国联邦银行总裁史勒辛格的讲话,大意为: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消除欧洲汇率机制的不稳定。索罗斯由此判断德国可能采取放弃维护英镑的立场。不久,在一个重要会议上史勒辛格指出:如果投资人认为欧洲货币单位是由一揽子固定货币组成,那就错了。并特别提到意大利里拉不是非常健全的货币。索罗斯问他,是否喜欢欧洲货币单位变成一种货币?史勒辛格表示喜欢这种概念,但不喜欢这种货币的名称。如果这种货币叫马克,他一定会喜欢。
索罗斯对此心领神会,立刻放空意大利里拉,里拉在很短时间内就被迫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而索罗斯从放空里拉得到的利润,使他有充足的本钱在英镑上冒险。下一个该轮到的是英镑。英镑岌岌可危,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先是丹麦公民投票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接着在法国公民投票前,欧洲国家举行极为紧张的谈判。索罗斯相信欧洲汇率体制的分裂已迫在眉睫,一旦该体制发生危机,欧洲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将重新大幅度调整,欧洲利率会大幅下调,股市则将下跌。
索罗斯做出决定卖空英镑,问题不是要不要建仓,而是要建多大的仓位。素罗斯在1988年已经把基金会的大部分工作交给了年轻有为的斯坦利? 杜肯米勒管理。杜肯米勒针对英国财政的漏洞,想建一个30 亿到40 亿美元的放空英镑的仓位,索罗斯的建议是将整个仓位建在l00亿美元左右。这是“量子基金”全部资本的一倍半,这意味着索罗斯要借30 亿美元来一场大赌博。索罗斯拿出了10 亿美元作抵押,又借来了3O 亿美元,建立了100 亿美元的放空英镑仓位。利用量子基金的资产,索罗斯借了50亿英镑,按1 : 2 , 79 的汇率,将英镑全部换成马克。然后开始在卖空英镑、股市和债市的买卖上同时行动。量子基金卖空英镑的金额高达70 亿美元,买进马克价值印亿美元,同时买人较少量的法朗。因为一国的货币贬值后股票价格总会上升;货币升值后股价会下跌,而利率下跌则对彼券有利,所以量子基金又买了5 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同时放空德国、法国的股票,并买进德国、法国的债券。
9 月15日下午,索罗斯坐在曼哈顿中区一栋俯瞰中央公园的摩天大楼的33 层办公室里,他在一周之内调动了100 亿美元,赌英镑下跳。他的专用办公室外是员工办公室,那里贴着一幅用计算机打出来的条幅:“我生而贫穷,但不会穷死。”索罗斯来到办公室只为了感受一下这场金融史上最大的一次赌博的气氛。随后,他回到他在纽约第五大街的寓所,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饭之后就上床休息。
果然,英镑开始重新下跌。英格兰银行已买进加亿英镑,但收盘价为1 英铸:2 . 7782 马克,仅比2.7780的底限高出0.002 马克。
当天晚上,拉缭特向德国联邦银行官员恳求德国降低利率,遭到拒绝。拉蒙特连忙召集英格兰银行官员部署,计划第二天大举干预市场,如果还不奏效便只能提高利率了。但就在拉蒙特会议的几个小时前,德国联邦银行总裁史勒辛格已接受了访问,表示希望里拉和英镑贬值,但准备保卫法国法朗。1992 年9月16 日上午,拉蒙特在首相批准下,正式宣布将利率从10%提高到12 % ,以捍卫英镑。但英镑仍未出现一些涨势。市场认为英国提高利率是恐慌之举。事件达到高潮。英格兰银行从788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抽出269 亿美元买进英镑,结果徒劳,汇价依然没得到支持。英镑被抛售,就像决堤的洪水。
1992 年9 月16 日下午,英国宣布再次提高利率,从12 %提高到15 % ,达到二年前英国加人欧洲汇率机制时的利率水平。索罗斯认为,英国的绝望行为表明其立场无法维持,因而受到鼓励,更大胆地继续放空英镑。结局非常简单:利率在上午和下午两次提高,到傍晚,英镑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当天纽约外汇市场收盘价,英镑兑马克为1 : 2 ? 703 ,下降2 . 7 % ,远低于欧洲汇率体制的下限。次日,英国利率降回10 %。意大利紧随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次日,英镑收盘价比上一天低了16 %。货币贬值的不只英镑,西班牙货币贬值20 % ,意大利里拉贬值22 %。
9 月16 日,英国金融界将之称为“黑色星期三”,财务大臣拉蒙特在一夭内两次宣布提高利率。整个市场卖出英镑的投机行为击败了英格兰银行,索罗斯是其中一股较大的力t 。但对索罗斯来说,那个星期三是阳光明媚的。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 点,杜肯米勒打电话叫醒了睡梦中的索罗斯:“乔治,你刚赚了9 . 58 亿美元。”后来表明,索罗斯在那个“黑色星期三”开始发生的种种事情中赚得将近加亿美元,其中10 亿来自英镑,另有10 亿来自放空意大利里拉和东京股票市场
Ⅹ 索罗斯在狙击英镑、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是如何获利的
1997年2月,索罗斯带领国际游资对泰铢发动第一波攻击,手法仍然和袭击英镑一样,大量借入泰铢,在外汇市场上兑换成美元。泰国中央银行运用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平息了这次风波,索罗斯空手而回。
三个月之后,索罗斯卷土重来,一方面大量抛售泰铢,另一方面联合国际投机资本,在世界范围形成泰铢将贬值的预期,国际资本纷纷加入抛售泰铢的行列。泰铢一度跌至1美元兑26.7泰铢。泰国中央银行通过“东亚中央银行总裁会议”的会员国,与新加坡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投入120亿美元。然后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索罗斯等。最后大幅提高隔夜拆借利息,最终在5月20日,将泰铢维持在1美元兑25.2泰铢。
尽管索罗斯的前两波攻击都以失败告终,但却有效地减少了泰国中央银行的美元储备,并且在投资者心中制造了恐慌,那些以前大举进入泰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短期资金疯狂撤退,泰铢贬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外汇市场出现了连续不断的恐慌性抛售。到1997年6月底,泰国外汇储备下降300亿美元,失去了继续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到了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盯住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铢,贬值幅度高达30%以上。
不仅在外汇市场,索罗斯大胜而归,而且在股票市场,索罗斯也获利颇丰。在泰铢危机前,索罗斯就大量买入泰国股票,进一步拉升泰国的股价。随后,动用现货股票、期货、期权大量抛空泰国股票。由于泰国政府为遏制国际资本拆借泰铢,大幅提高拆借利率,使得股价大幅下跌,使得索罗斯的做空获利满满。